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攻占一江山岛后,使美蒋大为震惊。同时也使一个多月前刚刚签定的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受到一次实际检验。 然而,人民解放军一举攻克一江山岛,给了美国和国民党这样的警示:不论你们签订什么条约,结成什么样的同盟,都无法阻挡人民解放军的行动;人民解放军不仅可以打陆战,也可以进行陆海空多军种联合条件下的复杂作战。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美国方面在签订《共同防御条约》时,一直担心光头为实现其重返大陆的梦想,主动采取针对中国大陆的军事行动,会把美国拖入中国的内战中去,从而削弱美国在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与苏联抗衡的力量,所以不愿意承担协助其防守除台湾和澎湖地区以外其他岛屿的义务。 这就使条约在适用范围问题上与台湾存在严重分歧。 一江山失守,国民党对“美国朋友”更是大失所望,美国的决策者们则完全是“美国的利益至上”,尽管他们一再表示支持援助台湾,但那只是出于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利益的一种考虑,把台湾当作其在远东地区的一个战略据点而作出的一种权宜之计而已。 但失望无济于事,因为眼前的事实是一江山岛收复后,解放军只要使用榴弹炮即可控制整个大陈岛。解放军的海空力量已今非昔比了,下一步的进攻目标明白无误地将是大陈岛。 年1月19日,俞大维拜访美国大使兰金。俞大维告诉兰金:“大陈地区正在面临极端严重的形势,它可能引起一连串相互报复行动,并导致事态扩大,直至把台湾本身也卷入冲突之中。我要求美国发表正式声明,命令第7舰队介入大陈地区的战斗,给当地国民党军以适当的空中支持。” 当天,兰金把台湾方面的求援信息传回华盛顿。美国方面发现它距大陆海岸只有几英里,而距台湾却有英里以上,易攻难守。美国决定奉行不卷入中国沿海岛屿战事的策略。 不久,浙东前指正式下达了准备攻占大陈岛的命令。 这期间,人民海军鱼雷艇部队又击伤了国民党海军炮舰“宝应”号等舰艇,陆军炮兵部队也不断用猛烈的炮火袭击大陈岛。 1月24日,国民党决定:将大陈岛等岛屿上的国民党军全部撤至台湾。下发了将大陈全岛多军民悉数撤军的“金刚计划”。 年1月25日,蒋经国乘军舰抵达大陈岛。 大陈全岛共有居民人,面积12平方公里。国民党在岛上设立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接管全岛地方行政事务,由沈之岳任专员。 1月26日,沈之岳组织其专员公署发布公告,要求岛上民众撤往台湾。公告规定:自2月2日止,民众都应到所在县政府登记,以便准备交通工具。 由于布告宣布的疏散理由十分吓人。如“最激烈的战斗即将到来”,“这是为确保生命所作的措施”等等。岛上百姓都惊慌失措,不走就得死啊!哪个不怕? 大家都担心大陈岛这么多居民,还有这么多国民党军人,船只肯定成问题。所以都纷纷捆好行李,准备物资,争取早撤。只有极少数年纪大、身体有病、走不了的人仍坐着不动。 后来,当人们得知蒋经国也在大陈时,恐慌情绪才稍有平静,人们心里都明白,人民解放军一时还不会打过来,否则小蒋怎么会来白白送死? 一天晚饭后,蒋经国用浓重的浙江口音对一同前来的美籍顾问杨帝译中校和记者刘毅夫说:“我们到街上去望望!” “什么叫望望?”刘毅夫听不懂。 蒋经国笑了笑:“这是我们家乡话,望望就是看看。” 一走出专员公署,只见门外早已站满了老少民众,约有余人,人们的脸上流露出焦虑不安的神态。 岛上的人们被国民党的宣传弄得心神不定。一方面他们舍不得离开世代相守的家园去那个遥远的台湾岛,但另一方面为了“确保性命”,又不能不这么选择。 实际上,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他们还谈不上是政治认识,只不过是一种求生存的本能而已。 在蒋经国所走过的路上,看到许多人家都捆好了行李,有的连床铺都拆了。蒋经国却暗忖:看来“悉数疏散”已基本有底,台湾需要人,现在就是怕民众不肯弃家赴台。 自接受执行“金刚计划”来大陈后,蒋经国最关心的是以美国第7舰队为主的撤退舰团能否按期到来。这是撤退的关键,而“美国朋友”时常自己利益至上的脾气他是领教过的,如果美国人突然变卦,后果不堪设想。 2月3日一大早,台湾还未发来舰团的消息。蒋经国问刘毅夫:“船团有消息吗?” 这些天,蒋经国每天一大早第一件事就是询问船团的消息。 蒋经国在大陈下榻的是渔师庙住所。2月8日是台美约定的大陈大撤退的日子,可2月6日晚上,解放军一直炮击大陈,蒋经国只得搬到了附近的猫耳洞里。 这个猫耳洞是大陈防区司令部考虑到蒋经国的安全,专门派人挖的。虽是猫耳洞,但里面的条件却很好,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不过蒋经国也着实地睡不安稳,他和衣而卧,听着洞外不断炸响的炮声,他的心情十分沉重。午夜时分,他禁不住坐起身来,独自言语:“为了百年大计,一时的忍痛,是不能避免的。” 此时,蒋经国睡意全无,他点燃了一支烟,慢慢抽着,烟雾迷蒙了他的双眼。 约零点时分,机要参谋忽然进来报告:“主任,台北电报到了,运送撤退民众的船团,已从基隆启航。” 蒋经国接过电报一看,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是啊,这么多军民的撤退,关键要有船。而且第7舰队的参与,才能使撤退增添几分成功的把握。想不到久盼的音讯竟在这个风雨扰人的夜晚来临。 第二天,阴雨连绵,春寒料峭。蒋经国依然一大早就起了床,这是他在苏联养成的习惯。蒋经国虽然昨夜一夜未睡,但他的气色却异常好。他告诉刘毅夫:“到外边去望望,应该看得到船队了。” 春雨未停,满天低云。刘毅夫走出渔师庙,上了附近海边一个小山头,往东一看,嗨,真来了,率先的是一艘美国海军的扫雷舰,再仔细一看,还依稀可见舰身的号码是号。 根据台北的电报,刘毅夫知道这是舰队的一艘联络舰。刘毅夫看到在屏风山外边海域,有更多数不清的战舰,像鲨鱼群似的往大陈海域涌来。 “接运的美国船团到了。”刘毅夫跑回渔师庙,向蒋经国报告。 蒋经国微笑着点点头,但一句话也没有说。 早饭后,蒋经国乘坐着美式吉姆吉普车去凤尾山巡视。凤尾山是大陈岛的最高峰,一位姓彭的团长陪着蒋经国爬上山顶。 一路上,国民党守军有的仍在挖战壕、修碉堡,有的在往山下搬运库存的枪支弹药。山上、山下散发着阵阵树木烧焦的烟味。远处不时传来忽紧忽慢的枪炮声,海面上雾气沉沉。 蒋经国看到海面上美军舰只越来越多,随着一阵巨大的轰鸣声传来,4架美制F-86式战斗机喷着乳白色的气体,从低空掠过。 2月6日,国民党方面发表声明称:“撤退大陈岛的守军,同时撤退岛上平民。集中力量防守台湾。” 美国驻台海军司令普雷德也宣布:“美国将提供海空掩护,协助国民党军有秩序地撤退以大陈为中心的台州列岛。” 为了不使这次大溃退动摇军心,国民党方面反复将其与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盟军在敦克尔克实施的大撤退相提并论。 2月7日,台北。蒋介石为撤退大陈岛军民发表了《告海内外同胞书》的广播讲话,他说:“大陈补给线长达海里,耗费太大,撤守大陈,可增加金门、马祖的防务,配合新战略,避免无谓损失。" 2月8日,大陈岛的大撤退开始,台湾伪“国防部长”俞大维,伪“海军总司令”梁序昭,伪“国防部”第3厅副厅长蒋纬国等同时登岛指挥撤退。 上午7时,蒋经国登上“太昭”号军舰,环绕上、下大陈岛巡视了一遍。蒋经国站在“太昭”号甲板上,眺望大陈山水,心中怆然,不禁联想起6年前和父亲一起告别溪口,悄然离开故乡的情形。 两小时后,蒋经国返回大陈,从“太昭”舰上带下一面青天白日旗,在大陈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前,亲自主持举行了一个升旗仪式。 当旗子缓缓升上杆头的时候,蒋经国强做镇静,勉励大家:“不要难过,不要失望,我们是要下决心打回来的。” 然而,他心里明白,这只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罢了。 中午时分,解放军浙东前指所属部队炮兵开始向大陈、渔山、披山等岛屿发起轰击,以此作为“送行”。在此之前,彭德怀电告张爱萍:“此事牵涉到国际关系,让他们撤退算了。” 年2月8日下午,蒋经国一行秘密登上“太昭”号军舰离开大陈。 大陈防区司令刘廉一也和蒋经国一同撤离。起锚时,刘廉一凄然地对蒋经国说:“什么都完了,主任,我有愧党国!” 蒋经国却始终没有表情,眼里已全是茫茫大海。 在以后的8天半时间内,国民党大陈守军在美国第7舰队15艘各型舰艇的掩护下,分批将岛上共名军民撤逃到台湾。上、下大陈岛及附近几个岛屿上的几十个村庄被焚为灰烬。 2月13日,人民解放军浙东前指所属部队先后进驻大陈岛、渔山、披山诸岛。 2月22日,国民党军被迫放弃盘踞的浙江沿海的最后一个岛屿:南麂山岛。至此,浙江东南沿海岛屿宣告全部解放。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lp/132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