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微课堂09.04 年第期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PART1微课堂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 绿色促发展·看万州丨万州:平湖之珠 PART2每日经济学知识 什么是行为经济学?人对造成损失的敏感度高于收益的敏感度。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对传统的经济学提出了挑战。行为经济学能评估每个人在做事时究竟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为什么丢了元和捡到元的感受不一样?有人平时很节俭,"双11"购物节时却控制不住购物欲望呢?这些都与行为经济学有关。今天我们来谈谈行为经济学。 本文分为三部分 (一)对理性人概念的挑战 (二)行为经济学的三个主要原理 (三)行为经济学给我们的启示 1 对理性人概念的挑战 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斯密,在研究经济学时假定人们都是理性人,在做消费和投资的决策时都是理性的。理性人的这个概念一直沿用了多年。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很多行为又都是非理性的。在美国拉斯维加斯的赌场里,输了的人为什么赌注反而越下越大?我国的“双11"购物节,熬夜购物的人明知这是商家的套路,为什么还买个不停? 20世纪80年代,以丹尼尔·卡尼曼和理查德·塞勒为首的经济学家从进化心理学中获得启示,认为大多数人既不是完全理性的,也不是凡事都从自身出发进行考虑的。他们以此作为理论基础,专门研究人类的非理性行为,行为经济学因此诞生。 年是理查德·塞勒执教的第一年。有一天,他邀请同事参加晚宴。晚宴的开胃菜是腰果,每个客人都很喜欢吃腰果,但他担心客人会因为吃了太多腰果而吃不下正餐,就叫人把这道菜撤回厨房了,客人很认同他的这个决定。塞勒和他的同事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人都有两种心理状态:希望立即获得满足;理智地权衡现在与未来。 塞勒于年发表了第一篇行为经济学论文《论消费者选择的实证理论》,他把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引入了经济学领域,可以说,这是塞勒对经济学做出的最大贡献。 2 行为经济学的三个主要原理 行为经济学主要有三个原理:损失厌恶、禀赋效应、心理账户。 损失厌恶 一个人做着不喜欢的工作,每天上班就盼着下班,周一就盼着周末,薪水也不高,但他就是不肯跳槽,为什么呢? 从行为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分析,这个人不是不想加薪,但他更担心换工作后工资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会减少。因为在他看来,工资减少带来的痛苦的感觉要远高于工资增加带来的幸福的感觉。也就是说,人们对于可能造成损失的敏感度远远高于可能获得收益的敏感度。 丢了元和捡到元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丢钱给人带来的痛苦的感觉会更强烈、更持久。我可以不捡到元,但我不愿意丢掉元。 可是,人为什么会有损失厌恶的心理呢?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损失一样东西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比如受伤、丢失食物、失去领地等。 虽然人类社会已发展至高度文明的阶段,但人类的身体保留了进化过程中产生的对自己不利的反应。我们的大脑对可能造成损失的事件更敏感。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