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去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翔安曾厝 金门梳式规划的闽南红砖古厝群 曾厝村位于厦门市翔安区内厝镇,现有人口多人,户,是个独立行政村。这里的村民都姓陈,但又源自两个祖先,属于不同宗族,在村中聚居地也各有侧重,村北俗称“顶头”,居住着多位陈氏同宗;另一陈姓约五百多人,则居住在村南“下头”。 曾厝村是翔安本地远近闻名的侨乡,“曾厝街”在海外享有盛名,“有曾厝富也没有曾厝厝”更让人能想象出其优美,独特的村容、村貌。而今便捷的交通道路,具有时代气息的建筑物为这古朴的村庄添上新装。背枕“出米岩”,村前流三溪,自古曾厝就是风水宝地。 曾厝全村有明末清初的红砖古厝多栋,不少建筑为出外的华侨回乡兴建,排列整齐有序,均有百年以上历史,与别处不同的是,它们是维系海内外血缘关系的古老建筑。更令人感叹的是,“顶头”大厝大多设置门匾,上刻“浯江衍派”、“浯江分支”、“浯水流芳”等字样,“浯江”是金门的别称,曾厝村“顶头”陈氏取其为堂号,挂了匾上的牌,村民就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村中的房屋,取金门的“梳式”规划,即像梳子一样排列有序。每栋房屋坐北超南,面宽11.2米,总进深19.6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前座两间,中为天井。后进面阔三间,宽11.2米,进深8.6米,均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燕尾脊。 曾厝古厝以当代石材为墙体主要材料,再结合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和彩绘,是较为典型的闽南红砖古厝,形成独特的古厝韵律,当我走进村庄,看到这里的田园秀色,红砖古厝,庭院牌匾,推开一扇扇古老的木门,映入眼帘的是昔日的辉煌,感受的是带有浓浓“金门味”的淳朴民风。 “顶头”陈姓的开基祖为陈恒元,其在余年前,自金门下坑村(现夏兴村)先是迁到曾厝村附近的七里一带,由于自然条件不利,复迁到今曾厝村“顶头”,尽管到现在已繁衍出15代人,但创造诸多传奇的“顶头”陈姓,只是金门下坑一个陈氏大家族中的一支,金门下坑开基祖六郎公,属于漳湖派二十三世,是“开漳圣王派”,又称为“漳湖世派”,“元光世系”,“将军派”,和“龙湖世系”。六郞公在宋末期间,从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甆头(即现在的围头)陈卿村徒涉南下同安县浯洲屿(金门县)的太武山南面,依山面临料罗湾,定居开拓事业开支散叶。 据《浯卿陈氏世谱》记载,曾厝“顶头”陈氏的开基祖陈恒元在金门下坑家族中,仅是第16代。金门下坑这个历史悠久的陈氏家族,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连清朝皇帝雍正都赐其“忠臣”匾。此人是下坑陈氏第9世祖陈光显,字希文,榜名显,号南海,生于元朝至元四年(年),卒于明朝永乐元年(年),享年66岁。 据记载,明朝天下初定,遂于洪武四年(年)恢复科举。陈光显在三十三岁的时候参加科考,是乡试第四名,获得登科(经魁),因系明朝兴起后首次科考同安中举第一人,陈光显便有了“开科第一”之尊称。据传,当时朝廷非常缺乏人才,凡是乡试前五名的举人都被准许免去会试,直接任命官职。 洪武五年(年)二月十八日,陈光显三十四岁,到河南省第一次出任南阳府汝州三年。洪武八年(年)九月二十日,陈光显三十七岁,被朝庭调职到山西省平阳府隰州知州,授阶奉直大夫。洪武十二年(年),陈光显四十一岁,再次被调派到山东省德州(今德县)任知州。这样便有了陈显“三任知州”的说法。 为官期间,陈光显一身清廉,金门家中十分清贫,甚至有三餐不济的情形。时为燕王的朱棣(后来的明成祖)奉命征右北平,知道陈显的能力,就授职其为掌书记,对他非常器重和信任。可时日久了,陈显发现朱棣有谋权篡位野心,便假借身体有疾,回到乡里。朱棣夺取皇权后,便派锦衣使者到陈显家,想让其协理天下。陈显假装收拾行李,沐浴更衣,穿戴好官服拜祭建文帝后,自尽而终。 据说陈光显之墓在择址上即有两种说法。一说为陈光显辞官返归金门下坑故居,因值深夜,水浅无法上岸,当夜飙风起,将船头所悬之灯笼吹去,翌晨陈光显派人上岸寻找,赫然发现红灯笼正端整搁置于下坑村滨海处之巨石坡上。待回告后,陈光显亲自前往巨石观看,发现此地前有海、后有山,石如蟹壳,前临海湾处,似螃蟹两螯环拱,大大称道好风水。在陈光显保忠义而自尽后,陈妻赵氏就依他的遗言:“卜葬于灯笼飞临处,此乃蟹窝吉地也”。 另一说为陈光显死后原已择好墓穴,出殡当天,队伍行至半途忽然飙风起,将孝子所持的幡儿高高吹去,吹到下坑前滨海处之巨石坡上。随队之堪舆师见之大惊日:“此蟹窝吉地也,光显公阴灵乃能自觅佳城,异哉。”遂询问陈光显之妻:“欲向前或退后归葬先生?”陈妻忙问:“向前或退后归葬,有何不同?”堪舆师答,“进前三宰相,退后万人丁”。陈妻感慨先生生前虽贵为五品知州,但家境却一贫如洗,终不若人丁兴旺为长久,乃嘱勘舆师尽量退后,勘舆师遵意退后点穴,而陈妻犹恐其会违意,再命后退一步,当运棺入穴时,忽雷电交作,霹雳一声,巨石中裂,舆师日:可惜蟹窝已破,虽万人丁亦多外迁耳。故今其墓后有石坡裂缝,缝中野草丛生,传即卜葬时所裂之痕,而下坑陈氏分支外地者颇众。 关于陈恒元迁居曾厝,至今族人中还流传着一段颇为奇特的传说。相传陈恒元从金门迁来时,带有一尊普庵佛祖雕像,至七里眼看环境恶劣,生存艰难,他便萌生再次迁居的想法。正不知该迁往何处,一夜酣睡之际,此尊佛祖托梦相告_继续往南迁,且“金身落地,即是阳居”。陈恒元就依佛祖旨南迁,行至曾厝北部时,佛祖金身突然从恒元公背上掉落,陈恒元大喜,从此落脚。 彼时,曾厝村南“下头”居住的是叶姓家族,后来又有另一支陈姓迁入“下头”定居。随着时间的推移,叶姓渐没落星散他处,今村南已都姓陈。两陈世代友好,彼此和睦相处。 村南“下头”陈姓(南院分支)陈氏家庙位于曾厝村南部,建于清代,年重修。座西朝东,前后依次为院门、天井及两侧廊道、后落大厝,面宽11米,总进深21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正中院门为单间门廊,两侧相连院墙,硬山顶,燕尾脊梁,厅堂南墙嵌有“南院分支重修追远堂记”石碑一方。 年后,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战乱不断,大批闽南人逃至南洋,寻求避祸发家之路,地处东部沿海的曾厝村也不例外,大规模村民迁移到南洋。多年后,已经有许多人家发财致富,但他们不忘本,总想着回到故乡光宗耀祖。于是,又有大批村民返故里建起了一座座大厝,规模巨大,风中之下,但见屋顶正脊呈曲线尾形,两端高高翘起;屋面高低错落,覆盖红瓦或黑瓦,分陇砌槽,俯仰间隔。古老一点的,虽历经百年风雨,依然默默地诉说着侨胞和族人的奋斗史。 更令人感叹的是,曾厝“顶头”大厝大多设置门匾,上刻“浯江衍派”、“浯江分支”、“浯水流芳”等字样,“浯江”是金门的别称,曾厝村“顶头”陈氏取其为堂号,挂了匾上的牌,村民就不会忘记自己的根从哪来。 陈棋盘洋楼 位于内厝镇曾厝村中部,建于清末,系马来亚华侨陈棋盘私宅。坐北朝南,为3层楼阁式民居(原为五层),面阔4间15米,进深1间5.1米,楼高12米。一、二层正面中间为凹形门廊及门厅,门匾镌刻“云霞竞远”4字,东侧2间厢房,西侧1间厢房,西侧厢房有木梯通往楼顶,3层中为天台,两侧为护厝,为水形山尖硬山顶,卷棚顶。此建筑采用传统的花岗岩石构墙裙,一、二层檐下“水车堵”的彩绘泥塑,门旁的“交趾陶”对联,二层门厅的木雕门扇及门廊上的垂莲拱、漆金木雕构件和砖雕等,三层的护厝形式等,以及屋面形式、建筑材料及装饰技法以传统的闽南红砖民居风格为主。但在二、三层采用的花瓶式琉璃栏杆、二楼铺设的釉面花砖地板及楼阁式造型等方面有明显南洋风格。此建筑原为全村最高点,楼房四周布设枪孔,二层厅堂中央为活动的镂空楼板,具有较强的军事防御功能。坊间常闻“有曾厝的富,无曾厝的‘厝’”,曾厝以其“厝”和全村近90%的侨属而远近闻名。当年开拓海外的精神使曾厝陈姓的血脉得到了广泛衍播。据不完全统计,现居住于马六甲的“顶头”陈氏后裔约多人,而居住于台湾的后裔则有上万人之多,另在广东潮汕地区也有不少陈氏后裔。 曾厝“顶头”陈姓上次赴金门敬祖是在年,距今已69年。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末以来,金门和台湾的族亲,均已到过曾厝村认亲交流。解放前,“顶头”陈氏宗亲去过两次金门。当时金门族人衰微,陈光显墓旁渐有其他宗族的人修建坟墓。为了保证祖坟风水不被破坏,曾厝村民便武装前往护陵。年之前去过一次,年又去一次。后一次,带头人为时任国民政府同安县莲花乡乡长的族人陈春霖。他率一支12人的队伍,一人佩戴一把驳壳枪,前往金门护陵。闻讯后,金门其他族人竟连夜将坟墓迁走。 年6月,陈光显墓被定为“金门县定古迹”,受到保护的陈光显墓,再也不用担心遭他人破坏了。其古墓及墓道碑尚在,墓碑上的“南海夜台”亦清晰可辨。墓址怪石林立,其南面海,其北是太武山,风水甚佳。 历史上,曾厝村华侨对祖国也作出贡献,年,曾厝村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捐出巨资购置飞机支援祖国抗日。这些华侨,既有原居住于该村“顶头”的恒元公众裔孙,也有原“下头”陈氏族人。 为表彰曾厝村爱国华侨的义举,时任同安县县长李品芳、中国国民党福建同安县党部书记长曾文墨、陆军七五师二二三旅四四六团团长焦克功联名题刻两块“爱国贤裔”牌匾,于当年农历五月五日专程送到曾厝村,分赠给该村的恒元公众裔孙和“下头”陈氏族人。有意思的是,牌匾上“顶头”获赠者竟是“陈恒元先生纪念”,以示不忘先人。 此匾现仍挂在曾厝“顶头”祖厝内,受到族人的尊崇和保护。该匾长2.12米,宽0.79米。原挂于“下头”祖厝内的那块匾,“文革”中惜已不存。该牌匾是我国华侨在抗战时期同仇敌忾踊跃捐资的历史见证,且捐巨资的华侨祖籍金门,是一既涉侨又涉台、具有很高价值的抗日文物,弥足珍贵。 时隔62年后,9年3月24日,金门陈氏宗亲会赴大陆参访团一行20多人,由金门县原县长陈水在率领前来曾厝村,在恒元祖陈氏家庙祭拜,当场题词“乡情宗情金门情,下坑曾厝一家亲”已入框悬挂于该祠厅堂内)。 9年4月6-8日,曾厝陈氏组团98人前往祖籍地金门谒祖,到颍川堂金门陈氏大宗祠祭拜后,再到金门下坑陈氏宗祠祭祖,敬献“远怀祖德”牌匾和“堂号灯”(俗称“字姓灯”),受到金门宗亲的热烈欢迎及盛情接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lp/97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