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对联是汉语的奇葩 讲究对偶,是汉语言文学独有的特色,因为惟有汉语汉字才能构成对偶形式的表达。南朝时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一篇中就论述了文辞的对偶问题,其开篇便云:“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这里的“丽辞”不是指华美的文辞,而是指成双成对的语句,这里的“相须”是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意思,这段话论述了对偶的形成原因。刘勰认为,大自然赋予万物的形体是天然成双的(“支体”就是肢体,人和动物的肢体都是偶数相对的),因此,反映万物的文学创作也不会局限于孤立表达,只要对事物作全面考虑,就可“自然成对”。在汉语表达中,对联这种“自然成对”的语言奇葩,它具有种类繁多、体裁精练、内容丰富、可雅可俗等特点,深为历代文人所喜爱。千百年来,它精工奇巧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文人以联会友斗智赛艺;它广泛应用的实用功能,业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艺术样式。 02、对联的基本属性 对联也叫“对子”,有时候也可以叫“楹联”,但楹联的范围小于对联,因为只有出现在楹柱(或者功用类似于楹柱的门框墙面等物体)上的对联才叫楹联,而楹联以外还有各种形态的对联,它们不受楹柱的局限,诸如贺联、寿联、挽联、题赠联、唱和联、谐趣联等等。 对联又叫“对句”,它是对偶句的简单称谓,但对偶句的范围大于对联,因为日常口语或书面表达的时候都可能运用一些对偶句,没有必要都把它们称为对联,诸如散文或诗歌中的对偶表述、骈赋中的四六排偶、律诗的中间两联、词曲中的对偶表达、对偶形式的文章标题或者标语广告等等,这些对偶句可以简称为“对句”,但不必称其为对联。 可见,管对联叫“对子”或“对句”是可以的,但它的尊名只能是“对联”,因为它不仅有“对”的表征,还有“联”的内涵。所谓“对”,是指形式相对应,所谓“联”,是指内容相关联,“对”与“联”二者缺一不可。在此认识基础上,我们不妨试为对联下个定义:对联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形式相对应、内容相关联的具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它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 03、对联的独特本质 为什么要强调对联应当“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难道人类的其他语言不能作为对联的形式载体吗?回答是:几乎不能。你可以在网上搜索“英语对联”,可能会得到如下联语: Timeisavex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