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3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码头镇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北部,面积平方公里,东连山美水库,与九都镇隔水相望,西与诗山镇接壤,南与梅山镇、金淘镇毗邻,北倚万寿山与永春交界,下辖诗南、金中、内柯、铺前、南冬、丰美、丰联、坑内、码头、美岭、高山、刘林、新汤、康安、码四、杏东、大坝、宫占、东大、大庭、高盖、枫树、仙美、仙都等24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

码头镇全镇人口7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人,是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侨亲8万多人,港澳台侨亲连续18年捐资公益事业超千万元,黄仲咸、雷学金、戴新民、黄仲伍、戴宏达等海外侨亲代表受到省政府树牌表彰,历史文化名人有唐代诗人欧阳詹、明代进士戴廷诏、华侨英雄刘亨赙。

码头镇具有良好的交通通达性,泉三高速、X穿过镇区,距南安38公里、距泉州50公里、距厦门公里、距漳州公里,与泉州、厦门、漳州的自驾车程均在30分钟至2小时之间,处于厦漳泉都市圈的经济辐射圈内。码头镇紧邻山美水库,是泉州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也是台湾金门的淡水水源地,且拥有温泉、水库、河流等丰富的水文资源,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气候条件宜人,拥有山水交融的良好生态环境。

码头镇耕地面积1.85万亩,山地面积9.1万亩。内陆水产养殖面积2万平方米,主要养殖鲢鱼、草鱼、彩虹鲷。以诗南食用菌场、艺苑果牧有限公司、华盛果林场、温陵果林场等农业龙头企业为支撑,创建金针菇标准化、水稻良种培育、柑桔黄化变壮技术、龙眼生产等省市特色农业生产示范基地,3个食用菌农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认证。

码头镇拥有市级工业园区码金山轻工产业基地,以及留安宫、金格、贵格、联新、诗南、兴达等5个小型工业项目区,主要涉及纸制品、轻纺、化工、塑胶、五金机械等产业。

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49.6亿元,工商税收.4万元,其中国税.5万元,地税.9万元,在南安市年度科学发展分类考评中蝉联B类乡镇第一名,并获得经济发展乡镇考评第二名。近年来,先后获评全国人口与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示范乡镇、国家级生态乡镇、福建省绿色乡镇、泉州市文明乡镇、福建省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诗南村

在码头镇政府驻地东南6.5公里处。位于东溪与诗溪的交汇处,是有着泉州水缸之称的“山美水库”出水的必经之处。作为重要的水源保护地,诗南村保持着优美的生态环境,蜿蜒的河道、洁净的水面、葱绿覆盖的山坡……除了自然环境的馈赠,历代诗人常在此地游览吟诗作赋,且位于诗溪之南,故命名诗南。解放前属码头镇,年解放后改称诗南乡,公社化时期改为诗南大队,年改为诗南村委会。诗南村委会设在龙虾,聚落分布在诗溪两畔,有诗口、产坪、大坂、鸽下、演园、龙虾6个自然村,省道线横贯诗南村,全村面积4平方公里,林地面积亩,耕地面积亩,辖区21个村民小组,人口多人,其中归侨侨眷就有人,而旅居海外的侨胞将近人,可谓是家家有侨眷、户户有侨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本村经济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是以农业为主,现在以工业为主,通过近几年来招商引资,先后发展了轴承厂、塑料厂、水泥制品厂、食用金针菇场、纸厂等工程。全村现有耕地亩,山地亩,主要种植水稻、甘薯、花生,果林有龙眼。有小学、卫生所。改革开放以来,台港菲同胞先后建造了柏斯大桥、港龙大桥、诗霞大桥,全村水泥路四通八达,上接诗芸公路,下接梅山,交通十分方便。

金中村

在码头镇政府驻地东南部8公里处。年与内柯拆队,因地势居中,故名金中,年改称金中村委会。金中村委会设在宫美,聚落分布在大湖山北麓,诗溪西畔丘陵谷地上,有宫美、宫后、土皮芸、赤口埕、外柯、古楼、中站、顶畲、西姑坂、大垵等10个自然村。有12个村民小组,村民户约人。有耕地亩,山地亩。主种水稻、小麦、甘薯。土特产有柑桔、茶叶。有小学、卫生所。有水泥路接梅码公路。金中村水力资源丰富。

内柯村

在码头镇政府驻地东南7.5公里处,是以柯氏家族人居地而命名。民国年间属内柯保,解放初属金吾乡。公社化时期称金吾大队,年拆队改为内柯大队,年为内柯村委会。泉三高速公路从该村通过,并有5米宽水泥路连接诗芸公路,全村每个自然村都铺设水泥路并安装了路灯。内柯村委会设在尾垵,聚落在码头溪南部丘陵河谷地上,有中许、洞顶、福岫、顶东坑、侯村、石埕、后园、尾垵、大埔等9个自然村组成,有23个村民小组,村民户约人。全村有耕地面积亩,山地面积亩,主种水稻、甘薯、花生,土特产有龙眼、柑橘和杂果。现有石材加工、服装加工、纺织加工企业。养殖业有鸡、鸭、猪等数家养殖场

铺前村

在码头镇政府驻地南6公里处。因以前此地开发店铺,故称铺前。民国年间属南铺保,年解放后属诗南乡,公社化时期划入南冬大队,年拆为铺前大队。年改为铺前村委会。铺前村委会设在土楼角。有后格、土楼角、下尾、草山墘、牛肚坑、谢格足6个自然村。聚落在丘陵河谷间,东滨诗溪,码梅公路穿境而过。有6个村民小组,村民户人。村民全部为畲族。有耕地面积亩,山地面积亩。主种水稻、花生、杂果、百香果。有双分水库、铺前小学。全村道路畅通,交通方便。

南冬村

 南冬村在码头镇政府驻地东南4公里处。以境内南西村、冬磜川各取首字合称南冬。民国年间属南埔、东川保,年解放初属诗南乡,公社化时期称南冬大队,年称南冬村委会。南冬村委会设在溪西。聚落在日坡山东北麓丘陵河谷间,诗溪纵贯南北。有溪西、溪东、新安桥、砖仔埕、五代、九磜洋、崎仔头、九磜口、冬磜、军村、当仑、仙顶、四房、祖厝、丰记、外新厝等16个自然村。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村民户约人。其中畲族村民64户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10.9%。域内有耕地亩,山地亩。主种水稻、花生、甘薯、蔬菜。土特产有柑桔、茶叶。有纸厂1家、竹器工艺厂1家、小学1所、电站1座。水泥路接梅码公路。

丰联村

丰联村在码头镇政府驻地东南端2.5公里处。丰联村委会隶属南安市码头镇,村委会设在洪山。聚落东靠山美水库,西临诗溪,呈半圆形分布。由洪山、锦林、霞瑶三个自然村组成。有1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户人口总数人,其中畲族村民户、人,占总人数的30%。全村总耕地面积亩、山地亩、果园亩,主种水稻、蔬菜、甘薯、花生。土特产有龙眼、柑橘、茶叶等。有凤龙水库、垄头池两个山围塘。有小学1所、卫生所1间、企业1家(联新纸业)。乡村路接泉永德公路。

丰美村

在码头镇政府驻地南部1.5公里处,解放后经过治山治水,粮食丰收,生活美好,故称丰美。民国期间属刘林乡美田村,解放初属丰城乡。年公社化时称丰美大队。年改称丰美村委会。丰美村辖有丰美学校上、学校下、金元桥、洪山大路脚4个自然村,聚落于诗芸公路两侧。村委会设在学校下,有14个村民小组,村民户、约人。其中畲族村民户约人左右。村路基本硬化,主干道及部分村支路已架设路灯。

坑内村

坑内村在码头镇政府驻地南2公里,村委会设在宫边。有宫边、坑口、亭外、亭内、恭房、官林格、东头、银锭、梧山等9个自然村。聚落在洪林山北麓,坑内溪两岸丘陵河谷间。有11个村民小组,村民户、人。其中畲族户5人,畲族人数占总人数95.8%。全村有耕地亩,山地亩,主种水稻、花生、甘薯、小麦。林果有松木、杉木、杂木、柑桔、龙眼、茶叶等。有小学、卫生所。村路接梅码公路。一条坑沟(小溪)发源于红林山,流贯本村,相传古时溪畔有一石门,故村名称石门坑,从石门坑至小溪源头称坑内,村名由此得来

码头社区居委会

码头社区居委会位于码头镇侨乡文化站二楼,隶属码头镇政府管辖。社区共有居民户,人口多人,党员27人,设2个党小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约30人。居民绝大部分为汉族。

码头村

在码头镇政府驻地东0.3公里处,过去这里是诗溪船运的终点,傍溪结市,木帆船在此停泊装卸,故称码头。民国年间属新街、旧街2个保,解放后亦称码头镇新街村和旧街村,年公社化时为码头大队,年划为码头、美岭、码四3个大队。年由划分的码头大队改为码头村委会。码头村委会设在店口,聚落分布在诗溪东面畔河谷间,码头村委会由店口、海堀、溪南兜、顶洋、厝尾、高林,坑仔边、圳边、桥头、王厝、褚厝等11个自然村组成,有16个村民小组,村民户、约人,是畲族聚居地。域内有耕地亩,山地亩,主种水稻、柑桔等。有针织、服装、皮革材料加工厂、码头中心小学、幼儿园、初级中学、中心卫生院、车站、贸易市场、银行。乡村公路接泉永公路。

新汤村

在码头镇政府驻地东南1.1公里处,因境内有一温泉,故名新汤。民国年间属汤上、汤下2个保。解放后称新汤乡,年公社化时期称新汤大队,年改为新汤村委会。新汤村委会设在大草埔,聚落分布在金格水库边,诗溪东畔丘陵河谷间。由大草埔、落后、西公、寄仁脚、高山、金格、一字行、哖宅尾、寨脚、尚湖、后宫、产墘、埔尾林、棕脚、居山墘、石桥等16个自然村组成。有28个村民小组,村民户约人。有耕地亩,山地亩,主种水稻、地瓜、花生,林果有龙眼。有汤滨小学、卫生所、水库、码金山开发区,金格造纸厂等。村水泥路接梅码公路

康安村

康安村在码头镇政府驻地北部1.3公里处。原名古安(延续陈氏祖籍:晋江古安),因陈氏繁衍几代人丁不上百人,受高人指点,筑一圆形土楼,形似香炉,得天公庇佑,自此陈氏人丁兴旺。民国年间属康安保,年解放后属大康乡,年公社化称康安大队,年改称康安村委会。村委会设在康安。西临诗溪、北依界溪水库,有锦林埔(刘氏)、后乾尾、竹林边、后楼、浚仔巷、宫子边、大光园、店仔厝、五房、垅边、枣林、洋中、龙湫、后溪、廻龙、山前、土楼口、磨内(吴氏)林氏(后嶺)、下厝等自然角落,有12个村民小组,村户约人。全村有耕地亩,主种水稻、花生、小麦、甘薯。山地亩,种植速生林亩。有卫生所、村委会办公楼、治安亭、老人协会活动场所各1处。有水库1座(界溪水库),蓄水量26万立方米。村经济平稳,村水泥路四通八达。

刘林村

在码头镇政府驻地西南2.5公里处。村委会设在祖厝。有祖厝、暗垵、新宅、马埔、许岭、颜厝、苦坑、顶土楼、尾柴桥、四落、锦埔、水尾宫外、文幌、进记、后园、不老洋等16个自然村。聚落在四方寨南部丘陵山谷间,呈椭园形分布。有20个村民小组,村民户约3人。全村有耕地亩,山地亩。主种水稻、小麦、花生、甘薯。土特产有柑桔、茶叶。有小学、卫生所。该处是著名侨乡之一,是码头至金淘必经之地。乡村公路接诗山至码头公路。因此地为刘氏族人居住之地,又有个刘甫林山,故名。民国年间属依仁、锦岭2个保,解放初属刘林乡,成立高级社时为群联,锦联高级社,年合并为刘林大队。年拆为群联、锦联2个大队。年合并为刘林大队,年改为刘林村委会

高山村

高山村在码头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处。因位于高盖山东麓,故称高山大队,现称高山村。民国年间称亭头、歧亭2个保,解放初属刘林,公社化分为亭星、向荣2个大队。年与圳林合并为一个大队,后与刘林分开,称为高山大队,年改为高山村委会。

高山村在码头镇政府驻地西南4公里处。因位于高盖山东麓,故称高山大队,现称高山村。民国年间称亭头、歧亭2个保,解放初属刘林,公社化分为亭星、向荣2个大队。年与刘林合并为一个大队,后与刘林分开,称为高山大队,年改为高山村委会。村民约人。

高山村东邻坑内村,西邻杏东村,南邻金淘杏山村,北邻刘林村。村委会设于苦丘交界处。有溪南美厝、亭头内、崎仔尾、黑庄、石墘、玉井、大坪头、岩岭、南田、宫下、美田、牛路尾、后坑仔等13个自然村落。全村主种水稻、甘薯。土特产有柑橘、龙眼、茶叶。卫生所有2所。乡村路接诗码公路。唐欧阳詹读书处的高盖山白云室位于其境。

美岭村

位于码头镇政府驻地西1公里处。村委会设在美岭。聚落分布在四方寨东部丘陵谷地上,呈三角形。美岭村因境内有一座小山,地处刘氏村落尾端,故名尾岭,后雅化为美岭。民国年间属美岭保,年解放后属码头镇美岭村,年公社化时属码头大队。年与码头、码四拆队后称美岭大队。年改为美岭村委会。美岭村位于码头镇政府驻地西1公里处。村委会设在美岭。聚落分布在四方寨东部丘陵谷地上,呈三角形。由美岭、佛内、桐林、旺板埔、七板桥、祖厝、山寨7个自然村组成。有9个村民小组,村民多户约人。域内有耕地亩,山地1亩,主种水稻、甘薯、小麦。土特产有柑桔、茶叶。有卫生室、小学各1所。村路连接诗码公路。

大坝村

因在大队水尾有一个大水坝,故以坝取名。民国年间属内洋、大坝保,年解放后称大康乡。年公社化时划分内洋、大坝二队,年合并为大坝大队,年为大坝村委会。

在码头镇政府驻地西北2.5公里。村委会设丁埔,聚落在猪尾山西麓诗溪两畔丘陵河谷间,有丁埔、石水缸、枣脚、内洋、官林、过溪、园通、坂内、下厝、外堀、过坑、桥头12个自然村,有21个村民小组,有户人,耕地.5亩,山地亩,其中划给五台林场山地1亩,主种水稻、小麦、甘薯、蔬菜等,林果有柑桔、香蕉、桃李等,土特产青砖堀。有成功中学、碾米厂2家、小学、医疗所。机耕路可通往各自然村,连接诗码公路。

宫占村

宫占村在码头镇政府驻地西北4公里处,由宫霞村和簪佩村各取一字取名宫簪,俗称宫占。村委会的村址在宫霞,诗溪从西往东流过,北依五台山林场2区,共有19个村民小组,村民户约人。分布在顶宫、帮溪、下宫、坝垅底、直墘、桥头、占坝、高洋、下埔、沃下、犁头土畲等12个自然村落。全村有耕地亩,山地亩。主种水稻、甘薯、和松林,土特产有柑桔、龙眼。村内有水电站一座、自来水厂1个、小学1所、幼儿园1所、卫生所1所、桥梁6座。景点:沃头宫、秋竹宫、下埔宫。泉三高速公路从该村经过,村主干道宽6米,长6公里,连接诗芸公路,交通便捷。宫占村是南安著名的侨村,多年来,海内外乡贤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修桥梁,拓村路,安路灯,建小学,创办自来水厂,建小区,建公园,各项公益设施配套齐全,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

杏东村

杏东村在福建省泉州南安市码头镇政府驻地西4公里处,位于金溪东侧,杏东村委会设在路后,聚落分布在高盖山北麓丘陵地上。有霞田、惠书桥、路后、什班山、洋下、江厝、石鼓林、衡内、泉兴、埔角等10个自然村。杏东村主要种植水稻、蔬菜,山林以马尾松为主,林果有柑橘、龙眼,森林覆盖率高达75%以上。有15个村民小组,村民户、约人。村内6m宽水泥路四通八达。

东大村

东大村委会在码头镇政府驻地西北6.6公里处。以东房村和大岵村各取首字命名。民国年间属东房保,解放初称东房乡,年公社化时改为东大大队,年改为东大村委会。村委会设在东房。有东房、大岵、困口、大坂、赤岭、枫坑、双坑口、广泉、半墘、四角井、龙山、外赤岭、黄田埔、二房、惠场、溪前等16个自然村。聚落在石牛山南麓,东临诗溪支流,山多地势崎岖不平。有20个村民小组,村民户人。全村有耕地亩,山地亩,主种水稻、小麦,山林以马尾松为主,林果有柑橘、茶叶。有小学、幼儿园、卫生所各1所,小型针织、雨伞加工厂各2家。乡村路连接诗码公路。

高盖村

在码头镇政府驻地西5公里处,位于高盖山下,取名山高盖为名。民国年间属高盖乡大南、大东、枫树堡。年解放后称大庭乡,公设化时转属枫树、东大大队。年合并为高盖大队。年改称为高盖村委会。年高盖村经上级批准划分为两个行政村(即枫树村及高盖村)。村委会设在柿脚街。聚落分布在高盖山南麓丘陵地上,北依诗溪。有格头、顶美楼、斗五、美楼、美宫、高阵尾、洋尾墩、柿脚、操场边等自然村落,有8个村民小组,村民户、人。全村耕地面积亩,山地面积亩。主要种植粮食作物水稻、花生、甘薯、木薯等,经济作物柑橘、荔枝、龙眼、茶叶等。有小学、卫生所各1所。全村范围内的道路都基本硬化,村主道连接诗芸路公。

枫树村

位于码头镇政府驻地的北端,东面与杏东村接壤,西与大庭村相邻,南与高盖山相伴,北与大庭、高盖村交界。全村面积1.5平方公里。中部建有本村的村委会,座落于梨园埔角落。历史上祖宇北面枫林满坡,郁郁葱葱,多姿多彩,景色宜人,故称“枫林村”。明清隶属怀德乡清风里十二都,民国时为高盖乡枫林保,年“土改”时期成立枫林村,年“社教”时期拼为高盖大队,年恢复为枫林村至今。

村境内有墘尾、新厝、美墘、洋顶、五坵(长房、二房、下三落)、垵内园、梨园埔、顶绸埕、燕仔穴等8个村落地名。现有6个村民小组,户,人口约0人。全村总用地面积亩(包括山地0,其中耕地面积亩,山地面积亩,果园亩,主要以柑桔、龙眼为主。村里有兴达集团公司一家,幼儿园一所,卫生所二所,老人活动中心一处,与大庭、高盖、杏东村联办南安市第二试验小学一所,有小型水库一个(刀梯水库)、森林陵园一处。村道路总长约4.2公里,道路硬化率约9%,道路通往各自自然村,诗芸公路直通村中心,枫林街道近1公里长。

大庭村

唐末戴氏迁居此地,人口逐渐增多,遂成村落,境内有一座古式大厝,门口铺砌乌砖晒谷埕,晒谷埕位于村落中心,俗称大庭,遂作村名。大庭村在码头镇政府驻地西北5.3公里处,聚落分布在安园山东麓河谷盆地。村委会设在村中心的锦坂。有锦坂、美女座机、知母石、塔埔山、崎埔口、上洋、茶山、美仓巷、下园、埔边、崎兜、大园、崇福洋、桂溪等14个自然村落。有16个村民小组,村民户、约人。全村土地面积2.2平方公里,有耕地.44亩,山地亩,主种水稻、甘薯、大豆、花生等,果林有杉木、荔枝、柑桔、茶叶、松木等。土特产为乌豆。村里有经济开发区1个(留安宫开发区),有茶果场,织布厂、电机厂、雨伞厂、手套厂等。有投资多万元的旅游休闲去处-----天赐岩风景区。有省达标小学1所(南安二实),省优质示范幼儿园1所(与梅山国专幼儿园联办的心谷幼儿园)。村主干道约4.8公里,道路全部硬化并按标准距离设立路灯,与诗芸公路连接

仙美村

位于码头镇西南部,离省道线和泉三高速路口仅2公里与诗山镇交界处。是由仙都、丁科、锦美村合为一个乡,取仙都、锦美首尾一字命名仙美。民国年间属丁科、仙美2保。公社化时期,丁科、锦美另划为一个大队,取名仙美大队。年改称仙美村委会。仙美村面积约4平方公里,人口约人,有诗芸公路贯穿全村境内。按宗族姓氏划分:仙美村有三锦美陈氏〈锦坂陈、枫兜陈、户房陈),登科头林氏,石空林氏,八尺盛氏,官布庵头埔赵氏,山寮戴氏,以及王、庄等姓氏自然村。辖区内有泉州高职学校,医院,诗山中学、南师附属小学,仙美针织厂、体育器材厂、纸管厂、制衣厂等企事业单位。仙美村主要农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经济作物有柑桔、龙眼、香蕉等水果。仙美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经济发达。

仙都村

在码头镇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处,原来俗称山兜,因地处高盖山麓而得名,后雅化称仙都。民国年间属仙都保,解放初属仙都乡,年为仙都村委会。仙都村委会设在南师第二附小边,聚落在高盖山西部丘陵山谷间。有祖厝、湖内、西垄、后房尾、骑路、对面、下三落、新三落、直墘尾、帮咸口、针坝尾、红砖、水井后、高院等14个自然村,有9个村民小组,村民户约人。有耕地亩,山地亩,主种水稻、花生。南师二附小(仙都小学)、幼儿园、福寿水库。水泥路接通诗码公路。此地为著名爱国华侨黄仲咸先生故里。

码四村

在码头镇政府驻地东北部9公里处,年解放后,码头分为四个乡,此地编次第四,故称码四。民国年间属旧街保,解放初属码头镇码四大队,年码头、美岭拆队后称码四大队,年为码四村委会。9g9r:^0y%u%

n!]码四村委会设在福顶坪。有含草坪、宝光、山门、内洋、后院5个自然村。有7个村民小组,村民户、约人。全村有耕地亩,山地亩,主种水稻、甘薯、花生。果林有柑橘、香蕉、茶叶。有村卫生室。有水泥公路接码头镇区

备注:人口数字为大概,以各村公布实际数据为准

新闻爆料、广告业务请添加联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tq/98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