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沂蒙山区到福建海防,从儿童团员到钢铁战士;从守卫海防到边境作战,从军中硬汉到投身国防。他和他,都把热血与青春洒在了战场,也把奋斗的足迹留在了他们的“第二故乡”——福建,围头村、角屿岛等地都曾出现他们战斗的身影,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播火者”。他12岁活抓日伪特务,在福建前线战斗生活十多年,曾亲历金门炮战年,12岁的郑亚光参加了儿童团。一天午后,他和两个小伙伴正在村东头站岗放哨,突然发现一名可疑人员正从南边沟向北移动,走到土地庙后,郑亚光一行三人每人手拿一杆红缨枪冲向前将其包围并进行盘问。对方见周围没有大人只有几个孩子,便企图离开。郑亚光和小伙伴面对对方的软硬兼施机智应对,始终围着他不让他逃跑,最终和一名队长将其抓获。经过审查证实,这名可疑人员就是当时一名十分重要的日伪特务。之后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为了争取加速胜利的节奏,山东解放区掀起了参军参战大运动。就在此时,郑亚光的父亲毅然决然把他送到部队上,当时郑亚光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后来郑亚光跟随部队到了福建前线,战斗生活了十多年,还参加了著名的金门炮战。“金门炮战是年8月23日开始的,炮战以前我就在大嶝岛,小小的海岛,一时间引起了世界的注意……”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兵郑亚光从一名小英雄成长为了最会讲革命战斗故事的郑爷爷,他一直在向后辈们传递一个信念,那就是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这些红色记忆不应该被人们忘记。三次选择,他都将自己上交给了国家,要将爱国奉献进行到底福建不仅是老兵郑亚光的“第二故乡”,同样也是老兵吴冬生的“第二故乡”。如果说,人生的轨迹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选择链接而成的,那么,老兵吴冬生在三次重要的抉择中,都义无反顾地把自己奉献给了国家。第一次,吴冬生放弃保送上大学,充满自信去参军。年,吴冬生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应征入伍,他被分配到福建最前线的角屿岛六连,对面就是金门岛。当时吴冬生心里有一个念头:敌人就在对面,随时都可能来侵犯我们,一定要练好战术技术,练好射击本领。于是,凡是射击训练,任何动作他都特别认真特别刻苦,虚心向老兵学习,学知识、学要领、练姿势、练举枪、练臂力、练瞄准。年12月,吴冬生在比赛中获得优秀成绩,被团部评为了“特等射手”。第二次,吴冬生“迫切要求”交申请,态度坚决去打仗。年,边境战争爆发,吴冬生所在部队发出参战动员令,当晚吴冬生就向连队党支部写了申请书,后面还加上了“迫切要求”四个字。边境作战一共打了28天,吴冬生所在的团英雄三营出国作战24天。在这24天里吴冬生和战友们经受了艰难困苦的战争生活,吃压缩饼干充饥,喝农田水泥沟水,住猫耳洞,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经历战争的残酷和流血牺牲,经历失去战友和兄弟的痛苦。第三次,吴冬生成立国防教育促进会,将爱国奉献进行到底。在可以选择退休安享晚年时,吴冬生又一次选择了把自己上交给国家。他想方设法成立了珠海市国防教育促进会,为祖国国防建设服务。他说:“我的初心就是要讲革命传统,讲英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要让越来越多的人增强国防意识,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从战场走向讲堂,他们一直在赓续着一名老兵的责任担当……老兵郑亚光和吴冬生经历过战争走向过战场,退伍之后又都继续做着有关于国防教育的宣传工作,当问到接下来有没有什么最想做的事时,他们这样回答。老兵吴冬生说:“希望我能够有机会回到角屿岛,回到老部队,只要我身体健康,我就要将国防教育宣讲进行到底。”老兵郑亚光说:“虽然快90了,但一旦国家有需要,我仍然可以上。”虽然退役但不褪色,两位老兵在各自的家乡做着不同的事,但相同的是对福建,对自己老部队的怀念,相同的是作为军人的使命和担当。他们一直在赓续着一名老兵的责任和担当……(来源:中国军视网)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tq/1537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