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金门县 >追念
时间:2017/12/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17年的12月15日,距离年还有15天,余光中先生过世的第二天。

题目追念,企图躲开热点却耐不住对先生的怀念。

说起余光中,老少皆知的便是纳入教科书的《乡愁》大街小巷都知道那个想家的多情游子。其次想来应该是《乡愁四韵》后被编为歌曲。

先生生前给世人留下众多文章与诗篇,其中乡愁为主题的诗歌广为流传成为一代人的印记和时代象征。

小学课本收录《乡愁》,那时候不根本不能理解什么是乡愁,只是一板一眼一字一句全部背下,还知道那个作者是想家了才会写出这样的诗。

长大后,识得一些字接触的书渐渐积累,才重新体会那份绵长的愁绪。余光中那一代知识分子在台湾生活了大半的人生,却终归是身在异乡,那一代人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哪里,根在哪里。在台湾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是失陷,每过一天,对他们内心无法平复的创伤便更加深刻。

昨天《乡愁》已被贴了无数遍,只是那时不谙世事,更不懂什么愁不愁。于我而言,先生的一篇散文更加意义深厚。是这片文章让我对以往读过的散文一改看法,使得我在平时自娱自乐写一些东西的时候又开拓了心境。那时一片《听听那冷雨》。

原文有些长,下面附上文章的节选,也想请你来读一读。如果觉得没看够,那么你可以找出原文再看一遍。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赞赏

长按







































国内著名白癜风专家
黑龙江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tq/157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