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技界的闽籍科学家 上海的科技领域也活跃着一批闽籍科学家,尤其在尖端科技领域闽籍科学家的表现非常出色。 无论在《在沪闽籍乡亲通讯录》中,还是《上海泉州侨乡开发协会通讯录》中,以职业分类而言,除去企业类,排序最前的是教育类与科技类,“在沪闽籍乡亲通讯录”中科技类多于教育类,而“上海泉州侨乡开发协会通讯录”中教育类多于科技类。如果不以职业类型区分,而以学科区分,将教育类中理工科专业教师放在自然科学领域统计,那么,闽籍知识群体从事自然科学比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人数多得多。 在自然科学领域,闽籍科学家更多地集中在生物化学、物理、机电、冶金、医药、航天等领域。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建所以来8任所长中,有5任是闽籍科学家。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在新中国刚刚建立后就宣告成立,同月,中科院在上海设立办事处,接收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在沪9个研究机构,并把这9个研究机构“调整合并成立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理生化、实验生物、水生生物研究所和工学实验馆”6个科研机构。其中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首任所长就是我国著名化学家庄长恭,任职时间为年至年。庄长恭,年出生,福建泉州人,是年中央研究院的首届院士,曾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后往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解放后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事有机化学研究。他对建国初期我国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第三任所长也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黄维垣院士,任职时间为年至年。黄维垣,年出生,福建莆田人,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化学系。随后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并于年获得该校博士学位。年黄维垣回到中国,进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在担任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期间,他先后创造出多项技术发明,自行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有机氟化学实验室,并且研制出了氟油、含氟润滑油与脂、聚偏氟乙烯与乙烯共聚体、含氟聚氨脂等材料,尤其是氟油的研制成功为我国的核工业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三任闽籍所长是林国强、郑崇直和姜标。 林国强,任职时间为年至9年。年出生在上海,祖籍福建福清人,年毕业于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年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同年留所从事科研工作。年开始担任所长一职,且于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主任(年起),Tetrahedron/TetrahedronLetters出版物理事(2年起)及地区执行编辑(年起),世界华人有机化学家协会理事,IUPAC生物化学委员会委员、资深委员(8—)。林国强院士主要从事昆虫信息素的结构鉴定(亚毫微克级水平)、合成及应用。鉴定了棉红铃虫性信息素中两组分的比例,首次发现了雌棉红铃虫在交配后释放一种抑制剂来阻止与雄虫再次交配的有趣现象;鉴定了枣粘虫性信息素的结构,为枣粘虫种属的归类从化学信息上提供了证据;首次鉴定了桑毛虫性信息素的结构为异戊酸酯;与北大生物系合作,对我国六种透翅蛾的信息素在触毛感受器的水平上进行研究;同加拿大科学家合作,对难度相当大的、有光学活性的桑树害虫桑尺蠖和林业害虫大袋蛾的信息素结构进行了鉴定;确定了舞毒蛾、松干蚧和库蚊对其性信息素或产卵引诱信息素的手性识别现象。在不对称合成、手性天然产物的结构与合成研究、氧化还原酶与羟腈化酶生物催化研究方面卓有建树。迄今共发表论文余篇,申请专利0项,授权专利1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项,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年、7年获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6年获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庄长恭专项奖。 郑崇直,0年出生,福建福州市人,9至年担任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和第九届市政协常委。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三项;年前后开始从事计算机化学研究,并和其他同事一起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计算机化学开放实验室,先后组织了化学数据库、化学结构信息计算机处理、化学专家系统、计算机辅助合成设计和药物辅助设计系统等项目研究;在“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承担并完成多项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八五”、“九五”还组织领导氟里昂替代物F-14a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年以来又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三项。0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并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年获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奖;5年获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年,郑崇直成功地将高技术企业中科合臣股份公司上市并担任第一任总经理。 姜标,年出生,福建福安人。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系,继续留校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到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后,之后又留学美国。5年1月学成回国,年起任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姜标主要从事天然有机化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先后获得第二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95”重点科研计划、国家科技部“86”计划、国防科工委“十五”计划等重大国家和市政府科研项目基金的支持。获得0多项国内外专利,多项发明技术转化为工业化生产,成功地将高技术企业中科合臣股份公司上市,并兼任上市公司第一任董事长。 除上述五位担任过上海有机所所长的福建人以外,还有一些闽籍科学家在该所从事研究工作,如李超忠、陈家碧研究员等。他们都为我国有机化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除此之外,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和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等单位也有一些出色的闽籍科学家。 王应睐,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创始人。从研究所创立之时起一直担任所长、名誉所长。王应睐是福建省金门县人,年诞生在一个华侨家庭。2岁丧父,六岁丧母,童年倍尝艰辛。年先后进入福建协和大学和南京金陵大学攻读化学专业,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学校颁发的“金钥匙”奖。年考取庚款留学英国,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1年获得博士学位。接着受聘于剑桥大学,在著名科学家凯林教授实验室进行血红蛋白研究工作。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他谢绝了凯林教授的挽留,回到了祖国,先后受聘于前中央大学医学院和前上海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年担任当时刚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副所长。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年创建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王应睐是一位富于创造性的杰出科学家,牛胰岛素和酵母丙氨酸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成功,是王应睐几十年致力开创与发展中国生物化学科学事业的结晶。他的重大贡献还在于高瞻远瞩,根据国际生物学科发展的趋势,把我国的生化事业建立在先进的立足点上,正确判断和把握国际前沿学科研究趋势,果断作出了组织实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和“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研究,这两项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重大成果,已经作为生物化学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载入史册,尤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国际上第一次成功合成蛋白质,使我国在人类生命科学研究史上重重地划上了光辉的一笔。他还不失时机地于年代在全国率先部署基因工程这一国际前沿重大领域研究,既调整了生化所的科研方向也推动了我国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建国以来,他先后参加并主持制定了、、、年历次科技规划中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部分,并与所内专家一起主动承担重要的研究任务。作为国际知名科学家,他分别当选为比利时、匈牙利、捷克等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名誉会员。国际著名的李约瑟博士评价王应睐是中国生物化学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林其谁,生物化学家。年至5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生于上海,原籍福建莆田。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细胞研究组织主席,亚洲大洋洲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联合会主席。4年2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在大鼠肝线粒体中发现了一种不同于F1的没有ATP酶活力的可溶性偶联因子。建立了从哺乳动物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提纯质子信道解偶联蛋白的方法,并深入研究了它的性质。开展了膜蛋白与脂质体和天然膜的重组合,分两步将提纯的胆碱脱氢酶参入到线粒体内膜从而表现出与呼吸链联系的活力。以脂质体作为模型膜,设计不同序列的合成多肽,研究了它们与膜相互作用的机制。通过研究脂质体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发展出将外源DNA有效导入哺乳细胞的新型含硬脂胺的阳离子脂质体。提出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活化的二步机制。 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的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载平,中国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年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建福州。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年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李载平是国内最早开展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研究的科学家之一,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基因工程、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了累累硕果,他从年代末就开始DNA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发现了DNA分子受Χ-射线的隐藏破坏,提出了DNA的辐射损伤概念;发现了蓖麻蚕染色质rRNA基因转录起始区的拓扑变异结构顺序;克隆了乙肝病毒adr亚型基因组DNA,报导了全顺序分析,阐明了adr亚型内还有基因组的多态性,提出了可能有致病性不同的乙肝病毒存在。另外发现了乙肝病毒基因表达调控的一个新元件—增强子ENⅡ。乙肝疫苗的研制,已通过临床验证,取得了试生产文号并获得美国专利。近年来,他领导的研究组在hEGF和hGM-CSF基因工程研究中,得到分泌型、高表达大肠杆菌系统,其中hEGF实现了产业化开发。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国际奖1项,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科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张家骅,年出生于福建晋江。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年获美国圣路易斯城华盛顿大学核物理博士学位。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在美国期间,实验证实电子和正电子具有不同的穿透率,对薄窗计数器探测效率的校正十分有用。在北京、上海广泛开展同位素和射线的应用研究,如永久发光粉、放射线同位素电池的研制,同位素源X射线荧光分析,钍作为新核能的基础研究等。年代后期多次负责开办同位素应用训练班、核电子仪器维修训练班,为我国放射线同位素的研究应用培养了大量人才。编著有《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基础知识》、《放射性同位素X射线荧光分析》等。 施教耐,1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出生于福建晋江。自幼随父定居菲律宾马尼拉。0年中学毕业后回国。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理学院生物系,留校工作。年到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工作。长期从事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是我国植物呼吸代谢和光合碳代谢学科带头人之一。年代,他和他的学生发现油料作物籽实中脂肪的形成与糖代谢中EMP途径的减弱和HMP途径的增强存在的相应关系,并指出这两途径的消长可能与一个内源HMP途径专一抑制因子的存在有关。年代,在纤维素酶应用研究中,他与他的合作者,通过各种诱变方法,成功地选育出两株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并用于纤维素酶制剂的生产。此项研究成果获得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由子他在科学研究中的贡献,2OOO年获得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陈桂林,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航天遥感探测技术研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项,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1年12月17日,陈桂林出生于福建南安市。年7月毕业于交通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年分配到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年起负责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光电遥感系统的研制,组织和参加对重大科技问题的攻关,已经先后用于7年发射的FY-2C星和0年发射的FY-2B星,使我国静止气象卫星获取的三种图象质量,在总体上达到国外正在使用的同类卫星的水平。0年承担和负责风云二号五通道扫描辐射计的研制任务,成功用于4年发射的FY-2C星,在第一代自旋静止气象卫星上达到国外第二代应用卫星成象仪的主要技术性能,对实现我国静止气象卫星业务应用起了关键作用。 上海地方性科研机构也有一部分闽籍科学家。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各高校设立的各类研究院、所、中心(如上海大学锆材料研究中心),上海许多大型企业里的高级工程师、研究人员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福建籍人。如:洪碧荣,福建石狮人。曾任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资深设计师。他作为主要设计者的“中苏友谊厅”、“上海万体馆”均获国家级优秀设计奖,他主持设计的新锦江大酒店,入选“九十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 联系方式上海市福建商会 FUJIANCHAMBEROFCOMMERCEINSHANGHAI - 传真:-网址:正规的白癜风医院白癫疯怎么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