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1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Artcanhelp.

我是摄影师陈荣辉,正在美国耶鲁大学艺术学院攻读摄影研究生。

我会每周在公号分享自己的艺术留学经历,和大家探讨影像艺术。

国内的疫情还在继续发酵,自己的精神也高度紧张,不知道最后我们会如何结束这场付出了那么多代价的人间惨剧。在这里还想贴作家双雪涛的一段话给大家,因为他讲述的部分内容其实触及到了何为艺术与艺术何为。

知识分子是个晚近的词儿,过去我们有“仕”,“文人”也有“士大夫”,其实都跟知识分子这个称谓有别,古时候的纯粹艺术家也是很少的,很多人“仕”而不得成了艺术家,并不是艺术家是个单独的工作,专门给皇上画画和烧瓷器的算不算艺术家也得两说,有伟大的作品并不代表精神上的独立。00年的确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个年初不单是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所有人都得在家待着,观看,反省,极度使用手机,担心邻居的卫生状况。我们怎么走到这步来了呢?

清袁江九成宫图屏

简单说来,中国庞大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群体活得不怎么样,这些夹在圣旨和崛起的大众之间的人,一直被看做没事找事和无病呻吟的人,因为绝大多数人不需要言论自由和艺术享受,你去买个菜,并不需要谁的审查,菜的形状和美感也不影响你是否购买它。于是当有人被当做造谣者惩戒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不会在意,只是又一个胡说八道的人。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几句被掩盖的真话成了一切的根源,一个知识分子(医生)的专业论断无效之后(因为它与大局不符),十几亿人成了笼中鸟,随后,日本人使用的几句诗词使我们感觉到舒适,而我们自己的语言让我们感觉到粗暴。(部分诗词为在日本的华人所写)

北宋米芾草书吴江舟中诗卷

咋回事呢?原来社会中有些人负责关于真相的问题,也有一些人负责美的问题。这些人不服务于任何组织,只是服务于自己,真相有时让人难堪,美有时候毫无用处,因为它们与旁的无关,所以他们因自身而产生价值。一个社会如果压制它们,短期内并不一定会产生祸事,也不影响大家追求富裕,时间长了,一个野蛮的大多数必将出现,同时还会出现高高在上的祭祀和无数心黑手辣的酷吏,他们的工作是继续刺激愚氓的欲望,塑造想象中的敌人,修剪社会的枝丫,不停歇地向着并不存在的幸福前进。之所以说这个幸福并不存在,是因为人类的幸福永远不可能在幻觉里获得,换句话说,幸福永远伴随着反省的痛苦,永远伴随着美的永恒和生之有涯,永远伴随着自由的散漫感和非自由的归属感之间的矛盾。

人的大部分生命被欲望驱使,哲学家称其为,猫一定会追求线球。但是有些人在其之外,也在运用自己的意志和才能,努力不与线球为伍,甚至有些人要发明一个世界,其中有些人专门冲线球尿尿,因其反动和自大,经常被大多数人当做麻烦和废物。恳请那些觉得自己特别有用的人,在这个冬天再稍微想一想,我们埋头苦干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让人说不合时宜的真话,尊重创造无用之美的人,是竖起所谓幸福之路的路灯。暗夜是会过去的,到时候路灯又成无用之物,只能照见模糊的暗影,剪除他们的声音必将又起,想到这里,还是睡吧,恳请什么呢?诸位保重。

最近有一则关于耶鲁的新闻上了海外媒体头条,起因是耶鲁大学艺术史部取消了一门非常有名的课程“艺术史概论:从文艺复兴到现在”。然后一些人开始抨击,耶鲁又开始搞政治正确,取消这门课程是巨大的错误。艺术史主任TimBarringer发文解释说,艺术史是全球史,而不是欧洲中心主义,理应更加全球化。欧洲艺术史不等同于艺术史基础。这门课程结束后,将采用“全球装饰艺术”、“丝绸之路上的艺术”、“神学艺术”等一系列基础课程代替。

桑德罗·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

想起之前在一个校友群里讨论,说很多华人家庭在考虑要不要送孩子去上常青藤高校,觉得这些高校很“政治正确”,怕孩子以后吃亏,只顾大家,不顾小家。我觉得这类思维模式其实很典型,生怕我们自己吃亏。初衷当然没问题,希望孩子不要吃亏,但是这样的后果就是华裔成为美国的一种异类,只关心自己的那些精致利己者,对于其他少数族裔不在乎,对于混不好的同胞更不在乎。毕竟每个人华人都觉得自己“最聪明”,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出人头地才可以光宗耀祖。我在去年假期给《纽约时报》杂志拍摄的封面报道——亚裔平权法案也是类似的争论。

其实对于少数族裔而言,藤校或许真的是可以相对比较平等,当然其他美国高校也这么做,尽量给学生争取一个平等而又自由的空间。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华裔的人高举支持川普的移民政策,觉得自己是既得利益者,要反对难民和一些普通移民。殊不知,谁都是移民,也都是难民。再类比下这次疫情,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那个受害者。网上那么多匪夷所思冲击底线的事情不断在发生。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最要紧的是,我们首先应该互相善良,其次要诚实,最后是永远不要互相遗忘。

本周的话题其实也就是某种程度上的“政治正确”,刚好这个星期看的电影和展览都是在探讨关于身份认同的艺术创作。其实身份认同这个相对比较“小”的概念,也是对于政治正确的争取和回应。而以前关于身份认同这个概念的讨论更多在于理论或者评论界,在日常的影像艺术创作中,国内的艺术家比较少讨论,这周刚好拿出来说一下。

今天的文献美学课程,我们看了两部非常有趣的电影,一长一短。在这里推荐给大家。当然,形式都是和如何运用档案材料有关。第一部电影叫做《寻找西瓜女》,这部片的名字就觉得很好玩,一个是寻找的过程,一个是西瓜女究竟是什么?而整部电影采用了电影中拍电影的方式,类似伪纪录片的方法去拍摄。

这部片子的导演叫做谢丽尔·邓耶CherylDunye,她是一位黑人拉拉,而这部电影也是第一部由黑人拉拉导演的电影。对了,第四季的《蔗糖女王》也是这位导演执导的。一开始我深怕这个片子又是那种满腔怒火的片子,没想到是那么有趣而又让人反思。

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录像店打工的拉拉,在无意间知道了好莱坞电影中第一位黑人女演员外号叫做西瓜女,然后她开始去寻找这位西瓜女的故事。采用了“伪纪录片”的方式去呈现,通过黑场和不同的镜头语言进行切割。片子巧妙的地方在于,一方面是主人公对于自身身份认同的追寻,另一方面是通过最早的黑人女演员的故事进行再次身份认同。

片子很幽默,其实是因为里面确实有很多残酷的现实。比如主人公去询问档案室关于黑人女演员的资料,她问管理员黑人女演员的资料是不是有单独整理分开。管理员说,当然是单独分开的。不再剧透了,有空的话大家可以找来看看。这部片子不像上周看的那部片子那么玄妙,不管是否做视觉艺术,相信大家都可以得到很多启发。

这里说一些关于身份认同的概念。身份认同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一个概念,指一个人对于自我特性的表现,以及与某一群体之间所共有观念(国籍或者文化)的表现。身份认同的类型大致可分为:拒绝、漂流、搜寻、保卫和坚定。身份与鉴定不同,身份是自我的标签,而鉴定是指一个分类的过程。身份是在心理学上构成一个人(自我身份)或群体(特定的社会类别或社会群体)的特质,信念,个性,相貌和/或表达。身份认同会因历史、文化和政治而改变。对身份进行分类可以是正面的或具有破坏性的。——James,Paul.DespitetheTerrorsofTypologies:TheImportanceofUnderstandingCategoriesofDifferenceandIdentity.

我本人不是做理论研究,不过多展开了。身份认同这个词在国外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而我们还是停留在讨论这个层面,没有太多进入到日常生活中。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直接就是讨论地域黑了。

还有一个误区是,我们把身份认同的很多艺术创作狭小化了。包括我自己,其实以前听到这个词最多的场合就是LGBT群体的艺术创作,反过来,我脑海里的潜意识变成了LGBT群体的创作就是身份认同,我自己把这个词给狭隘化了。当然,也是我们很多时候没有这个意识,或者不愿意提及这些词汇吧。

格罗塞在《身份认同的困境》中有些理念很有趣,摘抄给大家,部分内容来自豆瓣。

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同时拥有许多身份,是多角色、多参照标的,此谓身份的多元性。但当今世界,身份呈现缩减趋势,人们退缩到某一个身份当中。这种身份有的是外部因素强加的,有的是由排他性归属感激增造成的。无论是主动追求还是被迫塑造,有限制的身份认同几乎众说建立在一种对“集体记忆”的呼唤之上。过去的历史,无论是否被承认,都在目前诸多身份认同中占据着重要作用。

身份认同的传递,也通过媒体来实现。互联网的使用增加了每个网民对自我、对自身归属和对自身身份反省的空间。与此同时,存在着许多谁都在各种题材上任意发表的真假难辨的事实(网上可以随意由任何人匿名更改的“百科全书”)。第二代网站的问世(MySpaceYouTube),便利和强化了个人身份或社群身份的自我封闭,这有可能带来的风险是:人们自身有选择地阅读类似的内容,从而排斥其他多元和不同的观点。(我们的朋友圈和头条系产品也是类似逻辑)

我是谁?我是什么?我能不能把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是否应当更简单的自问:我认为自己是谁?是什么?再多问几个问题:您说我是谁?他们说我是谁?或者更经常地问:他们说我们是什么?我们说他们是什么?我们说我们自己是什么?大家在疫情限制期间,是怎么回答门口保安的问题吗?来自于哪里(故乡和籍贯),现在住哪里(户口和住宅),将要去哪里(职业和工作),这些都是我们在不断寻找身份的过程。

“集体记忆”是后天的习得和传承,它通过家庭、阶层、学校和媒体来传承。它的内容取决于中介者和培养者对历史史实所做的取舍,他们有意无意地扭曲诠释,并强加给接受者。这一次疫情也是这样的过程,将会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某种集体记忆,但是这种记忆最后是如何传递到以后是一个书写的过程,现在那些我们似乎还记着的愤怒和无奈,很快就要消失了,想想03的非典吧。想想那位不幸逝世的医生,马上就要成为敏感词——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这样的常识希望我们牢记。

下面来说下媒体(媒介)在身份认同中的作用,毕竟是前媒体人,对于这点很感兴趣,不一定全赞同。“编辑根据他们所理解的公众期待来筛选,也根据他们想对公众施加的影响来筛选。他们的选择——特别是电视编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共辩论的内容,以及读者或观众对事实的认识。——议程设置。总体上,媒体对负面事件有着突出兴趣。只有具有冲击力的事情才能让信息的消费者感兴趣并且成为忠实消费者。记者的自由是最为脆弱的东西,特别是在大规模失业时期。拒绝站在报纸导向旗帜下的记者比一个自称有勇气尊重知识的大学学者要勇敢倍,因为学者说真话没什么风险。”

还有一部短片叫做IcyLake,这也是利用档案来创作。这个档案来源于youtube上面一个小视频。导演(也就是我们的助教)发现了一个纽约的夜店视频,在上世纪90年代一个表演片段。大家在夜店里每天玩到high,特别是里面一首音乐叫做IcyLake。于是导演带着大家重温上世界90年代,寻找这首音乐的故事。片子特别短,翻墙可以看。最近腾讯视频加大了审核,很多视频无法上传,这就是不知道所谓尺度在哪里的结果。千万不要以为审查只是审查那些极端的,其实也在审查日常的美。放个链接大家自己看下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tq/101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