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镇海疆振雄风 田丰文/图 我国拥有辽阔的海疆,由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六百多年前,明王朝在海岸线上建造一系列的海防边城,这些边城主要有卫城及下辖的所城,以及寨、营、游、墩台,环环相扣,组成一条从辽东到海南绵延周密的海防体系。在东海与南海的交汇端,矗立一座扼守东南海疆的海防重镇,这就是镇海卫城。 镇海湾 太武巨臂扼东南 明王朝建立伊始,面临三方面的威胁,一是北方蒙古人;二是西南诸蛮;三是东南沿海倭寇。朱元璋和昔日战友方国珍、张士诚,彼此为争夺皇位而兵戎相见,方、张兵败后,其残部退至海上与倭寇合流,人数达十一万之众,成为朱元璋的心腹大患。明洪武十七年(年),朱元璋命信国公汤和巡视海疆,在山东、江苏、浙江沿海要地建城。二十年(年),朱元璋命江夏侯周德兴在福建沿海要地建城十六座,并从福宁、兴化、泉州、漳州四府共抽兵丁一万五千人驻防。二十一年(年),朱元璋再命汤和亲临福建、广东,加强军备,并设置军事指挥机构。在镇海卫城设指挥使司,领陆鳌、铜山、悬钟三座千户所城。 镇海卫-水门 镇海卫城选址太武山南脉,太武山是东南海岸的制高点,战略地位十分险要。太武山伸向海滨的山脉,犹如掌控东南海疆的巨臂。早在唐朝,开漳唐军就在山下设巡台安边。周德兴相中此地建边城,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后人以其为托词,编写一首谶诗: 白象渡江似龟形,五星奎聚镇鸿城。 铁甲将军沉海底,两屿东西日月明。 百八年来遭一劫,回朝会合拥公卿。 能文能武大清阻,建国兴邦冠世英。 谶诗大致勾勒出镇海卫城形胜和三百年间最重大事件,虽是托周德兴之名,但诗中所提及的都是典型事物,下文仅就相应地形特征选若干诗句简解。 镇海卫-南瓮城 白象渡江似龟形,卫城建于太武山东南麓海滨龟岭山,城郭轮廓酷似龟形,志书称“神龟出海”。黄如江(鸿儒江)从城西、北绕流入海,城南有象鼻山直落海中。卫城就象一只盘踞在巨象脑门上的神龟俯视海洋,卫城所依托的地形如同正在跨越鸿江(黄如江)的一头巨象。 天下第一湾(隆教湾) 五星奎聚镇鸿城,鸿城,指镇海卫城。卫城内有五座小山包,由北向南为后山、鼓山、仓山、昭山、曜山,合称五星聚奎。与城外土地公山、酒桶山,称七星落地。为符合平仄对仗格律,五星聚奎在诗中写成五星奎聚。 两屿东西日月明,两屿,指东碇(镇)岛和南碇(镇)岛。两岛屿位于卫城南面,一左一右,分别踞守于东海和南海,就象在拱卫卫城一样。两岛屿之间的中线,就是东海与南海的分界线。两岛屿是天然的标志物,又巧合堪舆家的说法,即两屿是卫城的日、月案山。 百八年来遭一劫,镇海卫城建城一百多年间,卫城相对太平无事。由于明朝廷厉行海禁,东南沿海蓬勃发展的民间自由贸易受阻,使“海商”失去生计转为“寇盗”,至嘉靖年间爆发倭乱,东南沿海频频遭受倭寇侵扰。明嘉靖四十年(年)闰五月十三夜,饶平海盗张琏率二千多人,从水门下排水沟潜入,偷袭镇海卫城,官军猝不及防,被杀无数。漳州倭寇之患始于嘉靖二十八年(年),倭寇垂涎中国东南沿海富庶物产,屡屡侵犯明朝海疆,甚而蜂拥上岸,进村入社,烧杀掠抢,甚至泛滥到肆无忌殚地袭击镇海卫城,威逼漳州郡城的严峻态势。此后,闽粤海盗更加猖獗,沿海民众纷纷奋起自卫,并联宗合社自建土堡防御,这就是土楼遍布闽粤的缘由。 镇海卫城全部由花岗岩石砌成,城墙周长八百七十三丈,高二丈二尺,厚一丈三尺。开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后东门封闭,另开水门。每座城门都建城楼,南门和北门皆设瓮城。明朝期间共有四次大规模修城。清顺治十八年(年),清廷实行惨绝人寰的迁界令,漳浦梁山以南、旧镇以东废为弃土,镇海卫城被废弃。康熙六年(年),卫所建制裁撤。但镇海卫城战略位置至关重要,无可替代,历任地方军政长官都极为重视,即使在严酷的迁界期内,卫城仍被利用来作守界营地。康熙二十年(年),福建布政使姚启圣重修被荒废的镇海卫城,改名为金门水师汛防城,与台湾南明郑氏水军对峙。清廷收复台湾后,镇海城依旧设重兵驻防,并添设四座炮台,安装大炮二十台。清朝期间,镇海城隶属几经更改,但官府一如既往维护修筑城防设施,并派兵驻扎。自明初建城起,镇海城内驻军的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镇海,如此弹丸之地,竟有长达六百年的驻军史,这一古今中外罕见的现象,足以说明镇海是东南沿海无可替代的战略要地。镇海城隍庙山门楹联是:山水一弦,南海东溟分界线;风云千仞,左营右寨靖氛尘。 海滨邹鲁蔚霞漳 镇海卫城,不仅是一座刀光剑影的海防战地,也是文教兴盛、市井繁荣的文明之邦。戍守镇海卫城及下辖所城的将帅拥有许多儒将,还有从朝廷贬谪到卫所戍边的朝官士大夫之类,都十分重视儒学在兵城的传播,守边军眷子弟,并没有荒废学业,军中自有教书人。军籍出身的子弟学有所成,人才辈出。有明一朝,镇海卫及所属军籍士子中登进士达36人,登第人数超过海澄、南靖等县。登进士中不乏杰出者,如周瑛、黄道周、吴仕典、王命璿、石应岳、涂一榛、何楷等,周瑛的老师陈真晟,潜心治学,研究理学成果丰硕,成一代理学大家,蜚声八闽大地。陈真晟目睹科举考试制度中对士子的不礼遇方式,愤然拒绝赴试,终生以布衣自称。志书评价陈真晟“镇海初创戎垒,自布衣而儒术始正。又与莆人李文举诸先辈讲行文公家礼,而风俗始正。”陈真晟在理学方面高深的造诣和杰出的贡献,倍受官府和士子的推崇,在镇海卫城内和漳州郡城内,都为之立牌坊褒扬。另外,侨寓镇海的丰熙、邵经邦、李材等一批学富五车的朝廷命官,皆有深厚儒学修养,被贬戍镇海后,在边城著书立说,为军籍子弟传授儒学文化,镇海卫及所辖军籍子弟崇文重教蔚然成风。 嘉靖三年(年),朝廷准奏在镇海设卫学,配备教授及生员后勤供给,边城文教事业蒸蒸日上。蔡世远为之评语:“旧有镇海卫学,实著闽中。理学经济之儒,指不胜曲;文章气节之士,史有成书。” 镇海卫-文庙义学碑 即使在战火纷飞、哀鸿遍地的清初,镇海军籍士子依然坚持读书,参加科考,登进士榜有:顺治十五(年)年谢鸿奇,康熙六年(年)唐朝彝,康熙三十年(年)吴钟。清康熙十七年(年)镇海卫学被朝廷裁撤,这是遭受迁界之后的又一次劫难,接连遭受两大劫难,镇海城内一片荒芜。蔡世远心系家乡文教事业,撰写《请复镇海卫学公启》文,向礼部请求恢复镇海卫学建制,未获批准。即便如此,镇海儒士并没有放弃重振文教的信念,雍正四年(年),漳浦知县王绅文捐俸兴办义学,镇海文教薪火重燃。后义学越办越兴盛,镇海增立鸿江书院,铜山所办南溟书院,陆鳌所办崇正书院,悬钟所办东瀛书院。统观明清两朝,在刀光剑影的海疆边城中,时时传出朗朗读书声。知县王绅文感叹道:“人以海滨邹鲁额其地,宜哉!” 历尽劫波雄风在 经过六百多年的战火洗礼和风雨侵蚀,镇海卫城雄风犹存。五座城门和大部分城墙都保留至今,城内主要街巷还保留明代的风貌,是难得一见的活化石般古城遗迹。但因年久失修和社会变革,一些重要名胜如卫衙已经消失,本来完固的城防体系已经受到破坏,特别是南城门翁城,出现倾颓,摇摇欲坠,遽待抢修。城内现存主要景观介绍如下: 镇海卫-南门 南门城墙 镇海卫-北门 1.城门,整座城开五个城门,每座城门都附设小庙,这些全部保存下来,可逐一参观。南城门和北城门有双重门,都是半月形瓮城。南瓮城内有土地祠,内门洞拱形,外门洞平梁形,内外门洞与中轴线错开,起防御迷惑作用。内门洞拱券已倾斜,遽待扶正。如能修复内外门楼,南门瓮城将会是镇海城的标志性景观,届时登楼眺望,隆教湾滨海婍旎风光尽收眼底。北城门原本也是瓮城建制,应重建北月城及城楼,成为北景区标志性景观。 镇海卫-南门街 水门街 2.南门街和水门街。南门街依山而建,南门至镇南宫,笔直宽敞,由南向北拾级而上。街南立“父子承恩”牌坊,与街北高处镇南宫相呼应。临街民居和街道墁地的建筑材料,都采用当地玄武岩之类的火山熔岩石块垒砌,质感富有阳刚之气,线条节奏感强,色泽斑澜而又浑然天成,整个街区视觉感受,正象一件朴拙而又精致的工艺品。水门街,城隍庙至水门,成东西走向,沿线民居风格多姿多彩,有深宅,也有小院,有宗祠,也有庙宇,接近水门处,有一株枝繁叶茂的古赤榕。古赤榕西侧是关帝庙,东侧是水门,此地可以规划成一个小主题公园,作为游客体憩、聚散区。 3.牌坊,镇海原有牌坊九座(城内5,城外4),现仅存立在南门街的一座牌坊,四柱三门三楼,歇山顶,鸱吻。牌坊正中“父子承恩”匾(已坠落破损),额枋南面题刻“昭勇将军都指挥佥事父徐文、诰赠昭勇将军都指挥佥事子徐忠”;北面题“祖孙专阃”(已坠落破损),北面额题刻“福建行都使司正堂都司祖徐兴、福建都使司正堂都司孙徐麒”。牌坊上徐氏一干人物,属嫡系血缘,牌坊是反映明代军籍世袭制度的原始物证,是重要的明代文物,也是边城重要的文化遗产。原城内有一座很重要的“理学名臣”坊,为陈真晟、周瑛立,现仅存“名臣”题匾残片。 4.庙宇 (1)城隍庙,位于城东北,卫衙之后。明正统十三年(年)建,清顺治十八年迁界令甫下,城内民舍、庙宇付之一炬。康熙初年,镇海城改用为守界兵营,信众合力重建城隍庙。现庙石构件为清中后期重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顶。开三门,门框镌三副楹联,六角檐柱镌二副楹联: 城卫昔时见志隍灵今日闻人 纵观水天一色横看山云万景 镇内镇外镇宇宙海上海下海乾坤 龙出镇直上千丈溪入海横流万方 继承天地千年业光照阴阳万载功 这些嵌字联句,在标示“龙溪”“镇海”等地名之间,直抒胸臆,语气果敢,气势逼人,韵律铿锵有力,充满阳刚之美感。 (2)文庙,在城隍庙南,原为卫学内专设殿宇,卫学裁撤后,成为专祀孔子庙宇,清初作为义学、书院。现存有义学碑、鸿江书院碑共三通。现已修葺一新。庙侧散落数件明代碑刻残片。 (3)东岳庙,在城外西北,近期重建。 (4)天后宫,在东门外,仅存遗址。 5.水井,城内水井号称九十九口,实际更多,户户有井。著名的七星井、柳树井都保存下来。 6.罗汉石像,原有十八尊,现仅存寥寥数尊,遗弃城外荒野。 7.镇海市,俗名海头墟,曾是繁荣的海滨集贸市场,有“万烟”盛名。清顺治年间迁界烧毁成废墟,已成荒山。 今天,镇海是龙海市隆教畲族乡属下的行政村,但其无可替代的战略要地,仍然倍受重视。再者,卫城不可摹仿和复制的原生态文化,是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应倍加珍惜。相关的方方面面,应上下一致,精心制定保护性修复规划,在线、点、面上下功夫,勾勒出卫城之魂。 镇海集天生地造之精灵,经过六百多年的磨练,蕴含着丰富的矿藏,仅原生态文化遗产中的古建筑,已是旅游、绘画、摄影、文学、书法、雕刻、装饰等门类的绝佳观赏体,如能合理保护利用,将是永不磨损的金刚钻级的文化资源。更不用说镇海卫城具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加上与原辖属的铜山、陆鳌、悬钟千户所城的历史文化资源相呼应利用,镇海卫城系列有望成为国内外少有的军事边城主题景观。 ZhangZhouLibrary·CulturalPlatform 漳州市图书馆 地址丨漳州市芗城区大同路大同新巷3号 (老年大学内)林枢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lp/85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