一、道路巷子 1、叶挺路始建于唐初,东起宁国寺,西至湖边,中有嘉定桥相连。后因明朝初年漕运改行西道,西止于城墙。为县城东西向的第一条街道。已有年历史,可谓“唐宋元明清,从古走到今。”由于自宋朝县治设于街西,名曰县前大街,亦称东西大街。民国初年改称中山路,民国25年(年)凿建新西门,将宁国寺街和县西街拓宽合并而成。日军侵占宝应县城后,曾被改名“高蔡路”,并竖立路牌。抗战胜利后,群众怀着对日军宪兵头目高桥和汉奸蔡抟九的仇恨,砸毁路牌。民国35年,适逢叶挺将军遇难,宝应人民为纪念叶挺而将此路命名为叶挺路。一直沿用至今。 2、中大街时代:清,北起官巷,南至小新桥。中大街与南大街相连,为与市河相平行的街道。与其垂直的堂子巷有“唐建第一泉”浴室,今存“开元五”石碑一块。所以此街早在唐时已形成。起初街西并无房屋,店铺面河而设,现在所见狭窄的街道,当是明清两朝所建。沿街均为前店后院或前为门面后为住家的商业店铺,旧式两层楼有30多座。 3、南大街北起小新桥,南至南城根路,为中大街向南的延伸段。东侧有一人巷和发财巷。沿街均为店铺,有座两层楼房,较为破旧。 4、小南门街迎秀桥至南城根路,原名迎秀门大街。此街初成于明万历知县韩介开凿小南门之时。目前尚存迎秀坊门洞式照壁,厚度达60厘米。有笏板桥跨越市河连接南北。沿街大多为灰瓦青砖民房,基本保持旧时风格。 5、北大街大新桥至北门口,街西文教食堂原为耶稣教堂,老震丰园茶楼处是与街道垂直相接的官巷。沿街的商业店铺,有多座两层楼房。 6、北门外大街北门口至铁桥口。有一寸巷、灯笼巷,井巷口,磨子口,牌楼口与街道垂直相接。沿街有商业店铺和民居,东西两侧古巷相 连。基本保持原来的格局。 7、东门大街五条街至安宜中路,为五条街之一,街南侧原有城隍庙,后拆毁。 8、县南街此街因由县署向南而得名。北起叶挺路,南至学宫门前,巷 首座西朝东为朱士彦的“探花及第”,曾有匾牌一块镶钳。水巷口有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刘师恕旧居、节孝坊、朱方伯公祠、八宝亭、得宝河、唐真如寺旧址,均在此街,南首为学宫射圃厅。县南街为县城的古文化一条街,这里文物景点集中,文化底蕴深厚。 9、痘神庙街即军民街,自叶挺路人民商场西侧,南至五条街。上世纪60年代,县人民武装部驻此,改名军民街。因旧时街设痘神庙而得名,庙在宁国寺南,明崇祯元年,知县李如玉建,巷内有刘家中五之堂、曹家花园。 10、城隍庙街南北向,城隍庙桥至安宜南路。 11、五条街系鱼市口、痘神庙街、东门大街、城隍庙街、张仙庙桥等五街巷交汇于此,故取名五条街。为民间相传宝应历史十景之一。旧时五条街,人群熙攘,热闹非凡。五条街形成于明代。 12、都天庙街痘神庙街东,文化广场(供销大厦)至东门大街。 13、西三元巷鱼市口街至叶挺路,巷西有刘家西五之堂。 14、东三元巷西三元巷东,鱼市口街至乔家园门,宝应宾馆西侧。 15、姜家巷西三元巷至中大街,叶挺路南,鱼市口路北。 16、乔家巷牌楼口至百岁坊一段,南北向,与东侧北门外大街平行。 旧时因巷内乔姓住户较多得名。巷长约米,宽2.5米左右,两侧房屋均多为清末民国时期建筑,青砖黛瓦,古朴凝重。 17、朱家巷明成化十二年()举人朱讷起即居此巷。朱应登、朱曰藩故居也在此巷。北巷口曾竖有朱士彦亲笔书写的“古朱家巷”石牌坊一座。巷内建有冯煦的“探花及第”、朱士彦、朱士达、朱士廉兄弟三进士宅、陆公馆、宝源浴室旧址、万公馆等古迹。朱家巷内多为朱姓住宅,四合院式建筑,称宝应“古民居一条街”。 18、贾家巷南北大街西,学前街(小新桥街)至南大街,巷内有镇龙桥,北与朱家巷相接。 19、李府巷明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李茂英居此而得名。李茂英,字君秀,任分宜及清江知县,迁顺德州同知,升刑部郎中,魏忠贤专政,即辞官归田。筑圃园于安宜园林旧址,家居十四年而卒。 20、鲁家巷中大街东,中大街至张仙庙桥,巷北有刘宝楠故居。 21、堂子巷唐朝曾建澡堂于此巷内,竖“唐建第一泉”石碑一块,巷 称堂子巷。“文革”时改为东风巷,年恢复原名。中大街南部东侧,现存“开元五”石碑一块,在某居民家中。 22、一人巷堂子巷南,保卫巷至中大街,因巷窄只能一人通过故名。 23、发财巷相传古代有一名叫徐攀贵者居此,因救护两名杀富济贫死囚而得大量金银发财,后人称此巷为发财巷,今更名发展巷。 24、保卫巷南大街东,发财巷至鲁家巷,巷西有毛家当铺。 25、官巷系北大街东西向唯一的巷口。清代因与朱天官官府后门相通得名。巷底向南是文昌宫、李家月台、烈士祠(原汤家祠堂),统称为文昌宫。民国期间,第一区区公所、县立师范曾设于此。 26、灯笼巷原名登垄巷,在北门外大街。由此巷可登上城北高垄,后谐称灯笼巷,延用至今。东西灯笼巷,分别位于北门外大街东西。 27、驿丞巷位于北门外大街西侧。明嘉靖年间,驿丞衙门曾设于此,故名。今谐音称“一寸巷”,形容此巷既短且窄。(梁公曾撰文) 28、学墩巷位学宫北侧,西起县南街,东至朱家巷。原学宫后有一土墩名曰状元峰,为明嘉靖清知县陈煃因教谕卢洪夏之请,环植桃柳,竖方亭其上,一鉴眺,则重湖如带,沧溟在目,伟然称江淮间奇观矣。俗称学墩,因而得此巷名。 29、古董巷位于叶挺路原惠民商场西侧。原名古东观巷。巷北曾有道教东观一座,观址久已湮没,故加一“古”字,称古东观巷,后谐音称古董巷。 30、崔家菜园巷县衙西,叶挺路至市河。 31、包家巷玉带桥北,叶挺路至市河。 32、西街包家巷市河至圆通禅寺,沿市河西岸。 33、不见天井巷位于叶挺路老新华书店门市部东侧,因巷首马姓楼下有口不见天的水井而得名。 34、回笼巷传说宋代赵匡胤路过宝应,捉灵鸡宰食,鸡飞逃后又回笼子而得名。后将“笼”叫成“龙”。 35、东五子堂巷痘神庙街,至都天庙巷,叶挺路南,东门大街北。“五子堂”原为“五之堂”,系邑人刘启彤一支的堂名。“五之”典出《中庸》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之堂有东西两宅,西宅在姜家巷,共有五进,规模较大,东宅座落于此巷北首故名东五子堂巷。 36、鱼市口旧时此处为鱼市,极为繁荣,称鱼市口。“文革”初期改称四新街,年恢复原名。今市河北侧建成宝楠公园。 37、井巷口北门外大街东侧,东灯笼巷南。 38、磨子口过去这一带磨坊较多,称磨子口。北门外大街至芦松路,西与百岁坊相接。北侧有慈善家孙荫庭故居 39、牌楼口旧时街地处泰山殿“天下第一名山”牌楼南出口处,故称牌楼口。 40、挡军楼位于运河路南端。旧时为抵挡倭寇侵犯而建楼,称挡军楼,为木质结构。“文革”时改称朝阳坡,年恢复原名。明嘉靖年间,壮士丁效恭率众抗倭战场遗址即在其附近。挡军楼上有“薰风南来”匾额。 41、百岁坊牌楼口南,解放路北门外大街。古有二位百岁老人居此,立坊纪念,故名。一在乾隆45年()为程戴氏立,一在嘉庆22年()为医生吉履和立。富有长寿吉祥之意。 42、罗巷口旧时此处挑箩者较多,遂名箩巷口,后作罗巷口。 43、水巷口位于县南街北首西侧。旧时城内居民饮水多靠城市河的活水,一般人家用水缸贮水,城内有专靠挑水维生的城市贫民。县南街和朱家巷是比较集中的居民区,这一带留有大小石头街、王家巷、学墩巷等运水小巷。其中,水巷口是典型的运水小巷,每天有许多水担子通过,故称水巷口。水巷口3号系周恩来表兄陈式周住宅,清光绪三十年(),少年周恩来曾在此居住过。街面均由青石铺设。 44、大石头街原为老西门东街主要街道,西与仓桥相接,因由大石块铺设路面而得名。东与小石头街相连,地处“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南侧。 45、小石头街朱家巷西,县南街东,与大石头街错接,内有“朱方伯公祠”。 46、东槐树巷叶挺路至小石头街,朱方伯公祠东。 47、西槐树巷叶挺路至大石头街,与水巷口交叉。 48、仓桥(街)叶挺桥至爱莲桥,沿玉带桥河西岸向南。 49、爱莲巷县南街至运河东堤,中通爱莲桥,大石头街南。 50、老西门仓桥至大运河东堤坡。原明清县城西门所在地,名曰:“利成门“。明嘉靖三十六年倭寇毁城后,知县蒋遵正于三十七年()请包砌城垣,以防春汛。九月兴工,三十八年告成。利成门为五城门之一,上有镝楼。民国25年闭老西门,开新西门。民国二十七年拆除城楼,放矮城墙,建国后因残垣断壁有碍市容,阻塞交通,于年拆除,今老西门小街尚存,东起仓桥,西至大运河堤坡。 二、河桥类 1、大运河宝应段运河临城段南至宝应船闸,北至大兴洞,全长5.58公里,此河段原系东汉广陵太守陈登修筑的邗沟西道。隋大业年间,拓浚邗沟,基本形成今运河走向。明洪武二十八年(年),邑人柏从桂倡筑西河堤。成化十四年(),始建东河堤。建国后,运河几经整修。年建成宝应船闸,年建成宝应运河大桥。年建成运河二桥。运河临城段设置人渡3处,汽渡1处,沿线装卸码头、仓库、货栈林立,昔日长期为害的运河如今成为具有航运、灌溉、防洪、排涝综合功能的黄金水道。宝应临城段运河,呈曲线之势,富有韵律,堤岸树木密布,浓郁苍翠,水绿风光优美。 2、城市河古称宋泾河。明初,漕运改道城西,宋泾河即成为城市河。河水从南门跃龙北京有没有专门看白癜风的医院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