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本堂位于祁门县南端芦溪乡查湾村内,是村中汪氏支祠。查湾是一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史载唐末至五代时,有查姓在此地居住,因村前有河像蛟龙一样蜿蜒曲折,形成多处迂回的河湾,查姓先辈“以其姓、合其水”而命村名。又因流入芦溪的这条河叫龙溪河,查湾居龙溪之源,故在家谱或文书中,查湾也称作龙源。到明代弘治年间(-年),村人汪标每年逢春汛涨大水之时,必在村中各处渡口备“槎”以渡行人往来过河,槎就是木筏的意思,故人们亦称村名为槎湾。 汪氏第六十一世时济公迁芦溪,第六十九世廷茂公于北宋神宗时(年左右),由芦溪迁往查湾,是为查湾汪姓始祖。自廷茂公迁居查湾后,汪氏人丁渐旺,日益繁盛而成望族,他姓衰落无存,查湾遂为汪姓一族聚居地。查湾汪氏宗族崇尚教育,文风昌盛,尤其是明代中后期,人才辈出,科举入仕者代不乏人,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汪标一门,先后八代数十人在朝廷和地方为官,显赫一时,村中曾有匾额“黄甲蜚岚”“父子祖孙进士”“科甲世家”等,以彰其家族功业。明清时期,查湾汪氏成为古徽州赫赫有名的大村望族,那时整个祁门汪氏的宗祠建造、家谱登记等,大多是以查湾人为首操办的。 汪标,字立之,号双溪,别号白石山人,生于明朝天顺五年(年),汪氏第八十世。明弘治十二年(年)进士,初授山东武定州(治所在今惠民县)知州,改知定州(治所在今河北定县),以功迁南京刑部郎中。后来出守云南鹤庆、大理两府,那时这两地民风闭塞而又强悍,昔号难治之地。汪标除宿弊,靖边境,劝农桑,兴水利,辟荒芜,修学校,创书院,政通人和。任满离开鹤庆时,士民得悉后不约而集,白叟黄童攀辕卧辙不让离去,汪标潸然泪下,乃脱袍以留纪念。后来百姓乃建攀留亭、立去思碑,以志思慕。在大理亦建有祠庙奉祀。汪标为人刚直不阿,为官清正廉洁,从不依附权贵。后升云南按察使司副使,嘉靖元年(年),乞休归隐,优游山中。嘉靖十九年(年)卒于查湾家中,终年80岁,著有《白石诗稿》存世。 汪溱,汪标第三子。字芝芳,又字汝梁,号蛟潭,别号梅南山人,生于明朝弘治六年(年)。自幼颖异,才华横溢,壮貌魁梧。正德十二年(年)24岁时中进士,初任大名府推官,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是有名的清官。后历任保定知府、兵部主事、湖广按察司佥事、江西布政使司左参议、河南按察河道副使,升任江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每到任一地均政声显著。因其不畏权势,清正廉明,始终不肯趋附权贵,终与时不合,遂以奔父丧回乡守制,隐居故里查湾,不复出仕。卒于嘉靖三十一年(年),著有《蛟潭文集》《蛟潭诗稿》。 汪惟效,汪溱之曾孙,字仪坤,号澹石,汪氏第八十四世。明朝崇祯四年(年)中进士后,被授为青州府(治所在今山东省益都县)推官,掌勘问刑狱,兼管兵谏事宜。后带兵至西藏平乱,以功迁为户部给事中。曾先后被派往山东和江西主持乡试,所拔多为一时名宿。崇祯十七年(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吊死于煤山,明朝灭亡。汪惟效闻讯自杀,因扈从人多未果,乃归乡隐居。清兵入关后,清顺治帝请其复职坚辞不就,终老家中。临终赋诗云:“身骑鲸尾归天去,气作山河壮本朝”,表达了忠于明朝至死不渝的信念。 除了汪标一门五代三进士外,第八十八世汪鸿玙,相传能“双手提笔写文章,一眼能观六路字”。致力于五经注疏,尤精制艺。清代文人严虞惇称其文自庄、骚、史、汉八家得来。当年因祁门属于南直隶,康熙三十五年(年),在南京参加乡试时,汪鸿玙报名“汪鸿瑞”应试,接着又快马加鞭到北京去参加乡试,以真名“汪鸿玙”报考,结果在两地双双中举。第二年春,他入京参加会试,康熙皇帝阅览其文后称“海内奇才”,录入金榜前列。可惜于发榜前逝于北京,临终言“君意厚,余命薄。”著有《献其文集》。 由明至清的三百多年间,是查湾汪氏宗族的兴盛期,村族在周边四处买山买地,势力不断扩张。祁门多山,查湾汪氏宗族为增加十分宝贵的田地山场资源,想方设法,集腋成裘,经常动用村族力量,甚至不惜打官司,来维护家族产业。在祁(门)浮(梁)两县广为流传着一个挖“陈”补“陈”的故事。相传明末查湾人汪文锡,幼时颖异,博览群书,为人豪爽,“十三岁就能打省案(官司)”。有一年,查湾与原先属于江西浮梁的陈村为争村外十来里远的水田打官司,汪文锡为陈村外孙,这年夏季到外公家玩耍。他趁外公家人不备,把那份与查湾有水田纠纷的契书找出,将契约文字默记于心,并把田契上“陈”字先挖掉再贴上。后来他上庭替父打官司,当场将那份外公持有的契约内容倒背如流,让主审官误以为是陈村人把“汪”字挖掉贴上“陈”字伪造田契,从而判定陈村输掉官司,为查湾一次就争到多亩水田。就这样通过收购及共同开发等方式,日积月累,查湾的山田势力范围步一步步扩大。最盛时以查湾村为中心,东西长达20公里,南北长达14公里。 汪氏宗族各代在外做官或营商之人,告老还乡后,为安置随从及当地失地农民,特意在村子附近或离祖坟不远处建造房屋,分给他们居住,这些人称为郎户,也就是佃仆。据查湾村民口口相传,当年汪溱回乡定居时,就带回好几百名随从,还有一些多年跟随他的老部下及许多战马。汪溱让随从婚配,马匹建有马房屯居程村碣(今平里镇双程)。传说汪溱曾登上查湾最高峰金谷尖,凡能极目清晰之处,皆通过共同开发或赎买方式,揽入查湾地势范围。 佃仆没有土地,靠租种汪氏宗族的土地来维持生活,平常从事农业生产,一旦汪氏宗族有事,随时听从差遣。佃仆代代相传,且分工明确,形式完备,如服家兵劳役的有拳头庄;服营造劳役的有修房庄、搭戏台庄;服看守劳役的有粮食庄、守夜庄、守木庄;服交通劳役的有火把庄、挑担庄、抬轿庄;服礼乐劳役的有龙灯庄、吹打庄、道士庄;服丧葬劳役的有守坟庄、包袱庄、抬棺木庄等,共有四十八庄之多。由于庄户佃仆众多,查湾便有了“三千郎户八百庄”之说。 在古徽州历史上,村与庄有着严格的区分,“族居者曰村,其系属于村者曰庄”。即庄是隶属于村的庄仆居民点,村与庄为世代相承的主仆关系:前者居住的是地主或主人,后者为佃户或庄仆。后者虽在身份上隶属于前者,但有自己的家庭组织和独立的家庭经济,在明清至民国期间,他们的户籍是不登记的,也不用纳税。他们虽是主人之仆人,要为主人服各种劳役,但并非全部无偿效力。如为查湾汪氏宗族造祖祠等,每天可获得米一升、草鞋与菜钱六十文(铜钱)。而且遇到“天荒”年份,佃仆断粮,主人还要开仓赈济。 财大势雄的查湾汪氏在村中建有多座祠堂庙所,其中汪氏宗祠也叫“太阳庙”,是由祭祀汪华的专祠发展而来的。汪华于隋末天下大乱之际,起兵保障江南六州,百姓奉其为神,拜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所以此祠堂得名太阳庙。从前查湾汪氏包括三大支派,分别是上屋街(清夫支,后因人丁渐稀,清代乾隆期间一天,此支整体人员向池州方向迁徙而去,遂在村中消失)、牌楼下(钟门崇本彦清支)、前屋(钧门报本彦政支),各自建有本支祠堂。其下各分支和有实力的族人亦建有多处支祠与家祠,诸如上屋街支的清夫祠、宏德堂,崇本支的白石祠、蛟潭祠、述斋祠、勿斋祠,报本支的永善祠、永明祠、永良祠、敬修堂。另外还建有众多书院、神庙。村中成立了诸多公堂祠会,并设有祠产,由族中有威望和热心者负责日常管理,以维系祭祖和开展各种村族活动的开支。 新中国成立之前,查湾汪氏除个别几户人家有少量的山场田地外,其余大量的山场田地以祖传下的股份形式纳入公堂祀会统一管理。如有史料记载,土地改革(年),查湾行政村有土地.3亩,其中属于公堂祀会的为.5亩,占到总数的四分之三还多。公堂祀会掌控着大量的土地资源,也就控制着全村的经济命脉,汪氏宗族通过以祠庙拜祖为中心的各种祭祀活动,来凝聚族内人心,实现宗族管理。 各佃庄租种的也多是公堂祀会所属的田地,并承担守祠任务。汪篪《查湾村简史》中记载的各庄守祠任务如下: 永良祠:小西元、大西元 永善祠:右臂上、尚田碣坑坞、西元宋家坞 永明祠:右臂上、茅坪元、上东元、梅树坞、捉蝉坑、冲坑 朴芳祠:桥头、索树坳、倪家、密子坑、高碣上 椿芳祠:金门坑 桂芳祠:招洲 荣芳祠:潘冲坞 钟门崇本祠:林家、姚村黄姓、坑口胡、李姓、茗童、四十里、花桥上、下汪姓、尚田垦头 轰公祠:田段坞 澄公祠:茗童査焙坞 腾公祠:尚田碣坑坞里 白石祠:白石坞、江家坞、中洲山、屋基坦、枫树坦 蛟潭祠:虎陷坳、青山里、城门坦、坑口合村、拓树坛、汪坑、坑口、舍会山、胡家山、沙鱼坑、陈公山 述斋祠:茗童坞口、坑口、板溪汤姓 大夫祠:书屋里、板溪老屋前 世贞祠:坑形里、屋基坦、贵溪峡 各佃庄具体任务如下: 各祠守祠:坑形里、白石坞、索树坳、金门坑、枞树碣、江家坞。 右臂上、中洲山,统称上、下童,不论婚、丧等事,均须前来服役,并给予饭食报酬。 宋家山、舍会山、屋基坦,统称三山,大造祖祠等服役一至三天,每天给米一升,草鞋与菜钱六十文(铜钱)。每十年挑坑一次,每户一天。 枫树坦、屋基坦、田段坞,统称三屋,负责搭戏台,挑戏箱,每十年挑坑、挑塘一次,对外发生武斗时攻打向前,南岔任务同上。 尚田的江、汪、洪、林、郑等姓,负责行走、吹乐(喇叭)、抬小轿(但不抬花轿)。其他各处挑坑、挑塘。每十年一次。如演秋戏,每户交杉木材四箍,大造工程服役一至三天。 查湾汪氏由为官而显族,以兴家得望族,因婢仆以建佃庄,随垦殖而创族产。其宗族管理与佃仆制度最具典型意义,是研究徽州传统社会的典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前来探究。20世纪80年代徽学兴起的奠基之作,著名史学家、中山大学叶显恩教授所著的《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一书,就是以查湾佃仆制度为基本素材撰写的。 往日查湾中众多祠堂、庙宇、书院等,如今多已消失,只剩下报本堂一座祠堂保存较为完好。报本堂为村中汪氏钧门一支的祖祠,始建于明朝万历至天启年间(-年),报本之名,源自《礼记》中的“报本反始”。报本祠是前屋彦政一支所建,因进出前屋支门楼叫作钧门,故报本祠又叫“钧门祠”。同理,牌楼下的崇本祠又叫钟门祠。据村中老人说,七十八世振宗生有二子彦政(报本)、彦清(崇本),按传统兄弟分配屋宇,兄为左,弟为右。可是,查湾所建的两座祠堂情况正好相反,崇本堂位左,报本堂位右。相传振宗曾经问卦于风水先生,就查湾地貌来讲,居左,大利仕、财,人丁弱些;居右,大利人丁,仕、财弱些。作为兄长的彦政便把出人头地的机会让给弟弟彦清。后来的情况果然如此,崇本堂下钟门出了很多杰出人物,汪标一门就属此支。而报本堂下钧门人丁尤为兴旺,多时仅男丁就有余人,人多势众,因此祠堂建得极为考究,装饰尤为精美。 祠堂坐北朝南,三进两天井,三开间,典型的徽派砖木结构样式。整体建筑占地面积约平方米,通面宽约13米,通进深约41米。寝堂东、西两边宽度各增2米左右,且设东、西两扇小拱门。东为办喜庆事进出门,西为办丧事和祭祀祖宗进出门。 由仪门入祠堂,为一轩敞处,可设戏台,供族人观赏民俗戏曲。仪门、享堂、寝堂等前、中、后三进呈台阶式逐级上升,寄托族人希望后代子嗣步步高升、兴旺发达之美好展望。 仪门和前天井之间皆一色的青石铺地,天井两边设有蓄水池,上摆放铁水龙,主要用于防火,亦有四水归源之意。两边有2米宽走廊,檐下用方形石柱支撑,可防雨水冲蚀。菱形斗拱层层出跳,显示出其不凡的地位。上享堂设四级青石台阶,台阶边设青石栏板数米,其上雕有引子升天、引子腾云、引子登科,太狮、少狮、车马盈门、麒麟賜福、顽猴探月等图案,每样图案都暗含美好吉祥的寓意。有的工艺达数十层,纤毫毕露,令人叹为观止。 享堂内有18根石柱,柱础均为宽厚磉礅,每座磉礅都有七层不同的环形图案。雕刻精致,花样众多,有龙虎、蝙蝠、狮子、荷花、云彩等图案,虽经数百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栩栩如生。每柱横梁重量多在千斤以上,横梁两侧设有铁环,便于绳索上下,添油发灯。各柱椽子都采用榫卯结构,形成整体,化解屋顶的重量。原来享堂的正上方悬挂着镂金堂名大匾,每逢重大节日下方悬挂祖先容像。享堂的右上壁悬挂一正堂鼓,供族人议事或庆典、祭祀时用。由于时间长久,鼓已遗失,但印迹清晰可见。 享堂后面是第二进天井,下有并肩两人宽的排水沟,既可蓄水备用,又可放水。天井之处用青石垒起2米多高的站台,为族长祭祀、集会所用。据说站台下有众多的石料,是先辈建祠之时为防后代势力趋微,作为修葺祠堂备用材料。 最后一进为寝堂,上有阁楼,谓之藏书阁,一色的木雕花窗,古色古香,是当年存放家谱、契约文书及各类典集文献之所。右边设一小间,谓之酒房,用来调酒储酒,供宗族在祠堂举行宴会时所用。左设人房,用来停放寿终入柩之人。 整座祠堂层次分明,气势不凡。其中最让人称道的石雕堪称一绝,有上百处之多,无不雕工细致,精美绝伦,图案寓意深远,略含美好吉祥之意,为徽州祠堂石雕之精品。有业内人士看后说,其部分雕刻作品系中西合璧风格,实属罕见。据说石雕是村东南二里地的石刻佃户所刻,其后人方氏仍然居在“石匠屋”的原址。略感遗憾的是,清光绪年间因火灾,祠堂有部分精美石雕受损,重修时只以简单的未雕刻青石补就,使得整体观赏性大受影响。 村中汪氏钟门支祠崇本堂,据村中老人说其规模与装饰甚至超过报本堂,惜今大部已毁,只剩下一座岌岌可危的门楼。门楼为歇山重檐式,气势不凡,从中可以让人想象到祠堂往日的盛况。 祠堂主要功能是祭祀祖先,以起到敬宗收族的目的,平时也可作为家族聚集议事和操办婚丧喜庆、娱乐庆典之所。查湾自古民风淳朴,村民具有浓厚的宗族观念,旧时汪氏子弟重宗法,讲礼仪,尊卑长幼秩序井然,诸多习俗活动都离不开祠堂。 每年春节期间是祠堂最热闹的时候,正月初一一大早,往日庄严肃穆的祠堂大门在一阵爆竹声中大开。查湾汪氏两门的族长分别在各自祠堂的中堂端坐,本门男丁不约而同地会聚到祠堂前,按辈分排好次序。先是最年长的长辈进祠堂拜过族长后分列其两边,接下来低一辈的进去朝拜族长与最年长的长辈,如此依次一辈辈朝拜完毕。然后两门还要互拜,因分支时的第七十九代彦政(报本)公为兄、彦清(崇本)公为弟,故先由钟门全体族众到钧门拜年,后钧门又去回拜,仪式秩序如前。到初七夜晚时,两门都要各嬉马灯、舞青狮白象,以娱村民。正月十五则到达高潮,祖祠门前及门楼下要放焰火,四根灯柱搭成的元宵架上扎有各种戏名花灯,灯火通明,村民扶老携幼竞相观看,目不暇接,其乐融融。同时两门轮流接“五谷龙”灯,共祝丰年,龙灯在阶下“五股坦”游数圈后,由佃仆送至祖庙焚化。 热热闹闹的元宵节才过去几天,正月二十也叫天穿节,这天也是查湾村为老人做寿的喜庆之日。族中执事者早有准备,把本门年满五十岁以上适逢大寿的汪氏长者名字写在大红纸上,并写上“宴请某某老人,几旬大庆,定于今晚在祖祠宴叙”等语,一早就张贴于祖祠门前。族众各自报名参加,寿星子孙亦在其中。当年大寿若有多人,寿星本人亦报名参加,表示互相庆贺之意。傍晚时分,派晚辈四人持红纸名单至寿星家拜请赴宴,族众早已分列在祠堂两廊恭候,双方作揖入席,寿星坐在上首。每席间备有菜四大碗、酒一斤,煮长寿面一大锅。执事者说罢祝寿话语,随即开席,各席派执壶者敬寿星老人酒一杯。席散时,族众又各分列两廊揖送寿星,另推晚辈四人送至祖祠大门外,仪式结束。整个仪式称为公酌。 族人结婚要在祠堂内“拜堂”。大喜那天早上,男方十余人抬着花轿,其中还要有穿着大红衣服的接嫁娘一人,一路吹吹打打去接新娘。女方有送嫁娘一人,来服侍新娘三天。花轿首先要抬进男方祖祠后,才由接嫁娘背回家中。由傧相司仪在家中举行仪式,新郎、新娘合饮交杯酒,送入洞房稍休息,再次来到祖祠,先拜相先,再拜公婆和亲朋,名为拜堂。当天晚上,族中还要举行贺酌仪式,如同公酌仪式在祠堂摆开宴席,合族为新郎庆贺,其父、祖若健在,一并邀请参加。 族人去世要到祠堂办丧葬诸事,富裕及儿孙多者之家,上人去世后,当时不出殡。将灵柩屯于祖祠客房内,谓之“屯服”。然后请纸扎匠,大扎纸扎(金山、银山、金库、银库、纸轿、纸马、灵屋等),再择日起服。遍请附近有名望官绅十余人或二十人,赞礼祭拜七天,或请县(区)长前来(在神主牌前)填红点主。出殡时孝子应在祠堂阶下向礼生跪拜谢劳,女婿及外甥须在门楼外举行路祭,然后送柩出殡至坟山。下葬后,即领灯笼火回家,以示后代繁衍,丧事至此告一段落。至于中等人家,将灵柩屯于祖祠三天,请礼生两三人祭拜,然后出殡,名曰“停三朝”。家境困难者,当即草殓出殡,谓之“一甑饭”。 时光流逝,岁月变迁。往日的显赫早已远去,报本堂历经风雨,巍然屹立在村中,展示着古朴的风采,成为查湾村及汪氏宗族最珍贵的历史见证,于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摘自《徽州百祠》作者:倪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lp/969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