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德里张氏望族专刊

张氏世居之地——金门寨史话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张泽武撰文

梦回“圣都”——金门寨

“圣都”是什么地方?“圣都”是金门寨村。为什么称之为“圣都”?金门寨在明清两代繁荣昌盛,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张氏文化,是张氏家族的发祥地。张氏自同州来至永宁,仅始祖仲文公父子二人,贵生四子,始分为四门。张氏家族历经三百年世代繁衍,传至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族人达三百余户,科甲人物,名人贤士,层出不穷,成为永宁望族。张氏先祖起初不过为布衣百姓,躬耕陇亩,耕读为本,孝友传家,而后世为通判、为巡抚、为兵部、为翰林、为道台、为知府、为知县,进士、举人、贡生、太学生、生员,代不乏人,此皆张氏历代先祖积德积仁之功也。金门寨孕育了张氏家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传世久远,影响巨大。金门寨是生我养我的故土,是我生命的摇篮,是我魂牵梦萦的家园,是我的信仰和精神乐园,是我心中的圣地,所以称之为“圣都”。

洛宁籍作家、河南作家协会主席张宇曾经说过:“河南就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孕育了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就象一个鸡蛋,孕育出生命,鸡蛋孵化出小鸡,小鸡长大了,走了,留下了一个空鸡蛋壳,而河南就是这个空鸡蛋壳。”世易时移,时过境迁,而今金门寨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一度沉寂。金门寨已经人去寨空,故而又称之为“废都”。这座“废都”---金门寨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值得我们深思……。

金门寨,位于洛宁县城南二十二里金门川中心地域,在金门涧河东岸,明末之际张氏父子(张论、张鼎延)因避兵乱在此筑寨,因其为新修筑的寨墙,故名“金门新寨”,简称“金门寨”。后因张氏世居于此,亦名“张家寨”。在北门外,向东远眺莲花顶,高耸入云,又因金门寨地形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故名“莲花寨”,今名“新寨村”。明清至民国时期,金门寨寨门两旁有石刻对联:“金汤胜地古,门户洞天高;莲崖浮绿意,山水有清音。”

金门寨地图

北望金门寨

金门寨坐落于金门东塬塬头,东为金门东塬、鱼岭、前坡嘴,西与德里村、惠家村、纱帽山、张氏祖茔遥相对望,寨西崖下为寨根村(莲溪村),东南为金门东南塬、柏坟、鳖盖岭和南沟塬,与韦家、霍家岭相邻。寨南为南塬和窑坑,与土龙沟相接,北为大关帝庙和张家沟(南北沟中各有一条土龙,村民至今犹称土龙上),东北隔沟与月山原对望。村南寨沟有竹园二十余亩,村北城壕原有竹园数亩,风景宜人。

东望金门寨

金门寨西城墙

金门寨南城墙

金门寨南北两条河沟中各有一条土龙昂首静卧,拱卫守护着金门寨,地理形势颇佳。村南土龙沟中的土龙正对着河西张氏祖茔的石牌坊(石门),在土龙和石门中间有一10米许石槽,上有金门涧渠水流过,土龙沟溪水从石槽下有流过,此地名曰:“淀池”。相传这里有一颗夜明珠,此即“二龙戏珠”之龙珠所在之地。

金门寨东南角墩台

金门寨北河沟中土龙龙头

在宋元时期,金门寨所在之地原是一片占地百余亩的大坟,柏树森森,远望此地,黑压压一片,以故世人称之为“大黑坟”。明天启年间,李自成农民军初下河南,流动作战,官方称之为“流寇”。明天启初年张论在祖居地德里修筑了“德里城”,平地筑城,无险可守,屡被攻破,张氏家园遭到严重破坏,房屋都被烧毁,财产被掠,族人被杀害,张氏家族生存受到严重威胁,张氏家族分崩离徙,四处逃难。明崇祯元年(年),明四川巡抚张论、张鼎延父子经长期考察, 选定在德里村东二里许,金门涧河东岸塬头地势险要之处修筑金门寨,倡议合族修建。金门寨始建于明崇祯初年,德里张氏家族发动全县人员修寨,以工带赈发放口粮,前后历经三年,于崇祯三年(年)终于修成一座固若金汤的金门寨。金门寨东西街道长米,南北街道长米,占地面积54.38亩,地势险要,南北西三面都是悬崖峭壁,东面有高高的城墙和城壕,寨墙上四周都建有墩台,用于瞭望和守卫。寨墙上面宽两丈五尺,可以跑牛车,遇战时便于守卫人员运送枪械弹药,机动性极强。金门寨有两座建筑高大雄伟的寨门,正门为北门,北门有两道寨门。进 道寨门,为瓮城,过瓮城是第二道寨门,寨门两旁有两个高大的墩台用于防守。南寨墙外崖下是窑坑,有窑洞十余孔,抗战时期,这里是国民政府河南省第二十七补充兵训练处连部所在地。

金门寨内有院落三十余座,宅院有一进、两进、三进,主宅院都为三进,每座宅院都有水井一口,个别院有两口水井,金门寨内共有水井20余口,年时,寨内还有10口水井正在使用。各下院都有石磨、石碾各一盘。金门寨现存石磨23盘、水磨1盘,石碾共8盘,石臼一个。

张氏后裔按血缘关系分居寨内东头,西头、南头、北寨门里,其中四门张诏后裔居住处东头、东南隅、石头街;四门张讲后裔居住处西头、北寨门里;南头为二门张震域后裔居住处及南学院。金门寨内现存明清古宅院十余座,明代客厅三座,保存完好。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村中尚存明代客厅六座,完好无损,后年久失修损坏一座,改建拆毁两座。

金门寨内东西方向的主街道

金门寨内有一条东西方向的主街道,南北有三条街道横穿村中。建筑分布于东西主街道两侧,街道北侧为主建筑,均为三进院落,自东而西排列。每座宅院的客厅都在一条东西方向的中轴线上。村内建筑布局规范,结构合理,工艺考究,古朴典雅。东头为张氏客厅院三所和张论故居、张诏故居。

张诏故居,为三进院落,明朝建筑,今存前院和后院,保存完好,中院已毁。前院有客厅、厢房,后院有后宅、晒楼(绣楼)、厢房。懋延为张诏之长子。金门寨东头张诏支派遗存有张氏神祗一轴,为张诏支派“三下院神祗”,自始祖仲文叙到十八世,为张琮后裔保存,此为金门寨历经劫难 幸存的张氏神祗,十分珍贵。张诏故居宅原保存有许多珍贵文物,年在“破四旧”运动中被烧毁。

金门寨张诏支系张氏神祗

张诏故居客厅原有匾额两面,今存其一为:匾。

“龙飞首简”匾

钦差分予河南道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参政翁长庸

整饬兵备分巡河南道河南按察司副使钱光太仝为

恩贡生张懋延立

顺治岁次辛丑年仲秋上浣之吉

顺治岁次辛丑年,即顺治十八年,公元年,此匾额原悬挂于金门寨张懋延故居客厅正门上方,今保存于金门寨张懋延后裔家中,外框已损坏,字迹清晰,基本完好。

金门寨北门里南北方向主街道

金门寨北门里,有一条南北方向的主街道,北街道东侧有清乾隆己亥科举人,国子监学正张伊故居,一进院落,二门、上房北屋、西厢房保存完好。

张伊故居东侧为明四川巡抚张论故居,张论故居为三进院落,明朝建筑,清代中期毁于火。中院今尚存一西厢房。金门寨张论一支,一门祖孙父子三世进士,这在洛宁历史上绝无仅有,在河南乃至中国科举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张论故居“拴马石”残石

据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一云:“德里村东二里许,有金门寨焉,明崇祯时,中丞(指明朝四川巡抚张论,通常称巡抚为中丞)家居避乱筑此。上有奇石峙立,高八九尺,青蓝色,全体玲珑,上广下削,中有四空,前大后小,天然无斧凿痕,相传运自四川来云。”此石张氏世称“拴马石”。“拴马石”原竖立于张论故居旁,即今石头街东北处,为张论拴马所用。解放后移到家庙后院枯井上,年拴马石断为两节,掉到枯井中,泥土淤积覆盖。年,村民挖出,置于枯井旁,后被不孝子孙卖掉。

明四川巡抚执事

在这条南北方向的主街道的最南端,有一座关帝庙。座南朝北,此即小关帝庙。金门寨南头有明天启岁贡张震域故居,其孙张琰,清康熙癸酉科举人,丙戌科进士,授官湘潭县知县。故居分前院和后院两进院落,前院已毁,今后院保存完好。该故居后为张诏后裔张士秀所有。清光绪岁贡候选儒学训导张士秀故居,宅中张氏客厅,原有迎客屏四组十六扇,屏面用红色绸缎做成,屏上金字书写赞文及诗词,为清初名家书写,流传十余世,年在“破四旧”运动中被烧毁。张士秀(字子彦)故居原有匾额四面,今存其二:“潜德①硕学②”匾。上款为:“步军中将略威将军③前陕南镇守使张钫为清岁贡候选儒学训导子彦张先生三周年纪念题”。

张西铭张同张天固张根张永江郭贵张成法张成局张源张九成张王张土王张年张沂张生华张五桂张勾下张之翰仝鞠躬

下款为:“中华民国丁卯黄钟月谷旦”。④匾长厘米,宽厘米。匾文“潜德硕学”及上下款均为楷书。

“潜德硕学”匾

①潜德:不为人知的美德。汉刘钦《遂初赋》“处幽潜德,含圣神兮”。也指名位不显而品德高尚的人。②硕学:学问精深博洽的人。③略威将军:为民国初期的一种军职。④“中华民国丁卯黄钟月”:即公元年农历11月。

该匾文具有欧书的特点,结体工整严谨,用笔精到,轻重适宜,刚柔相济。但不刻意追求一点一画的规范,而是露骨其外,藏法其中。

匾:民国十六年(年),陆军中将略威将军前陕南镇守使张钫为清岁贡子彦张老先生三周年立。张士秀,字子彦,洛宁县金门寨人。清光绪三十年岁贡,候选儒学训导,民国元年任洛宁县临时县议事会首席议员。按:张钫(--)字伯英,号友石主人,河南新安县铁门镇人,辛亥革命元老,北洋略威上将军。此匾额原悬挂于金门寨村清岁贡生张士秀(字子彦)故居,完好无损,年被其后裔卖掉,该匾由洛阳民俗博物馆年春征集于洛宁县新寨村。今保存于洛阳市匾额博物馆。

“品端学粹”匾

陆军上将勋三位孚威将军前陕西督军兼省长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总指挥刘振华、为清岁进士候选训导子彦张老先生三周题

李鸿魁雷东森杜振彪杜金盛张发祥杜中阳杜生堂张金铭韦廷献张克敬张西庚尚书珍雷天恩朱根德朱士珍张思光张连科张树勋杨志杰张六合张旭光代六林张邦彦张克仁孙鹏高夏克贤张应来张福印张逢喜李京星师向荣张发起雷成德王青林雷时中张盛王连喜杨旭林郭逢辰郭彦祥卫聚辰李玉光崔中虎王元庆赵纯亚梁文太白逢旗梁振宇朱兴华刘就云仝鞠躬

中华民国十六年黄钟谷旦

匾:民国十六年,陆军上将孚威将军、前陕西督军兼省长、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总指挥刘振华为清岁贡子彦张老先生三周年立,此匾额原悬挂于金门寨村清岁贡生张士秀(字子彦)故居,今存金门寨其后裔家中,完好无损。按:刘镇华,字雪亚,本名茂业,河南巩义县河洛镇人,民国时期,任陆军中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陕西督军等职。

“光风霁月”匾、“惠周闾里”匾,以上二匾额洛宁众邑绅士为清岁贡候选儒学训导子彦张老先生三周年题,中华民国丁卯黄钟谷旦。以上二匾额原保存于金门寨,年在“破四旧”运动中被烧毁。

远眺金门寨南学院

在金门寨南头有“南学院”,这里是张氏家族的族学,用来培养张氏子弟,读书习文,考取功名。金门寨南学院分四进院落,大门坐南朝北,前院、中院和后院,系明崇祯初年建筑。前院分上院和下院,有两个二门,一向西通下院,一向东通上院,为清砖拱券,砖雕精美。大门、两个二门、前院分(上院和下院),年,大门、两个二门,尚保存完好。中院和后院,清末已毁。后院北侧有小院一座,世传为花房。今南学院上院客厅尚存,基本完好。后院北侧有小院一座,世传为花房。下院院中尚存有灰白色花岗岩石槽一个,长3.46米,宽0.58米,高0.47米,深0.29米,石槽上面雕刻有牡丹图案,世传为明四川巡抚张论故居遗物。金门寨南学院大门和客厅,原有匾额两面,解放后遗失。南学院张氏原有神祗两轴,一为三下院分家老神祗,清康熙年间立;一为南院一支新神祗,嘉庆年间立,记载南院家族历代世系详细,年在“破四旧”运动中,南学院张氏两轴神祗俱被烧毁。

金门寨南学院

金门寨南学院

金门寨南学院

金门寨南学院下院院中原有一颗皂角树,传为明末所植,大数围,高四丈许,生机盎然,世传为“树神”,护佑者南院张氏子孙。年,大炼钢铁时被砍伐。南学院自清代康熙后期,这里一直为十一世祖张玟一支后裔的居住地,先祖世居南学院,我生于斯,长于斯,少年时代,常听祖父辈讲述祖先往事和张氏传说,至今记忆犹新。出生于南学院的 一代人,为张氏二十二世子孙,有流宗、流涛、永恒、东良、大洪、小洪、永建等。

金门寨南学院石槽、石碾、磨盘

张鼎延故居上院客厅

金门寨西头张鼎延故居,明朝建筑,今保存完好,分为上院和下院。上、下两院均分为前后两进院落。前院大门已毁,上、下两院保存基本完好。

张鼎延故居上院客厅

金门寨西头张鼎延故居上院客厅东侧,世传这里是张鼎延的花园。年在这里出土了张氏家藏刻石——《琅华馆帖》,举世闻名,现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外书法界之瑰宝。年日本 书法家村上三岛,人称“活王铎”,先后多次到洛宁县观摩《琅华馆帖》,并将碑帖拓片带回日本,汇集出版发行。《琅华馆帖》先后参加被河南省、洛阳地区、洛阳市、孟津县等借阅,参加 展览数十次,影响深远,是研究王铎书法的活标本,也是王铎书法中保存最为完好的碑帖。因其文物价值较高,先后被制成多种翻模版,流传于世。出土地点相传为清兵刑工三部侍郎张鼎延故居--花园遗址。院中还有“鱼盆“,世传为《琅华馆帖》刻制时,洗笔所用,后世传为养鱼池。张鼎延故居大门、客厅、后宅原悬挂有匾额各一面,传为明末清初所立,解放后被毁。张氏客厅,原有迎客屏四组十六扇,屏面用红色绸缎做成,屏上金字书写赞文及诗词,为清初名家书写,传为王铎等名家手书。流传十余世,年“破四旧”运动中被烧毁。

张鼎延故居下院

金门寨原存有历代《张氏家谱》四套,每套四册,年“破四旧”运动中被烧毁。幸存四门清顺治十四年兵部右侍郎张鼎延所修《张氏家乘》一册,弥足珍贵。

张鼎延王铎《琅华馆帖》

张鼎延后裔迁居南宅后,这里为张讲后裔居住。张讲一支,自明迄清,九世书生,耕读传家,书香继美,族裔昌盛,为儒林世家,堪称“洛宁书香世第”。

金门寨西北为张氏家庙,家庙之北,其地名曰:“后地”。原有张氏宅院数孔,相传被李自成农民军烧毁,遗迹尚存。清道光年间,张诏后裔十五世孙张金安在“后地”打土坯时,掘地得银,一时传为美谈。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四“人物志义行”云:“张金安,字宝轩,道光时金门寨人。年五旬掘地得白镪百余锭,约四千余两,曰:傥来之物,奚以增置田产,均之戚族可也。以故于贫乏者或婚葬等事,辄慷慨周济之。道光二十七年(年)岁歉,无力完纳者,依限代完,终不索偿,后嗣于今称繁盛焉。”金门寨西北城墙上,明崇祯初年,建有高大雄伟的魁星楼,楼内悬挂巨形铜钟,铜钟内可坐四人打牌,据说此大钟可与北京城大钟寺里 的铜钟相媲美,此大钟常用于战时鸣钟报警。

金门寨北门外有清岁贡生张士秀神道碑和教泽碑各一通,为张士秀门生清候选陕西县丞樊村张纯儒等众门生仝立,解放后被毁。金门寨北门外西北,东北处有关帝庙一座,三间砖木建筑,坐西面东,庙内塑有关帝夜读《春秋》坐像,左周仓、右关平二人陪祀。此处关帝塑像为白面书生,为世间所少有,世称“大关帝庙”。相传此庙为明崇祯年间张鼎延所建,建庙之时,塑像大师请示,关帝塑像要塑成什么模样。张鼎延哈哈大笑说:“关老爷曾为我托梦,我所见到的关公是白面书生,就把关老爷塑成白面书生夜读《春秋》像。”塑像之时,张鼎延命人搬来一把太师椅,安然稳坐,手拿《春秋》,让人照此模样塑像,因此金门寨大关帝庙中关帝塑像为白面书生。数百年来,香火旺盛,解放后被毁。年,村民在原址重建一间小庙。

金门寨,明清时期,属永宁县王召里。民国时期属金门乡、九区管辖。解放后先后为新寨农会、新寨乡,寨根村所辖。今隶属寨根行政村。新寨村原有耕地余亩,现有耕地余亩。新寨村现有4个居民小组,余人(不包含居住在县城等处在外人口人)。张氏后裔约有余人。

新寨村新貌

金门寨自明末张氏兄弟(张论、张讲、张讃、张诏、张震域、张讽等)避乱,举族迁居于此。年来,名人贤士,代不乏人。明崇祯年间李自成多次率大军围攻金门寨,四川巡抚张论、吏部验封司郎中张鼎延父子捍卫家园,在此与李自成展开攻坚战,李自成在金门寨北门外被张论射瞎一只眼睛落荒而逃,世代传为美谈。这里是张氏父子(张论、张鼎延)的归隐之地,张论在此著书立说,完成《暑良谷集》、《前后言兵事疏》的汇辑成册;张鼎延与王铎在此完成书写《琅华馆帖》,素有“铁笔”之称的长安张翱在此完成镌刻《琅华馆帖》,成就了张氏家藏刻石的千古美谈。张鼎延在此先后完成《永宁县志》八卷,《张鼎延文集》》十二卷。《嶰谷巵言》十卷,有康熙三年(年)张琯刊本,上海图书馆有藏。《张玉调诗集》四卷,《张氏家乘》四卷,有清顺治十四年(年)刊本。《枢垣谏草召对本末》四卷,《吕明德先生年谱》等,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献;唐山县知县张讲莅任六载,多惠政,归隐后,教家人以敦睦礼让,放情山水;顺天府治中张讃,京卫经历张诏,张世延等明末身殉国难,以忠义著称;张震域明天启甲子以岁贡,入都考阶知县;张历延天启恩贡生,考阶知县;顺治恩贡生张懋延,与师佐、韦炳、温庭耘组成“嶰谷诗社”,谈诗论文,名重一时,有《嶰谷集》传世;张琯,清顺治乙酉(年)科拔贡,顺治丙戌(年),以明经拔萃,授浙江严州府推官,历官山东兖州府知府,江苏淮安府知府,诰授朝议大夫;张璿,清顺治戊子(年)科举人,顺治己丑(年)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顺治辛卯(年)擢兵科给事中,升吏科都给事中、礼科都给事中。转湖广分巡长沙道,裁补广东分巡岭南道,裁补江南分巡庐风道;张珲,康熙庚子科武举,候选守备;张琰,康熙癸酉科(年)举人,康熙庚辰科进士,中康熙三十九年(年)第三甲第名进士,授官湘潭县知县;张青藜,太学生,官兵马司指挥;张挺之康熙二十五年丙寅(年)科拔贡,援例纳同知;张掖之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年)科拔贡;张象枢康熙丙子科(1年)举人;张曜乾隆十三年(年)岁贡生;张昐太学生,乾隆年间例贡,清候选布政司经历,例授儒林郎;张昌乾隆十七年辛未(年)科岁贡生;张晸乾隆已卯(二十四年,年)科贡生,援例纳同知,例补内阁中书;张煛雍正年间岁贡生,官唐县训导;张昇乾隆五十四年(年)岁贡生,官唐县训导;张景乾隆年间岁贡生;张芝祥官布政司理问;张芝瑞候补知县;张芝馨官山西州判;张静远,生平喜周人急,以义行著称;张伊,乾隆己亥科(四十四年,年)举人,国子监学正,乾隆五十五年修《永宁县志》时任分校;廪生张僡,天性孝友,能诗文者;张庚申,道光癸卯科(年)武举,候选守备;张士秀光绪三十年(年)岁贡生,候选训导,民国元年任洛宁县临时县议事会首席会员,治学授徒,桃李满天下,誉满桑梓,为世所称;张景堂河南政法专门学校毕业;张国恩毕业于河南政法专门学校,任渑池县县长;张敏贵任镇嵩军某部连长;张风成任陕西督军刘镇华弁目,警卫连连长,洛宁县公安局局长,金门乡乡长;张治庆,少年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任国民国民军少校军务参谋;张天柱在解放战争中、 中战功卓著,荣立一等战功、二等战功多次;张风竹参加第四野战军,在解放战争、 中战功卓著,荣立一等战功、二等战功多次;张风麒任洛宁县财政委员会主任,洛宁县正县级调研员;张治礼在武汉钢铁公司任科长;张要刚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美国,博士研究生;张建武参加中越自卫还击战,荣立三等功;张学儒河南大学毕业,曾任成都军区空军雷达兵50团军教连、指挥连连长,中国建设银行洛阳市涧西区支行行长;张为民考入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任空军导弹学院教官,西安市委行政处副处长,后勤处处长;张泽武军事经济学院毕业,在总参工程兵维护总队 工程维护大队服役,从军十三载,荣立三等功;张小兆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医院任骨科主任;张佳新乡医学院毕业,第四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张永建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等,不胜枚举,张氏子孙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报效祖国。

追忆前事,如在梦寐,抚今思昔,继往开来。金门寨是张氏家族繁衍生息之地,是张氏家族的摇篮,是张氏家族的发祥地。凡我张氏子孙,不管你走到那里,无论你身处何地,时刻铭记先祖家训,“耕读为本,忠孝传家”,弘扬优良传统,传承孝友家风。愿我张氏世世子孙,“老者知其源,少者闻其传,居者守其籍,行者记其始,虽迁徙异地,世代久远,亦知在金山之北,洛水之南,有村名金门寨者,是吾张氏祖宗栉风沐雨之所,是吾张氏祖宗衣冠荟萃之处,是吾张氏祖宗卜迁立茔之地也,望后世子子孙孙,世代相传,父母之邦,尚其勿忘也!”

《梦回“圣都”——金门寨》年11月初稿于金门寨南学院,年9月23日修订于重庆市云阳县朝阳村。

推荐阅读:

张氏世居之地----德里村史话

张鼎延与金门寨《张氏家乘》

洛宁县金门川德里、大门楼张氏家族概说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洛宁城事媒体平台:

洛宁城事订阅号(







































德国强力白蚀消能不能治好白癜风
德国强力白蚀消能不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lp/66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