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立足北京服务全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二舅曾是“活烈士” 文/孙金栋 我的二舅叫张东波,是北京空军后勤部的离休干部。而在他的原籍一一乐陵市朱集镇张兴宇村,他又是一位载入《乐陵县志》的“革命烈士”。这是,二舅在战争年代、在如火如荼的淮海战场上,所创造的属于自己的一个传奇。 三年解放战争,是中华大地上光明与黑暗的决战,它用血与火送走了一个旧时代,迎来了一个新时代。淮海战役就是这场大对决的三大主战场之一。二舅作为华东野战军的一名指战员,全程参加了这场大对决。二舅当时是华野某部的一名执行外勤任务的通讯兵。淮海战役 阶段,在对碾庄发起总攻前,为保障总攻命令准时无误地传达到前沿所属各部队,他在奉命到前沿阵地查线、接线时,被对方的国民党军队发现了。敌人一看便知是对方的通讯兵,他们先是用机枪对他扫射,二舅顺势趴在了一个堑壕里,躲过了敌人射击。敌人又用迫击炮对二舅实施炮击,密集的迫击炮弹击伤了二舅。敌人深知一个通讯兵的价值所在,就派出了数名士兵企图活捉他。就在这危险时刻,总攻开始了,他很幸运地被冲锋的先头部队救了下来,医院。 正是由于他这次冒着生命危险所圆满完成的任务,才保障了指挥机关与前沿阵地之间通讯线路的畅通,得以让上级的总攻命令及时地传达到了各参战部队,为拿下碾庄彻底围歼黄伯韬兵团,取得淮海战役 阶段的胜利,做出了他自己应有的贡献。二舅也因此荣立了一等功。由于当时战情很激烈,又是大兵团作战,参战部队众多,战场混乱,二舅与原部队暂时失去了联系。激战结束后,原部队以为他已经牺牲,就把二舅作为牺牲的革命军人统计上报了。 噩耗传来,他的母亲一病不起。时隔不久,二舅所在部队又传来了喜讯,他不但没有牺牲,而且还荣立了一等功。他母亲抱着立功喜报喜极而泣,用微弱的声音说道:活着就好,看见这张纸就等于看见儿子了。 他的母亲没能等到战争结束,就去世了。当时二舅正在厦门前线,他的父亲怕他分心挂念,就没有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他。后来他得知母亲已经去世的消息之后,大病一场。 由此可以想象的出,一个从小别离爹娘,在腥风血雨的战场上拼杀多年,战争行将结束,和平就要降临,回家探亲有期可待之际,突闻此等噩讯,就是二舅这样的铁血男儿也难承其重。我每每听闻及此事、或忆及此事,也不免泪目,今天写到此段时,双眼已是模糊。我常常告诫我的下一代,当下的和平环境与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由千千万万个像二舅这样的前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活在当下的我们应该万分珍惜这个时代。 二舅的童年远没有我们这代人幸福,他没能享受过像我们那样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读书的美好时光。他的童年是在风雨如晦的战争年代度过的。他在十一岁那年,也就是年6月,他的父亲就送他到靖远县二区联队参加了抗日工作。二舅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八路”,是小兵张嘎式的人物。别看岁数小,在抗日工作上却一点也不逊色。二舅长得招人喜欢,既机灵、又活泼,很有人缘。领导经常把大人不方便的执行的任务交给他。小孩子家,不显山、不招摇,总能漂漂亮亮地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送情报、搞侦察,可是他的拿手好活。出入岗楼、过哨卡,他能轻而易举地蒙混过关。 他在区联队的时候,主要是给区长兼区联队队长的刘焕卿,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二愣当通讯员。那个年代,这些抗战的共产党人居无定所,部队在半夜三更里转移是家常便饭。尚是孩童的二舅,贪睡,碰到紧急转移的时候,大人们扛起他就走,常常睡觉的时候是一个地方,一睁眼又到了另一个新地方。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区联队在大常村常大娘家落脚的时候最多,因此他与常大娘的感情形同母子,我舅妈就是常大娘给他介绍的。我记得母亲曾经说过,战争结束后,二舅面临可能复原转业的时候,他就曾有过复原后去常大娘所在的大常家安家种地的打算。不过,二舅没有退伍,在部队一直工作到离休,因此到常大娘家安家的打算也就成了他的奢望。 二舅有次在疗养的时候,疗养院的工作人员看到二舅的资料觉得很好奇,就问二舅说:“首长,你今年才五十多一点,军龄就四十多年了,您参军的时候才多大呀?” 二舅不无自豪地说:“我十一岁就入伍了。” 工作人员疑惑地问:“哎呀,这么小参军,您父母舍得吗?” 二舅笑着回答道:“我父亲把自己奉献给共产党都舍得,把儿子送给共产党,还有啥舍不得的。” 虽是半开玩笑,二舅说的一点也不差。他的父亲张荣德是我们乐陵县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是当时城关区的区委书记。他父亲和贾震,都是王俊峰发展的比较早的党员。我市最早的三个党支部中就有他父亲建立的张兴宇党支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的父亲就是他人生的引路人。 二舅的这一路走来,很不容易,他是真正从枪林弹雨中幸存下来的军人。抗日战争胜利后,本该化剑为犁,为劫后余生的祖国建设出力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又挑起了内战。为保卫解放区人民大众的胜利成果,二舅和区联队的战友们一起穿上军装,从曾经的“土八路”成为真正的“八路”,正式加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之中。从此,跟随解放大军的脚步,开始了南征北战的历程。孟良崮战役、转战鲁西南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他所在的部队都没缺席。他随着解放大军的滚滚铁流,从山东一直挺进到厦门前线,直至兵临金门岛。在随后发起的金门岛战役中,二舅已经登上了渡船,却因海水落潮无法出港,再者由于蒋军飞机异常猛烈地狂轰乱炸,导致二舅所在的这批后续部队取消了参加夺取金门岛的作战任务。南方战线已趋于稳定,暂无太多的战事。后来,二舅因工作需要,调到了新筹建的空军。从福建来到了东北,参加了 。随着抗美援朝的胜利,二舅也为他的征战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 二舅是年1月在北京去世的,对于他老人家的离去,我很悲痛。我在接到噩耗后,准备第二天一早自驾赴京奔丧,谁知在这天夜里下了一场雪,是近些年来所罕见的大雪。无奈只好放弃自驾,改道德州乘高铁以成行。当时在高铁上我曾写了一首小诗,是我这次进京的所见及心情写照。 乘高铁见雪兼悼舅父新逝 壬辰腊月初八,惊闻舅父噩讯,心悲神怆。欲翌日自驾赴丧,是夜大雪阻路,无奈取道衢城,改乘高铁进京。是以志之。 九天同哭菱花落, 心困神虚迅似风。 蜡象茫茫望不尽, 山河着素悼英雄。 二舅在战场上虽是铁血男儿,但在我的心目中,他却是一个慈祥、和蔼、风趣、幽默、随和的老人。尽管舅妈常和我说,你二舅的脾气大得很,若把他惹恼了,是很难很难招架,他一旦耷拉下脸来够十五个人瞧半个月的。由于我不常在他身边,对于这点我没有见识到。我所认识的二舅,在晚辈面前是个会关心人的长者,在他的哥哥姐姐面前又是一个率真、可爱的“老顽童”。二舅在兄弟姐妹四人中年龄最小,他有一个哥,两个姐姐,我的母亲就是二舅的大姐。在我的印象中,二舅对他的大哥和姐姐都很疼爱,也很尊重,他们兄弟姐妹之间保持着良好的亲情关系。二舅在离休前,工作忙、无暇回老家,就不时地邀请我母亲和小姨去北京小住上一段时间。已是部队长的他,尽管很忙,在工作之余,总是抽出时间与舅母一起陪着我母亲,到北京的各处风景名胜逛一逛、玩一玩。我母亲喜欢甜食,只要有老家的人去他那里,或者他那里的人回老家,他总是忘不了给他俩个姐姐捎来各式各样的糕点。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二舅离休了,这时候我母亲由于身体健康的原因,也不能再外出远行,二舅就每年来乐陵看望我母亲。每次基本是在初冬季节回来,一进门先摸摸暖气热不热,再看看床上铺的厚不厚,再拉着老姐的手聊天逗乐子。在送走我母亲后,二舅就再也没回过老家。 建国后,二舅由福建调到了丹东,后又进了北京,也由一名陆军战士成长为空军的军官。二舅虽没有正经八本地读过书,但他有文化、有水平,是共产党在这个血与火的战场上,把他培养成了一个忠诚的党员,一个合格的军官。直至离休二舅未曾离开过他心爱的部队。 二舅于年去世后,安葬在了八宝山革命公墓,享年八十三岁。他生前总以一个老兵称呼自己,要求自己。二舅在我的心中不止是一个老兵,更是一个战士,一个英雄,一个党员。他永远是我的偶像,永远是我和我家族的自豪,也是永远是值得我怀念的人。 亲爱的二舅,我为您:出生入死、死而复生的战斗经历,感到无比的荣光与骄傲! 亲爱的二舅,我为您庆幸:直到年1月,您进入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活烈士”的称号,伴随着您老人家,度过了“活生生”60多年的军旅生涯。 安息吧,我亲爱的二舅! (本文曾得到杨源水老师的帮助与指导,借此谨表感谢。)孙金栋,本市西段乡人。中专毕业,后在山东省委党校获取本科文凭。曾任乐陵市粮食局政工科科长,中共粮食局党委委员、纪检书记等职。爱好诗歌等文学作品,曾在《老干部之家》、《德州日报》、《乐陵市报》等媒体发表多篇作品;分别于、年度参加本市诗歌大奖赛,《我的母校》一篇获得年度二等奖。” 《乐陵文学》旨在活跃创作氛围,促进文学交流,展现乐陵文学风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内容设置诗风词韵、枣乡文苑、经典赏析、秋实之窗、专题活动、经典赏读等栏目版块。敬请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lp/90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