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聚糖肽针 http://www.lohasidc.com/m/前文交代了施琅和姚启圣的来龙去脉,康熙已经为收复台湾选将定计。在康熙二十年(年)之后,依次排除了“专征”“反对”等阻力,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终于康熙二十二年(年)六月上旬,施琅正式集结部队,做战前动员大会。六月十四日清晨,施琅带领着队伍浩浩荡荡向澎湖列岛进发,正式收复台湾。仅仅用七天时间,施琅就彻底拿下澎湖。七月五日,施琅接受郑克塽的投诚,十八日带着皇帝的诏书兵不血刃接管台湾全境。前前后后用了一个月多点时间就彻底收复台湾,不得不说满清朝廷确实很牛,更重要的是对手郑经实在无能为力,才会被摧枯拉朽的干掉。 施琅将军 郑氏地盘的起家还得回到郑成功头上,顺治十八年,郑成功创业成功。正式将荷兰殖民者赶出台湾,彻底收复台湾,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功不可没。同时还搞定了澎湖列岛,福建沿海的金门、厦门等。创业成功,公司正式上市。可是创始人的命好景不长,上市后三个月就不幸离世,留下一大摊子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第二代统治者郑经接手这个烂摊子,最初郑经平定自己的叔叔郑袭还算是有功劳的,勉强将台湾内部的缝隙弥合住了。但后来又诱杀自己的伯父郑泰,损失了大部分金门的士兵。更重要的是动摇了内部的军心,连自己的伯父都可以诱杀,还有谁是安全的。 郑经虽然生活在乱世,在军队中成长。但是在皇帝和三藩博弈期间,满清没工夫收拾郑经,郑经后来跟着耿精忠等一起叛乱,随时随地捞点好处。甚至一度独占福建沿海地区,过有钱人的生活。二三十岁的郑经,上没有父亲约束,下没有群臣纳谏。在沿海地区呆久了,逐渐郑经养成了风流倜傥佳公子的性格,说白了有点富二代的感觉。 郑经 诗词歌赋郑经是能做的,好美色他也是有的。至少能在十几岁和自己的乳母私通气死郑成功,就足够证明这不是个善类。这些都沾染了,懈怠于政事自然是很正常的事情。郑经本身在乾纲独断、坚韧不拔上面照他老子郑成功差远了,更别谈什么文韬武略了,终究难成大器。郑经本人的才能非常有限,只是依靠左右良将,郑经的场面才能被勉强撑起来。 三藩之乱起,郑经也跟着后面起哄,把自己吃成一个胖子。鼎盛时期曾一度占据闽、粤七府,军队最多的时候也能有个二十万人。但是在康熙十九年,被自己以前的部下万正色杀得落荒逃跑。万正色正是当年郑经诱杀伯父时,从郑氏集团叛逃的满清的大将。真的是一报还一报,而且是现世报。 两三年的时间,大陆沿海地盘全部丢光了,连沿海的岛屿也全部都丧失。匆忙逃回到台湾的时候,二十万人就剩下数千人,几乎是全军覆没。逃回台湾以后,郑经基本上废了。整天花天酒地,把所有政务都推给自己的儿子郑克臧,最后是纵欲过度而死的。 全军覆没 郑经死后,郑氏集团内部彻底分化权利。庶长子郑克臧是陈永华的女婿,陈永华权倾一时,早就遭到冯锡范的嫉恨。陈永华早于郑经前一年就死了,郑经死后。冯锡范立刻联合刘国轩对势单力薄的郑克臧下手,拥立郑经次子郑克塽,郑克塽才12岁。为什么冯锡范这么起劲呢?因为郑克塽是他的女婿。政变就意味着流血和动荡,事实证明武力政变的刘国轩和冯锡范真的是混蛋。二人上台后,立刻大张挞伐,迫害忠良。人心涣散,出现了政局动荡的局面。本来连年战争,台湾府库早就空了。加上连续多年的水涝旱灾,粮食欠收导致的米价飞涨。政局动荡加上经济动荡,百姓怨声载道,人心惶惶。 可是战争吃进去就是老百姓的人和手中的钱,筹集粮饷、扩充军队进一步恶化了郑氏集团在岛内各族人民的形象,被压榨和勒索的实在受不了了,各种苛捐杂税满天飞。甚至后期,连自己的住房都要按尺寸收费,逼的很多百姓居然自毁住房。岛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烈,眼看就要炸锅了。郑经还在的时候,曾征召高达两万人进攻福建,最后被万正色一举荡平沿海所以势力范围。原因很简单,士气不行,军心涣散,很多人现场倒戈。甚至在郑经死之后不久,台湾又出现动荡。守澎湖的官兵以为清军立刻进攻澎湖,居然四散奔逃,一哄而散,仅仅剩下人还坚守在岛上。 澎湖列岛 郑氏集团的分崩离析,军事实力大幅度衰弱,经济枯竭,整体实力大为削弱。郑经的暴亡就像给清政府定的闹铃:兄弟,时机成熟了,可以摘桃子了。 吃喝玩乐 后记: 郑经本身能力有限,但是他能吸取下属的意见,这点就很难得。前期大多数政策都是靠着陈永华出谋划策,开办教育、兴修水利,发展农业。郑经知道靠农业是不足以支撑偌大的军费开支的,还学会跟当时的德川幕府做生意,英国、西班牙人来做生意也非常欢迎,通过贸易强大。但是对西班牙人在台湾设教的要求又严词拒绝,至少郑经不是一个彻底的糊涂蛋。三藩之乱起,郑经还跟着西攻大陆,郑氏家族的遗愿并未忘却。而且还不止一次屡获战功,证明他是有一定统兵能力和运筹能力的。但为什么说面对大清,郑经是无能为力的呢?从政策、经济、军事分析都可以得知郑经确实面对一个统一的帝国是无能为力的,但是还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就是从中国历史的走向去看。结束分裂、割据状态,实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仅仅依靠一片小地方,就想与中央抗衡,最多只能苟延残喘一阵,这是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下一篇主题:康熙晚年的立储风波,到底根子在哪里?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收获,点个赞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