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我們隨香港北京海外聯誼會旅行團一行十九人,沿著「小三通」的航線,從廈門出發前往金門旅行。現將此行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與朋友共用;也無償的為金門做一次廣告。 (一) 金門位於大陸福建省東南方的廈門外海,距廈門約10公里,與大陸最近距離僅為米。歷史上曾為泉州治下。由於兩岸長期處於敵對狀態,雖然近在咫尺,但民眾之間隔絕了數十載。「廈門金門門對門,大炮小炮炮打炮」,金門歷經了近半個世紀軍事管制的戰火年代。隨著台海局勢趨緩,曾經戰爭洗禮、擁有獨特戰地風光的金門,便成了觀光旅遊勝地及「小三通」的中繼站。如今,從戰爭走向和平的金門給人們留下了眾多的戰爭記憶,仿佛讓遊人穿越時光的隧道,行進在硝煙彌漫的烽火歲月裡。 在金門戰事頻仍時期,坑道如蜘蛛網般遍佈全島。保持戰力於地下,發揚火力於地面,將各項設施地下化。坑道因不同的功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如瞭望觀察所、運兵坑道、運補的小艇坑道;集會使用的擎天廳、醫院及旅館等。有的村莊地下坑道相連,每條坑道的出入口或通往住家或是防空洞。 我們參訪了幾座代表性的坑道,如成功海防坑道、馬山坑道、翟山坑道等。在兩岸軍事緊張對歭的年代,坑道是加強作戰和防護的工事。隨著兩岸局勢的改變,這些軍事工事卸下了神秘面紗;當年的決策、設計者和施工者門沒有想到,如今它成了人們觀光的景致。 成功是金門島南岸的小魚村。成功海防坑道年面向南海辟建,由花崗岩與混凝土共同構築,總長米,高2米,寬1.2米。當年曾駐守一個連。如今坑道口「我們的決心:獨立作戰,自力更生,堅持到底,死裡求生」的標語赫然在目。坑道內有海岸炮、機槍堡及彈藥庫、兵舍、餐廳等。 馬山坑道又稱馬山觀測所,穿越長長的坑道盡頭,就是瞭望大陸的觀測所,透過望遠鏡可眺望大陸河山。馬山坑道設有播音站,向大陸廣播,對解放軍心戰喊話。馬山因「林毅夫叛逃」而名聲大振。林毅夫本名林正誼,是國民黨金門馬山駐軍的一名連長。一九七九年的五月十六日夜,他做了一個驚人的抉擇,隻身抱著兩個籃球跳海遊到了兩千米以外的廈門。林毅夫為什麼要「叛逃」?他在給臺灣親人的家書中闡明自己當年選擇投奔大陸的心聲:「基於對文化、歷史、政治、經濟和軍事的認識,我覺得回歸祖國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最佳的選擇方案。做為一個臺灣人,我深愛這塊生我、養我的地方,我願意為它的繁榮幸福奉獻一生的精力,但是做為一個中國人,我覺得臺灣除了是臺灣人的臺灣之外,臺灣還應該能對中國的歷史發揮更大的貢獻。」由於「叛逃」的「罪名」,林毅夫的父親十年前在臺灣去世,他未能返台盡孝,當局至今也未能解禁,在島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遊覽鬼斧神工的翟山坑道,令人歎為觀止。此坑道傍山而建,由高而下,直至海岸,氣勢磅礡,為水陸兩用坑道,是昔日兩棲部隊的小艇基地;為突破軍事封鎖,可以運補作業。 由坑道改建的「軍人之友社金門軍人服務站」更有其特色。這是一座迎賓館,是金防部接待外賓住宿的坑道旅館,有「地下希爾頓」美名。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藝人鄧麗君都曾下榻過此賓館,現為戰地、勞軍文化展館。參觀者可一览鄧麗君等當年的風彩。 金門的防禦設施也是一道特殊的軍事風景。在交戰時期,為防禦共軍搶灘、空降,金門島上的沙灘、海岸、曠野等,利用天然地形,設有利器、植栽等構築的防禦工事。在沙灘,安置削尖鐵軌的軌條砦,防止共軍艦艇登陸;在曠野,一支支排列井然的水泥樁頂端伸出3根約20釐米高的尖鐵叉,這就是防空降樁;在交叉路口或空曠地帶,常設有圓形的「反空降機槍堡」,外部常有迷彩色的偽裝網。至今一些鐵絲網圍起來的地雷區裡,尚有沒完全清除的地雷,警示遊人莫入。在營區週邊利用瓊麻、仙人掌、九重葛等外表長滿尖刺的植物或碎玻璃、破鐵罐等,利用地形地貌做成各種防禦阻隔設施。 記載戰史的陳列館是旅行的景點之一。古寧頭戰史館大書特書了古寧頭大戰,這是發生在國共內戰末期的一場戰役:年10月24、25、26日晚,解放軍分三批、共人登陸金門,由於缺乏海戰經驗,且無海、空軍掩護作戰,登陸部隊大部分犧牲,倖存者餘人投降,國軍戰史稱俘虜共軍人;解放軍戰史稱斃傷國軍多人,國軍戰史稱陣亡人,傷人,共人。陣亡最高職務的是十九軍十四師四十二團團長李光前上校(有李光前將軍廟)。但據臺灣有關方面粗略估算,古寧頭戰役國民黨軍陣亡人數約人以上,負傷者估計在以上。兩者說法差異甚大。解放軍在古寧頭戰役的慘重失利,對登陸戰的艱巨有了深刻的認識,並積極加強海空力量建設,而不再像過去單靠陸軍發起登陸作戰。古寧頭大戰是國軍彌足珍貴的勝利,系捍衛台海重要意義的關鍵戰役。 由於時間關係,我們沒有去參謁「李光前將軍廟」。廟宇,系供奉神佛或歷史名人的處所,如土地廟、馬祖廟、孔廟、關帝廟等。李光前成仁時32歲、上校團長,並非名人,是國軍在金門陣亡中職務最高者,為其建廟宇,足見臺灣對烈士忠勇捐軀精神之褒獎,對前線將士及後人之激勵。那個時代的官兵英勇奮戰,各為其主,無可厚非。如今「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品味國共內戰兄弟鬩牆,多少同胞葬身戰火。但願這樣的悲情不再重演。 「湖井頭戰史館」位於小金門烈嶼島的東坑村。正門頂端以仿古城垛,側牆刻有八二三炮戰浮雕,館前廣場陳列著四0高炮、五七戰防炮、四管五0機槍等武器。館內收藏了國共交戰的翔實史料。這裡曾經也是播音站和觀測所,在那個不尋常的歲月,它與對面的胡裡山解放軍福建前線廣播站共同見證了唇槍舌劍的對話。這裡透過高倍望遠鏡,可以看到廈門高樓上「一國兩制」的標語! 「八二三戰史館」和炮彈形狀的「八二三戰役勝利紀念碑」,是為紀念八二三戰役勝利建造的。年8月23日,震驚世界的「八二三炮戰」展開了,當日下午6時30分,解放軍集中各型火炮奉命炮轟金門,兩個小時內連續發射了餘發炮彈(一說3萬多發)。為什麼有「八二三炮戰」?國民黨撤到臺灣後,由於美國等反華勢力插手,臺灣再次與祖國大陸分離。年,美國趁朝鮮戰爭將第七艦隊開進臺灣海峽,企圖武力介入兩岸關係。年12月,美台訂立《共同防禦條約》,使本屬於中國內政問題複雜化。在美國支持下,臺灣「反攻大陸」的聲浪不斷升級。毛澤東遂決定炮擊金門,拉開了「一定要解放臺灣」的序幕。經過44天的炮戰,共發射炮彈近50萬發,有人計算金門每平方公里落彈發,不知是否?但給「金門刀」的製造者,留下了制刀的好材料。如今參訪製作、購買金門刀,也成了旅行項目。年10月6日以後,解放軍採取打打停停、半打半停的方針;10月25日宣佈,逢單日炮擊,逢雙日不打炮;直到年停止炮擊。擴大戰果是敵我雙方鼓舞士氣的策略之一。「八二三炮戰」時,金門號稱地下金門,陸上設施雖幾遭破壞,但國軍及民眾沒甚傷亡,可謂防禦上的勝利。 我們還在乳山故壘參觀了露天的各類武器大展,主要是美式飛機、坦克、輕戰車等。僅M-41輕戰車,臺灣在58年接受美國援助55輛,之後陸續接受達輛以上。近距離接觸美式裝備,深感美國在臺灣的位置。 氣宇非凡的莒光樓是金門的地標建築。它承繼了南京城樓的固有形式,又吸取了北京紫禁城角樓頂層的做法,以莒光命其樓名,展露了退居台澎金馬之蔣介石政府的政治宣言。「毋忘再莒」的歷史典故,源自戰國時期田單複國、以寡擊眾的故事。在國共對峙的年代,承載著國民黨反攻複國的意志。這棟代表著金門的大門,象徵著「固若金湯,雄鎮海門」的戰地精神,成為戰地金門激勵軍民士氣的最佳精神動力。 (二) 這次遊覽印象深刻的還是金門的國家公園。說是公園,但其功能似乎無處不在。自然生態、人文史跡、傳統聚落、資源保育均在它的範圍之內。 湛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筆直的馬路,優美的綠化,欣賞到大自然對金門人的眷念。說大自然對金門人的眷念,不如說金門人順應了自然,在保護自然環境上投入了智慧和精力,其中金門國家公園功不可沒。 金門國家公園於年成立,分為大武山區、古甯頭區、古崗區、馬山區及列嶼區五個區域。經多年努力,現範圍公頃,占大小金門約四分之一面積,是臺灣第一座以保育人文史跡及自然生態資源為主旨的國家公園。此外還有植物園、森林公園、觀光苗圃等,為人們提供有氧和觀賞等服務。 在金門各村落的迎風口,有著各式各樣的風獅爺。它從另一方面告訴我們,金門人在環保上的功勞。由於勤勞的先民在島上不斷墾伐,使島上荒禿禿一片,每當季風吹襲,飛沙走石,居民苦不堪言。金門人遂引入招福辟邪的獅子習俗,形成金門特有的文化地標風獅爺。風獅爺鎮守在迎風口,擔當起振風止煞的任務。風獅爺是人們征服風沙災害的精神偶像,綠樹成蔭的環境是金門人付出努力的結果。在小金門有公雞造型的風雞,其作用同風獅爺一樣,如今都成為受歡迎的觀光明星。 環顧金門的海岸線,綿延數裡的細緻沙灘,沙白水清。沙灘上一群群遊人在碧藍的海邊踏沙戲浪,更有一對對卿卿我我的戀人依偎在紅紅綠綠的遮陽傘下,給這美麗的沙灘增添了新的色彩,也給遊人帶來無限的遐想……。 金門地形以低地和丘陵為主,又因四面環海,形成海岸灘地、沼澤地、蘆葦蕩、池塘等地形地貌,為鳥類提供了絕佳的覓食、棲息、繁殖的環境。在這彈丸之地的金門島上每年有多種鳥兒在此過境、越冬或繁衍後代,最常見的有大雁、野鴨、鷗科、鷸科、鷺鷥科、翡翠科等,還有難得一見的冠鸊鷉、白冠水雞、戴勝、金翅雀,及名列珍稀鳥種的黑鸛。這裡被賞鳥人士譽為鳥類的天堂。金門開闢了十數處賞鳥觀景點和教育示範中心。「雙鯉濕地自然中心」成為旅客必游之地,當然也少不了我們。 金門全島公路發達,平緩筆直,條條大道綠樹成蔭,非常適合單車旅行。金門縣政府及國家公園積極推廣自行車觀光,規劃了5條單車路線,並設有自行車借用站,供遊人享用,把旅遊服務與環境保護融合在一起。單車路線將各景點串聯一線,騎車倘佯其間,可享受田園風光,又可探訪沿途美景,別有一番風味。 我們還遊覽了「中山紀念林」和「經國紀念館」。「中山紀念林」占地達百公頃,是金門第一座也是規模最大的森林遊樂區,園內林木扶疏,筆直的黑松、濕地松直插雲天,樟樹、白千層及金門特有的潺槁樹等穿插其中,自然生態極為豐富;園區後方有「三友園」,因廣植松、竹、梅而得名。園區步道縱橫,令遊人流年忘返。 「經國紀念館」位於「中山紀念林」的南端,是一傳統四合院式建築。年經國先生逝世後,仿桃園大溪頭寮陵寢所建,莊嚴典雅,環境清幽。館內常年展示經國先生與戰地金門關係、言論著作及身平文物照片等。朋友告訴我,經國先生在臺灣的口碑比他的老子好。與他在臺灣開了民主改革之先河有關吧。 美麗的自然風光與傳統的各式建築和諧統一是金門一大特色。我們參觀了與廈門僅一水之隔的水頭村。水頭村有宗祠五座;異國情調的洋樓眾多,如始建於年的得月樓,是當時金門的最高建築。由僑居印尼經商致富的水頭村族人黃輝煌所建,年被臺灣當局列為歷史建築。年水頭村鄉親與黃式後人,秉持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復該樓,重現昔日的建築風采,也傳達了鄉僑熱愛家鄉的情懷。 座座洋樓記述了一個個精彩的歷史故事。位於金門島中部的陳景蘭洋樓是金門規模最大之洋樓,為金門旅外華僑衣錦還鄉,回饋鄉裡的代表作之一。年陳景蘭先生因經商致富返鄉起造,年建成,位置居高臨下,外觀兩層,正面為七間,有洋樓、護屋、圍牆,樓前有三層花園。曾為陳坑小學之用,年金防部將其改為「金門官兵休閒中心」。前方坡地設置「金湯公園」,寓意固若金湯,建有張開翅膀的自由女神像;後又在圍牆外建有擎天山莊等。年「金門官兵休閒中心」被裁撤,現供展覽參觀之用。 旅行團驅車來到金門唯一的山峰太武山下,山不高,仍是軍事管制區,山頂上軍事偵測雷達在上下搖動。途經太武公墓處向上步行,沿途可欣賞無數的奇樹怪石;半山岩石上刻有蔣老先生的手書「毋忘在莒」四個大字:繼續步行來到有八百年歷史的古剎海印寺,我們膜拜祈禱,保佑兩岸和平。 (三) 「小三通」是年先由民間開啟的,反映了兩岸人民交往的願望。基於當時兩岸意識形態尚有重大分歧,難以實現三通,實際上福建沿海和金馬地區早有經濟上的交往,甚至缔结婚姻。「小三通」有助於福建與金、馬地區及臺灣的往來與交流,推動了兩地經濟的發展。可以說「小三通」為「大三通」奠定了基礎和準備。海協會與海基會順應潮流,終在年12月15日全面啟動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 兩岸實現「大三通」後,為發展臺灣經濟,吸引大陸遊客赴台,金門乃至臺灣正在做旅遊這篇大文章,應該說其規劃和定位無疑是正確的;揚長避短,抓住了金門的特點和優勢。但金門這塊處女地,旅遊資源比較豐富,似乎如同大陸改革開放前期的情況差不多,與其配套的接待能力和水準還不相適應,應在這方面加大投入。但目前島內對此有著不同聲音,有人對台灣經濟過度倚靠大陸而感到不安。權衡利弊,如何消除人們的疑慮,進一步發展兩岸關係,是擺在臺灣當局面前的一項重要抉擇和任務。 兩岸和平發展已是不可逆轉。不知馬英九先生的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能堅持多久?不統,為何還清晰可見諾大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標語示人?「一個中國」成「九二共識」的核心,統一乃大勢所趨,關鍵是採用何種形式統一;不獨,是不能獨,也獨不了。水頭村一幅五星紅旗上的毛澤東畫像告訴我,臺灣人民是不同意的。這是一幅「毛澤東奶茶」的廣告:「來到這兒,請將統獨、藍綠放兩旁,輕鬆享用兩岸共治的和平氛圍,點一杯用金門高粱特調而成的『毛澤東奶茶』,讓溫順奶香濃鬱的高粱清冽的口感打開你的味蕾。」廣告產生於鼓吹「台獨」的陳水扁當政時期,把主張「一定要解放臺灣」的毛澤東像畫在五星紅旗上,創意者的良苦用心顯然是對「台獨」的抵制;不武,更是言不由衷。不打仗,要武器幹什麼?馬「總統」上臺以後,不是多次從美國購買武器嗎?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馬英九先生要審時度勢啊! (原载《海峡情》第六期/年11月) 白癜风可以治得好吗白癜风可以治的好吗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lp/680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