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金门路小学 青岛金门路小学唯一官方 1.情绪反应 怀疑、疑病:疫情开始后的数据表明,有20%左右的人会担心自己已经被感染新型肺炎了。我们会因为病毒和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对自己或他人的卫生情况和身体健康情况有着更多的怀疑,医院就诊时怀疑各种检查结果和医生。 愤怒:我们还会因为原先生活、工作、社交节奏和计划被打乱、本来便宜的生活用品价格大幅上涨、信息的不确定性,和患者逃离等不稳定因素,感到烦躁、怄火、愤怒。 易波动:在疫情压力和其他压力与事件中,我们的情绪会变得更为波动,变得更容易受到惊吓或恐慌。 悲伤、抑郁:疫情开始后的数据表明,有超过10%的人会出现抑郁情绪。随着疫情的不断严重和持续,我们可能会对未来感到绝望,对父母不采取防护措施而感到委屈、伤心,仿佛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济于事。而这些都会令我们感到悲伤,让我们沉浸在痛苦中,觉得对生活失去了兴趣,并变得更容易哭泣。 愧疚:虽然许多人离疫区较远,自己也未患病,但有可能因为来自疫区的新闻,以及身边亲友健康状况的波动而感到愧疚不安,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好,甚至会认为患病的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精疲力竭、麻木:当我们长期处于压力中,而自己的应对或他人对自己帮助无法缓解自己的困难时,我们的生理资源或心理资源会被很快耗光,而让我们缺乏继续应对的能力,继而对压力感到麻木。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花点时间更加专注自己的状态、照顾自己,来让自己恢复起来。 “英勇无比”:很多人会在病毒和疫情前变得情绪高涨,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无懈可击。但我们对疫情严重性的否认和对自己的自恋并不能帮助我们抵抗病毒、变得更健康。这是一个充满安全隐患和风险的表现,十分值得重视! 2.生理反应压力不仅仅会给我们带来心理上的困扰,它们同样会影响我们的生理情况。疫情开始后的数据表明,有超过20%的人因为疫情带来的压力而出现了生理上的反应。比如,腹痛、腹泻,无明确原因的身体疼痛,以及胸闷、多汗、发冷、颤抖、肌肉抽搐等身体变化。 总体来说,这些反应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并无大碍。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家需要将自己在压力中的生理反应与患生理疾病后出现的生理反应做出区分。若对自己的生理反应没有把握,则可以参照疑似感染的相关症状,或在线上平台问诊。 3.思维反应压力对我们心理的影响还体现在了我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内容上。我们会因为怀疑,对自己或他人的各种变化变得更加敏锐,也可能出现往坏处解读各种信息、夸大严重后果和低估自己应对能力的倾向。比如可能我们咳嗽两下就立刻怀疑自己得肺炎了。这种念头不像以往一样轻易消失,并且我们会感到不能控制地反复去想有关感染肺炎后的严重后果。 同时,我们对压力和情绪的应对会不停占据我们的大脑资源,让我们分心,所以我们的记忆力会变得不如以往好,会出现爱忘事的情况。“我要干嘛来着”可能是我们在这几天经常说的话。 4.行为反应在压力中,随着我们情绪、生理和思维的改变,我们的行为也会发生改变。回避行为:我们会因为我们对病毒和疫情的担心和恐惧不再去一些我们平时可能会去的地方,医院、超市、菜市场等。适当且必要的回避行为是能够保障我们的安全的。 睡眠变化:我们的睡眠会随着我们的心理变化而减少或增多,比如我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入睡,睡得很浅,半夜经常醒来,做噩梦,或在第二天过早地醒来。 强迫行为:由于压力,我们会变得怀疑,并想要更多的确定性,所以我们可能因此出现一些强迫行为,比如频繁、持续地洗手,不断喷洒酒精消毒、不停地检查口罩的佩戴、不停刷手机以获取最新信息等。 借助物质:我们为了应对压力,可能会比以往更加频繁地吸烟、饮酒,或使用精神类处方药,来帮自己缓解或回避痛苦的感受。 人际变化:由于心理变化,我们可能会在与人交往中(无论是面对面时还是在网上)变得更加易怒,发生冲突,或更加疏离,只想要一个人呆着,拒绝他人的帮助或无法帮助他人。此外,我们还可能出现一些从众行为,比如通过吸烟、喝酒、放鞭炮来“消毒”等。 这些身心反应正常吗?上述反应都是个体针对意识到的重大变化或威胁而产生的心身整体性调适反应,即我们所说的应激反应。不同应激水平对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1)轻度应激反应不影响人的日常生活。 (2)中度应激反应会引发身心反应症状,可持续数小时,离开险情现场一周内症状会消失。 (3)重度应激反应常影响工作和个人职责的完成,会持续4-6周。轻中度应激反应是我们应对危机事件的正常反应。但如果反应过度,则需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