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权威扁平疣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210314/8744638.html 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三人都是康熙时期的名臣,但是现代人了解他们大多是通过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了解的,当然,历史上的三人与电视剧中的情况不太相似,历史上的三人比电视剧中的结局要好得多。 年轻时是游侠,年纪大了后弃武学文的姚启圣 姚启圣是三人之中年纪最大的人,他也是为康熙收复台湾奠定基础的名将。姚启圣是大明天启四年(年)生人,祖籍浙江绍兴,自古都知道江南出文士,尤其是浙江绍兴更是书香之地,但姚启圣年轻时却不爱读书,姚启圣自幼就很有勇力,喜欢替人出头打抱不平,有豪侠之气。 顺治初年,清军攻占了江南,姚启圣跑到了通州(现今江苏南通),在通州时姚启圣由于替人出头打抱不平得罪了当地豪绅,由于豪绅势大,姚启圣被豪绅所侮辱,因此姚启圣为了报仇,于是投靠了清军,由于姚启圣打仗勇敢,因此他很快被清朝任命为通州知州。在当了知州后,姚启圣立刻就把侮辱他的豪绅捕杀,在擅杀豪绅之后,姚启圣就弃官而去。 姚启圣后来在萧山游玩时,偶遇两名清兵欺辱良家妇女,姚启圣侠义心肠顿起,他先是对两名清兵说了一堆好话,然后假装上前劝解,随即趁机夺取了清兵的佩刀将二人当场砍杀,姚启圣又将该女子护送回家,最后姚启圣担心杀害清兵的事被暴露出来,于是赶紧连夜离开萧山赶回绍兴老家隐居起来。 姚启圣在老家隐居时弃武习文,后来姚启圣依附族人户籍获得了汉军镶红旗的身份,因此姚启圣就有资格参加了难度比较低的八旗科举,康熙二年(年),姚启圣在八旗乡试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 但是好景不长,在康熙八年(年)时,姚启圣因为没有遵守清朝海禁政策,擅自开放了海禁,受到了御史弹劾,因此姚启圣很快就被罢官,又回到老家赋闲。 不过很快三藩之乱就爆发了,康熙十三年(年),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从福建出兵攻入了浙江,随即攻陷了浙江温州,姚启圣眼见三藩之乱爆发,他知道自己从新步入官场的机会来了。 姚启圣在家乡散尽家财招募了数百名乡勇,他就带着这群乡勇投靠了被康熙委派下来平定叛乱的康亲王杰书麾下,杰书十分赞许姚启圣如此尽忠报国,于是任命其为诸暨知县。 此后姚启圣就一直在杰书麾下追随其平定耿精忠叛乱,姚启圣不仅作战英勇,还和他的人际关系有关,姚启圣的妹夫正是当时的大学士黄锡衮,因此有了黄锡衮这层关系再加之姚启圣作战英勇,所以杰书对其极为器重赏识。 之后杰书率大军收复了福建,逼降了耿精忠,在论功行赏时,杰书特意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并极力表彰了姚启圣在平定耿精忠叛乱中的功劳,因此康熙才知道了南方有姚启圣这么一号人物,于是姚启圣在三藩之乱平定后被任命为福建布政使,成为福建省的二号人物。 在三藩之乱爆发时,三藩之一的平西王吴三桂曾经暗中联络割据台湾的郑经,吴三桂希望郑经从台湾出兵在福建漳州和泉州登陆,然后吴三桂在派兵接应郑经的部队,两方会师共同对抗清朝。 于是郑经就亲自从台湾率兵登陆福建准备大干一番,吴三桂这头也派出了江西方面的大将韩大任到福建接应郑经。结果韩大任到了福建一看耿精忠投降了,他就心慌了,他预感吴三桂要失败,因此韩大任就有了投降之心。 恰好韩大任与姚启圣曾经有一面之缘,因此姚启圣就单身入韩大任军营劝其投降,韩大任当然也很识时务地向姚启圣投降,于是韩大任所部三千余名吴三桂军队被姚启圣收编。 姚启圣从韩大任那得知郑经登陆福建的事,于是姚启圣亲自带领韩大任主动进攻郑经,而郑经一看韩大任投降了,他又看姚启圣率军来攻,以为清军势大,因此郑经就被姚启圣吓回了台湾,姚启圣很轻松的就收复了漳州和泉州。 姚启圣的表现获得了福建总督郎廷佐的赏识,后来郎廷佐病重退休,特意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接替自己出任福建总督,因此姚启圣后来就成了福建总督。 自姚启圣收编韩大任击退郑经之后,他从此也就和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姚启圣作为福建总督一直负责福建海防,以及为收复台湾做准备。 此后郑经多次亲率台湾大将刘国轩和冯锡范等侵扰福建,而每次击退郑经的都是福建总督姚启圣。尤其是康熙十九年(年),姚启圣不仅多次击退郑经,还从郑经手中收复了被其常年所占据的金门和厦门,这让康熙十分高兴,于是康熙下旨加封姚启圣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并且其后代可以世袭骑都尉和云骑尉两个小世袭爵位。 郑经在金门和厦门被姚启圣打败不久之后就抑郁而亡,本来由其长子郑克臧继位,但是大将冯锡范为了扶持女婿郑经的次子郑克塽继位,将郑克臧陷害而死,由于台湾内部爆发了兄弟争位事件,于是姚启圣就上表康熙,认为收复台湾时机到了。 姚启圣虽然常年在沿海当官,但他实际上是旱鸭子,他不善水战,而清军也和他一样都以步战为主,所以姚启圣虽然想收复台湾,可是缺少能训练水师的将领,因此姚启圣向康熙举荐了原郑成功麾下降将施琅。 与电视剧中姚启圣和施琅是师生关系不同,历史上的姚启圣与施琅素不相识,姚启圣之所以举荐施琅还是多亏了李光地牵线。当初姚启圣上书康熙请求积极备战收复台湾,当时身为内阁学士的李光地深深赞同姚启圣的提议,因此他也联名向康熙请求收复台湾。 施琅是郑成功的叛将,与郑成功有杀父之仇,他在降清之后,早在康熙继位之初就出任过福建水师提督,但是由于当时朝政大权在权臣鳌拜手中掌控,鳌拜属于保守派,他担心清军不善水战会败给台湾堕了八旗军战无不胜的威名,因此鳌拜坚决不同意施琅武力收复台湾的计划,施琅也由于与鳌拜意见不和被调离了福建水师提督的职位,调到了直隶当提督,因此施琅是怀才不遇,内心郁闷。 后来李光地到京城任职,结识了怀才不遇的施琅,李光地本人就是福建人,施琅在福建当提督时,李光地就素闻他善于治军,擅长海战的威名,因此到了姚启圣上书康熙收复台湾时,李光地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调施琅去福建组织水师收复台湾。于是李光地就和姚启圣通了消息,二人又联名向康熙举荐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 在这样的情况下施琅就赴福建出任水师提督,训练水师准备武力收复台湾。康熙二十二年(年)六月,施琅率福建水师出征台湾,施琅先是在澎湖海战中一战就击溃了台湾大将刘国轩,攻取了澎湖列岛,姚启圣则率兵进驻澎湖列岛,据澎湖列岛替施琅水师运筹粮草补给。 两个月后,也就是八月份,刘国轩战败逃回台湾后就明白大势已去,因此他力劝郑克塽和冯锡范投降,后来在刘国轩的力劝之下,郑克塽决定投降,八月中旬郑克塽率冯锡范、刘国轩等台湾官员向施琅投降。 不过很可惜的是姚启圣率军回福州之后不久就因病在当年年底去世了,终年60岁。 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姚启圣与电视剧中不大相同,他不是被周培公举荐出来的,而是自己靠平定三藩之乱战功熬出来的,他与施琅也不是师生关系,姚启圣在历史上的结局还算是不错了。 幕僚出身周培公 在电视剧中周培公颇有诸葛亮的风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是他的结局并不好,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立下大功,却受到满臣排挤,最终被康熙贬去盛京,后来周培公在盛京病故,临终前向康熙推荐了姚启圣可收复台湾。 实际历史上的周培公与电视剧中大不相同,历史上的周培公到盛京当官其实算是升职了,并非是被贬职,这主要因为历史上的周培公其实出身极其低微。 历史上的周培公名昌字培公,他是湖北荆门人,自幼父母双亡,孤苦无依,年纪大些之后就混迹到县里出任小卒,后来周培公依靠攀附权贵得以来到京城任职,到京城之后进入内阁,出任内阁供奉这种低级的文案参谋官职。 电视剧中演绎的周培公比姚启圣死得还早,实际在历史上周培公比姚启圣晚死将近20年,因此不存在周培公临终推荐姚启圣的事。 历史上的周培公几乎和姚启圣没有交集,如果非要说他俩有交集的话,那么唯一交集就是周培公是依靠攀附姚启圣的妹夫大学士黄锡衮才得以到内阁任职。 在三藩之乱爆发后,吴三桂煽动陕西提督王辅臣反叛,后来王辅臣果然反叛,割据了陕西平凉一带,吴三桂的战略意图是想策应打通王辅臣与耿精忠之间的联系,然后在西北、西南、东南同时连成一片,那时清朝就束手无策了。 不过康熙看出了吴三桂的战略意图,因此康熙派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黄锡衮率大军出征,阻断王辅臣与耿精忠的联系。黄锡衮出征时选带了周培公作为随军参谋,周培公因此得以参与平定三藩之乱。 黄锡衮大军一出,耿精忠立刻腹背受敌,西面有黄锡衮的生力军,东面还有康亲王杰书的八旗精锐,因此耿精忠很快就败退福建,由于耿精忠败退很快,黄锡衮这几乎没有什么事可干了,于是黄锡衮就推荐周培公去大学士图海那去参与平定王辅臣叛乱。 大学士图海被康熙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十万大军征讨陕西叛乱的王辅臣,而这个王辅臣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勇将,外号“马鹞子”,早些年在明朝时就已经给八旗兵打出阴影来了,因此图海的十万大军根本没有被王辅臣放在眼里,而八旗军也震慑于王辅臣的威名,虽然把他围在平凉城外,却拿他没辙,一时成了僵局。 周培公到了前线之后,通过观察形势,周培公认为王辅臣可以劝降,这主要在于王辅臣最初并没有跟随吴三桂叛乱,而是后来他与陕甘总督莫洛不和,在冲突中误杀了莫洛才被迫反叛,因此周培公认为只要打开王辅臣的心结,让康熙宽恕他误杀莫洛的事,那么王辅臣就可以被劝降。 周培公这边认为王辅臣可以劝降,王辅臣那边手下龚荣遇和黄九畴是周培公的同乡,三人素有交往,二人早就不想追随王辅臣反叛,因此听说周培公到了前线,二人就秘密与周培公取得联系,互通消息。 周培公在得知城内情况后,更有把握劝降王辅臣了,于是周培公决定自己亲自进城劝降王辅臣,周培公把想法告知图海之后,图海非常高兴,立刻给康熙上书,把周培公的计划报告给了康熙。 康熙一直对陕西的王辅臣头疼不已,主要在于王辅臣骁勇善战,离京城还近,康熙怕王辅臣能直接攻打京城,所以一直想解决王辅臣这个问题,这时候听说周培公有计划,看了周培公的计划之后康熙觉得十分可行,因此他高兴地召见了周培公。 周培公面见康熙之后,详细阐述了自己如何劝降王辅臣的话术,康熙觉得此举有很大成功概率,于是下旨赐周培公黄马褂,并任命周培公为军政参议道,但是加正一品衔。通常道员都是三品官或四品官,周培公是属于顶级的一品道员,在当时还是比较少见的。 于是周培公就穿着黄马褂拿着康熙的招降圣旨进城劝王辅臣投降,在龚荣遇和黄九畴一同劝说下,王辅臣最终决定举兵投降,就这样周培公兵不血刃的就替康熙解决了一大难题,康熙十分高兴。 康熙后来问周培公想要何赏赐,周培公却极为孝顺,想替父母讨封号和祭文,于是康熙亲自为周培公父母撰写了祭文,并给追加了封号。三藩之乱平定后周培公被外放为山东军政参议道,不过周培公很快就因与同僚不和愤而辞职了,此后赋闲隐居在荆门老家。 周培公虽然隐居,但也没闲着,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