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杨千里将军一生的精彩瞬间

.10——.3

第四部分:运筹帷幄、决策未来

(年2月—年7月)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承先启后、走向世界的十年。在一代军人眼中,实现“四个现代化”、特别是实现国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落实到“从我做起”的实际行动中。认清不足、面向未来、脚踏实地、刻苦奋进,更成为献身国防的一代军人的时代特征。

年2月,将军调往总参通信部,担任科技部副总工程师,年7月又出任科技处处长。当年,全军上下突出强调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标准,更为将军创造了施展能力与才华的难得机遇,年1月,年富力强而又硕果累累的将军被任命为总参通信部副部长,年9月授予少将军衔。

这是将军职业生涯中责任最为重大、工作最为繁忙、事业更为辉煌的十年。从他的身上折射出我军通信技术装备现代化的巨大变化,尤其显示出我国军事卫星通信系统从无到有、从试验走向实用、从初步走向成熟、从单型号走向系列化的清晰历程。

科学攻关,一靠学习,二靠人才。正是在一次次的出国参观考察中,才得以全面了解国际上通信卫星与地面系统的前沿技术和实际水平,同时也培养出我国第一代卫星通信的出色团队与优良人才。

这是年7月,以崔伦为团长的代表团访问罗马尼亚时的合影(前排中间为崔伦,前排右1为后任通信工程学院院长的吕海寰,后排左1为杨千里)

年7月,访问中的杨千里(右1)和吕海寰(左1)

在罗马尼亚喀尔巴阡山区旅游胜地(照片背后为将军手书注记)

年对罗马尼亚的访问,是以军方代表团的名义进行的,这是出访难得的一次戎装照

将军是军用卫星通信系统的开拓者,他在“”工程中做了大量的系统论证、地球站试验与管理协调工作起到了系统总师的作用。年4月8日,东方红-2号成功发射,标志着“”工程取得重大成果,现场的副总参谋长张爱萍还与乌鲁木齐的新疆自治区书记通了话,并欣然题字:“通天盖地”。

当时属于自主研发的地球站有三个(北京站、昆明站、乌鲁木齐站),全部为通信部组织建设,将军在其中倾注了大量心血。此图为东方红-2号发射期间,杨千里(右2)与时任副总参谋长徐信(右1)在一起。

年7月,以时任通信部部长崔伦为团长的代表团访问美国,这是7月2日参观GeneralDynanicsFortWorthDivision公司时的合影(左2为通信部科技处处长钟道隆,左5为通信部通信处副处长张庆心,左6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毕德显,左8为崔伦,右4为杨千里)

毕德显是将军十分尊重与敬佩的老教授,他曾多次提到毕老的学识、经历与遭遇,只要到南京出差,他首先就去看望毕老。这是年7月2日在美国参观时的照片,毕老(中间)看得十分认真。

虚心求教,一丝不苟(7月2日在GeneralDynanicsFortWorthDivision公司,中间为杨千里)

年2月出席通信部驻厂军代表工作会议时的合影

年1月,杨千里被任命为总参通信部副部长,分管科技、教育、训练与外事。自此,从机关到部队,从城市到乡村,从边疆到海防,各军兵种、院校及科研厂所,到处都留下了将军繁忙的身影。

这是年陪同外宾视察乌鲁木齐站时的合影(左4为杨千里,左6为时任副部长的刁培泽)

年7月,将军在三座门向军委领导介绍由某部研制的车载卫星地面站,参加的领导有杨尚昆、杨得志、余秋里、张爱萍、洪学智、徐惠滋,以及海空军领导(右1为杨尚昆,右2为杨得志)

担任副部长期间,将军组织领导了全军通信科研、装备、教育训练发展规划、计划的制定与决策。图为年7月在三座门向军委副主席杨尚昆、总参谋长杨得志汇报

年10月,与有关负责人参加外商交流(左起:刁培泽、崔伦、靳庆丰、杨千里)

年12月视察海军某部时的合影

年1月,通信部在北京召开第四次党代会,正式代表人,列席代表15人,图为大会主席台

年5月16日,在大兴安岭扑火前线检查通信保障工作

年7月在某部参加会议

在年9月的沈阳装备会上与战士交谈

年2月,欢迎援朝工程组时的合影(杨千里左侧为刁培泽部长)

年4月,获得国家重要领域技术政策研究表彰

担任领导期间,将军分管外事工作,这是年7月与刁培泽部长接待罗马尼亚朋友

年,中央军委决定在10月1日前实行新的军衔制,杨千里被授以少将军衔。将军涉及的工作范围从面向全军的通信装备研发、试验、鉴定、采购、系统建设,到教育训练、学术研究、作战条令条例制定与演习考核,如此之广的内容需要过人的精力与全身心的投入。

意气风发投入工作

深入基层台站,检查建设质量并落实训练大纲。工作细致,一丝不苟(年在某地)

将军提出了国防通信自动电话网、保密电话自动电话网、数据自动交换网和机动通信系统,“三网一系统通信装备发展建设规划。这是年5月在通信装备正规化集训班上宣讲。

这是年8月,将军在长春、哈尔滨、沈阳、大连巡视中,考察某地通信器材仓库

年8月巡视中深入通信机动营,登上指挥车检查指导

年1月中旬在某地通信工作会议间隙视察通信器材仓库

年2月4日在西昌基地了解长征4号运载火箭测试情况

年6月在北京海军通信竞赛会上讲话

年前后,将军夫妇在“”工程北京卫星地面站留影。这是他熟悉而又充满感情的地方

年9月5日,参加大连军事通信学术会议(右起:谢家琼、杨千里、原通信兵副主任龙振彪、孙俊仁院士、原通信兵主任江文、金怡濂院士)

年参观重庆通信设备厂

年视察西安某部基层

年3月在厦门通过望远镜遥看金门

年4月在开封进行装备检查

年4月26日在武汉海工磁学实验室

年4月29日在山西视察某仓库

年6月7日,将军随同通信部李云生部长在北京京西宾馆第九会议室向时任军委主席江泽民与军委其他领导、三总部领导、中央及国务院等相关部门的领导汇报《我军通信装备现状及今后发展意见》,会议由时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主持。这是将军退出领导岗位前最重要的一次谢幕。

吉星高照,通天盖地

杨千里《中国电子报》,年4月20日

中国发展自己的通信卫星及卫星通信系统,从年开始算,已经37年了。如果将前期的酝酿预研准备工作也一起计入,则几乎有40年的历史。

中国电子学会正式成立至今已经45年,而从她的筹备开始算则已逾50年。我有幸在学会的筹备阶段就报名申请参加,也有幸在中国卫星通信发展的早期就参与了一些项目的总体工作,并延续至今。

因此,在纪念中国电子学会45周年之际,我愿向大家回顾一下中国卫星通信发展初期的情况及中国电子学会对她的贡献。

1、卫星通信发展历程

年4月8日,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2”(即,“东方红-2号”第二颗)成功发射,进入预定轨道,中国有了独立制造的卫星通信系统。中央电视台、广播电台的节目,从此可以实时地、高质量地传送到新疆、西藏、西南边疆及祖国各地,实现了“通天盖地”。年2月1日,我国改进的第二颗实用同步通信卫星“-3”(即,“东方红-2号”第三颗)成功发射,被称为“吉星高照”。现在中国的卫星通信和卫星广播与那时相比,变化巨大,其覆盖遍及全国各个角落,在电信“村村通”、广播“村村通”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这一切正是肇始于“三三一”工程。

年9月10日,国家计委发文批准发展卫星通信的报告,代号“三三一”工程。卫星通信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高技术综合体,由国防科委负责具体组织。

2、“三三一”工程全面启动

负责各种卫星通信地球站系统技术总体及与卫星通信有效载荷协调的卫星通信应用系统的“三三一办公室”设在当时的第19研究院(后划归第四机械工业部领导)。

由多种卫星通信地球站及通信卫星上有效载荷组成卫星通信网络,地球站必须在通信卫星发射前建设好。

第四机械工业部(简称四机部)部长王诤年春到南京向江苏地区的四机部下属厂、所下达研制卫星通信地球站设备的任务,要求在年前试制成功。

年1月,四机部与中共江苏省委联合召开动员大会,正式下达了研制任务。于是,以南京的电子厂、所及大专院校为核心研制模拟制电视和话音的卫星传输设备。年底,模拟制卫星通信地球站研制成功。

在卫星通信应用系统“三三一”办公室统一规划下,以19所(今天的电子第54研究所)为主,着手按照中央站、地区站、远望号船站、舰载站、艇站等地球站站型展开试制工作。

在地球站陆续研制出来的时候,通信卫星的研制却需较多的时间。于是在年至年期间,各型地球站利用中德卫星通信合作项目的德法“交响乐”试验通信卫星,以及部分国际卫星的空间段资源,进行了通信试验,为我国卫星地面站研制积累了经验,为我国卫星上天后卫星通信系统的顺利迅速开通奠定了基础。

“三三一”工程的卫星通信中央地球站——北京站于年底开始选点、电测。年11月28日,总参通信部与电子工业部联合召开“”工程总参卫星通信中央地球站设备安装交验总结会。

新疆的“”卫星通信地球站于年开始筹备。年11月初,召开了乌鲁木齐卫星通信地球站验收交付大会。

昆明“”卫星通信地球站于年3月31日选址定点,年12月完成昆明站的安装调试。

世界屋脊拉萨的“”卫星通信地球站,是按照当时国家计委()计字号文确定由电子工业部、广播电视部、总参通信部共同筹集资金建设的。年4月开始组织人员进藏选址,年8月开始施工,除沙石外一切材料均需从内地采购后长途运输进藏,施工条件亦十分艰苦。南京14所研制的13米直径天线于年8月运抵拉萨,南京、贵州的安装队克服严重的高山反应,奋战29个昼夜,完成了设备安装调试。9月18日接收到“”卫星转发的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

到年,各分系统的进展基本就绪。专门为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兴建的西昌基地建成,“长征-3号”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研制成功,“”、“”、测量船等测控工程系统也已建好,整个“三三一”工程最关键的“东方红-2号”通信卫星也研制完成。同时,在国务院统一安排下,外交、公安、电力、电信等部门也大力协作,保证卫星发射及各分系统工作的急需。

年1月29日,第一颗“东方红-2号”通信卫星在西昌基地用“长征-3号”火箭发射升空,可是在火箭上升到公里时,火箭第三级第二次点火失败,卫星止于停泊轨道。后用卫星远地点发动机将其推至远地点公里的椭圆轨道,无法正常工作。不过,北京卫星通信中央站、黄壁庄卫星试验地球站等还是利用站上天线的良好跟踪能力,通过快速移动的卫星做了一些试验。

当时全体人员无不痛心疾首,但10年的辛勤劳动决不能就此结束,大家冷静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形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即全体参试人员不撤,原地查找问题,用一个月的时间做好准备,在3月份待命再次发射。这次运载火箭总师谢光选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制定了三项改进的办法。年4月8日,“长征-3号”火箭再次喷发上升,不辱使命,成功地将第二颗“东方红-2号”通信卫星送入设计的大椭圆轨道。大家在高兴之余也清醒地认识到,事情还只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则是要通过测控纠正卫星的倾角、将其推进到距地面公里的圆同步轨道并定点到东经度赤道上空,当时国际上的技术要完成这一过程一般需20-30天时间。我国的科技人员在总结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只用了8天时间,在年4月16日18时27分57秒将卫星准确定点成功,全体参与“三三一”工程的人员无不欢欣鼓舞。4月17日,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电话、传真信号从北京“”卫星通信中央站发向高悬在赤道上空的“东方红-2号”卫星,再转发到全国各地,成功开通了通讯、电视传输。

至此,自“”工程开始历经14年,自中央批准“三三一”工程开始历经9年余,中国人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发射了自己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建起了自己的卫星通信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运载、轨道转移、同步定点技术,拥有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国家之一,为我国远程通信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也结束了我国长期仅靠租用国外通信卫星的历史。

如今,中国发射了多颗通信卫星、广播传输卫星,发展了数十万个单向和双向、只收的通信地球站,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这一切均肇始于“三三一”工程。

3、为卫星通信发展做贡献

中国电子学会在中国卫星通信的发展中也有重要贡献,这不仅表现为通过学术会议、论文等促进卫星通信技术的进步,而且,在中国卫星通信发展的初期,在当时中国对外技术交流较局限的情况下,直接促进并组织了卫星通信技术的对外交流,两次组织赴美、赴欧考察卫星通信。

年,当时位于第19研究院的“三三一”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办公室副主任宗汝立及其他人酝酿组团到加拿大参加一个卫星通信的国际会议,并借此机会考察加、美卫星通信。由电子学会组成代表团,童志鹏同志为团长,于年1月赴北美考察访问。代表团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参加一个卫星通信国际会议后,访问了加拿大通信研究中心、多伦多附近的卫星通信地球站等单位,然后赴美国RCA公司等考察。这应该是第一次中国代表团考察美、加的通信卫星及卫星通信地球站研制、生产的研究所和企业,对于正在研制自己卫星通信系统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而言,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虽然这样的参观不可能了解深入的核心技术,收获仍然是很大的。例如,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卫星。

有了访问北美卫星通信业界的成功,而且宗汝立在蒙特利尔的卫星大会上又认识了当时西德研究技术部BMFT卫星处处长申德尔博士,申德尔博士表示愿意促进中德、中欧卫星通信界的交流。于是,电子学会又酝酿访问欧洲空间局ESA,这次访问于年成行。在欧洲空间局的精心安排下,中国访欧卫星通信代表团十分成功地访问了英、法、德、意、瑞典、荷兰等国的卫星通信研究、制造机构,进行了广泛的座谈讨论,参观了协和飞机、阿里安火箭、多个制造中的卫星、多种卫星通信地球站、测控站等。这次访问还促成了中德政府关于利用德、法研制发射的试验通信卫星“交响乐”进行通信试验的合作。如前述,这次合作试验很大地促进了中国卫星地球站的研制,增强了技术人员的信心。

中国电子学会组织的这两次考察访问,显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卫星通信的发展进程,在历史的记录上应有其不可忘却的一页,是功不可没的,特此志。

往期回看↓↓↓《永远的纪念》连载(一)

《永远的纪念》连载(二)

《永远的纪念》连载(三)

内容摘编自《永远的纪念——杨千里将军一生的精彩瞬间》

《通信兵的故事》

编辑部编辑整理,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提前知会并注明出处

声明:本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出入以真实情况为准,本平台不对因使用本文章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最终解释权归本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lp/94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