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以前没有飞机高铁,也没有推广普通话,时间久了,因为没能打成一片,广大人民群众就会相互误解,到今天也还是这样,特别是在吃这件事上。 就比如说饺子吧。北方有句俗语: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南方人听到这话就要挠头了:只是过年吗?从春节到端午,从重阳到除夕,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你们哪天不吃饺子? ▲饺子 误会大了。要知道,在翻身奔小康之前,对于北方的穷苦百姓来说,饺子那可是难得一见的美味佳肴,往往只在特殊的日子才吃,作为对忙活一年的奖励,比如过年,又比如冬至。 明天就是冬至了。如果把24节气的更迭比作「正弦曲线」——忘了的话,可以把它想象成心电图,或者股市K线图——冬至就是最低的谷底。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中国迎来白昼最短的一天,所以在先秦的《左传》和《礼记》中,冬至也叫「南至」、「短至」。 冬至后就是「数九寒天」,九九八十一天,跟西天取经似的难熬。但活着总要有点盼头,所以杜甫写过「冬至阳生春又来」这种鸡汤诗,和英国诗人雪莱的那句「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一样鲜美。而在民间,还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 ▲九九消寒图有梅花、文字、圆圈三种。梅花有九朵,每朵有九瓣,每天涂一朵。文字有九个,每字有九划,每天涂一划。圆圈有九处,每处有九个,每天涂一个。 民间有一首《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熬过九九八十一天,就是春天了。 天冷了,人情味更浓。在《汉书》的记载中,冬至是喜闻乐见的节日,假日办会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给全国公务员放假一天,放他们大吃大喝。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基层百姓纷纷效仿,于是把冬至从节气吃成了节日,还脑洞大开,编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传说。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其实主要归功于劳苦大众,但人微言轻,所以军功章上并没有他们的名字。于是坊间大多这么传说:朱元璋发明了酸梅汤,诸葛亮发明了肉包子,张仲景发明了饺子,西施发明了馄饨……真真假假的,反正也没法考证了。 ▲饺子 还是拿饺子来说事儿吧。说是一年冬至,张仲景刚刚辞去长沙市长的职务,在回河南南阳老家的路上,看到一群耳朵冻烂的百姓,很心痛,就让弟子现场架锅,把羊肉、辣椒、药材煮熟后剁碎,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再回锅煮熟,做成「驱寒娇耳汤」分给百姓,然后就治好了他们的冻耳朵。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就模仿「娇耳」做成了各式各样的「饺子」,还形成了「捏冻耳朵」的习俗,祈祷上天保护耳朵不被冻掉,所以在河南南阳,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馄饨(húntun) 馄饨也是冬至的法定美食,清代的《燕京岁时记》就曾这么记载:「冬至馄饨夏至面。」当然,冬至吃馄饨的习俗其实始于汉代。难得的是,南北方达成了罕见的共识,馄饨因此有了数不清的名号:云吞、包面、抄手、扁食…… 顺便普及一个馄饨的诡异传说。话说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还得到了西施,日子过得不要太滋润。到了冬至,吃着山珍海味,夫差有些腻,西施就做了一碗点心,夫差吃后龙颜大悦,问这道点心叫什么,西施一直就看夫差不顺眼,觉得他混沌不开,就随口回了一句「馄饨」。 就这样,馄饨传入了民间,成为江南地区在冬至日的法定美食。后来,大家都知道的,勾践卧薪尝胆,把夫差狠狠地收拾了一顿。再后来,西施就逃出姑苏馆娃宫,和老相好范蠡到太湖划船去了。 ▲汤圆 中国人喜欢讨彩头,在吃这件事上更不含糊。每到冬至,杭州人会吃「年糕」,因为「冬至吃年糕,年年都长高」;闽南人则会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还顺道儿给人人喊打的老鼠洗刷了冤屈—— 据清代的《金门志》记载:「冬至,舂米为丸,黎明粘丸于门,曰饷耗。」有的地方也叫「饲耗」,就是喂老鼠。为啥?当地人觉得稻谷的种子是老鼠从远方送来的,是馈赠食物的使者,所以要犒赏它们。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这首诗虽然不是冬至时写的,但也很应景。 ▲苏州桂花冬酿酒 在宁夏银川,冬至当天,人们会吃羊肉粉汤饺子,还给它起了个惊悚的名字——「头脑」;而在苏州,如果不喝一年只酿一次的「桂花冬酿酒」,按照基本法,那是要冻一夜的。 常言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明天就是冬至了,气候一天冷似一天,宜进补肉食,静待春暖花开。 ?24季时令推荐 明日天寒地冻,昼短夜长,宜进补肉食。 由梅小排出品的「红烧湖羊肉」和由作家北村生产的「长汀河田鸡」,正在24季售卖中,扫码下方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专科医院北京哪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