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清的入主及其盛世一、清的统一 (一)南明的灭亡 清室入北京后,立即遣将追击流寇,李自成率众西窜,由山西至陕西,据潼关以自保。顺治二年(),多铎等攻破潼关,自成弃西安,逃往湖北。自成至武昌,部众尚有五十余万,但不久为清兵所迫,部众星散,自成率十余骑逃至九宫山(今湖北通山县南),为乡民所杀。 张献忠自入四川后,即大肆屠杀,川中百姓几乎被他杀光。次年,他焚毁成都,率众北走,谋窥西安。清军与献忠遇于西充(今四川西充县),献忠为清军射杀,余党溃入川南。至此,猖獗二十年的流寇,大体平定。 崇祯十七年(即顺治元年,)三月北京陷落后,明福王由崧(神宗孙,福王常洵子),避难至淮安(今江苏淮安市),因凤阳总督马士英等的拥戴,于五月即位于南京,并于次年改元弘光。 南京陷落后,明臣张国维等奉鲁王以海(太祖九世孙),称监国于绍兴(今浙江绍兴)。而明唐王聿键(太祖八世孙)走福建,依总兵郑芝龙,为明臣黄道周等拥立,称帝于福州(今福建福州市),并改元隆武。顺治三年(),清兵陷绍兴,鲁王逃入海中,闽中大震。既而清兵攻入福建。鲁王与其臣下,流徙海上,屡以水军犯浙闽等地,后至舟山,与郑成功相呼应。 唐王死后不久,明臣瞿式耜等又拥立桂王由榔(神宗孙)于肇庆(今广东肇庆市),以明年为永历元年。这时桂王的号令,至于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一时颇有中兴的希望。但明室诸臣,不识大体,仍然各树朋党,互作权利的争夺,因此国事终不可为。 康熙元年(),桂王为三桂所害,李定国亦走死于猛腊(今云南思茅市东南)。这时除郑氏据台湾,继续抗清外,明室在中国大陆上的残余势力,业已完全消灭。自福王即位南京,到桂王被害,前后凡十八年,史书把这段时间明室在南方所建的政权,称为“南明”。 (二)三藩的戡定 清兵入关后,剿灭流贼,征服南方,多赖明降将之力,因此清室最初不惜以高爵厚禄,来笼络他们。清兵初入关,便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及至定鼎北京,以大学士洪承畴督率若干降将,经略南方,又封了一批降将为王,计孔有德为定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 吴与耿尚号称“三藩”,他们同是清室统治下汉人的实力派,他们的辖地,也是清帝国中的特殊势力范围。顺治十八年(),清世祖死,太子玄烨继位,是为圣祖,年仅八岁。圣祖初年,清室对三藩仍采羁縻政策;直至圣祖成年,才决心改正这种局面,因而有撤藩之举,激起了为时八年的“三藩之乱”。 至康熙十六年()三藩之中,只剩吴三桂犹倔强于湖南,他虽据有湖南、云南、贵州及四川、广西的一部,但在清大军的重压下,已没有北伐中原的能力。 吴三桂势既不振,乃思称帝以维系人心。康熙十七年()三月,他称帝于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国号曰周,并颁布新历,举行乡试,以为号召。八月,三桂病死,其孙世璠继立。 十九年(),清将赵良栋等略定四川,清军分别自湖南攻贵州,自广西攻云南;次年,清大军会于曲靖(今云南曲靖市),进逼云南城(今云南昆明市)。 世璠以援绝自杀,四川、贵州、云南皆定,总计这场乱事,前后达八年之久。耿精忠、尚之信虽已降清,但不甚听驱遣,圣祖乃召他们至京师。之信于十九年赐死,精忠则于二十一年()伏诛,于是三藩完全消灭。 这时除了台湾郑氏犹抗清不屈外,整个中国本部,都为清室所直接统治,其政权也较前大见稳固。此后不久,清室又吞灭了台湾的郑氏。 (三)台湾的平服 台湾也就是隋代的琉求(亦作瑠求、流求或琉球),自隋炀帝于大业三年()遣陈稜伐琉求,其后数百年,琉求不再见于中国的史书。 南宋孝宗时,琉求人曾猝至泉州(今福建晋江市)若干村落杀掠。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遣杨祥招谕琉求,不得达而还。到明太祖时,琉求乃是指现在的冲绳岛(Okinawa)。太祖洪武五年(),遣使诏谕之,从此向中国朝贡,明并封其王察度为中山王。 至于台湾,明时则称“东番”或“小琉求”。明神宗初,葡萄牙航船途经台湾,名之曰“科摩沙”(Formosa),译言“美丽”。也大致在此时,台湾的名称正式出现。 明朝后期,台湾北部成为倭寇窟穴之地,汉人也以国内政治紊乱,大量移殖于台湾。汉人最初多寄居南部,其后渐向北移,追逐土著入深山,而占据平地。 崇祯末,荷兰人驱逐台湾北部的西班牙人,声势益盛,俨然成一独立国。清兵南下,郑芝龙曾拥立唐王于福州,但不久降清。芝龙子成功不从,据厦门、金门以抗清。 十八年(),成功率兵二万五千人攻台湾,自鹿耳门(在今台南市西北)登陆,先取荷人所筑的普罗民遮城(即赤嵌楼,在今台南市),继围热兰遮城(今安平,在今台南市西)。荷兰人不敌而降,成功悉逐之,于是台湾复为郑氏所有。 成功士众精强,号令明肃,他颇思南取吕宋,惜因病未能如愿。康熙元年(),成功死,年三十九。长子经自厦门入台嗣位,仍奉永历年号,但势力渐衰。 十八年(),郑经遣部将刘国轩等分道攻闽,击败清总督朗廷相,清廷以姚启圣代廷相,当时吴三桂已死,清并调湖南水师赴闽,与启圣合师。次年,清军克海澄,逼厦门,郑经、刘国轩等无力抵御,遂弃金、厦归台湾。二十年(),郑经死。 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军攻台,郑氏将刘国轩守澎湖,琅攻下之,台湾大震,刘国轩、冯锡范乃以克塽降清。台湾自为郑成功所据,至克塽前后凡二十三年而亡。台湾平定后,沿海居民虽复理旧业,但犹禁商舶出洋。施琅屡请解禁,荷兰及其他西洋各国商人,也纷请互市,于是海禁始开。 二、清前期的政治(一)清室的统驭策略 这里所说的清朝前期,是指清世祖初年,经圣祖、世宗,直至高宗末年的一段时间,共一百五十二年。除去世祖一代的十八年,圣祖、世宗、高宗三朝的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的盛世。 在中国历史上,只有汉唐盛世,可以与之媲美。圣祖的年号曰康熙,世宗的年号曰雍正,高宗的年号曰乾隆,因此史书又称这段时间为“康雍乾时代”。 清室以外族入主中国,统治极难驾驭的汉人,其国祚能长达二百六十八年,更能造成一百年以上的盛世,这种成就,绝不是偶然的。 满族是一个具有颇多优点的民族,它的最大长处,是勇武善战而又有政治才能,并有高度的模仿能力,肯虚心吸收外来的文化和人才。这些地方,与蒙古人大不相同。 中国历史上促成改朝换代的内在因素,不外四端,即:外戚、宦官、权臣和藩镇,但满人能使这四种因素的危险性,减到最低的程度。对外方面,在清的前期,曾建立多次彪炳的武功,对边疆民族也能施以有效的统治。 但满族也有它的缺点,它缺乏创造力,一味吸收汉人的文化,结果沾染了汉人的性格,成为汉化的极端崇拜者。清代后期,遇见西洋的强国,但它仍以中国传统对待外族的办法,来对待西洋人,而且几乎毫无变通,虽屡遭败创而不悟。因此它的政权,终于在内忧外患中倾覆,甚至整个满族,几乎完全与汉人同化。 清室统治中国的手段,可以说是宽猛相济,也就是怀柔与高压并行。清太祖虽为明室大患,但他本人尚无吞并中国的野心,也不知笼络汉人。到太宗,改用怀柔政策,命汉满分居,另设官吏治理汉人,从此汉人得以稍免满人的欺凌。他对于明室降臣,尤能加意利用,清的入主中国,大部得力于他们的帮助。 与怀柔政策并行的,便是高压政策,其目的在于消灭汉人的民族意识以及仇清复明的思想。这种政策的主要对象,则是怀念故国,义不与清廷合作的士大夫阶层。 怀柔与高压政策并用的结果,清初的士大夫,大多数为清室所用。因为自唐宋以来,中国的士大夫便以应举做官为惟一的出路,至于一小部分仇清的,在严密的法网下,也无法反抗,最多只能不入仕途,以求良心之所安。 (二)康雍时期的政绩 圣祖即位时,以年龄幼小,不能亲政,由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政。鳌拜凶险好杀,对汉人厉行高压政策,因此康熙初年,曾发生大文字狱。八年(),圣祖囚禁鳌拜,开始亲政。 圣祖亲政后,颇能节俭爱民,除因灾荒蠲免租税外,末年更屡次普免钱粮。圣祖虽然励精图治,但他的宽大政策,对当时的政风,反有坏的影响。朝中大臣,多结为朋党,相互倾轧;地方官吏,也多玩法舞弊。诸皇子则各招党羽,作皇位继承的斗争,终致在他的身后,演出骨肉相杀的惨剧。 六十一年(),圣祖死,四子胤祯继位,是为世宗。世宗的继统,传说是用非法手段取得的,宫廷隐秘,现已无法究其真相。 世宗为人精明刻薄,即位后,对宗室痛加裁抑,并以严厉的手段,整饬吏治,清理财政,因此臣下莫不奉公守法,至于弊绝风清。他在位仅十三年,但为后世奠立良好的政治基础,虽然屡次用兵,而财用不虞匮乏。内政方面,也颇有值得称述的。另一方面,世宗对知识分子的钳制,较前更变本加厉,由他所兴起的文字狱,也较康熙时为多。 (三)乾隆时期的文治 雍正十三年(),世宗死,子弘历即位,是为高宗。高宗在位六十年,是清室的全盛时期。虽然这时汉人的反满心理,业已消失殆尽,但高宗仍采用高压与怀柔并行的政策,并加以巧妙的运用。他对汉人的摧抑玩弄,较之他的父祖,更胜一筹。 高宗高压政策的要点,是对朝臣恣意摧辱,使臣下丧失自尊心,务使其绝对成为君主的奴才而后已。清代朝臣的地位,还较明代为低。 至于怀柔政策,从康熙时起,不外一方面利用科举功名为诱饵,以牢笼士大夫;一方面以奖励学术为名,召集文人,编纂卷帙浩繁的巨书,以消磨其精力。 乾隆时代编书的盛举,要算修《四库全书》。四十七年(),全书告成,凡包罗书籍三千四百五十七部,七万九千七十卷。缮写七部,分藏各地。但高宗修《四库全书》的另一目的,是借修书的机会,大规模的搜求遗书,以根绝汉人的排满思想。 修书的十年间,先后销毁违碍的书籍共五百八十三种,一万三千六百八十二卷。收入《四库全书》的书籍,其中不但对有关明清之际的事实,任意窜改,甚至关涉辽金元史事的记载,也多所删削。 清的乾隆,正如唐的开元、天宝一样,是由极盛转趋衰落的时期。乾隆时,国库的充裕,远胜于康雍时代,国势也到达巅峰状态。但高宗为人好大喜功,因务立边功,消耗了庞大的军费。此外他奢侈多欲,巡游的频繁,寿典的铺张,也虚靡了无数的库帑。 由于清政权的日趋稳固,满人自身的缺点也逐渐显露,满族官僚的贪污,日甚一日,高宗晚年的宰辅和珅,便是当时最大的政蠹。而国家因长期安定,户口激增,民间的经济情形已不如前,再加上政治败坏,社会乃渐趋凋敝。乾隆末,国内已开始发生叛乱。 乾隆时代的变乱,由苗民首先发动。乾隆六十年(),贵州省东部及湖南省西部的苗民,先后叛变,四川、湖南、贵州三省边境,同时戒严。清室派兵进剿,历久无功,而调兵转饷,数省骚动;各地失业者增多,人心浮动,因此苗事未平,白莲教的叛乱又起。 六十一年()正月,高宗禅位于皇子颙琰,自为太上皇。颙琰即位,是为仁宗,并改元嘉庆。就在这一年,湖北荆州(今湖北江陵县)、宜昌(今湖北宜昌市)一带的白莲教徒,公开叛变。 满洲的旗兵,因累世养尊处优,渐流于骄奢颓靡,早已于三藩之乱时,失去战斗力;其后汉人组成的绿营代之而兴,至此也渐趋腐败。乾隆以后,清帝国便在一连串的内乱下,步入衰运。 三、清前期的武功(一)蒙族及回部的征服 明末蒙古族势力蔓延的地区,共分为四大部:一、漠南蒙古,又称内蒙古,分布于今内蒙古境内。二、漠北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分布于今蒙古国境内。三、漠西蒙古,又称厄鲁特蒙古,分布于天山北路。四、青海蒙古,分布于今青海境内。漠南蒙古,早于明末为清室所吞并,其余三大部,是在清室统一中国后,经康雍乾三朝陆续征服的。 漠南蒙古最东的一部为科尔沁部(今内蒙古东部及松辽平原西北端一带),因邻近满洲,双方曾于明神宗时发生冲突。漠北喀尔喀蒙古又分三部,清平漠南后,喀尔喀三部震于清的兵威,也遣使朝贡。内外蒙古诸部的酋长,大都是明代蒙古达延汗的后裔。 漠西蒙古分布于今新疆天山北路地区,为明代瓦剌的后裔。自瓦剌衰落后,其族分为四部,康熙十二年(),准噶尔汗噶尔丹即位,统一四部,兼并青海蒙古及天山南路的回部,势力大盛。二十七年(),噶尔丹突击漠北,喀尔喀三部,同时溃散,奔至漠南,于是漠北亦为噶尔丹所有。 二十九年(),噶尔丹复率兵南侵,圣祖亲征败之。其后圣祖又于三十五及三十六年(~),两度亲征漠北,噶尔丹兵败自杀,阿尔泰山以东皆平,喀尔喀三部均还旧地。 青海蒙古是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的一支。明末,和硕特部甚盛,其酋固始汗进占青海地。清世祖时,封之为汗。圣祖时,又封固始汗子达什巴图为亲王。世宗时,达什巴图子罗卜藏丹津谋并西藏,于雍正元年()叛清独立,世宗命年羹尧、岳钟琪讨之。次年,丹津众溃,逃往准部,于是青海平定,清于西宁设置办事大臣以统治之。 回部在天山南路,这个地区,元时本属于察合台汗国,其人民则多信回教。明中叶时,回教谟罕默德的后裔马默特,逾葱岭东来布教,得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市)汗的信仰,于是回教益盛。 清初,回教分为白山宗、黑山宗(俗称白帽回、黑帽回)两派,互相攻击。康熙时,准酋噶尔丹助白山宗,攻破黑山宗,其后准酋策妄又排白山宗,并挽留白山宗玛罕木特(马默特曾孙)二子大小和卓木。 二十四年(),大小和卓木败死,回部遂平。清设参赞大臣于喀什噶尔,以节制诸城。二十九年(),乌什(今新疆乌什县)回民又叛,但不久即平。自是清的声威及于葱岭以西,浩罕(在今中亚锡尔河流域的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等国,都通贡内附。 (二)西藏的内属与苗疆金川的开辟 西藏也就是唐宋时代的吐蕃。自唐代喇嘛教传入吐蕃,日益盛行,喇嘛渐至干预政事。至清始称西藏,其范围除今拉萨、山南、日喀则地区外,尚包括今青海、四川西部雅安地区及日喀则以西的拉达克部(今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东南一带)。 明末,黄教首领达赖五世在位,大臣桑结主政,招引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的固始汗,与红教为敌。固始汗发兵入后藏,驱逐红教,而奉黄教的另一领袖班禅统治后藏。于是黄教统一全藏,固始汗则因而据有青海及喀木(今四川康定、巴塘、理塘等地与西藏昌都一带)之地。 康熙二十一年(),达赖五世死,其后拉藏汗所拥立的达赖六世,与青海藏族所拥立的达赖六世争位,相持不下。当时准部酋策妄的兵力正强,突于五十五年()引兵入藏,杀拉藏汗,西藏大乱。 五十七年(),清室命皇子允禵等,统大军入藏,驱逐准部,并迎立青海所拥戴的达赖。世宗初年,置驻藏大臣于拉萨,统兵分驻前后藏,自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 苗族分布的地区,主要在湖南贵州二省的沅江流域,尤以沅江上游为中心,此外更散处于云南及两广境内。康熙四十三年(),湘西苗人为乱,清发兵平之,并于其地设乾州(今湖南吉首市西南)、凤凰(今湖南凤凰县)二直隶厅,以招徕汉人。 雍正四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改土归流”,即以流动的官吏,治理苗地,以代世袭的土司,世宗从之。这次改土归流的运动,大大促进了西南边疆地区的内地化,使它成为中国本部的一环。 金川本四川西边土司,居今四川省小金、金川二县境,旧属于吐蕃。清初,两金川归顺。高宗时,大金川酋长莎罗奔渐强,于乾隆十一年()夺小金川土司印,并侵吞邻部,攻击清军。次年,清以张广泗及纳亲合力进讨。 金川之役,可以说是清代最艰巨的开疆战争,其地不满千里,人口不满五万,而清室用兵五年,兵费逾七千万两,然后平之,其损失也不为不大。 (三)藩属的经营与对俄的交涉 清代与中国邻近的诸国中,东方的朝鲜,早于明末臣服于清。其后经康雍乾三世,西北蒙回诸部敉平,中亚诸国,相率通使纳贡。至于南方印度支那半岛的缅甸、暹罗、安南等国,西藏以南的廓尔喀以及东南海中的琉球,也都称臣内属。这里略述南方诸国内属的经过。 缅甸古称骠国,与云南交界。元时曾数度征之,未能得志。明末,颇为边患。清初,吴三桂镇云南,以桂王在缅,以兵迫之,缅酋莽应时执桂王以献,三桂以其恭顺,始终未加侵扰。高宗初,缅甸入贡称藩。乾隆十九年(),缅甸发生内乱,土司瓮籍牙自立为王,建新缅甸国。五十五年(),清封孟云为缅甸国王,规定十年一贡,自此缅甸遂为中国的藩属。 暹罗即今泰国,其地原为罗斛及暹二国。元时,二国常入贡。后罗斛强,并有暹地,遂成暹罗国。明时,暹罗曾入贡。五十一年(),遣使入贡,表称郑华,清封之为暹罗国王,于是暹罗亦为中国的外藩。 安南为今越南地,自秦汉以来,久为中国的领土。唐时曾于其地置安南都护府,安南即由此得名。康熙五年(),清封大越国王黎维禧为安南国王。康熙五年(),清封大越国王黎维禧为安南国王。五十四年(),高宗封阮光平为安南王。 廓尔喀即唐代的尼婆罗,今尼泊尔之地。乾隆中,为廓尔喀人所并。五十七年(),福康安等自青海至后藏,深入敌境。廓尔喀大惧,一面遣使乞降,一面派人至印度,乞援于英人。英军未至,而清军继进,廓尔喀遂降清,从此成为中国的藩属。 疏球(今冲绳岛),自明代为中国藩属,定时朝贡。及明亡于清,琉球又受清册封,称琉球国中山王,定二年一贡。此后每当琉球新王即位,清室即派使者前往册封。但琉球自明以后,又与日本交结,实行两面外交,其后日本吞并琉球,即伏机于此。 明末,欧洲人多由海道东来;其由陆路东向发展,渐与中国发生交涉的,则为俄罗斯国。俄人原居东欧,为蒙古所征服。明末,俄人乘蒙古中衰,逐之而复国。其王伊凡四世(IvanⅣ),锐意经营西伯利亚,发展甚速。至清初,俄人已进至黑龙江沿岸,清人称之为罗刹人。顺治八年(),俄人在雅克萨河口筑城(城在黑龙江北岸),屡次劫掠黑龙江沿岸诸民族。 康熙二十八年(),清以索额图等为使,与俄使费要多罗(FeodorAlexivitchGolovin)会议于尼布楚。同年,和议成,双方订约,是为《尼布楚条约》。至五十七年(),中俄增订《恰克图续约》五款,始重开互市,于是两国相安无事者垂六十年。 第二十六章清帝国的乱亡一、清室的衰落(一)嘉道时期的内乱 嘉庆时期(~),是清帝国衰落的起点,但其种因则始自乾隆的后期。高宗把皇位传给仁宗,同时也把一个动乱的局面移交给他。仁宗及其以后的九十年,内乱此仆彼起,列强交相侵迫,清帝国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终于走上覆亡之途。 乾隆以后,内乱所以日益扩大,除了政治和军队的腐败,还有两个重要原因。其一是人口的急遽增加。中国人口,自西汉末年达到五千九百五十九万余人,其后各代,大都不及此数。 至清,由于康雍乾三朝长期的安定,人民的繁殖率加速,乾隆五十九年(),全国人口竟达三亿一千三百二十余万,较明代激增五倍。国民生产不能追随人口上升的速度,生活遂日益困苦,加以贪官污吏的侵渔,自然容易发生叛乱。至宣宗道光十四年(),中国人口开始超过四万万,叛乱也愈来愈大。 另一原因是汉人的排满。清入关后,对汉人的反对势力尽力摧残;一面又以科名笼络汉族的知识阶级,以消除其反感。但若干有志之士,仍不放弃其排满企图,因而潜结会社,散布复明思想,在中下级社会,甚有势力。 最早的反清组织为天地会,陈近南所创,初行于台湾,渐及于闽浙两广及湘赣之地。元末,白莲教大盛。明建国后,其党人潜伏于民间者,仍甚众多,每乘政治混浊之际,起而为乱。到清乾隆末年,遂又伺机而起。 嘉庆时期的内乱,以苗人和白莲教的叛乱为最大。宣宗道光十二年(),湖南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及常宁县(今湖南常宁市)的瑶人又叛,广东散瑶应之,骚扰两广湖南三省边境,但不久即为清室讨平。 白莲教徒的叛乱,起于嘉庆元年()。四年(),高宗死,和珅伏诛,军事始有转机。至九年(),才完全肃清。 当白莲教徒骚扰内地之际,安南阮氏因国用匮乏,乃召集东南沿海亡命,助以船械,命其入海劫掠商船,以充国用。沿海的奸民盗匪,附之者甚众,号称“艇盗”,福建、浙江、广东三省的沿海地区,均受其害。至十五年(),全部肃清。 嘉庆十八年(),京师又有天理教之变。是时天地会党人,亦乘机为乱。天地会自台湾林爽文失败后,党人转向内地,尤以两广及湖南、江西等省为盛。二十二年(),广州三合会(即天地会)党人为乱,为清廷捕获二千余人。至道光时,国势日衰,其活动也益力。 清宣宗道光初年,西北又有回乱。天山南路的回民,因受清廷官吏的压榨勒索,积忿难平,于嘉庆末奉张格尔(大和卓木之孙)为首,屡次犯边。清遣长龄、杨遇春等往讨,于八年()擒张格尔,回部复定。 (二)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英国的战争,谈到这个战争的起因,必须上溯到明清之际欧洲人向东方拓展的情形。 自明朝中叶(15世纪末)起,欧洲的航海术渐次昌明,各国政府多能奖励航海事业,以葡萄牙政府最为尽力。自九年()起,葡人即屡至广东屯门(今广东深圳市西)经商,获利颇厚。十二年(),葡印度总督遣使至广东,要求缔约通商,明室不许,但葡人盘踞屯门不去。其后葡人续至者颇多,行为多不法。 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葡政府在澳门设官置戍,视之为殖民地,明室亦不拒绝,仅收其地租而已。澳门处于这种变相放弃的态势下,直至清宣宗时,没有变更。 荷人曾于二十九年()至澳门,要求通商,因葡人的阻挠而未成。熹宗天启二年(),荷攻澳门,未能取胜,乃转而东侵,进据澎湖、台湾,极力经营。到清初,台澎又为郑成功所夺。 英人的东方拓殖事业,与荷兰同时。英国自万历十六年()歼灭西班牙无敌舰队后,海上的势力骤增。 思宗崇祯十年(),英舰队至澳门,要求互市,葡人不纳;英人继与广东地方官吏交涉,亦因葡人挑拨,未得要领。于是英舰进攻虎门(在今广东东莞市西南珠江口),结果炮台被陷,明官不得已允其在广州贸易。 清室于康熙二十三年()开放海禁,设海关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等地,欧洲诸国,相继通市。但清室对海上贸易,采取一贯的压制政策。至乾隆二十五年(),清室对外商务,集中于广州一港,以为惟一合法的贸易口岸。 鸦片于唐德宗时即经大食商人输入中国,但最初只当药用,以之治疗胃疾。清初,鸦片输入每年不过二百箱左右,到道光中叶,竟增至二万八千余箱。而中国白银之出口,也日益增加。至道光中叶,每年漏卮达三千余万两,因之内地银荒日甚。清室听从朝臣黄爵滋等的奏请,严禁人民吸食,并于道光十八年(),以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道光十九年(),林则徐至广州,迫令英商交出鸦片二万余箱,悉数焚毁;同年,又因英水手殴死中国村民林维喜,义津不肯交出凶犯,则徐乃驱逐英人离澳门,义律及英商漂泊海上。 次年,英政府遣陆军四千人,船舰数十艘,由懿律(GeorgeElliot)率领东来。琦善竭力主抚,宣宗乃革林则徐职,派伊里布赴浙江与英人商议休战,琦善赴广东进行和议。 二十一年(),清命奕山、隆文、杨芳率兵赴广东进剿。英军乘清军未至,先陷虎门炮台。奕山继至,为英军所败,英军遂攻广州。奕山求和,先偿军费六百万元,割让香港事,允于异日协商,英军始退。 次年,英军陷上海等地,溯江而上,又陷镇江诸城,进迫南京,清廷大震,始派耆英、伊里布至南京,与英人媾和。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中英在南京的和议告成,订立条约,凡十三款。 《南京条约》公布后,欧美各国商人,争请订约通商。清廷于国际事务,懵然无知,于是不平等条约陆续出现。道光二十四年(),清廷与美、法两国,分订商约,又将对外商的民刑事裁判权,轻易断送 (三)太平天国及捻回的叛乱 太平天国是清文宗时代汉人洪秀全在南方所建立的反清政权,持续达十五年,战祸遍十八省,是有清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内乱,也是白莲教以外另一次以宗教迷信号召群众的抗清运动。 秀全,广东花县人。道光中,曾应广州府考,屡试不中,甚为愤恨。他在广州时,曾听西洋教士讲道,颇受影响,归而创立上帝会。 道光二十四年(),秀全与信徒冯云山等赴广西传教,往来于桂平、武宣二县乡间,信徒渐众。其死党除云山外,有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秦日昌等,三合会的分子,也为其吸收不少。 文宗咸丰元年(),秀全陷永安(今广西蒙山县),建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封杨秀清等为王,次者为丞相、军师。三年(),太平军陷江宁(今江苏南京市),改称天京,定为国都。 这时八旗满兵,腐败已久,绿营汉军,也不可恃,因此清廷一面派兵进剿,一面下诏奖励各省,举办团练。湖南湘乡人曾国藩,也以在籍侍郎,在长沙督办团练,并练水军,号称“湘军”。 太平军初起,以推翻清廷,解救人民为号召,百姓附之者甚众;各国对之也表同情,因而严守中立。但他们的政权,神权的色彩太浓,而其排斥儒家经典,尤为崇拜中国传统文化的士大夫阶级所不能忍受。至于焚毁庙宇神像,也同样激起民众的不满。再加上后来太平军的焚杀劫掠,而致国人的恶感日深,外人也不予同情。又因诸王争权,发生内讧,遂促成太平军的衰败。 三年(),左宗棠定浙江,李鸿章克常州。同年六月,曾国荃攻下南京,太平军死者十余万。洪秀全先已自杀,其子福瑱及李秀成逃走,均被擒获。次年,闽粤太平军余党悉平,太平天国至此灭亡。 捻匪起源于淮北地区。当地乡人,常于农隙捻纸燃脂,举行龙戏,以逐除疫疾;其后结众日多,渐流为盗寇,号称捻子。嘉道以来,党羽日盛。及太平军起,安徽北部捻众,举兵响应,以张洛行为首。 当清室与太平军、捻匪恶战之际,西南西北地区的回民又先后叛变。咸丰五年(),云南回民与汉人争夺矿产,发生冲突,官吏左袒汉人,大杀回众,因此激起变乱。至同治十二年(),云南回乱才完全平定。 至同治十二年(),陕西、甘肃省回乱,全部肃清。这时阿古柏仍据回疆,德宗光绪元年(),清命宗棠进讨,先定天山北路,次定南路。三年(),乱事全平。至八年()遂以天山南北路,改置新疆省(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二、列强的交侵(一)英法联军之役与俄国的侵略 中英《南京条约》成立后,广州被列为通商口岸,但广东民众坚拒英人入城。六年(),有亚罗(Arrow)号悬英旗入口,巡河水师疑为奸民,登船大索,并拔下英旗,捕去水手十余人。船主诉于英领事巴夏理(HarryS.Parkes),英人提出抗议。叶名琛虽遣还水手,但不道歉,于是英军炮击黄埔炮台,攻陷广州,既而因兵数过少,又未奉政府命令,自动退出。 英军既撤,粤民遂纵火焚毁美、法、英各国商馆,以泄其愤。英廷闻讯,决意诉诸武力。而法帝拿破仑三世(NapoleonⅢ),正思扩张势力于东方,又以广西西林县发生戕杀法教士事,遂于次年与英国组织联军,相继东来。 英使俟法军至,联合进逼广州,广州迅即陷落。八年(),英法联合俄美,向清廷提出照会,要求修约;未得要领,联军舰队遂北上,攻陷大沽炮台。清廷不得已,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驰往天津,与英法会商,遂即订立条约,是为《天津条约》。 咸丰九年(),英法美三国使节率舰队赴北京换约,道经大沽,与守军发生冲突,清军开炮击沉数舰,英法兵死者数百人。十年,英法再组联军,先占定海,继陷大沽炮台,进据天津。 八月,联军入北京,文宗逃往热河(今河北东北部、辽宁西南部及内蒙古东南部地)。九月,联军焚毁北京西郊的清室行宫圆明园,珍物洗劫一空。清派恭亲王奕?(文宗弟)与联军议和,同月,双方重订和约,是为《北京条约》。于是英法联军,退出北京。 鸦片战争后,俄国也积极向中国展开侵略。咸丰初,俄以中国内乱,乘机在黑龙江北岸乌苏里江口大事殖民。清廷遣使诘责无效,遂于咸丰八年()派黑龙江将军奕山,与木里裴岳辐会于瑷珲,勘定界限,订立《瑷珲条约》。 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俄使曾居间调停,事后要求将中俄两国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地,让与俄国,以为报酬。清室遂于咸丰十年()与俄订《北京条约》,承认割地。结果近百万方公里的土地,为俄占去,从此东北边务,危机日增。 同治十年(),俄人乘新疆回乱,以保护商务为名,出兵占领伊犁。清室于光绪四年()派崇厚使俄,交涉归地。崇厚被俄愚弄,于次年与俄订约,除赔偿军费五百万卢布外,更将伊犁以南帖克斯河西岸的广大土地,割让与俄。 清廷不愿践约,将崇厚革职拿问,一面派左宗棠规复伊犁,一面遣曾纪泽使俄,交涉改约。结果于七年()改订新约,新约虽减少割地,但利权的损失仍大。而俄人于占据伊犁期间,更乘势并吞中国朝贡国的布哈尔(今锡尔Syr、阿姆Amu两河中游之间地)、浩罕(两河下游之间地)等国,于是中国的西北边境,益形孤露。 (二)藩属的丧失与港湾的租借 咸丰八年(),法人以越南屠杀各国教士,出兵干涉,于次年攻下西贡。同治初,法人继占越南南部诸州。其后越南不堪法人压迫,求中国保护,并引黑旗军,猛攻法军。法人借口越南背约,于光绪八年(),攻占越都顺化。次年,法越言和,越南沦为法保护国。 十年(),中法在北越发生冲突,清军略退。清命李鸿章与法国订约于天津,承认越南归法国保护。既而两军又于谅山(在镇南关东南,今越南地)交战,法军大败。但清廷畏战,于十一年()与法重订和约。 中国承认越南归法保护,开谅山以北二处为通商口岸,且许西南各省建筑铁路时雇用法人。其后清廷又开广西的龙州(今广西龙州县),云南的蒙自、蛮耗为商埠,并允法自越南筑路,可接至中国境内。于是法人势力,逐渐侵入中国内地。 缅甸与印度接壤,时生纠纷,而英国自据印度后,更谋侵略缅甸。道光初,英军攻占缅甸仰光,缅甸割地以和。至咸丰初,缅甸南部,全为英人占领。十二年(),英占缅甸全境。清廷抗议无效,遂与英订约,承认英在缅甸有最高主权,而英人仅许代缅甸入贡,缅甸遂亡于英。其后因滇缅划界,中国又丧失不少土地。 自越南、缅甸相继灭亡后,暹罗介于两大之间,处境甚危。光绪十九年(),英法订约,以湄公河上游为中立地区,彼此不得侵犯,并承认暹罗为独立国,双方均不得在其国谋求特别权利。从此暹罗也与中国脱离宗属关系,不复为中国藩部。 自中国南方藩属相继丧失后,东方的琉球、朝鲜,也为日本所夺。同治六年(),日本明治天皇即位后,锐意维新。十年(),日本遣使与清修好,并订约通商。琉球虽久为中国藩属,但亦兼事日本,日本遂以藩属视之。同年,琉球人数十,航海遇风,漂流至台湾,为土人所杀。既而因英使调停,达成协议,由中国偿银五十万两,等于承认琉球为日本的藩属。光绪五年(),日本遂并吞琉球,改为冲绳县。 琉球事件解决后不久,中日又在朝鲜发生冲突。朝鲜自明末降清,臣事甚谨,到清末,国政渐乱。日本明治维新后,亟谋侵略朝鲜,曾于光绪二年()压迫朝鲜,订立商约。 光绪二十年(即甲午年,),朝鲜又有内乱,向清乞援。清遣军至朝鲜,日本亦派大军前往。乱平后,日军仍不肯撤退,双方相持,形势日紧。八月一日,两国同时宣战。九月,日军陷平壤,清将左宝贵战死,清军遂退出朝鲜。 既而清海军舰队大败于大东沟(今辽宁东港市),提督丁汝昌率余舰退守威海卫。日陆军继渡鸭绿江,连陷大连、旅顺。次年二月,日海军进攻威海卫,丁汝昌自杀,舰队全覆。日陆军复乘胜西攻,尽陷辽河以东之地;海军则南陷澎湖,威胁台湾。清廷不得已,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同年四月,与日订约于马关。 《马关条约》缔结后,俄国以辽东半岛如归日有,则其东进政策,必受阻碍,因而邀同德、法两国,出面干涉,迫日将辽东退还中国。 甲午战后,朝野愤恨,清廷遂谋联俄以制日。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奉使赴俄,贺俄皇尼古拉二世(NicolasⅡ)加冕,遂与俄人订立密约,许俄在东三省敷设铁路。 次年,山东省曹州府巨野县游勇,戕杀德国教士,德派舰据胶州湾。二十四年(),和约成立,清允将胶州湾租借于德,为期九十九年。此外德人并取得胶济铁路(青岛至济南)的建筑权,以及铁路沿线地区的开矿权,于是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 同年,俄国也强借旅顺、大连,订期二十五年;并许俄修筑东省铁路的南满支路,通至旅大;于是南满亦入俄国的势力范围。既而英人借口与俄抗衡,迫清租借威海卫,订期二十五年。次年,法国借口军官教士在广东被杀,遂据广州湾,迫清租借,为期九十九年;并要求两广云南,不得割让他国。而英国也以长江流域,日本也以福建为其势力范围。 由于列强纷纷在中国租借军港,划定势力范围,不特中国面临瓜分之祸,国际间的危机也日益增加。光绪二十五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JohnHay),向英、俄、德、法、日、意等国提出照会,主张各国在华工商业机会均等,并维持各国势力范围内的中国主权。各国为保持其在华权益,相继表示赞同,中国在这种列强的均势政策之下,才免去遭受瓜分的命运。 (三)外患中的革新运动 清穆宗即位时,年仅六岁,尊母后钮姑禄氏(文宗后)为慈安皇太后,生母那拉氏(文宗妃)为慈禧皇太后,共同听政。慈禧才力颇优,政务多由其裁决,到同治十一年(),才归政于穆宗。 穆宗亲政二年而死,慈禧想久专政权,乃立醇亲王奕譞(文宗弟)子载湉为帝,是为德宗,年仅四岁。于是两宫再度垂帘。光绪七年(),慈安死,慈禧独掌大政。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屡受列强的侵略,朝野上下,渐知中国固有的知识技术,不足以应变图存,于是有效法西洋文明的革新运动发生。 英法联军之役后,清廷深感外交及通译人才的缺乏;又以太平军之役末期,洋将助战,清廷对西洋武器的坚利,亦有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当时大臣如曾国藩、李鸿章等,均倡行西法,举办新政。新政的要点有二:一是培养外交和工业人才。二是仿西法制造船炮,以充实军备。 咸丰十年(),清廷设置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于北京,专办外交,并于上海、天津分设南洋及北洋通商大臣(简称南北洋大臣),管理对外通商事务。 曾李的筹办“洋务”,在当时颇为一般守旧大臣所反对,幸执政大臣文祥及恭亲王奕?等力予赞助,始得顺利进行。及至甲午一战,为后起的小国日本所败,若干士大夫,始知非革新政治不足以图存。德宗也以外患日亟,决心变法。由于新旧两派人士的冲突,遂酿成光绪二十四年()的“戊戌政变”。 慈禧于同治及光绪初年,本赞成革新,归政以后,号令不由己出,转而厌恶变法。而守旧大臣如荣禄、刚毅等,均依恃太后,竭力反对,于是慈禧首先逼帝免翁同龢官。但德宗变政之心,益加勇决,慈禧及守旧党,更为愤恨。 光绪二十四年(即戊戌年,年)四月,清室开始颁行新政,直至八月,诏旨凡数十下,针对时弊,作全盘的改革。 这时荣禄为直隶总督,慈禧与之密谋废立。直隶按察使袁世凯,时练兵于天津附近的小站,德宗乃擢升袁世凯为侍郎,专责练兵,欲以夺荣禄之权。世凯密告荣禄,荣禄遂自天津来京上变,谓新党将不利于太后。 慈禧大怒,她幽囚德宗,捕杀新党,朝臣因与新党有关而遭禁锢谪戍或降革的,达数十人。康有为、梁启超闻讯先逃,亡命海外。其后不久,一切新政,全被慈禧取消,革新运动完全失败,而清廷的反动,也益趋激烈。 (四)八国联军之役与东北危急 光绪时,外患益亟,国人仇外也益甚。戊戌政变后,慈禧也因外国不肯引渡康、梁,痛恨外人,于是排外之风,弥漫朝野,遂有“拳乱”的发生。 拳乱指义和团发动的乱事,这种组织起源于山东,原是白莲教的余孽。它本来是反清的,但因痛恨外人,遂以“扶清灭洋”为号召。 光绪二十六年(即庚子年,年),袁世凯继任巡抚,严加剿办,拳民相率逃入直隶,总督裕禄信其邪说,表荐其头目于朝廷,认为拳民忠勇有神助,可灭洋人;慈禧乃召之入京,拳民至者数万人。于是拆毁铁路电线,焚毁教堂,杀害教士教民,京师陷入极端的混乱与恐布中。 日本使馆书记杉山彬及德公使克林德(Ketteler),相继被杀。五月,英、法、德、日、俄、奥、意、美八国,组成联军,攻陷大沽炮台,继向北京推进,以营救其使节。同月,慈禧下令与各国宣战。 联军陷大沽后,继取天津,于七月攻入北京,慈禧与德宗出奔西安。联军继陷山海关、保定、张家口等地,所至焚杀,惟东南各省,未被兵祸。清廷以李鸿章及庆亲王奕劻为全权代表,向各国求和。光绪二十七年(即辛丑年,年)七月,和议告成,是为《辛丑和约》。 拳乱既起,黑龙江将军寿山,奉旨驱逐外人,率兵攻入俄境,为俄军所败。俄乘势派大军南下,以保护东清铁路为名,占领东三省全境。 俄国允于光绪二十九年()尽撤东三省驻军,及期,俄不遵约,反向清廷提出新要求,并积极图谋朝鲜。日本交涉无效,遂对俄宣战。三十一年(),因美国的调停,日俄订和约于美国朴资茅斯(Portsmouth)。同年,中日又于北京订立《满洲善后条约》,承认《日俄和约》中俄国让与日本的各项权利,并订附约十二款。 日俄战后,长春以南,尽入日本的势力范围,俄国遂积极经营长春以北的地区。日俄虽有深仇,但为防止第三国侵入东北,乃成立谅解。 三、清室的覆亡(一)清末的革命运动 甲午之战以后,国人逐渐了解,欲挽救中国的危亡,非仅船坚炮利即可济事,而必须谋求政治的基本改革。这种政治改革论者,可分君宪和革命两派。 前者的代表人物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希望以君主立宪的手段,达到改良政治的目的。革命派的领导者则为孙文,他认为中国政治的病根为君主专制,而清政府已至不可救药的地步,非根本推翻君主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无法挽救中国的命运。 孙文,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市)人。清末旅居日本时,曾署名中山樵,世遂称中山先生。光绪二十年(),中日战起,他北走天津,上书李鸿章,条陈救国大计,鸿章拒而不纳。遂转赴檀香山,与同志组织兴中会。 二十五年(),命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鼓吹革命;史坚如、毕永年等联络长江及两湖各地会党;并命郑士良在香港设立招待机关。于是哥老会、三合会等反清会党,大部为兴中会所吸收,革命的势力日张。 光绪二十九年(),中山先生自日本赴美。次年,转赴欧洲,宣传革命,留学生加盟者渐多。三十一年(),返回日本,与黄兴等组织中国同盟会于东京,定立中华民国的名称。 日俄战后,说者皆谓日以立宪而胜,因此清廷于三十一年(),派载泽、戴鸿慈、端方、尚其亨、李盛铎五大臣出洋,考察日本及欧美诸国宪政。次年,五大臣归国,力陈立宪之利。 三十四年(),清室宣布九年预备立宪期限。同年,德宗及慈禧太后先后病死,由醇亲王载澧(德宗弟)之子溥仪入嗣,年仅三岁,载澧以摄政王监国。 宣统元年(),各省谘议局成立。次年,设立资政院,由清廷遴选宗室王公百余人为议员。三年()四月,清廷颁布内阁官制,国家大权仍操诸皇帝,而内阁十三大臣中,满族竟占八人,其中五人更系皇族。至此清室的伪装立宪,大白于世,而革命运动,益无法遏止。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宣统三年(即辛亥年,),邮传部尚书盛宣怀倡铁路国有之议,主张由清廷向外国借款,将全国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川、鄂、湘、粤四省民众大为反对,四川尤烈。清廷态度坚决,派军入川查办,枪杀请愿者数十人,遂致激成民变,愈演愈烈。 同年八月十九日(阳历十月十日),驻防湖北武昌的新军,与党人联络,首先发难。革命军遂克武昌,公推新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组织军政府。既而革命军连克汉口、汉阳。 清廷闻变,起用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并以袁旧部冯国璋、段祺瑞统军南下,击败革命军,连复汉口、汉阳。但各省响应革命,相继宣布独立,清廷仅拥有直隶、河南、吉林、黑龙江数省。 清廷不得已下诏罪己,宣言开放党禁,实施宪政。由资政院制定宪法信条,举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载澧退位,于是清室大权,落于袁世凯手中。 十一月,中山先生自欧洲返国,被举为临时大总统。同月十三日,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于南京;改用阳历,以是日为民国元年一月一日。清室见大势已去,与临时政府订立优待条款十九条,遂于二月十二日,宣布退位,历祚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至此倾覆。 清帝所以迅速退位,固然因为革命势力的浩大,同时也由于袁世凯的逼迫。世凯夙具野心,他于光绪末任直隶总督,练兵于天津小站,稳操北方军队的实权。宣统初,载澧当国,以世凯曾出卖德宗,罢黜回籍。及武昌事起,清室以军队多其旧部,不得已再起用之。 他取得政权后,一面授意部下,通电赞成共和,迫清室退位;一面要挟临时政府,以选举其为总统作议和的条件。是时世凯手握强兵,临时政府为避免内战、促进统一起见,乃接受其要求。清帝既退位,中山先生向参议院辞职,举袁世凯自代。 民国元年()二月十四日,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仍为副总统。世凯以北方为其势力重心,不愿远离。参议院允其于北京就职,并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四月,临时政府迁至北京。次年十月,国会选举袁世凯为正式总统,日本及欧美各国,先后承认。 民国成立,采民主立宪政体,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制度。总统为国家元首,按规定政治权力甚微,但事实上,袁世凯仍掌握大权。 军事方面,大体仍沿清末新军的编制,但名称多有更易。而袁世凯所掌握的北方军队,更直接承袭清末新军的系统,实力最强。它是世凯最大的政治资本,也是民国初年内乱的祸源。海军则自甲午之役后,精锐尽失,直至民国,仍未能恢复旧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tq/971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