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朝晖 原载《寻根》年第2期 嘉庆七年(年)十月,琉球国派遣以耳目官向诠、正议大夫梁焕为正、副使的进贡使团,分乘两艘满载硫黄、红铜、白刚锡等紧俏战略物资的大船赴华进贡。十月六日,使船从那霸起航后向西驶往福州闽江口。不料在途经台湾西北部海域时,遭遇强烈风暴袭击,两艘进贡船偏离航向,一艘下落不明,另一艘漂流到台湾岛附近海面,经当地人救援安全登陆并得到地方政府的妥善安置。受难琉球使团人员后来在台湾官员护送下经金门、厦门前往福州,最终完成了进京朝贡使命并顺利归国。对这段经历,无论是琉球国还是清朝方面都有相关记载,但因所记过简而淹没于史料之中。 不过,随着《琉馆笔谈》的发现,这一事件的经纬巨细,以及琉球使节逢凶化吉的奇特经历终为人所知,连同事件一起跃然纸上的,还有两百年前闽台两岸的世态风情。 二百年前闽台社会的风情画册 《琉馆笔谈》是一本和纸装订而成的手抄页册,成书于18世纪初,是琉球外交官杨文凤(琉球名为“嘉味田亲云上”)与萨摩藩(鹿儿岛)武士石冢崔高的笔谈记录。本书全是口语体汉文,用工整的楷书誊抄,装订成册只有薄薄的十九页,但内容颇为丰富,主要围绕嘉庆七年琉球赴华朝贡使团沿途的经历见闻,诸如遭遇海难后漂流台湾并获救的经过、见闻和感受,包括厦门、金门以及福州的世态人情、文化风貌等,话题颇为广泛。 笔谈所涉,因系作者亲身所历,且行程中有的地方居停不短,不像蜻蜓点水或走马看花。而且身在异国,目光充满新鲜与好奇,观察视角也非常独特,有些是本地人所忽略或熟视无睹的细节,都被萨摩藩武士认真记了下来。同时,因为笔谈对象是第三方的萨摩人,交流之际也少了拘束与顾忌,话题中偶尔触及的社会百态、时事八卦或地域花边新闻,无不活灵活现,读起来赏心悦目,迥异于中规中矩又空泛无边的官方外事备忘录文献。 日本同志社大学藏《琉客谈记》 嘉庆七年,杨文凤随使团赴华进贡,翌年回国不久又因公赴日。在鹿儿岛居停期间,石冢崔高多次前往馆驿拜访并交流。石冢是“唐通事”,即负责与清国商船贸易交涉的汉语翻译。杨文凤虽是受过儒学教育的琉球国士族,兼工汉诗,且多次赴华,但“不识官话,言语不通”,无法用汉语与石冢直接交流,好在学养背景相当,“书字通言”,双方用当时东亚的通用语言汉文进行笔谈。后来石冢将笔谈记录整理誊抄,附上日文译件作为涉外情报上交萨摩藩参考。幕府政权垮台后,很多地方文献散失,此书辗转流落海外,后被夏威夷大学郝黎文库(HawleyCollection)收藏,后经冲绳学者仲原善忠发现才公之于世。鉴于此书独特的史料价值,近年来颇为东亚海洋交流史研究领域的学人所重。 此外,对《琉馆笔谈》背后所牵涉的历史事件,还需略作介绍。 年,日本幕府萨摩岛津藩入侵琉球国,在攻陷了国都首里城,大肆洗劫之后,掳走琉球国王尚宁到江户做人质。幕府将军德川家康忌惮与大明重启战端,不敢独吞琉球,在琉球维持与大明的册封朝贡关系的同时也向江户幕府称臣的政治前提下,让琉球王统得以存续,这就是史家通称的“一国两属”。琉球从此被卷入日本幕藩体制中,向江户派遣使节成了惯例,从年到年,有18次是使团到江户觐见幕府将军。九州南端的鹿儿岛则是琉球人进出日本的必由口岸,某种程度上,也是江户时代日本从琉球获得中国资讯情报的窗口。 琉球使节的到来,对彼时奉行锁国政策的日本来说是件新鲜而又刺激的大事,尤其吸引渴望了解“中华事情”的知识阶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