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20年前,厦门海沧大桥正式建成通车,6公里的大桥,把被海水阻隔的厦门岛与海沧区连成通途。 串起鹭岛的光华,这座曾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特大型三跨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打开了岛内外加速融合的新格局。 风景怡人的厦门海沧大桥。 而在大桥明丽的景色与繁华的车流之外,东岸锚锭内,建起了我国第一座以桥梁为主题的博物馆。众多不同命运、不同时代的桥梁类历史文物,绘就了百年桥梁兴衰发展的“大写意”,更聚焦桥梁施工建设,勾勒出建设者群像的“工笔画”,架起连接交通与人文的文化桥梁。 位于海沧大桥东岸锚锭的厦门桥梁博物馆入口。 文博名片 展馆:厦门桥梁博物馆 地点:厦门海沧大桥东岸锚碇内 特色:桥梁施工建设 厦门海沧大桥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里程碑,在设计之初就引入景观设计概念,将索塔、锚锭、桥墩作为重点观赏区。大桥的索塔,采用门式结构,桥柱部分采用曲线基调的设计构思,造型独特、线条柔美。 作为厦门海沧大桥重要的组成部分,东、西锚碇通过大桥主缆拉起近5万吨的桥梁及桥面行车总重量。一般情况下,桥梁锚碇因其特定的重力功能,往往在外型设计上较为笨重,但海沧大桥东、西锚碇设计为空心三角形框架结构,实现了力与美的和谐统一。空心结构的锚碇为后期开发厦门桥梁博物馆和青少年科技馆提供了空间,为国内首创,在国外桥梁建造史上也并不多见。 厦门桥梁博物馆由沧海大桥建设展示馆、中国桥梁百年回顾展示馆和海沧大桥监控中心三大部分组成。展馆面积平方米,集知识性、参与性为一体,展示了桥梁工艺、桥梁历史和桥梁文化,现为厦门市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 一层“海沧大桥建设展示馆”,从海沧大桥设计、施工、科研、投融资、监理、景观等多角度展示了大桥的建设过程。二层“中国桥梁百年回顾展示馆”以历史变迁为经纬,以桥梁科技为线索,系统回顾了我国古代及现当代桥梁建设史的辉煌成就,以及世界各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著名桥梁。三层海沧大桥监控中心,是海沧大桥交通指挥的核心部门,于年9月升级为信息中心,体现了我国建桥管养的高科技水平。 海沧大桥监控中心是海沧大桥交通指挥的核心部门。 风洞实验保障大桥抗风安全 年10月9日,一场12级的台风正面袭击厦门,当时海沧大桥刚建成不久还未投用,大家都为此捏了一把汗。台风过后,海沧大桥毫发无损,它如何顺利抗住12级台风?博物馆科研厅,一座1∶的海沧大桥风洞试验模型为我们揭开了答案。 1∶的海沧大桥风洞试验模型。 与传统悬索桥相比,海沧大桥的结构十分特别,为国内首创的三跨连续全漂浮钢箱梁悬索桥。据了解,采用这一新技术主要基于三点考虑:首先,这种桥梁抗风性较好;其次,桥梁外形更为美观;此外,行车舒适度高,主桥面没有一丝缩缝,是该桥独到之处。 “台风来临前,有领导紧张地问我,台风会不会把桥吹坏了?我很自信地说‘不会’。”厦门路桥建设投资总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曾超说。曾超的自信是有理由的,在此之前,他已经把海沧大桥的模型送去四川绵阳国防科工委做过风洞实验,所以十分放心。 为确保海沧大桥的抗风安全,科研人员专门对大桥进行了系统的风洞模型试验研究,内容包括:主梁节段模型试验、桥塔气动弹性试验、施工猫道整体模型试验和全桥气动弹性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海沧大桥不仅在架设阶段具有足够的抗风安全性,即使在成桥运营阶段遭受百年一遇的强台风袭击,也不会造成一丝威胁。 海沧大桥建成9年后,获评“詹天佑奖”,是目前福建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桥梁。“‘詹天佑奖’作为我国土木工程科技创新的最高荣誉,参评标准十分严格。无论是施工质量、工艺技术的审核,还是大桥对厦门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都有所衡量。”曾超说,“海沧大桥获得该奖项,实至名归。” 造型独特、线条柔美的海沧大桥。 茅以升亲手炸毁钱塘江大桥 在“中国桥梁百年回顾展示馆”,所有的桥梁模型以历史年代为主线索,呈现了我国百年桥梁兴衰发展的清晰脉络。 年—年,这一时期我国桥梁建设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但其中唯一具有代表性的桥梁是年由我国老一辈桥梁工程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建设的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位于杭州闸口六和塔附近,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式公铁两用桥。全桥长米,正桥长米,两岸引桥长米,于年建成通车。 这座大桥可谓生不逢时。年抗日战争开始,建设中的钱塘江大桥屡遭日军空袭,茅以升打破常规,打桩、建墩、上梁同步进行,力争大桥早日竣工。同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顺利通车。但通车典礼上没有鲜花,没有锣鼓,更没有彩旗,只有一辆火车缓缓驶过,车上运载着抗战物资,还有不计其数的逃难百姓。大桥通车,并没有给茅以升带来丝毫喜悦,危机重重的大桥,谁都不知道它日后的命运将何去何从。实际上,茅以升造桥初始,特意在大桥南端第二个桥墩上,预留下一个方洞。这个秘密只有他和总工罗英知道,用于日后炸毁桥梁,阻止日军进犯。 同年12月22日,战争逼近钱塘江大桥工地,杭州危在旦夕,但这一天仍有多辆机车驶过大桥。第二天下午5点,日本骑兵队从武林门码头登陆,相关人员立即根据茅以升拟定的方案,将一箱箱炸药放置到第二个桥墩和五孔钢梁上。多根引线从一个个引爆点连接到南岸的一座房屋,一声令下,通车89天、全长米的大桥被炸成六段,只留下一片残骸。 9年后,炸毁的钱塘江大桥由茅以升进行修复。在后来的半个世纪,这座现代化的钢铁大桥为沟通南北交通作出了突出贡献,也标志着中国桥梁建设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女焊子”战高温不让须眉 在施工厅,一座焊接女工雕塑及多张历史图片,生动还原了先导索过海、主缆架设、钢箱梁吊装、主缆防护和桥面铺装五大造桥环节。 作为其中关键一环,钢箱梁的吊装、焊接背后有着难以想象的艰辛。海沧大桥钢箱梁总长米,总重吨,分为94个节段,并根据不同位置设有11种型式。 钢箱梁吊装模型。 钢箱梁由武昌造船厂制造,制成后用驳船运抵厦门,航程余公里。其吊装主要通过4台专门设计的缆载吊机完成,4台缆载吊机分别从跨中和两个锚碇处向塔柱方向对称吊装,随后进行合龙。吊装难点在于12片无索区梁段的吊装,对施工员的吊装技术有着较高要求。 此外,钢箱梁的焊接过程也十分困难。海沧大桥钢箱梁焊接期正值夏季,由于焊接点大部分在箱体内进行,钢箱梁受热后表面温度高达70摄氏度。为防止汗水滴落在焊接点进而出现质量问题,焊接女工必须从头到脚全副武装。炎炎夏日,钢箱梁内部焊花飞舞、机声轰鸣,焊接女工额头的汗珠顺着脸颊不停流淌,她们克服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困难,体现了交通人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 馆藏日记 一座桥改变一座城 时间:年11月 记录人:厦门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员工李鸾汉 年12月18日,海沧大桥破土动工,年12月30日通车运营,前后只用了3年,创下同类桥梁建设速度之最。可鲜为人知的是,为了建设海沧大桥,前期调研就用了整整7年。 作为海沧大桥的建设者,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海沧大桥修建过程,亲眼见证路桥集团施工人员对厦门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作为连接岛内外的重要通道,近20年来,海沧大桥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带着信息流、资金流,掀开了厦门经济特区交通、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新篇章,同时也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清楚地记得,过去厦门岛到海沧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是从码头坐船;二是乘坐公交车,从岛内经集美、杏林,再到海沧。但是,靠船只驳运,不方便;坐公交车要绕一大圈,时间需要一两个小时,回家的路可谓相当漫长。百姓热烈期盼建一座大桥,城市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一条崭新的过海通道。 7年的前期调研研究了诸多方面,如水文、地质、气象、环境等。厦门处于台风多发带,这么大跨度的桥,对风非常敏感。为了收集海沧大桥周边的风向情况,当时在火烧屿设立了收集站,整整花了一年时间收集气象资料进行研究,还查看了厦门气象台有史以来的所有风向记录。 修建过程中,我用照相机记录下施工工艺的所有关键环节。当时,我每天往返拍摄需步行12公里以上。遇到看到不懂的工艺,就向桥梁专家请教并随即记录在册。建设期3年,我从空中、海上、山上、桥上等各个角度拍摄大桥,一拍就是十几卷,现今在博物馆展出的图片大部分是我的作品。 每每看到这些承载历史的照片,我内心仍难掩激动——那是一个厦门桥隧事业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海沧大桥竣工后没几年,集美大桥、杏林大桥以及中国第一条海底隧道翔安隧道等大型项目先后落成,形成了厦门“四桥一隧”的交通格局。 回忆过往,我有幸参与其中,记录并保留下这些珍贵时刻。 图片由厦门桥梁博物馆提供 责编/郭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lp/113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