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和、高平、谅山到法卡山的战斗历程(下部7) 作者:胡荣富 五、在通往法卡山的途中 十年边界战争,双方使用火炮最大口径、威力最大的是什么炮种?很多人会认为当然是加榴炮,其实并不是,79年战争结束后,边界冲突使用最大口径的是迫击炮。 迫击炮是年由苏联专家帮助下仿制成功的,命名:56式毫米迫击炮。曾经参加过金门炮战。战果辉煌,批量生产后装备到师属炮兵团。由于射程近,射速慢,机动能力差,年退役封存。 年对越还击作战后,特别是81年法卡山战斗中,越南人使用迫击炮,越军迫击炮藏在距离法卡山不远的高山后面,我们其它大口径火炮有射击死角,打不到它,小口径迫击炮由于威力,射程的原因又奈何不了它。对我军威胁最大,不得已我军将已经退役的老炮儿再次入伍,重新列装边防部队师属炮兵团,专门对付越军的迫击炮。在十年边界作战中辉煌一时,边界战争结束后,迫击炮结束了历史使命,又一次退役,风光不再了。 迫击炮弹丸内装TNT炸药7,8㎏,加榴炮弹丸内装TNT炸药5,86㎏ 迫击炮口径比加榴炮大8㎜,弹丸装药比加榴炮多2㎏。弹丸威力绝对超过加榴炮。是十年边界战争中最大威力的火炮。 我曾经在法卡山看到过迫击炮阵地,那是81年5月18日,我冒雨前往看望法卡山左侧的高地、右侧的、2高地两个前沿观察所的干部战士,途中所见,至今历历在目。 首先是从上蒙村右拐前行不远,在那条山峦起伏泥泞的乡村公路上,迎面开来一辆军车,车上拉的是5月16日凌晨那场激战中牺牲的烈士遗体。我让司机将我们的车靠边停下,为来车让路。军车上的烈士都用白色袋子包裹着,上面盖着雨布。那辆解放牌军车满身硝烟,雨水顺着篷布往下流淌,像是在为它承载的年轻烈士悲痛流泪。我目送这辆充满悲壮气氛的军车在雨雾中渐渐远去,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我好像对战争又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古往今来,无论武器如何发展,战略战术怎么变化,说到底都是拿着武器的人在拼命,战败者自不必说非死即伤,胜利也无不都是以军人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我们继续前进,沿着山腰转过一个山嘴,前面豁然开朗,右前方不远处伫立着一座圆柱形高山,像是一截巨大的木桩。那是越方的嘉暮山,它海拔高多米。远处更高的是扣考山,对越自卫反击战时,炮兵26团指挥所就设在扣考山,我曾在那个山头上的猫耳洞中过了一夜。此时山顶为雨雾所笼罩。我们所在的位置板标村,距边界仅一公里多。我们这条路接下来的数公里直至法卡山都大致与边界线平行。我想,越军若是在嘉暮山安个观察所,以炮火拦截我们这条通往法卡山的通道,我们的困难不知要增加多少倍?!他们为何没有这么做?想来观察所他肯定是派了的,没有以炮火拦截,恐怕不是他不懂,也不是他不想,而是他能力上难以做到。他们知道,那会是偷鸡不着蚀把米的买卖,路拦不死,反会招致十倍百倍的炮火还击,徒增他炮兵的损失。更重要的是,那样一来,战争范围就超出了法卡山。 我们在快到法卡山山脚的岔路口驶向左边一条乡村公路,向东行驶不远进入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沟,右手边是法卡山左侧延伸过来的山腿,这里有条小路通向法卡山顶。从这条路上法卡山,坡度较为平缓。此时正有十来个战士往山上搬运钢筋水泥的工事预制件,大的四个人抬一件,小的两个人抬一件。那些战士有的披着雨衣,有的没有,没有雨衣的都浑身透湿。他们衣服破烂不堪,有的解放鞋后跟连鞋帮都没了,露出脚后跟。每个人都已疲惫不堪,脚步沉重地向上攀登着。但是他们这样艰辛搬运上去构筑成的工事,却抵挡不住越军迫击炮的轰击,一旦中弹即崩塌成废墟。对付越军迫击炮的威胁,办法无非两个:一为将其摧毁或压制;二是把工事修得更坚固,使其炸不塌,但这在当时很难做到。 迫击炮在射击车继续前行,转过一个山嘴,在路边一处较宽的地方,摆着一门巨大的迫击炮。炮管昂首向天,足有一丈多高。一架专制的梯子立在炮管身旁,装填炮弹时装填手要把炮管放平。装填好后再把炮口抬起,这就是传说中的毫米的重型迫击炮。听说越军的这种炮都是我国援助的,现在用来对付我们。我们当时没办法对付迫击炮,只好这次从仓库里重新把迫击炮请出来,专门对付越军的迫击炮。 自从我军搬出迫击炮以后,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效果很显著,越军的迫击炮射击次数越来越少,再也威风不起来了。我们也不知道究竟摧毁了敌人多少重型迫击炮,直到六月十三日,广西军区张司令员在边防三师作战会议讲话中讲到:“根据确凿情报,越军共有迫击炮约十几门,被我击毁已达十门。”以致到后期他已不太敢用。这里面主要功臣还是这种迫击炮。以己之矛攻彼之盾,一物降一物。(未完待续) 法卡山战斗历程系列文章: 英雄的侦察兵火眼金睛,明察秋毫发现敌人炮阵地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lp/1338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