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怎么看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599352.html

来源:斑驳的岁月

年5月,中国著名学者、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林毅夫被世界银行任命为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这是中国人首次担任这一国际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也是世界银行自年成立以来第一次任命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士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由此,林毅夫的名字被世界各国广泛认知。他以卓越的学术成就被国际经济界、金融界的同行认可,他由此成为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他是中国人的骄傲。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知名经济学家却遇到了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

点击此处止痒去湿疹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年11月18日,台湾“国防部”高级军事法庭检察署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发布会的内容是针对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经济学系教授林毅夫的。“军事法庭”指控林毅夫教授原名为林正义,原为国民党军第师上尉连长。他在金门驻防期间,竟然在年5月16日晚上以泅水渡海的方式公然“投共”。“军事法庭”认定林毅夫的行为是“投敌罪”,并且已于三天前发布了通缉令,并且特别强调:如果林毅夫被判罪名成立,可能被判死刑。

此时,林毅夫正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和经济领域的研究工作。闻知此事后,林毅夫平静地说:“我祝愿海峡两岸早日统一,我相信台湾回归祖国的日子不会太远了!”

年,林毅夫在中国台湾省宜兰县呱呱落地。林家一共有兄弟姐妹五人,林毅夫排行老四。林家祖籍在福建漳州,父亲林火树是一位手艺高超的“理发匠”;母亲是一位纯朴善良的家庭妇女,平时除了操持家务外,还以替别人洗衣服赚些钱来补贴家用。

父亲林火树为人正直,林毅夫刚出生时,林火树就给儿子起了个名字——林正义。他希望儿子像自己一样,做一名为人正义、富有正义感的人。

林毅夫

林火树夫妇收入微薄,因而,林家无论是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条件都很简陋。

林毅夫从小就聪明好学,在学习上他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和毅力。林家的住房简陋、房间逼仄,七口人挤在一起根本没有安静的时间,再加上全家上下只有一张吃饭用的桌子,林毅夫既没有地方也没有良好的环境去学习。于是,每天林毅夫放学后,就先帮妈妈烧水做饭,吃完饭后就先去睡觉。等到天快亮时,他就起床借着晨曦的光亮开始学习功课。

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19岁那年,林毅夫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台湾大学”。

此时的林毅夫已经长成了一米八几的大小伙子了,他成绩优秀、思想活跃,很快地他就当选了校学生会主席,成为了“台大”里的明星式人物。

当时,由于两岸关系紧张。国民党当局不断地进行反动宣传,很多青年人都受到了反动宣传的蛊惑,林毅夫也在其中。

年,刚刚读完大一的林毅夫决定“投笔从戎”,他转入了陆军军官学校步兵科。

三年后,林毅夫以第二名的成绩从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由于他的成绩特别优异,他被留校担任了学生队队长。

林毅夫

年,在国民党当局高层的“关心下”,林毅夫带薪带职进入了国民党培养高级干部的“台湾政治大学”硕士班学习。

年,林毅夫取得了硕士学位。当时,国民党当局非常重视林毅夫,他们一心想把林毅夫打造成国民党的标杆式人物和青年军人的楷模。

于是,经过当局高层的精心策划,林毅夫被分配到了台湾对大陆的最前沿阵地——金门岛的马山。担任了国民党军第师旅驻防马山的最高指挥官——步兵第二连上尉连长。

别看林毅夫只是个小小的上尉连长,台湾军方高层可是煞费苦心。因为马山这个地方是国民党军防守的最前沿阵地,无论是战略地位还是政治意义都很重要。这里距大陆解放军的观察哨直线距离只有2公里,驻防在这里的无论是军官还是普通的士兵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政审”。

林毅夫是当年国民党当局树立起来的青年楷模和模范军人的代表人物,驻防在马山前线有着特殊的意义。另外,此时的林毅夫已经结婚了,妻子陈云英是他的大学校友,当时在宜兰县省立高级商业学校任教师。国民党军精英的身份加上已经有了婚姻配偶这样的双重保险,让军方高层格外放心和青睐有加。

初到马山时,林毅夫也曾经满腔豪情。他曾一度幻想着自己率领士兵,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战在火线上。

慢慢地林毅夫才发现,自己这个模范连长在这个小岛上只有两项工作:一是负责督导播音站每天不厌其烦、千篇一律地向大陆播放所谓的“心理战”宣传;二是接待和陪同“上面”下来视察的高层人员。这时,他的作用就相当于一只漂亮的“花瓶”。每当部队长官向来宾介绍他时,都会自豪地说道:“这位就是我们的军中精英,硕士生连长林毅夫上尉。”于是,大家纷纷鼓掌称赞,然后就是摆一个很酷的造型陪长官和来宾留影纪念。如此周而复始,林毅夫渐渐萌生了厌倦之心。

林毅夫

后来,发生了两件事,彻底打碎了林毅夫的“爱国”之心。

一是美国正式宣布同台湾断绝外交关系,随后于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二是与此同时,中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向世界宣布,停止对金门持续了20余年的炮击。

这两件事的发生对林毅夫震动很大,美国放弃了台湾,这说明了世界的格局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林毅夫偷偷地购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他利用自己的连长身份,每天晚上躲在宿舍里收听大陆电台的新闻广播,他从广播里收听到了大陆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对外开放,经济改革”的消息,他感到既失望又兴奋。失望的是他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他从每天的广播里了解到了大陆的真实情况,这与国民党当局所宣传的那些内容截然相反;兴奋的是自己也是炎黄子孙,对于祖国大陆发出的“开放、改革”的信号,林毅夫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历史赋予他的千载难逢的机遇。他不想一辈子守在这个孤岛上,做国民党军的炮灰了。

他突然间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回到祖国去,那里才是体现自己价值的地方。

于是,林毅夫开始为自己的这个“想法”做准备工作。

林毅夫是现役军官,他知道他的这个“想法”从军法角度上讲就是“叛逃”,如果失败了就意味着死亡。因此,他从各个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点击此处关节不再疼

他先是找来了历年马山的水文、气象、海况等资料,根据资料林毅夫选择了5月16日这天的傍晚时分。因为,这天的退潮最大,真正的海面直线距离不过米左右。林毅夫是个游泳健将,平时游个两三千米不是问题。

接着,他利用自己的指挥官身份在5月16日这天早上下达了演习命令:白天演习反登陆;傍晚实行宵禁:期间,不准士兵私自走出营房、不准到海边活动、不准向在海里游泳的人开枪。

年5月16日这天的晚餐时间,马山守卫连的连长林毅夫缺席了,直到晚餐结束全连官兵也没有见到他们的指挥官。

林毅夫

这时,林毅夫正以自由泳的姿态全力向对岸游去。经过了近三个小时劈波斩浪,林毅夫终于游到了对岸的浅滩上。他担心海滩上埋有地雷,因而不敢贸然上岸。他一边用手电筒向前方打着信号;一边用嘴大声地呼喊着……

解放军的哨兵很快地发现了他,他们把林毅夫带到了前沿指挥所,林毅夫拿出了随身携带的军籍证明和有关金门岛的一些守备资料。就这样,林毅夫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经上级批准,林毅夫来到了北京。经过一段时间的甄别,组织上确认了林毅夫的“投诚”身份。此时,林毅夫向组织上提出了一个请求:他决定放弃军人身份,想去大学里继续读书。组织上经过慎重的考虑,同意了他的请求。

林毅夫最初希望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但因其身份过于敏感,被校方拒绝了。林毅夫继而又转投“北大”经济系,这次,接待他的是“北大”经济系的副主任董文俊教授,董教授为人正直、做事严谨。双方通过交流,林毅夫的头脑清晰和思维缜密,给董教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上林毅夫儒雅的风范和彬彬有礼的态度,让董教授一锤定音。就这样,27岁的林毅夫正式成为了“北大”经济系的一名大学生。

也就是在这时,林毅夫正式把名字从“林正义”改成了“林毅夫”,寓意为:有毅力的男子汉!

年,对于已经入学“北大”一年的林毅夫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是他事业迎来转折的关键的一年。

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知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到访“北大”。舒尔茨在“北大”访问、演讲期间,林毅夫凭借着出色的英语翻译能力和扎实的经济学基础,被校方指定为舒尔茨的随行翻译。

正是这次偶然的相遇,为林毅夫日后成为享誉国际的世界级经济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舒尔茨在“北大”访问期间,林毅夫全程陪同。林毅夫的英语水准让他和舒尔茨之间没有了语言障碍,二人围绕着经济学话题进行了广泛地讨论。

舒尔茨对这个28岁的小伙子印象极佳,他对林毅夫的天赋和毅力非常欣赏。临别时,舒尔茨突然向林毅夫问道:“亲爱的林,你愿意到美国读经济学博士吗?”林毅夫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愿意!”这时,舒尔茨幽默地向他眨了眨眼睛。

不过,舒尔茨走后,林毅夫回想起舒尔茨说过的话,也只是认为舒尔茨当时只是出于客气,随便说说而已。

舒尔茨

让林毅夫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幽默的美国“老头”还真是个“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真君子。舒尔茨回国后,就向林毅夫寄出了推荐函,推荐林毅夫进入了美国的著名学府——芝加哥大学。

年,林毅夫获得了“北大”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学位证书。他怀揣着求学的梦想,远渡重洋来到了大洋彼岸的芝加哥大学。

在这所以现代经济学著称的知名学府里,林毅夫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舒尔茨的博士生,他的研究方向是农业经济。

林毅夫非常珍惜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同时,林毅夫又以优异的成绩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这对他的生活和学习有了很大的帮助。

在美期间,林毅夫以其他渠道同家人取得了联系。妻子陈云英得知丈夫不但还“活着”,并且正在美国学习的消息后,高兴异常。

陈云英本来就是一名在校的英语老师,英语的基础很好。于是,她也申请了去美国留学。

年,陈云英带着7岁的儿子和4岁的女儿来到了美国。

夫妻二人在分别四年后,终于在美国重逢相见了。不过,这段幸福的时光很短暂。因为,林毅夫就读的芝加哥大学和陈云英读博士的华盛顿大学不在同一个城市。陈云英为了全力支持丈夫在事业上的发展,她毅然决然地决定自己一边带孩子,一边攻读博士学位。

就这样,林毅夫在妻子的支持下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并且,他在博士毕业后,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世界顶尖名校耶鲁大学做了一年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妻子陈云英也是“巾帼不让须眉也”,她以两个孩子的母亲身份获取了华盛顿大学教育学的博士学位。随后,陈云英担任美国华盛顿市阿灵顿教育局局长助理的职务。

陈云英

可以说,此时的林毅夫夫妇已经在美国站稳了脚跟,而且,完全可以预见,以他们的的学历、学识,今后在美国的发展是有很好的前途的。

当时,“北大”的很多师生推测:那个曾经从台湾渡海到大陆求学的林毅夫,此时在美国已经是一家四口团聚了,而且,这时的林毅夫已经开始在美国的经济学术界小有名气了,很多知名学府和大型跨国金融机构、甚至包括“世界银行”在内的国际金融机构都向林毅夫伸出了橄榄枝。在这样优厚的条件和待遇下,他还会回来吗?

就在人们纷纷猜测的时候,当年对林毅夫“慧眼识才”的董文俊教授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我相信林毅夫同学不是这样的人,如果仅仅是为了去美国,那么当年他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渡海回大陆的,他对祖国是有情怀的!

董文俊教授说这些话是有根据的,因为林毅夫在美国期间,二人时常通信。在林毅夫看来,董文俊教授不仅是他的良师,更是他的益友。

可是,就在林毅夫距回国还有一个月的时候,两人的通信中断了。这让董文俊有些纳闷和疑惑,到底出了什么事呢?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在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董文俊突然收到了林毅夫的电报:我于明晚11时到达北京,希望能在机场相见。

原来,林毅夫在离美回国的最后一个月,忽然感觉周围的氛围有些不对劲,他担心安全方面出问题,就暂停了同国内的联系。

年,林毅夫带着满满的学术成果回到了阔别5年的中国,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随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他这些年搜集到的整整30多箱珍贵的学术资料。

此时,有一个小插曲,让林毅夫与“北大”擦肩而过,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一套房子。

点击此处告别便秘烦恼

当年,我国的住房情况还处于“福利分房”时代,“北大”也是如此。过去林毅夫作为学生可以住在宿舍,现在,林毅夫一家四口回到了北京,确实需要一套房子来安身。

可是,“北大”的全校教职工的住房也很紧张,许多比林毅夫年龄大的、资历老的在校教师、教授都还没有解决住房问题。

现实问题摆在那里,没有办法,林毅夫只得另辟蹊径。

当时,有两家单位非常希望得到林毅夫。一个是国家教委,邀请他去担任国际合作司司长;另一个是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诚邀他到农村发展研究所任副所长。两家单位都表示可以给他解决住房问题。

这时的林毅夫又站在了人生事业的十字路口,他必须要做出选择。

林毅夫在关键时刻又找到了他的良师益友董文俊教授,请他给一些建议。董文俊当时只说了一句话:“你是做学问的,如果当官,这么多年的学问是不是白做了?”

最终,林毅夫选择了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他想踏踏实实地继续做自己喜欢和擅长学术研究工作。

在此期间,林毅夫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并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写出了多篇很有价值的论文。其中,他的《集体化与中国—年的农业危机》和《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两篇论文一经发表,就立即引起了国际上经济界同行的广泛议论。有争议,但赞同和赞誉的声音更多。林毅夫正是凭借着这两篇观点新颖、理论基础扎实的优秀论文一举成为了国际经济学界顶尖的经济学家。

年,林毅夫和易刚、张维迎等几位志同道合的国内著名经济学家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出任主任一职。

林毅夫等人

有人说,“北大”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是中央高层的智库,林毅夫是高层领导的智囊。

事实也的确如此,林毅夫是“十五”计划起草人之一。曾经担任过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温家宝就非常重视林毅夫的研究成果和建议,当时有媒体称林毅夫是朱镕基总理的首席智囊。

年,林毅夫被世界银行任命为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这是中国人首次担任这一国际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也是世界经济学界对林毅夫学术地位的认可。

作为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也经常受到同行的质疑:“林毅夫的智商很高,政治情商更高!”意思是说林毅夫的许多观点都是在迎合政府的声音。

林毅夫

对此,林毅夫曾平静地说道:“我不曾提出任何观点和建议去讨好任何人,也不曾有任何观点和建议与我一贯秉持的学术理论相矛盾。我所研究的是现实问题的成因和改进办法,政府也是实事求是地想解决问题,觉得我的建议有建设性,自然也就接受了。”

客观地讲,学术界产生争议是在不过正常的事情了。不过,我们谁也不能否定,林毅夫是当代最杰出的世界级经济学家之一。而且,他的身上充满了传奇性!

点击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tq/105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