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能治白癜风 htt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栏目名厚重濮阳由濮阳著名书法家张广修题写

濮阳一乡一村一故事:

华龙区胜利办马呼屯村

马呼屯村,位于濮阳市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距华龙区政府驻地南4.5公里,距濮阳县城东北4公里,距华龙区胜利路办事处驻地南3公里。正南邻大屯村,相距约1.2公里;西南邻魏庄村,相距约1.5公里;正西邻马呼村,相距1公里;西北邻戚城屯村,相距约2.5公里;东北邻尧当村,相距约2.5公里;正东邻辛庄村,相距1公里;东南邻裴西屯村,相距约2.3公里。地处濮阳市城区、中原油田总部、濮阳县城区结合部,长庆路从村中穿过,东临大庆路,南临龙苑路,西临工业路、建新路(市顺河东路),北临石化路,交通方便,位置优越。

马呼屯下辖马呼屯、麻庄两个自然村,分居老马颊河两侧。

据传,东汉末年,曹操迎战吕布以扼守濮阳,相持百余日,农耕荒废,军粮紧张。吕布引兵去。曹操令军马屯田,马呼之声闻之数里,故名马呼屯。

麻氏迁此建村,故名麻庄。

全村人口余人,耕地余亩,居住面积余亩。马呼屯现有麻、王、李、刘、黄、蔡、葛、申、杨、龚十姓居住,全部为汉族。其中,明崇祯末年,因避战乱,麻氏族人一支自开州北街玉皇阁迁来。清康熙初年,三槐堂王氏家族九世祖王贞昌携三子自城北铁丘迁来。刘氏家族,清初自开州城内仓后街迁来。李氏家族,清雍正年间自清丰土台迁来。蔡氏家族迁入时间、来源地均不详。黄氏家族自七仗谷迁来,迁入时间不详。葛氏家族迁入时间、来源地均不详。另一王氏家族迁入时间、来源地均不详。申氏自申庄迁来,时间不详。龚氏迁入时间、来源地均不详。杨氏一家约在民国初年逃荒落户于此。来源地均不详。另一李氏迁入时间、来源地均不详。

颛顼时建都高阳帝城,马呼屯是为帝都近郊亦京畿之地。

夏代为豫所辖。

商因夏制,殷商时期今马呼屯处已有村落存在(据考古发掘考证,古村落的发现对研究商代社会活动具重要意义)。称呼不详。

周代为康叔封地卫,古马呼屯为卫所辖,村名不详

春秋31年卫迁帝丘,古马呼屯为戚所辖。

秦时,古马呼屯为东郡濮阳所辖。

汉袭秦制,西汉时古马呼屯为顿丘县所辖。

王莽时改为顺丘县。新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古马呼屯归治亭管辖。

东汉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古马呼屯归德胜渡管辖。

汉末,吕布、曹操征战濮阳,因屯兵驻军始得马呼屯村名。

晋武帝泰始二年(年)改东郡为顿丘郡,马呼屯为其所辖。

隋时属濮阳郡。开皇16年废郡,马呼屯为昆吾县所辖。

唐(—)马呼屯先后为澶渊郡、澶州郡、顿丘县所辖。

后梁贞明五年(年),马呼屯归德胜城管辖。

后晋天福年间,马呼屯为濮州所辖。

后汉刘知远乾祐元年(年),马呼屯归澶州管辖。后归得胜寨所辖。

后周世宗时,复归澶渊所辖。

宋亦属;宋崇宁五年濮阳为开德府治,马呼屯归其治。

金天会初年,马呼屯为澶州所辖,皇统四年属开州管辖。

元朝时马呼屯为大名路濮州所辖。

明洪武辛丑年,大名府濮阳县治下马呼屯。

清置北门厢马呼屯庄,辖六村:温家庄、魏家庄、马呼屯、麻家庄、小马呼、荣家湾。

民国二十三年()年三月记载,马呼屯、麻庄归濮阳县第一区第十一乡管辖。

解放前(—)民主民生斗争、土改时期,归濮阳县胡村管辖。

建国后归濮阳县清河头乡管辖,年取消乡建制,成立人民公社,马呼屯隶属清河头人民公社管辖,称马呼屯大队。年归濮阳县城关镇管辖。年6月12日,马呼屯划归划归濮阳市华龙区胜利路办事处管辖,称马呼屯村民委员会至今。

解放前,马呼屯村由于地处黄河故道,土地贫瘠,地势低洼,水患频多,百业荒废,民不聊生。倘遇天灾之年,人们逃荒要饭、背井离乡,居住条件很差,群众温饱难以解决,生产力低下,粮食亩产几十斤再加上战争的创伤,整个村庄一片狼藉,荒草丛生。后来,村支书麻富贵、王聚同带领全村群众狠抓经济建设,大搞农田基础建设,打机井60多眼,深翻土地多亩,修挖水渠余米,建提灌站两个,旱能浇、涝能排,置办了东方红牌拖拉机两台,大队土地统一耕种,统一浇水。队队有小型运输拖拉机、马车,有牲口十几头,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粮食产量倍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呼屯响应党的号召,两委带领村民走勤劳致富之路,先后成立了六个村办企业,翻沙厂,化工厂,面粉厂,炼钢厂,果冻锅巴厂,肉鸡分割厂,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兴建占地多亩地的蔬菜大棚,种上了白灵菇、花卉等,产值达万元。逐步走向富裕的道路后,马呼屯村群众丰收不忘国家。每当夏秋收获季节,马呼屯村总是率先缴纳公余粮,且年年超额完成。一九八五年仅麦季一次就上缴万斤。就是旱灾严重的一九八八年亦缴70万斤。曾一村抵半乡之誉。村两委邀请专家对村民进行建筑、种植、养殖、家政服务等培训,鼓励青壮年劳动力利用靠近濮阳市、濮阳县城区的优势外出务工,收入倍增。从年开始,马呼屯村开始按照规划进行新农村建设。庄严的汉白玉牌坊、宽阔的街道、仿古建筑走廊、孝道故事墙画、花池路灯,一街一景,十分靓丽,村中新建了办公楼、文化广场,活动室、书法室、阅览室等一应俱全。通过全体村民不懈努力、努力拼搏,马呼屯村家家户户电器齐全,汽车电动车应有尽有,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真正过上了小康生活。

年成立马呼屯小学,当时只有1名教师。从年开始,学校规模逐步扩大。年到年,年到年,办有初中班。年9月,马呼屯小学由濮阳县城关镇转到濮阳市区胜利办。年更名为濮阳市华龙区长庆路小学,当年8个教学班,2个学前班,学生多名,幼儿65名,教师20名。年、年、年、年、年、年,在村干部和全村群众的支持下,学校陆续进行了改扩建。先后被评为华龙区科学管理先进学校、规范化管理学校、花园式学校、体育达标学校、硬笔书法基地,濮阳市规范化学校、一级管理学校、示范化学校、文明学校。据统计,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村考上大学的有人,其中博士1人,研究生15人。

年村中集资20万元建卫生室5间,有诊断室、治疗室、药房、病床等。村内还有两个私立卫生所。新农合参合率%,做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有医保。年,全村修建了8个垃圾池、个垃圾点,安排环卫人员20多人,家家户户进行了厕所改造,修挖了污水管线,彻底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现象,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村中组建了秧歌队、花车花船文艺队,文化广场健身器材齐全,村中建有阅览室、书法室、活动室,充分满足了村民娱乐、健身、学习等方面的需求。

马呼屯遗址

年,濮阳市文物部门在华龙区马呼屯村中南铁路附属工程建设工地,发现一处商代文化遗址(依据有关命名规则,暂命名为马呼屯遗址)。

马呼屯遗址发现后,濮阳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和首都师范大学联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试掘,在8平方米试掘范围内发现文化堆积4层,灰坑4个、祭祀坑1个、墓葬2座,遗址文化层堆积厚度达3米,出土石斧、骨簪、骨锥、牛角、陶拍、人头盖骨和一千余件陶片,出土器物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在全国较为少见。

经文物专家初步研判,这些遗迹、遗物距今约0年左右,是古人类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为研究商代晚期濮阳地区的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材料。该遗址是濮阳地区首次发现的较大规模的商代晚期墓地,对于研究商代晚期濮阳地区的丧葬习俗、探索濮阳古代城市起源和发展演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马呼屯遗址

葛秀卿,年生,烈士,年2月入伍,年任国民革命军1路军4支队参谋。年在濮阳小信就义。

麻金生,年生,烈士,年入伍,县大队队长。年牺牲。

麻随喜,年生,烈士,年入伍,年在濮阳县子岸乡掘地牺牲。

刘汉三(—),濮阳著名的抗日英雄(事迹详见村中故事)。

王德戌,年生,年7月入伍,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六纵陈再道部。历任士兵、班长、事务长、供应股副股长、股长、第六步校校部股长。参加过解放华北作战、渡江战役、解放华中、解放西南作战。服役期间立大功一次,存“人民功臣”奖章。年2月转业到四川奉节县。年退职返乡务农。

李荣昌,年生,烈士,年2月入伍,濮阳县七区农民联合会主任(俗称联防主任)。作战英勇,敢字当头。参加攻打胡状炮楼、封丘战役、延津战役等大小战斗数十次。年12月在赵村执行任务时,与数倍于己的敌人遭遇,为掩护战友与敌人激战,英勇牺牲。

麻荣光,年生,烈士,年1月入伍,南下担架队司务长,年6月在开封牺牲。

王双力,年生,烈士,年1月入伍,濮阳县七区工作队队员,年在长垣县牺牲。

麻振修(1—),年参加抗日游击大队,先后任八路军冀鲁豫边防区16团2营5连班长、文书,冀鲁豫军区一纵2旅8团3营8连副指导员,二野一纵2旅8团3营8连指导员,二野一纵5兵团转16军47师团组织干事,第七步兵学校4大队、5大队政委,云南军区曲靖军分区罗平县武装部政委,电子工业部西南物资供应处政治处主任,电子工业部云贵物资供应办事处党委书记兼主任。

蔡金祥(郎坤),年生,烈士,年入伍,年在云南剿匪时牺牲,时任连长。

麻二喜,年生,烈士,年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战士,1年11月在淮海战役牺牲。

麻书山,年生,年5月入伍,在海通集参加八路军。年9月入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冀鲁豫反扫荡和对日伪作战,大小战役战斗上百次。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济宁战役、陇海战役之党山、太康两战、以及张丰集、安阳、羊山、淮海、黄陂、等大小战役。历任八路军冀鲁豫军区二分区战士、班长、15团某连政治指导员、第五步校练习营政治教导员、第五步校一大队政委、武汉市江汉区人武部政委、武汉军区体工队政委、湖北省孝感军分区后勤部政委。年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等十多枚。

麻宝玉,年生,烈士,年6月入伍,年2月,在贵州剿匪作战中牺牲。

麻付祥,年生,年参加濮阳县抗日游击大队,年入党,年转入晋冀鲁豫16团,后来曾任马呼屯村支书。

杨富清,年生,年参加抗日活动,在县大队长身边做侦察保卫工作。年濮阳县公安局预审股长,年被选派到平原省安阳行署公安局任预审科长,年任河南省安阳行署公安局任预审科长,年濮阳县做农资筹备工作,年濮阳中原化工厂任厂长,年濮阳中原石油化工厂书记、厂长。

王景臣(—),入伍,曾荣立二等功。

王光勇,年生,烈士,年12月入伍,1年底在封丘县金门镇牺牲。

李继海,烈士,年入伍,1年底牺牲。

刘铁棍,烈士,年入伍,1年牺牲。

麻遂心,烈士,年入伍,年牺牲。

麻二喜(—1),烈士,又名麻新喜,年参军,七纵队战士,1年10月淮海战役时在湖北麻城县牺牲。

麻振民,年生,先后在在鹤壁市陶瓷厂、鹤壁市水泥厂、在鹤壁市砖瓦厂做主管会计,在濮阳县化肥厂做财务工作。特别是在鹤壁工作的二十余年,国家困难供给紧张,邻友亲戚数百人次前往求助购买煤炭,他千方百计,排忧解难,从不令一人空返。

麻子正(—9),先后在封丘县中学、濮阳县三中、濮阳县二中、濮阳县委党校任教,濮阳县(濮阳市郊区)政协委员。

王德英(—),考入郑州大学前身郑州师范大学,为村里首位当代大学生。先后在濮阳县九中、濮阳县三中任教。年任濮阳县地方志主编,主编《濮阳县志》,著有《德英文集》等著作。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其学生有濮阳县武装部长吉庆印、濮阳市人大副主任管永国、华龙区副区长貌同立、儿科专家闫秋林、濮阳县政协副主席王彦力、洛阳某部团副政委麻合庄、郑大一附院教授、博士孙长宇。

麻增银(—),年毕业于河南省医师学院,先后在新乡地区防治所、河南省卫生厅工作,曾任河南省卫生厅爱卫会主任,为濮阳市创建卫生城市做了大量工作。

麻运升,年生,小学高级教师,马呼屯小学校长。

刘美娥,年生,马呼屯小学高级教师。

李坤保,年生,濮师附小高级教师。

麻书文,年生,马呼屯小学高级教师。

麻现廷,年生,曾经在清河头龙泉寺中学、濮阳县城关镇三中任教,模范教师。

麻书奎,年生,曾任濮阳县检察院副处级检察员。

刘秀珍,年生,濮阳县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

王金锁,年生,小学高级教师,华龙区马呼屯小学校长。

麻勤山,年生,马呼屯小学高级教师。

王立珍,年生,曾任贾庄中心校校长,濮阳市华龙区胜利办副主任,建设路办事处副书记、人大主席,濮阳市华龙区残联主席。

王彦力,年10月生,中共党员,年12月濮阳师范毕业,先后任人民教师,乡教育组教研组长,梨园乡纪委书记,梨园乡副乡长、副书记,年8月任濮阳县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兼县计生协会会长,年2月任濮阳县城关镇党委书记、县长助理、县政府党组成员,6年10月任濮阳县人事局局长、县人事局党组书记、县长助理、县政府党组成员,9年9月任濮阳县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年10月退休。《濮阳县职官乡贤录》、《濮阳县一乡一村一故事》主编,现任濮阳舜裔海外联谊会会长。

王美星,年生,曾任马呼屯小学教师、胜利办中心校业务主任,小学高级教师。

麻书涛,年生,曾任华龙区粮食局、审计局党组成员。

王力民,年生,曾经在濮阳县二中任教,后任濮阳县财政局总会计师。

王九凤,年生,女,清河头乡卫生院主治医师,清河头乡卫管站站长。

王丽军,年生,女,曾任濮阳县徐镇镇副镇长,现任濮阳县人社局纪检书记。

王德勇,年生,华龙区石化路小学校长。

刘瑞红,年生,华龙区长庆路小学高级教师。

王振华,年生,中共党员,现任濮阳市编办法规科科长。

王亮,年生,中共党员,9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现任河南省委统战部主任科员。

王骥,年生,中共党员,现任濮阳市纪委正科级侦察员。

王骁,年生,中共党员,现任濮阳市华龙区岳村乡纪委书记。

革命先烈刘汉三

刘汉三(年~年),又名刘汉章。青年时期,慷慨尚义,邻里遇难,无不解囊相助;如遇官绅欺压乡邻,总是挺身而出,打抱不平,于是乡里邻友遇事无不相求。年冬,刘汉三因支持本村李胜义举,惹恼乡绅,被告到"官府"。众测不祥,劝刘汉三远离。当时,南方革命活动风起云涌,北方-斗争如火如荼。年,刘汉三只身北上,到了天津一带,参加了革命活动。年夏,刘汉三奉中共组织之命返回家乡,在中共濮阳中心县委领导下和康继彬、石子俊、刁松山、李延安等人组织人民武装。一支由康继彬任政委、刘汉三任队长的武装工作队迅速组织起来,进行借粮吃大户活动,打击恶霸地主,抗击反动势力的斗争。年2月,日军占领濮阳后,刘汉三成了日伪维持会会长李士清(又名李东轩)、张青云通缉的要人。李士清、张青云悬赏千元(银元)捉拿康继彬、刘汉三。年3月,濮阳县抗日民主政府任命康继彬为城关区队政委、刘汉三任区队长。4月底,濮阳第二次沦陷,遵照上级"化整为零,转入地下,坚持斗争"的指示,城关区队分成3个小队,刘汉三率领的小队在沙区一带活动。刘汉三率众神出鬼没,打击日伪军。同年夏季,日、蒋、汪(精卫)暗中合流,李士清更加狂妄,配合日军出城"扫荡"更频繁,手段更毒辣,竟利用汉奸翟香庭(外号翟马年)伪装抗日武装,将刘汉三诱捕。刘汉三几经日伪军严刑审讯,一直坚贞不屈,并破口大骂。敌人恼羞成怒,将刘汉三活埋于濮阳县城内小营盘南。刘汉三壮烈牺牲,时年34岁。

绘地图助抗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原第二集团军第一方面军总指挥孙良诚公开投日,被任为汪精卫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年2月底,孙良诚率军进驻濮阳及其周围各县,司令部设在濮阳县八公桥。孙部盘踞濮阳后,积极配合日军对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步步“蚕食”。他们到处拆民房,砍树木,修碉堡,挖寨壕,抓丁抢粮,祸害百姓。清除这一反动部队,成了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年11月上旬,冀鲁豫军区命令二、四、五分区,对孙部进行反“蚕食”斗争,并由二分区六、七、八团和回民支队担任主攻任务,其指挥部侦查人员一行三十余人潜伏马呼屯村,村干部及村民积极配合,腾出民房二十余间作为绘制作战地图使用,战前经过多方面的侦察了解,掌握了敌情地势,绘制了地图,为攻克八公桥总部,活捉孙良诚做出了及大贡献。(据了解,这次行动本村参加者有麻书山等)。

元朝义王曾逃亡马呼屯

在濮阳市境内生活着一支蒙古族苏姓族人,保留有《蒙古濮阳苏氏族谱》,该谱清楚地记载了蒙古濮阳苏姓的源流,始祖为苏克明,元太祖成吉思汗六世孙,其世系为:元太祖成吉思汗生元监国拖雷,元监国拖雷生元世祖忽必烈,元世祖忽必烈生元镇南王脱欢,元镇南王脱欢生元威顺王宽彻不化,元威顺王宽彻不化生义王和尚(汉名为苏克明)。

义王和尚生元天顺元年(年),随父兄居武昌遏制中原,幼习骑射,文武兼备,至正十三年(年),奉诏进京为元顺帝侍从,统五卫亲军,至正二十五年秋,因功被封义王,兼统五卫亲军。至正二十八年(年)闰七月下旬,明军围攻元大都,元大都将破,元顺帝下诏淮王贴木儿不花监国(义王叔父),义王苏克明佑之,同守京师,元顺帝率后妃、太子、太子妃出建国门北奔。八月初,明军攻克京师,监国淮王贴木儿不花等被杀。在京师城破之前,监国淮王贴木儿不花决定自己留下与京师共存亡,为保皇族血脉,命侄儿义王苏克明带领亲属和少数精兵将勇逃离北京,义王苏克明按照叔父的命令,含泪带领亲属南走濮阳马家寨(今濮阳马呼屯),被明军围困,义王阻击围困之敌,令长子、次子、三子带领亲属突围,待王子和部分亲属安全冲破围困往西逃走后,义王和尚改姓苏,取名苏克明隐居于濮阳。

大义嫂娘樊老太君

王家樊老太君名叫樊芃[péng](—),乃濮阳城东马呼屯王德玉之妻。其娘家乃开州城东樊村一个书香世家。

樊芃嫁到马呼屯四年公爹积劳成疾去世,婆母心神疲惫体力不支。自此夫妻二人挑起家庭重担,渡过一个又一个兵荒马乱食不果腹的艰难岁月,累十数年之功,将四个年幼的弟弟和一个年幼的小妹扶育长大成家立业。赢得街坊邻里一片赞许之声。在樊老太君病逝之际,她的几个小叔子皆服以重孝称以嫂娘痛哭流涕,乡里四邻无不为之动容。

樊老太君对内亲如嫂娘,对国家也是心怀忠勇深明大义。年为了响应政府号召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樊老太君说服家人将当年全部收获加上往年的积余七千斤粮食上缴国家。在那低产薄收的年代,对于一个农家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

孝亲楷模郭翠娥

郭翠娥(—),开州马呼屯村人也,及笄适马呼屯王薪山。其夫马呼屯之望族也。归王后,俭持家,孝舅姑,亲兄弟,睦宗族,和乡邻,其性益善,其名益闻。

翠娥者,眼如水杏,炯而有神,身材合中,形貌昳丽,气度非凡。其笃佛,吃斋,温婉,仁慈。凡乡亲者,有求则必应,待人宽厚,众皆赞之。

翠娥孝舅姑之事繁多,不可胜数,其最为人称道者乃“割肉行孝”也。民国间其婆母楚夫人病重,翠娥昼夜服侍,未敢远离,听闻亲人肉能治久病老人,为使婆母康宁,竟剜肱骨之肉包了七个水饺,哄老人吃下,老人果然很快痊愈。官府为彰其美德,教化百姓,在城四门张贴告示,表扬其孝行,百姓观之奔走相告,一时轰动开州也。

翠娥有一妯娌唤为胜苓芝,二人感情甚笃,亲如姊妹,夫弟王富山因感其恩,以母待之。另有堂妹四人,名为王秀冬、王秀菊、王秀春、王春菊,因其叔家无男丁,翠娥视若亲妹。经年后,翠娥卒,众皆披麻戴孝,恸哭甚具,哀毁过礼。

翠娥者,终其一生,其至善、至仁、至俭之行,无愧为孝道之典范,美德之榜样,友爱之楷模。后世之人,必将代代受其鼓舞,学其美德,扬其美名也。

美丽乡村马呼屯村

颇具特色的仿古走廊、整洁干净的庭院、宽敞平坦的道路、高标准建设的学校和垃圾处理站……年8月27日,走在华龙区胜利办马呼屯村,眼前的情景不禁让人艳羡起美丽乡村的高品质生活。

马呼屯村是华龙区年重点打造的美丽乡村。该村因地制宜、彰显特色,逐渐实现了由“美起来”到“富起来”。

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环境。该村投资万元打造了4条主干道,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出行;争取专项资金万元,统一房屋墙体外观,建设高标准村史室和党建活动室;争取资金40余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盏,种植绿植0余棵,建设绿化带余平方米,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

发展现代化农业,打造特色产业。该村“两委”积极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村企华美花卉已成为全省最具规模的花卉企业之一。今年,该村又引进了占地亩的豫龙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项目。

开展评选活动,树立文明新风。该村广泛开展当守法公民活动,建立健全村规民约,深入开展“十星文明户”“五好家庭”“文明示范户”等评比活动,让文明之风在村民心中扎根。(濮阳日报记者年新闻报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lp/90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