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可以治疗白癜风 http://www.baidianfeng51.cn/m/QUIETTIME 中鸿信春季拍卖会全国巡展今日将阔别山东烟台站,启程前往本季春拍最后一站上海金门大酒店,届时中鸿信将展出中国古代及近现代书画60余件,此次展览蕴含众多书画精品,世界四大收藏家族之一仇家旧藏的明代张元举《重彩金碧山水卷》、文征明、祝允明、吴奕等众家题跋的沈周《怀萱图》及罗家伦旧藏的徐渭(-)花卉卷都将一一呈现给藏家,更有经吴昌硕四世孙吴超先生亲自审定后的多件吴昌硕精品,如此臻品亮相于中鸿信春拍,相信定能惊起一阵波澜。届时诚邀四海藏友,莅临现场,共筑春拍盛举!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古书画鉴定专家单国霖老师解读徐渭《花卉卷》 徐渭(-)花卉卷 手卷纸本水墨 癸酉(年)作 30.5×cm. 藏家简介:罗家伦(-),字志希,笔名毅,教育家,思想家。浙江省绍兴柯桥镇江头人。父传珍,曾任江西进贤等县知县,思想比较进步,家伦幼年就受其父影响。年入上海复旦公学,年进入北京大学文科,成为蔡元培的学生。年,在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印刷传单中的白话宣言(其中文言篇由许德珩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的口号,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徐渭《花卉卷》同分八段,分别为画蟹、墨葡萄、石榴、玫瑰、画梅、画竹、墨牡丹、菊竹等,每幅一画一诗。或用双勾法、或泼墨法,皆以尖劲锐利之笔迅疾画出,无拖泥带水,一气呵成。所题自作诗,亦顿挫抑扬,点画舒展,在米芾、黄公望之外,别有一种自然之态。 徐渭《花卉卷》第一段 本幅第一段为《墨牡丹图》,自题诗曰“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整幅作品无论布局、笔墨,均泼辣豪放,气势逼人,立意鲜明,水墨润泽,极有生意。虽是水墨画成,却有富贵庄严之相,属徐渭代表作之一。 徐渭《花卉卷》第二段 第二段为《莲花图》,自题“五月莲花塞浦头,长竿尺柄挥中流。纵令遮得西施面,遮得歌声渡叶否?”徐渭笔下的作品豪放泼辣,尤其是他画的荷花图,水墨淋漓,一挥而就,但求神和,不求形似。他那种热烈、豪放、沉雄而带霸悍的大写意画风格,与梁楷的冷逸、陈淳的潇洒、八大的恬淡萧索比较起来,更能激人心灵,壮人胸怀。 徐渭《花卉卷》第三段 第三段为《菊花图》,自题“身世浑如泊海舟,关门累月不梳头。东篱蝴蝶闲来往,看写黄花过一夜。”此题画诗是徐渭晚年生活的写照。61岁后,徐渭多住在家乡山阴,以卖字鬻画度日,生活孤苦无依,常“忍饥月下独徘徊”,累月杜门谢客,只是在张元忭去世时,去张家吊唁,除此以外几乎闭门不出。菊花杂草残竹,再配上诗文更感作者晚年凄苦无依。 徐渭《花卉卷》第四段 第四段为《墨葡萄图》,自题“平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的写意花卉,“走笔如飞,泼墨淋漓”,在用笔上强调一个“气”字,用墨上强调一个“韵”字。他的用笔看似草,若断若续,实际笔与笔之间有“笔断意不断”的气势在贯通着;他的用墨看似狂涂乱抹,满纸淋漓,实际上是墨团之中有墨韵,墨法之中显精神。他的恣肆纵横、解衣盘薄,在其泼墨大写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徐渭《花卉卷》第五段 第五段为《画蟹》,自题“谁将画蟹托题诗,正是秋深稻熟时。饱却黄云归穴去,付君甲胄欲何为。”徐渭擅长画蟹,以奔放精练的笔墨写出螃蟹的爬行之状和芦草萧疏的清秋气氛。蟹的造型,虽然是寥寥数笔,却浓、淡、枯、勾、点、抹诸多笔法参用,用质感、形状、神态历历具足。 徐渭《花卉卷》第六段 第六段为《石榴图》,自题“五寸珊瑚珠一囊,秋风吹老海榴黄。宵来酒渴真无奈,唤取金刀劈玉浆。”构图极其简练,但绝不是无意识的简单。在这里徐渭又用了他贯用的省略法构图。画榴实,只画带果折枝斜垂一枝,并不画树干和背景,凭借题诗结合一体,让人自知石榴生长山野之中。省略法是艺术造型过程中为达到简练精粹,主体突出,而采用的重要手段。徐渭画中大量运用省略法,画面简练,但并不单调,他画中生动的笔墨形象处理,使画面效果非常丰满而充足。大写意派画多为文人墨戏,比一般的写意画更显得奔放、泼辣。其特点是只花片叶,随意点染,纵横历落,奇趣盎然,只求笔墨精练,富有情趣,气韵生动,而不拘于真实的描写。这种画风,是明代花鸟画的特色。作为水墨大写意画派的开创者,徐渭的功绩是不容抹煞的。 徐渭《花卉卷》第七段 第七段为《画水仙》,自题“画里看花不下楼,甜香巳觉入清喉。无因摘向金陵去,短撅长丁送茗瓯。 徐渭《花卉卷》第八段 第八段为《画梅》,自题“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成春。”作者画梅,从来没有参照,所画的梅花,都是信手拈来,但又神形兼备、自有风韵。洒脱不羁,率意而为,妙趣天成,这就是徐渭崇尚自由的性格特征,以致后来造成性格扭曲,自残自辱的现象出现。他似乎告诉人们,不要拘泥于一些条条框框,而是要勤于实践,大胆创新。“东风吹着便成春”一句,本来是形容“不拘一格”,崇尚自然法则的创作方法,但现在,也用来形容春天生机勃勃、生动活泼的景象,是一曲春的赞歌。 徐渭《花卉卷》第九段 第九段为《竹石图》,自题“昨夜窗前风月时,数竿疏影响书帏。今朝拓向溪藤上,犹觉秋声笔底飞。”这一开构图比较奇特,完全符合徐渭奇特夸张的性格,浓墨画石,横出两颗大竹竿,而竹竿和竹叶均以双钩画出,稳重求胜,大胆落墨,小心收拾,双钩竹一丝不苟,与石头的浓墨形成详列的对比,气势非凡。 徐渭《花卉卷》第十段 第十段为《画兰花》,自题“醉抹醒涂总是春,百花枝上掇精神。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閒题与俗人。”兰花常被用来比喻手足之情,有经久不衰和富贵长寿之意,因此也可形容子孙满堂,后代昌盛。我们时常说“兰交”和“义结金兰”,它们都是用来形容朋友之间友谊深厚,结拜兄弟。此图绘兰花奇石,奇石浓墨,兰花大写意,以徐渭典型的性格绘就,和谐自然。题诗是徐渭典型的画兰名篇,诗书画印一体,一个身世坎坷的形象跃然纸上。 徐渭《花卉卷》卷末 本幅为罗家伦旧藏,卷末钤印“罗家伦”、“志希收藏”两印,罗家伦,字志希,教育家,思想家。浙江省绍兴人。入北京大学文科,师蔡元培。在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后去台湾,69年病逝台北。历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央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校长、中央政治学院教育长等职。去台湾后任考试院副院长、评议委员、国史馆馆长。 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古书画鉴定专家单国霖老师解读沈周《怀萱图》 沈周(-)怀萱图 手卷纸本水墨 画芯:28.5×cm. 题跋:28.5×cm. 引首:28.5×51cm. 出版: 1.《书画题跋大成》第一卷第90、91,省心书房,昭和55年(年) 2.《沈石田唐六如张梦晋花卉卷册》神州国光社,民国十八年出版,民国线装珂罗版精印 著录: 1.《俞剑华美术史论》中著为年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古画参考部出品总目录第35页,东南大学编,年 2.《明清名人中国画题跋》第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年 3.注录黄宾虹著《中国画史馨香录》第62页,三联书店,年 4.《东南文化》第一辑,第页,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南京博物院主办,年 沈周《怀萱图》(局部) 本幅沈周《怀萱图》作于晚年70岁左右,花瓣略向外卷下垂,加有娇嫩纷披的绿叶陪衬,更有花蕊高高挺立其中,清秀俊美。将曹植与苏东坡笔下所描述的萱花的绿叶丹华,光彩晃曜,孤秀自拔,亭亭于乱叶之中,均生动的表现在此幅画卷上。 沈周卷后自题诗 卷后行书自题六行:“母去萱独在,宜男空好时,北堂留故迹,寸草系吾私,世绝返魂药,花余溅泪枝,深恩言不得,到处倩题诗。沈周。”此时的自题书法,已基本脱却沈度体格,更多黄山谷之法,字体疏秀之姿已见瘦长,并呈张开之势,笔划也具一定顿挫,唯有端正之姿尚存。后有友人、门生的题跋,其中包括王鏊的弟弟王渭以及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等由此而感唱和题咏,缅怀先人,唱己所怀。 王渭题跋:君来索我咏种蘐,我亦种萱二十年。援笔未濡先感泣,泪花交落研池边。种蘐因为母忘忧,岁岁花开对白头。今日母亡萱亦萎,涕洟长向北堂流。太原王渭。钤印:仲深(朱) 沈周作为一名隐士,一生居于田园,从未参加科举,但他的“隐”不是与世隔绝、遁迹深山,他依然履行一切世俗义务,并不以“隐”自命清高;他关心国事民生,与朝廷中央和地方许多官员都有亲密的友谊。这些人对沈周的生活与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本幅《怀萱图》著录:《俞剑华美术史论》第35页,东南大学编,年 沈周与王鏊的交往,据《式古堂书画汇考》,沈周于成化之年所作《有竹居图卷》上既有王鏊的题诗。此后两人关系更见密切,沈周时有画作寄与京师的王鏊。王鳌曾评价沈周:“先生高致绝人,而和易近物……或作赝作求题以售,亦乐然应之。” 本幅《怀萱图》著录:《明清名人中国画题跋》第页,陕西人民美术出版,年 成化十四(年)年七月,任官三年秩满的王鏊刚刚通过考绩进阶文林郎,便怀捧着朝廷的封敕与托请朝中名士所作的贺诗回到老家,庆祝父亲的六十大寿。与王鏊同科的文贵担任吴县知县,有着同年之谊的两个人,在会试之后的第三年,重逢于江南,畅游洞庭两山,沈周本应在同行人中,却因故未能同游。沈周只好一边读着王鏊与文贵寄赠的纪行文章,一边想象着洞庭湖莫厘山登高的壮美景象。 本幅《怀萱图》著录:《中国画史馨香录》第62页,三联书店,年 弘治十年(年)的初春,朋友带着王鏊所书的《洞庭两山赋》前来相见。此时王鏊已升任翰林侍读学士兼左谕德,而文贵也早在成化十七年(年)被选为御史离开了吴县。见字如面。在他眼里,王鏊的文采斐然,读毕《洞庭两山赋》,沈周“不觉神思快爽,援笔为图”,根据文章意思绘制了一件表现洞庭两山景色的山水长卷《洞庭两山赋图卷》(后此作辗转为台湾黄君璧先生收藏) 沈周《怀萱图》(局部) 成化十四(年)年七月,王鏊刚刚通过考绩进阶文林郎,就在同年的11月27日其母叶孺人谢世。多年后,王鳌思母心切,作为有名的孝子,沈周十分理解王鏊对母亲的思念,便为之作此《怀萱图》卷,以解王鏊的思念之情。图成后,王鳌聘请当世吴门才子题跋于卷后,遂成此图。 本幅《怀萱图》著录:《东南文化》第一辑,第页,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南京博物院主办,年 弘治年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政治环境宽松,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盛。以苏州为首的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呈现繁荣景象。吴中士林更为活跃,既有沈周、史鉴、李应祯等长期隐居或致仕家居的老一辈文人主持风雅,也有吴宽、文林等在朝苏州官员时或还苏居住一段时间,参与唱和。同时新一代青年才俊也开始崭露头角,出现并活跃在各种雅集活动中。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称为“吴中四才子”的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 “吴中四才子”和沈周都有较为亲密的交往。祝允明是“吴中四才子”中年龄最大的,和沈周的交往也最早。祝允明,字希哲,因为天生枝指,所以自号枝山,又号枝指生。他的祖父祝颢和外祖父徐有贞都与沈周的父亲及沈周本人相交甚好,有此一层关系,祝允明在七八岁时就已经和沈周认识,并且颇得沈周喜爱。 祝枝山在《记石田先生画》中说:“沈先生周,当世之望,乞画者或一乞累数纸,殊可厌恶,而先生处之泰然。”足见两人关系亲密程度。年龄稍长后,祝允明博览群籍,所作文章有奇气,当筵疾书,思若泉涌,尤其工于书法,隐然自成一家。 本幅《怀萱图》祝允明题跋:缬芳堂背有慈颜,人老如今玉瘗山。风木长思原孝子,又堪萱事已阑删。祝允明。钤印:希哲(朱) 本幅沈周的《怀萱图》中,第一个题跋的极为祝枝山,他说:“缬芳堂背有慈颜,人老如今玉瘗山。风木长思原孝子,又堪萱事已阑删。”,缬芳堂应为王鳌的堂号,慈颜为母亲的意思。书法风貌也是典型的祝枝山字体,在沈周之后第一个题跋,应该也能看出王鳌在祝枝山和沈周心目中的地位。 不过祝允明专注于诗文书法的创作,于绘画稍有涉足却不深,所以沈周称他是“君今文名将盖代”。在丹青一途真正登堂入室、传沈周衣钵的是文徽明。首先沈周指点文徽明不遗余力地追模研习前代大师的作品,从元代四大家倪瓒、黄公望、吴镇、王蒙,上至赵孟频、董源、巨然等,当然也包括马远、夏圭等院体画家,着重学习前人的技法。同时沈周告诫文徽明:“画法以意匠经营为主,但以气韵生动为妙。意匠容易达到,而气韵生动别有三昧,难以言传。” 本幅《怀萱图》出版镰田博《书画题跋大成》第一卷P90,图书印刷同朋舍,昭和55年12月1日 文徽明在很多方面都接近沈周,为人端重纯直,孝友恭让,淡于功名,不近声色。如果说在“才”一方面文徽明要稍逊祝允明、唐寅等人的话,那么在疏狂傲世、纵酒狎妓方面更不能比了。 本幅《怀萱图》文征明题跋:北堂寂寞耿余哀,旧日忘忧安在哉。颜色屋梁依落月,夜深疑向梦中来。衡郡文璧。钤印:饮闲斋印(朱) 《怀萱图》后跋有文征明题诗:北堂寂寞耿余哀,旧日忘忧安在哉。颜色屋梁依落月,夜深疑向梦中来。衡郡文壁。“北堂”极为母亲的意思,整句也是表现了对王鳌母亲的思念之情。本幅题记为文璧,而文征明早年均用“文壁”,文征明比沈周小43岁,因此沈周在作此图时,文征明才十几岁,因此用“文璧”落款也比较符合事实,否则定为赝品无疑。 本幅《怀萱图》出版《沈石田唐六如张梦晋花卉卷册》,神州国光社,民国十八年十月初版 “吴中四才子”中年龄最小的是徐祯卿。文徽明和唐寅同岁,他们比祝允明小十岁,而徐祯卿又比他们小近十岁。徐祯卿,字昌谷,是吴县人,与唐寅同乡。他天资聪颖,家中没有一本藏书,却无所不通,诗写得尤其熔炼精警。不过他并非世家出身,相貌又比较丑,所以最初并不被人注意。 本幅徐祯卿题跋:红萱韡韡土膏柔,人为宜男性雅投。此日开编謌陟圯,花前难说共忘忧。徐祯卿。钤印:玉泉道人(朱) 他和唐寅很要好,唐寅把他介绍给沈周,很得沈周的称赞,渐渐为人所知。本幅也有其题跋:红萱韡韡土膏柔,人为宜男性雅投。此日开编謌陟圯,花前难说共忘忧。作为“吴中四才子”中徐字最少,能与此卷中欣赏此题记,也是幸事。 本幅吴奕题跋:昔为忘忧树此藼,北堂慈色映华颜。如今母没花仍萎,寸草心悬梦寐间。吴奕。钤印:延陵(朱)续古堂印(白)影翠轩(朱) 另吴奕,字嗣业,号茶香居士,传为吴宽之侄(也有其子一说),是文征明的老师。吴宽又为沈周的老师,“吴宽,字原博,长洲人。以文行有声诸生间。成化八年,会试、廷试皆第一,授修撰。侍孝宗东宫,秩满进右谕德。孝宗即位,以旧学迁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进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明史《吴宽传》)有关沈周为恩师吴宽绘制《庐山高》一图画坛众所周知,再次不在累赘。而吴奕与沈周同辈,为沈周作品题跋奉赠王鳌也情理之中。 题签:怀蘐图。沈高士石田画并诗,名贤题咏八家。甲寅中秋陈德大曾鼎山房宝藏。 本幅经清收藏家陈德大旧藏,德大即为陈骥德,浙江海盐人,字千里,号德大、良斋、子有,别号菊磵后人,室名曾鼎山房、吉云居。藏书家,所藏明末忠贤书翰甚多。陈骥德得此卷后,题签于上:“怀萱图。沈高士石田画并诗,名贤题咏八家。甲寅中秋陈德大曾鼎山房宝藏。 引首:沈石田怀萱图。文根兄得此,以志孝思,属题卷端。重光单阏孟冬,陈融。钤印:岭南陈融(白文)颙园(白文) 鉴藏印:文根审定、黄氏怀蘐堂藏、揖石斋。”另外沈周弘治三年(1)《吴中揽胜手卷》亦为陈骥德、吴鼐、吴骞、潘世璜、张之万、曹振镛等人收藏。足见陈骥德对沈周作品鉴赏和喜好程度。 石翁此图乃为王鏊济之而作,祝允明跋诗首句撷芳堂背有慈颜可为引证。盖撷芳堂即济之府第也。怀萱堂主识,甲寅年孟夏吉日。钤印:怀萱堂(白) 民国时此卷辗转为广州黄文根先生收藏,黄先生极为爱惜此卷,因丁母忧,得此卷后请著名收藏家陈融题引首:“沈石田怀萱图。文根兄得此,以志孝思,属题卷端。”,而黄文根在得到此图后将堂号直接改为“怀萱堂”,自号“怀萱堂主人”。黄文根,民国时期重要收藏家,与朱汝珍、赵少昂等友善。陈融(-)字协之,号颐庵,广东番禺人。早年留学日本,同盟会会员。民国时曾身居要职,后隐居于广州。工书,尤精草书,用笔刚柔并重,潇洒浑脱。曾经组织文人雅集越秀山,卢子枢曾作《越秀山堂夜宴图》,冒广生题跋。 张元举(明)重彩金碧山水卷 明万历年间 手卷绢本设色 画心:44×cm; 题跋:48×60cm 鉴藏印:石渠宝笈(朱文)、星斋(白文)、奇赏(朱文)、乾隆御览之宝(朱文)、乾隆鉴赏(白文)、三希堂精鉴玺(朱文)、宜子孙(白文)、韩逢禧书画印(朱文)、韩逢禧印(朱文)、诗正(朱文)、仇藐之书画印(朱文)、严氏审定(白文) 题签:集贤下笔工远意,御赐画卷知前人。臣梁诗正敬藏。臣(朱文)、诗正(白文) 题跋: 1.架木溪亭碧水滨,俯澄何异坐船脣。对谈惟榷烟霞赏,肯作羡鱼结网人。乾隆辛巳夏日御题。乾隆宸翰(朱文)、赐本(朱文) 2.俊林二道兄示大内御藏山水图卷,用笔清涧,全法松雪翁山水,远宗展子虔李思训而近马和之意境。青山何处桃花邨,白云如龙绕山根。桃源只在人间世,流水无情远朝市。重山遮不断,春风人物衣冠犹大雅,水行有船陆可马。披图不尽怀贤意,严空谷逈野云深,路绕溪桥岸远林。观此卷发深慨,援笔欲赋难为工,平生弔古不浅而雅澹之致,似觉胜之不可不宝。乾隆庚子五月江德量观记。江秘史(朱文)、德量私印(白文) 3.山林忽然在我眼,揽袂欲游嗟已远。长松谡谡含苍烟,平川茫茫际曾巘。千崖万壑媚春光,芳草芊芊白云暖。青山倒景入溪水,重楼半壁烟光绿。不知谁和江南曲,图中山水天下稀。把玩竟日迺立师,此卷原藏紫禁城。数间来到远阁里,中有神光发奇字。绿蘋齐叶白芷生,送君江南空复情。相与叹赞古人笔,时对此图双眼明。嘉庆二十五年,仲夏毛怀敬题。钤印:毛怀(白文) 著录:《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四册,第页 说明:此作经韩逢禧(明)→乾隆帝(清)→梁诗正(清)→江德量(清)→毛怀(清)→潘曾莹(清)→严信厚(民国)等人递藏。 张元举(明)重彩金碧山水卷 明人张元举绘《青绿山水卷》尺寸为44XCM,这在目前所知张元举传世画作中(包括国内外公、私所藏)是尺幅最大的一件。卷中画湖山帆影,台阁楼观,城垣续断,时有隐显。山石画法高古,即以简略之笔勾勒山体轮廓,极少皴法,施以石青石绿积染而成,山脚处略用赭石,画法清润似赵孟頫,同时具有画史所述唐代李思训等人的山水面貌,与卷后江德量跋中所论极吻合。山上楼宇树木和水中船只的描绘则细腻入微,与山石的大色块晕染恰成对比,使画面的美感极为丰富。展卷之际,青螺翠羽般的江南山色扑人眉宇,尤得卧游佳趣,是可以代表张元举山水画造诣的作品,也是明代吴门文人画的一种典范。从款署“万历甲申五月张元举制”可知此卷作于年夏日。 张元举(明)重彩金碧山水卷(局部) 画卷前有乾隆帝御题诗一首,并于卷中钤石渠五玺。后有乾隆、嘉庆时期梁诗正、江德量、毛怀三家题跋,知为清宫旧物。卷中并钤有六枚鉴藏印,分述如下。 此卷乾隆御题诗 乾隆为此卷所题七言诗收录于《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三集卷十三《张元举山水》。诗为:“架木溪亭碧水滨,府澄何异坐船唇;对谈惟榷烟霞赏,肯作羡渔结网人。乾隆辛巳夏日御题。”下钤“乾隆宸翰”朱文印。辛巳为乾隆二十六年(),距此卷绘制之初已愈年。 梁诗正(—)在卷后隔水处跋“集贤下笔工远意,御赐画卷知前人。臣梁诗正敬藏。”加上乾隆题诗上方有朱文“赐本”一印。 可知此卷是乾隆赏赐梁诗正家藏之物。据《清史稿》,梁诗正授东阁大学士当年过世(乾隆二十八年),而乾隆题诗时间是乾隆二十六年,可知赏赐时间应在—年之间。史载乾隆赏赐书画大约有件之多,同此卷一样,赏赐书画必有御题之诗。这在清代沈初《西青笔记》也有记载:“是所赏名人画轴必有御制诗句题成间。”另外此卷虽钤有“石渠五玺”,但由于赏赐给了梁诗正,故未见著录于《石渠宝笈》(乾隆至嘉庆时清宫所藏书画的总集)一书。梁诗正为乾隆重臣,历任户、兵、刑、吏、工五部上书,授东阁大学士,亦曾担任《三希堂法帖》的总编。 第二跋为江德量跋。 江德量(—)是江苏仪征人,高中乾隆四年的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官至江西道御史。江跋中叙述了此卷的来历,同时详细论述了张元举的画法源流,对画史研究具参考意义:“俊林二道兄示大内御藏山水图卷,用笔清涧,全法松雪翁山水,远宗展子虔李思训而近马和之意境。青山何处桃花邨,白云如龙绕山根。桃源只在人间世,流水无情远朝市。重山遮不断,春风人物衣冠犹大雅,水行有船陆可马。披图不尽怀贤意,严空谷逈野云深,路绕溪桥岸远林。观此卷发深慨,援笔欲赋难为工,平生吊古不浅而雅澹之致似觉胜之,不可不宝。乾隆庚子五月江德量观记。”题跋时间为乾隆庚子五月,即乾隆四十五年(),是年五月亦是乾隆第五次南巡之际。 第三跋为嘉庆时雀声江南的名士毛怀所题长诗。 其中“此卷原藏紫禁城”再次道出了它的来历。“山林忽然在我眼,揽袂欲游嗟已远。长松谡谡含苍烟,平川茫茫际曾巘。千崖万壑媚春光,芳草芊芊白云暖。青山倒景入溪水,重楼半壁烟光绿。不知谁和江南曲,图中山水天下稀。把玩竟日乃忘师,此卷原藏紫禁城。数间来到远阁里,中有神光发奇字。绿蘋齐叶白芷生,送君江南空复情。相与叹赞古人笔,时对此图双眼明。嘉庆二十五年仲夏,毛怀敬题。”据《吴门耆旧记》所记,毛怀字士清,号意香,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工书,善谈谑,尤工题跋。 本幅作品鉴藏印与印谱对比图 卷中除钤有乾隆、梁诗正、江德量、毛怀用印及“石渠五玺”(“石渠五玺”为乾隆将入编《石渠宝笈》的清宫藏画所钤五印:计有石渠宝笈(朱文)、乾隆御览之宝(朱文)、乾隆鉴赏(白文)、三希堂精鉴玺(朱文)、宜子孙(白文))之外,依次尚有“星斋”(白文)、“奇赏”(朱文)、“韩逢禧书画印”(朱文)、“韩逢禧印”(朱文)、“严氏审定”(白文)、“仇藐之书画印”(朱文)等收藏印计六枚。 本卷所钤部分收藏印 一、“韩逢禧书画印”、“韩逢禧印”韩逢禧书画印”、“韩逢禧印”二印即韩逢禧(-后)所钤,韩逢禧字朝延,号古洲,半山草庐,又号半山老人。以父荫入仕,天启元年()任雷州(今属广东)知府。他是其父韩世能书画收藏的主要继承者,家学积厚,而擅鉴赏。 二、“星斋”“星斋”为潘曾莹(-)钤印,潘是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道光二十一年进士,官至工部左侍郎。长于史学,工书、画,花鸟以徐渭、陈淳为宗,冶澹有致。后专工山水,秀逸旷远,每作扇头小景,颇有古意。书法初学赵松雪,晚学米芾,尤得其神髓。此外有《小鸥波馆诗钞十二卷》等著作行世。 三、“严氏审定”“严氏审定”为严信厚的鉴藏印。严信厚(—),原名严经邦,字筱舫,浙江慈溪费市(今属江北区)人。严氏为清末著名实业家,中国近代企业开拓者,“宁波商帮”的先锋人物。擅书画,以其富甲一方的财力,藏画甚巨。 四、“仇藐之书画印”“仇藐之书画印”为仇淼之(—)所钤。仇淼之为近代著名古玩藏家仇焱之(---)之兄,别号苦藐居士、梦栖桐馆主,祖籍江苏太仓,生于扬州,曾客居南通崇川十余年。仇淼之自幼学习书画,后入杭州美专学习,擅长花鸟写意,画风宗扬州画派,兼取海上画派之法。上世纪30年代,仇淼之赴任南通大咸盐栈经理。他曾发起举办顾永惍、王个簃等南通籍画友早期画展。屡次捐资修缮路、桥、古寺庙等等文化遗产。仇苦藐先生与李苦李、习苦行被人尊称为南通“三苦”。 张元举(明)重彩金碧山水卷(局部) 由卷中的收藏印鉴及诸家题跋,可以清晰的勾勒出这件张元举山水卷由明后期至民国的三百数十年间,经有清宫及众多名贤富贾获观递藏的过程:韩逢禧——乾隆——梁诗正——江德量——毛怀——潘曾莹——严信厚-----仇淼之等。卷中“奇赏”一印尚待考证。据此可见这是一件递藏有序的传世名作。 著录:《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四册,第页 张元举(明)重彩金碧山水卷(局部) 张元举其人画史中有关张元举的生平记载均较粗简。综合来看,可知其在绘画(花鸟、山水)、书法、诗文等诸多方面均有极高造诣,当时就备受称誉。明代顾凝远《画史》说:“张元举,号五湖,早弃诸生,寄情文酒,达士也,长洲万历间人。”同是明代的卞永誉在所著《式古堂书画汇考》《明名公诗翰后卷》中载有张元举书诗。成书于清初康熙年间的《十百斋书画录》录张元举题沈周《双柏画》诗:“古柏槎桠倚暮云,饱经霜雪长龙文;幽兰别入瑶琴操,定拟知音独有君。”又据《吴县志》、《明画录》等书记载,张元举字懋贤,画得外租陈道复(—)之传,擅花鸟,气韵生动。人以金帛请辄拒,酒酣兴至,则纵笔挥洒。端逸有体。他于万历二十二年()曾作《溪山深秀图卷》。(该卷现藏故宫博物院)从这些记载中不难推想张元举是一位天性豁达不拘,不为功名利禄左右,放浪形骸,耽于诗酒书画的吴门名流。从其传世画作中所署年款和史载为其同年好友彭年(—)的生卒来推测,张元举的绘画活动时间应该是跨越了从十五世纪的早期到后期。 张元举(明)重彩金碧山水卷(局部) 张元举绘画风格及艺术成就俞剑华《中国绘画史》中论及明代花鸟画时,将“写意派”分为林良的“院体派”和陈淳的“文人派”两个系统,而将张元举归于陈淳系统的“文人派”。据此结合世画作所署年款来看,张元举的绘画活动主要在明代万历间。其时正是浙派绘画风格游离了当时文化思潮的主流,因而逐渐失去支持走向衰落,吴门画派走向南方画坛主流地位的时期。例如蒋乾原为浙派画家,后离开浙派的大本营金陵,寓居苏州(吴门画派的中心),和当时著名的文人画家杜大中、洲廷策、孙枝、周时臣、张凤翼、王迟登、张元举、周天球等人合作《金陵八景》扇面。(此作现藏南京博物院)画史上的这段事迹,同时表明了张元举于万历间在吴门画坛的重要地位。从此卷与藏于南京博物院的《焦山图》等张元举画作可以看出他的山水画风,乃是多以江南实景山水为题材,从文人对笔墨意趣审美的角度加以创作。和剑建华在画史中以风格归类有所不同,依地域性立论的画史研究者,也将张元举归之于“吴门画派”。 五代—北宋天竺持莲观音正身法相 立轴绢本设色 .5×61cm. 徐悲鸿(-)徐悲鸿与蒋碧微 镜芯布面油画 58.5×38cm. 出版:《碧微生命——蒋碧微珍藏徐悲鸿作品集》第一集,蒋碧薇编,陈应天题书名,台湾汉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六十三年()。 说明:蒋碧薇旧藏。 陈佩秋(-)临许道宁渔父图 立轴纸本水墨 92.5×65cm. 说明: 1.此作品经谢稚柳、陈佩秋之子谢定琨先生年6月23日审定为真迹。 2.原藏家得自作者本人。 谢稚柳(-)山水册页 年作 册页纸本水墨 35×23cm×24 鉴藏印:陶氏养风书屋珍藏、风书屋 题签:谢稚柳山水册十二页。壬子作。甲子夏,陆俨少题签。钤印:俨少、宛若 诗堂:溪山揽胜。甲子春,健碧。钤印:乂之 出版: 1.《谢稚柳陈佩秋的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年。 2.《谢稚柳画集》P-,上海书画出版社,年6月。 说明: 1.此作品经谢稚柳、陈佩秋之子谢定琨先生年6月23日审定为真迹。 2.原藏家得自作者本人。 谢稚柳(-)为简琴斋主人作“执扇仕女图” 戊子(年作) 镜芯纸本设色 96.5×49.5cm 说明: 1.此作品经谢稚柳、陈佩秋之子谢定琨先生年6月23日审定为真迹。 2.简琴斋旧藏。 上款人简介:简琴斋,年出生,名经纶,别署万石楼主,广东番禺人。工各体书,著有《甲骨文集古诗联》《简琴斋印存》等。简琴斋篆刻创作最活跃的时期几乎全在民国。他所在的时代,赵之谦流风食韵犹存,赵叔孺、王福广为其后劲;吴昌硕称雄乐坛,为写意派的领袖人物;黄土陵则於陵则岭南别树一帜。以简琴斋的才华取法任何一派都足以名世,但他出版后,有关的专著逐渐出现,甲骨文撩起了神秘的面纱,为学人艺坛所瞩目。 吴昌硕(-)松梅灵石 立轴绫本设色 乙卯(年)作 ×72cm. 出版:《月圆中秋情系中华·台湖》第38页,台湖书画院,年出版 展览:“月圆中秋情系中华”台湖镇第十届文化艺术节书画作品展,通州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州区文化旅游局、通州区台湖镇人民政府主办,年10月 说明: 1.此副作品为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会号拍品。 2.此作品经吴昌硕四世孙吴超先生年6月10日鉴定为真迹。 吴昌硕(-)美屋四隅幽新篁 立轴绢本设色 甲寅(年)作 ×38.5cm. 说明:此作品经吴昌硕四世孙吴超先生年6月10日鉴定为真迹。 吴昌硕(-)一苇渡江 立轴纸本设色 年作 97×44.5cm. 说明:此作品经吴昌硕四世孙吴超先生年6月10日鉴定为真迹。 来源:池田倖太郎旧藏(-)。此后收藏在著名的私人绘画收藏中。藏品编号为“40”的纸质标签贴在一个木质卷轴上。 上款人简介:池田桂仙(-),日本著名的文人画家,字公美、号渊定,父亲是南宗国画家池田云樵。池田桂仙自幼就有很高的绘画天赋,但他性格桀骜,不受传统所束缚。由于看不惯学校的传统教育,十七岁时从京都府研究绘画学校退学,而后参加了日本南宗国画协会,时论其“下笔类(王)石谷,略涉今趣”。晚年与渡辺公観、井口华秋、西井敬岳、林文塘等画家创立了“日本自由画坛”、日本南宗画院和京都南画坛,后人称他为日本画坛的“三元老”。池田桂仙与其父收藏有中国古代名家书画多种,目前一些拍卖会出现的明清绘画作品上,仍时见桂仙的题识或钤有他的印章。 左宗棠(-)行书八言联 镜芯蜡笺水墨 ×38.5cm×2 孙文(-)行书“天下为公” 镜芯纸本水墨 ×38cm 出版:《百年钩沉》系列丛书第一辑,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年 藏家简介:温廷宽(-),研究员,年毕业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艺专、京华美专、南京中央大学教育学院导师、讲师、教授,文物出版社第一编辑组组长,年到中国美术研究所。先后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美术史论》副主编、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编委,大足石刻研究学会顾问,乐山大佛综合整治委员会顾问。自青年时期起,钻研金石学方面的著作,对形肖印的研究较为深入,主要侧重石窟雕塑艺术研究。对我国雕塑艺术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所写专著受到美术专业者的重视。 罗振玉(-)篆书《论语》册页 册页纸本水墨 年作 出版: 1.《中国近现代名贤书札》 2.《百年钩沉》河北教育出版社 说明:附鉴定照片七张 王铎(-)行书《和万年成少府寓直》 辛卯(年作) 立轴纸本水墨 ×56cm 说明: 1.汪士元、王闻善旧藏 2.参考《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文物出版社,第页王铎印鉴第53、54方印、第页汪士元收藏印第6、17方印。 梁启超(-)行书“倚松放鹤草堂” 横批纸本水墨 丙寅(年)作 38×cm. 出版: 1.《百年钩沉》系列丛书第一辑,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李世琦编著,年。 2.明信片中国邮政民国书法专辑,年。 上款人简介:张荫棠(-),字朝弼、号憩伯、又号少卿。广东广州府新会县双水人。清光绪举人,捐官为内阁中书。其叔父为清代浙江提督张其光,其兄为享有"绝域使才"之名的清朝第三任驻美公使张荫桓。张荫棠曾两次出使美国。于年奉命随唐绍仪赴印参与中英西藏交涉,在西藏维护国家主权,后以钦差身份查办藏事、规划西藏新政,是中国近代边疆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人物。 寿石工(-)张学良印两方 质地:石 D:5cm×2;H:6cm×2 边款: 1.寿玺印丐。 2.印匄壬申。 印文:张汉卿、学良 出版:《百年钩沉》系列丛书第一辑,河北美术教育出版社出版,年 说明:此两印为张学良旧藏,香港嘉德张学良旧藏释出。 民国三年袁大头母机钢膜 民国三年袁大头一枚 H:3.9cm. 款识:中华民国三年。 出版:《百年钩沉》系列丛书第一辑,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年 说明:徐世昌家藏,拍品直接得自家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xw/1084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