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在一个严峻经济的时代, 自己不能辜负这个时代 财经纵横 《财经人物周刊》 林毅夫:把中国带入世界 导 视 他是名满天下的经济学家,只身一人,横渡海峡,只为一颗报国的初心 林毅夫:一个年轻人,如果你有千万人的能力,那你的心就是应该为千万人服务,如果你有亿万人的能力的话,你的心就应该为亿万人服务。 他是争分夺秒的“空中飞人”,学贯中西,心怀世界,绘就人生如歌的画卷 人生的每一个路口,他的选择都异于常人。 林毅夫: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是什么样的选择成就了林毅夫?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他一路前行? 林毅夫:做一件事情,尽你的力量去做 《财经人物周刊》,带您走近经济学家林毅夫的传奇人生。 主持人:各位好,欢迎收看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财经人物周刊》。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的财经人物是林毅夫。林毅夫,大家很熟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讲出几件林毅夫的故事。年9月,也就是一年半以前,林毅夫又被委以重任,成为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南南学院是个怎样的研究机构?南南学院培养的,又是些什么样的人才呢? 解说年夏天,南南学院这个学期的最后一堂课,南南学院院长林毅夫专程来到教室,与学员们告别。 现场林毅夫与学员握手话别 学生:我们会想你的 林毅夫:谢谢,我们还会见面。 林毅夫:时光飞逝,今天是我的新结构经济学最后一堂课。 解说班里的学生有不少来自非洲国家,林毅夫叫得出每一个学员的名字,在他们的家乡,到访的林毅夫常常被奉为上宾。经过一个学期的相处,在学员们眼里,林毅夫不仅是满腹经纶的经济学教授,更是他们心目中耀眼的明星。 现场学员们给林毅夫赠送小礼物合影 现场:学生:这些礼物送给您。 林毅夫:我会好好保管。 学生:希望您能记得我们。 林毅夫:当然。 学生:谢谢您花这么多时间教我们。这还有另外一个礼物,非常漂亮的礼物,这是来自莫桑比克,哦不,来自巴基斯坦,对不起。 林毅夫:谢谢,我会好好保管,放在我办公室里,下次你们来我办公室。你们就会看见了。满满的回忆,和你们在一起的时光。 学生:谢谢教授,这里有一个蛋糕。 林毅夫: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个蛋糕 学生:照张相吧 林毅夫:在将来你们大家如果有需要学院为你们做什么,或者需要我做什么,我义不容辞,谢谢。 解说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地理位置大多位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分,因而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被称为“南南合作”。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并主持南南合作圆桌会,宣布设立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由中国商务部主管,委托北京大学主办,由林毅夫担任南南学院院长。 南南学院第一批入学的新生大多是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初级与中高级官员。可以预想,若干年后,当这批发展中国家的中高级官员日后成为领导人,他们在中国学到的发展理念将对本国的经济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Desta,作为埃塞俄比亚总理办公室公共参与和动员的副部长,他也在认真学习中国快速发展的经验。 Desta:年之前,中国还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但是如今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我们可以从中国的经验中学到很多。 解说经过一年的学习后,27名攻读硕士学位的学员将学成回国,把他们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再传递。 林毅夫:我们中国一向讲,“己利利人,己达达人”。我们希望中国富强起来,我们希望其它发展中国家过去跟我们有共同命运,将来也可以跟我们一样共同繁荣起来。所以十九大里面它强调我们对国际上的帮助,我觉得相当重要的是理论的支持,思路的基础,中国人讲,思路决定出路。 主持人:让贫困国家分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经验,这正是建立南南学院的意义所在。大屏幕上的这两个人,一个叫张华荣,中国人,鞋厂老板;他旁边这个人呢,是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的总统。鞋厂老板和非洲的总统怎么会这么亲热呢?其实,他们之间的牵线“红娘”正是林毅夫。 解说这里是中国华坚国际集团在埃塞俄比亚的制鞋厂,厂长张华荣管理的,是一个有着名本地员工的,当地最大的出口企业。 现场:团结就是力量,预备——唱!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张华荣:埃塞中国华坚!你好! 解说华坚集团之所以会在遥远的埃塞俄比亚投资建厂,是源于张华荣受到的一次意外邀请。 张华荣:埃塞俄比亚老总统,原来的总统梅莱斯总统到广东参加我们的大运会的时候,广东就推荐我们这个企业,他接见我们,当时就邀请我们,我就带着广东代表团,去到埃塞俄比亚访问。 解说梅莱斯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而当时张华荣并不知道,梅莱斯的这次中国之行,正是因为接受了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建议,专程来招商引资的。 林毅夫:所以我年3月份到埃塞俄比亚去,那么跟他们当时的总理梅莱斯汇报我的想法,跟我们的研究,并且建议他学习中国筑巢引凤,然后总理亲自招商的这种经验。他听了以后他觉得挺受启发,所以他就在年8月份到深圳参加大运会的时候,那么去进行他当地有比较优势的制鞋业的专项招商,华坚就是那时候去的。 解说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埃塞俄比亚,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国土面积万平方千米,有一亿左右人口,经济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埃塞俄比亚盛产皮革,有着丰富而廉价的原料资源;而且这里的劳动力资源也相当充沛,工人的工资仅相当于中国工人工资的八分之一。不仅如此,埃塞政府还配套了诸如进出口零关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张华荣:他们的工资成本只占17%,我们在中国来讲整个工资成本达到33%。 解说对这样的投资环境,张华荣非常兴奋,马上决定投资建厂。年1月,仅用了三个月时间,拥有两条生产线、五百多名工人的工厂就正式投入了生产。不久之后,生产于这里的第一批皮鞋,就装进了运往美国的集装箱。华坚的投产,一举占到了埃塞鞋业百分之五十以上的份额,而华坚的成功,也使埃塞俄比亚成为了全球投资热点。 阿哈默德:现在华坚为我们提供了多个就业机会,并给我们的制鞋产业带来了提升,过去我们的皮革都是用于国内,但华坚让埃塞俄比亚的皮革走向了世界。最重要的是带来了外汇,带来了美金。 解说作为范例,张华荣和华坚在埃塞俄比亚的成功,正是经济学家林毅夫所期待实现的效果。产品附加值低,人工成本大,是摆在中国传统制造业面前的最大障碍,林毅夫一直在寻求破解难题的途径。他发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线路在历史上非常清晰,工业革命以后,英国的纺织业和制鞋在全世界先进,后来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19世纪这些产业又分别转移到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二战以后美国欧洲的成衣业,制鞋业转移到日本,让60年代的日本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工资上涨,这些产业向亚洲四小龙转移,给那里带来了战略机遇期,80年代这些劳动力密集的成衣、纺织、制鞋、电子加工开始转移到中国大陆。 林毅夫: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也有历史的规律,就是谁抓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窗口,谁就能实现二十年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在一两代人之间进入高收入,所以发展中国家非常欢迎。 解说非洲有着10亿人口,庞大的劳动力市场,让林毅夫看到了中国制造企业产业升级的一条途径,那就是向非洲转移。 林毅夫:这种转移有利于,转出的地区的产业升级,那么也有利于接受这种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的地区,开始进入到工业化、现代化,那么实现就业,实现它们这个可持续的增长。 解说为了让当地员工尽快熟悉工厂现代化的流水作业,提高工作效率,华坚专门在埃塞俄比亚招收了90名工人,送往东莞进行培训学习。发展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发展已经是一条生产线的主管,因为中文好,他还负责给中方管理层女员工当翻译,而他的工资是厂里普通工人的七倍,接近人民币元。在埃塞俄比亚失业率高达47%,很多像发展这样的年轻人,都没有合适的工作,而发展则成了周围朋友羡慕的对象。 发展:我的工资现在可以说是最高的工资,他们也知道要努力更多,才会得到这个好的机会。 解说年,林毅夫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构想。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也可以在世界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复制。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除了有效的市场机制,政府应该在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开办工业园、开发区,并提供辅助性的政策支持,比如给新型企业和技术先进企业提供一定的优惠,税收优惠、或者产业补贴等。 林毅夫的这个理论,通过埃塞俄比亚的经济增长得到了印证,并迅速在整个非洲产生了示范效应。 主持人:非洲小伙儿发展的中文名字是张华荣给起的,他希望自己的企业能蓬勃发展,而发展,也正像他自己的名字那样,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不断向前发展。个人要发展,国家更是如此。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跟发展中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林毅夫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将给其它发展中国家,带去我们的发展理念,一个新的发展的境界,应该是大家共同繁荣,百花齐放春满园。 解说年3月24日晚,比尔盖茨在北京大学发表了以“中国的未来:创新慈善与全球领导力”为主题的演讲,林毅夫主场主持了和他的对话。此前,林毅夫刚刚给学生连续上了5小时的课,第二天还将飞往博鳌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第三天飞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他的行程一向如此紧凑。作为经济学家,他要在全世界各地考察、调研,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论坛,发表他的学术观点,向世人推介他的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每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也按时出席,经常是披星戴月,昼夜颠倒,但是他好像从来都没有倒时差的概念,因为根本没有时间。 林毅夫的一天经常是当两天来过,很多时候他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赶上早晨给学生上课连饭也来不及吃,但是只要一站上讲台永远都是神采奕奕。林毅夫走路快、开车快在北大是有名的,甚至连喝功夫茶都很快,因为他总是感觉缺少时间。 虽然事务繁忙,但是,三尺讲台始终是他坚守的一方阵地,不管有多忙,他都会按预定的时间赶回来给学生上课。 早上八点二十五分,林毅夫快步走进教室。没有任何寒喧,也没有什么开场白,他开始了这堂课的内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改革。 同期林毅夫:柳永所写的《望海潮》,他讲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一个城市住了十万家,十万家大概多少人呢,古代的话一家总有十来口人,十万家就有上百万人,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市场上面琳琅满目,各种绫罗绸缎,而且每家都非常富有,下面这句话非常妙,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就代表晚上的夜生活跟周末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解说林毅夫的课程很受学生欢迎,课堂上经常是掌声、笑声不断,甚至有不少学生专 程从外地坐飞机赶来听一堂林老师的课。 林毅夫:71欧元,然后还要给小费,我给他80欧元,很想说你再找给我钱,但是为了顾及中国人的面子,不敢跟他把零钱要回来。结果这个头发是80欧元的头发。 主持人:对于外界来说,林毅夫是中国经济学界最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回首走过的历程,在每一个重要的人生关口,他都做出了不同常人的选择。那么,是什么样的选择,成就了今天的林毅夫?又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他一步步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呢? 解说年,董文俊正任北京大学经济系副主任。有一天,当时北京大学主管研究生的领导找到他,说有一个台湾来的学生想到北大读经济,让他去会一会,看看能否接收。这个学生就是林毅夫。 北京大学教授董文俊:当初带着疑问呢,台湾来的是吧,为什么为了读书冒这么大风险干嘛来呢,脑子里有好多设想,是不是哪儿,跟哪个领导、哪个单位不顺心,换换环境,或者是家庭这个婚姻状况不满意,躲避,还是怎么的,反正脑子里头有好多想法。 解说带着这些疑问,在西直门的一家招待所里,董老师见到了27岁的林毅夫。 19岁时,出生于台湾小县城宜兰的林毅夫,考入了台湾最好的大学——台湾大学攻读农工专业。1年后,转读军队系统的陆军军官学校。年,林毅夫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毕业后,又被军方送到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攻读MBA,成为台湾较早拿到MBA学位的人之一。年毕业后,他被选派到金门马山岗哨,担任连长。那时的林毅夫,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就在年5月16日,林毅夫做了一个选择。他独自一人从金门游过台湾海峡来到祖国大陆。 林毅夫:因为当时的政治气侯你了解嘛,我想这个我个人回到祖国来,这是我自己的选择,并不是说我在台湾有什么不满,在台湾其实不管是自己的亲人,还是老师,还是自己的长官,其实对我都很好的,那么我回到(祖国)大陆来呢,这是我自己对历史,以及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认为对这个历史应该作出什么样的一个贡献,所做的选择。 解说林毅夫说,自己在金门的时候,常常望着祖国大陆的方向出神,心里生出无限的向往。 林毅夫:触动很大的是当时我在金门,然后看着(祖国)大陆的山水,每天就望着这个山,真的是有江山如此多娇的感觉,有很大很大的像一个呼唤,像一个母亲对儿子的呼唤那样的(感觉),就站在那个地方看,那我真的是,每次看到尤其是早上的时候,隔着一层晨雾,隔着这样一个短短的海峡,那真是一副图画。 解说林毅夫最佩服的两个人,一个是王阳明,王阳明是一个知识分子,在一个社会思想禁锢的状态下,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体系“知行合一”的理论。另外一个人就是设计、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多年前修建的工程至今依然在惠及一方百姓。刚来到祖国大陆,林毅夫就怀着崇拜的心情来到了都江堰。 林毅夫:那是我回到国内来以后,年,然后到四川去,到成都,站在都江堰的旁边,那种心情我就觉得真的是非常激动,几千年了,四川是天府之国,就是因为建了都江堰。我觉得一个人做事情,应该就是以李冰父子这样作为榜样,做一件事情,尽你的力量去做,然后,可以对人类社会,而且不只是对当时,可能对未来还有很大的贡献。 解说林毅夫的想法让董文俊深受感动,两人一见如故,聊得特别投机。 北京大学教授董文俊:“不要用一般人的这种所谓世俗的这种心理去分析。他与一般人不一样的,他有一种抱负,一种大志,要干事。 林毅夫:(中国)大陆这个地方当时有十亿人,台湾只有两千万人,以前孙中山曾经讲过,他说一个年轻人,如果你有千万人的能力,那你的心就是应该为千万人服务,如果你有亿万人的能力的话,你的心就应该为亿万人服务。中华民族的复兴肯定是要亿万人的复兴,不是两千万人的复兴,而且我认为是亿万人的复兴,对这两千万人的复兴,或是兴盛也会提供一个更好的条件。 主持人:为什么到大陆来?从踏上大陆的那一刻起,林毅夫就一直在回答这个问题。他的一句话让董老师印象深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就是说,作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格,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为了实现心中的抱负,他把一天当两天过,走路风风火火,永远都在和时间赛跑。 年的中国,一股出国潮迅速席卷了中华大地。出国淘金,成了大家梦寐以求的事情。就在这个时候,林毅夫接到了一封推荐信,写信的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他推荐林毅夫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愿意为他担保,提供全额奖学金。 为什么是林毅夫?这样的机遇为什么偏偏会落到他的头上呢? 解说改革开放初期的北大,校园里的学术氛围自由而开放。在一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校方邀请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教授舒尔茨来学校演讲。林毅夫因兼具经济学专业基础和英文功底,被董文俊推荐担任舒尔茨的随行翻译。就是这一次当翻译的经历,成为了林毅夫人生又一个转折点。舒尔茨回美国不久,就给北大写来了一封信。 解说年,在无数人挤破头,哪怕倾家荡产也要出国的年代,林毅夫飞到了芝加哥大学,拿着全额奖学金,师承舒尔茨。 林毅夫:要是没有他主动邀请我到芝加哥大学去读书,我不会去美国留学,我大概也不会选择经济学作为我终生的职业,从他身上我学到怎么做学问的方法,舒尔茨教授是特别注重从真实世界的观察现象当中,去找出它背后道理的经济学家,我想呢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授人以鱼”跟“授人以渔”的差别,教人怎么抓鱼,或者给他一条鱼的这种差别,我从他那边学到了做学问的方法,我想这是我终生最受用的地方。 解说林毅夫几乎将全部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很快,林毅夫用四年时间拿到了别人要用5—7年才能拿到的博士学位。 结束了在美国的学习之后,林毅夫又面临着诸多选择。年,中国刚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如果回国的话,在外人看来,林毅夫在美国学到的西方市场经济理论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林毅夫:第一个你没有同行,没有可以跟你直接对话,帮助你,激发你思想的同行,因为我第一个,我当时是第一个从国外学成回国的嘛,第二个呢,也没有文献,也没有资料,你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你也没有办法跟人家交流,那你到中国来,肯定是死了,能做出什么贡献呢?可是我觉得我在芝加哥大学,学到最好的就是说理论创新,是对现象的直接了解,这是最重要的前提。 解说林毅夫坚信,正在快速发展、快速转型的中国,对自己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年,林毅夫带着三十多箱英文资料回到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回国之后,他先是在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担任副所长,直接进入到影响到中国政府高层决策的研究核心。 林毅夫:我作为学者就是建言嘛,献策嘛,能够采纳最好,不能采纳继续说嘛,只要你觉得它是对的。 解说年林毅夫结束了在国务院研究机构的任职,和几位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者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林毅夫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林毅夫:那么我希望就是说,在这个地方能够,集中一批优秀的教授,同时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学生,然后把中国的改革发展的经验好好地整理,所以我常想这个地方可能会成为中国诺贝尔经济学家的摇篮,而且这个时间我觉得也许也不会太远。 解说在林毅夫办公室的一角挂满了国际奖状,他写的关于中国农村改革,国企转型方面的论文多次在国外获奖,尤其上世纪9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的奇迹》更是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蔡昉当年和林毅夫一起完成了这本著作,当时写这样一本20多万字的书花了他们5年的时间,而且,得出“中国奇迹”的结论也是敢为天下先。 社科院副院长蔡昉:现在讲中国的奇迹没有任何人怀疑,但是在九十年代初的时候,讲中国的奇迹,还有人会有疑问。因为,不要说中国的奇迹,那个时候讲东亚奇迹都遭到了美国一些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怀疑。他们甚至认为,日本,亚洲四小龙,这个奇迹都不持久,当时在他们眼睛里根本还没有中国。 解说通过《中国的奇迹》这本书,林毅夫传达了自己对中国改革开放制度的理解。年5月底,林毅夫的事业又迎来了新的机遇,这一次他要赴任的,是世界银行的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集团有个成员国,所属五家机构致力于减少贫困,推动共同繁荣,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银行的成员国,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让中国在世界银行的话语权不断增加,才最终让林毅夫在世界银行担任要职。而在林毅夫之前,世行历史上有六位首席经济学家,他们都来自西方发达国家。 约瑟夫·斯德格列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首席经济学家是世界银行里的重要角色,林教授的任命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13亿人口的大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30年来保持着10%的增长速度,让3亿人脱贫,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都是巨大的成功,其它没有这么成功的国家可以好好地向中国学习。 解说林毅夫在世界银行工作时,四年内去了非洲14次。中国改革开放使得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非洲依然贫困。林毅夫发现,非洲仍有大约4亿人饿着肚子入睡,还有超过六分之一的人口在贫困中挣扎。每次到访,林毅夫的内心都有很大的触动。如何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成为他在世行思考最多的问题。 林毅夫:所有发展中国家,所有贫困的人,他们的追求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希望一个比较美好的未来,他们都希望他们的子女,可以生活得比他们更好。那我自己作为世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当然就觉得自己有相当大的责任感,当我看到那些贫穷的孩子的时候,那么内心里面就会有一种冲动,觉得我们自己也曾经贫穷过,我们是幸运的,那么他们能不能像我一样,也变成幸运的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所以有时候这种责任感,也就油然而发吧。 主持人:对于林毅夫的赴任,斯蒂格列茨认为,世行选择了林毅夫,实际上就是选择了中国的经验,选择了中国的发展经济学。作为学者,林毅夫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提出了一套完整而崭新的理论体系——新结构经济学理论,他认为,一个高质量的经济体系应该是有效的市场加上有为的政府,二者缺一不可。林毅夫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和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正好吻合,正是这不平凡的40年,使得他拥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也正是分量越来越重的中国,将他托举到了世界的舞台。林毅夫先后在台湾、大陆和美国求学,可谓是学贯中西,作为一个名满天下的经济学家,生活中的林毅夫有怎样的家庭?他和他的家人又有怎样的理想呢? 解说夜色下的朗润园一片静谧,而林毅夫办公室的灯光显得格外明亮。园里的门卫说,只要林老师人在北大,他几乎天天都是十二点多回家。有几次,林毅夫的妻子陈云英还专门跑来催促他早点结束工作,注意休息。 和林毅夫夫妇同在美国读书的学者左小蕾和他们都很熟识,在左小蕾眼里,林毅夫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最大的乐趣就是工作,但同时,他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左小蕾:“要不是他结婚那么早的话,就是那时候在台湾,他后来不会结婚的,因为结婚有很多琐事你知道吧,他真的是比较理想化,不是那么现实的,不是那么这个,为一些短线的利益所左右得了的,我觉得这点挺难得的,包括他的夫人,我觉得也是非常理想化的。” 解说当年,林毅夫冒险从台湾游到大陆的时候,不仅抛下了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儿子,还有身怀六甲的妻子。远隔千山万水加上通信不便,林毅夫和家人都无法得知对方的消息。 董文俊:大概过了半年多以后,他情绪上我就发现有一点低落,后来就谈我说是不是惦记家里面,他说是,他说可能第二个(孩子)要生了,因为他来的时候他老婆就怀孕了,他说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 解说通过在国外的朋友,董文俊帮助林毅夫与家人间接地取得了联系。 董文俊:所以有一天他眉开眼笑来了,我说小林你今天怎么那么高兴啊,给我一个照片,是陈云英带着两个孩子的照片,抱着一个站着一个的照片,后面写了一首诗,诗的内容我忘了,内容就是说,我理解你,理解你这种行为。 解说面对丈夫的不辞而别,妻子陈云英没有一句怨言,林毅夫说,他们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林毅夫:我有信心她会支持我,当然我也知道对她来讲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她处的环境比我更困难,一方面是外部的环境,一个丈夫走了,而且在当时的海峡两岸的气氛之下,她不仅要承担外部的环境对她的压力,还有家庭里面要带小孩,要工作,所以我内心里面对她是特别感激的。 解说虽然得知了对方的消息,安了心,但现实却是长久的分别和无尽的等待。陈云英独自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一边工作,一边照顾两个孩子和老人。直到年林毅夫在美国留学的第二年,陈云英带着一双儿女也来到了美国,这是他们在分别四年后的第一次相聚。 林毅夫在芝加哥大学博士毕业之后准备回国工作,因为妻子在美国的学业还有一年才能完成,林毅夫又转去耶鲁大学做了一年博士后。 陈云英毕业之后,林毅夫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一家人终于在北京安顿下来。因为林毅夫身兼数职,又经常过着空中飞人的生活,夫妻俩还是聚少离多。 林毅夫:她是非常支持我的一位女性。她很理解我的追求,然后她跟我有同样的追求。所以呢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也许从一般家庭,从一般夫妇来看的话是比较少的,但是我想我们相处得非常好,非常愉快,非常融洽。 林毅夫:云英女士跟我一起,把这个小调献给大家。 (林毅夫:长安街读书会成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 注:授权发布,转载须统一注明来自长安街读书会公众平台:changanjie-read。 本期责编:李雨凡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直机关及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学员、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书友以书相聚,以学养才。 在第22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前,经民政部、文化部等相关主管主办单位报备批复,长安街读书会牵头发起成立“全民阅读促进委员会”,作为全国性的人民团体,该机构将通过开发利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大中院校的全民阅读文化资源,促进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并以党建为先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努力继承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遗志,深入“研读经典”,让“全民阅读”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