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 图、文:过河卒子 卒子游记:方龙吴河遗址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白银乡方龙村境内。 位于安庆市西部有一个县为“太湖”县,目前全国以太湖为名的地方有三个,前两者为湖,一在江苏,是全国现今第二大淡水湖泊;一为人工湖,在台湾省金门县;此外,在大别山南麓的安庆市,皖西南边陲,还有一方承载着近五千年历史传承的古老的土地,这就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 年4月,在位于安徽省太湖县小池中心孔河西岸的一片长垄台地上,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发现二座新石器时代墓葬,一座战国时期灰坑,并采掘出石器、土陶、鼎、豆、盆、杯、石锛、石斧等30余件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春秋时期的珍贵文物——这就是王家墩文化遗址,卒子之前已经介绍过。 年9月,考古专家又相继在小池方龙村境内的吴河遗址、徐桥墩上遗址中,采集到细高颈喇叭口折腹带把黑陶、竹节形柄盘形豆、折肩折腹黑陶壶和石刀、石斧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存以及玉璜和玉块等商代物件。 太湖县境内众多古文化遗址的不断发现可以证实,早在五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在这片土地上垦荒生活、繁衍生息。 西汉时期,太湖为湖陵邑,属庐江郡。东汉时入皖县,自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始立“太湖左县”,属晋熙郡。上古以右为尊,卑者为左。 南朝宋、齐时均称南方蛮族为“蛮左”,蛮地之县为“左县”。“太湖左县”即由来于此。南齐建元二年,立龙安郡,领太湖左县,以及今小池镇一带设东陈县。南朝陈太建五年废龙安郡及东陈县,独太湖左县。 隋朝开皇三年,废郡置州,晋熙郡改名熙州,太湖左县改名晋熙县。开皇十八年,晋熙县复名太湖县,去左字,属同安郡。唐朝开德四年,境内在今小池地区设青城县、今九村畈一带设荆阳县,七年,废青城并入荆阳,八年废荆阳并入太湖,今太湖老城晋熙古镇,属舒州。 南宋以来,越元、明、清,至今太湖县一直属安庆。历经一千五百余年,尽管几经朝代更迭,“太湖”作为地名一直延用至今。沿用了逾千年的“太湖县”这一地名,如果也是因“湖”而得名,那么,湖又在哪里?若非如此,那“太湖”的取义又从何而来呢? “因其地有大湖,故名”,这是《南畿志》中给的解释。《清史稿·地理志》记载:“太湖旧与小湖五并湮”。《太湖县志》的注解就更为详细了“所湮五湖,名为大(太)湖、小湖、仰天湖、陆钟湖、黄里湖”。 这些史料可以证实,在太湖这片土地上,的确是有“湖泊”的,并且湖泊众多。《太湖县志》及相关史料记载,太湖地区历来自然灾害最多的就数水患了,其中,尤以明清时期最为频繁,具毁灭性的洪涝灾害就达数十次之多。“水打荆阳县,溢起太湖洲”。这句虽只是流传于太湖民间的话里,应该说是一语道破了古湖泊消失的真相。 《太湖县志》乾隆版中对其中一次水患做如是记,“考湖邑溪河,发源英蕲,汇流司空山,由龙山直走邑西之马路河,经城南达怀邑以入江,纡回曲折,秀气所钟,代有人闻。自前朝万历年间,蛟水迅发,横冲于东,遂不复由故道,坏城郭,损庐舍,而回环曲抱之形,变为泛滥奔泻,山川之灵,迥非往昔。” 现在当我们再去看吴河遗址,这片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小池镇白银乡方龙村境内,为南北长垄山岗,部分已成为居民区,文化层深一至二米,面积约一万平方米。 在年9月的时候,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试掘,采集器物有细高颈喇叭口折腹带把黑陶、竹节形柄盘形豆、折肩折腹黑陶壶和石刀、石斧等,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 (本篇完) 更多安庆地方文史,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