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厦门记忆》动漫节金奖作品

朝阳升起,开阔的海面上,停靠着六七十艘渔船。临海,低矮民宅错落,紧紧挨着,样子、颜色都不太一样,在水中投下倒影。屋前窄窄的石板路上,一排脸盆摆开,里面是鲜活的章鱼、青斑、皮皮虾等,皮肤黝黑的女人们与漫步至此的顾客讲价。旁边,他们的男人清理着渔网。这里是沙坡尾,位于厦门思明区大学路,演武大桥旁。厦门是由港口发展起来的,而沙坡尾是厦门港发源地最后的留存。时光恍如停滞,市井味十足的老厦门在此延续。以至于很多人感慨,这里就是厦门的乡愁。据思明区政府、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公告,6月10日起,沙坡尾避风坞将进行封闭整治,不再作为船舶停泊点,作业渔船需全部驶离,引导渔民上岸。未来,政府将考虑修葺有历史价值的渔船,让其继续停靠,并建展馆展示这里的历史和文化。这让部分市民和文化人士担忧,没有了渔民作业,渔船成了摆设,渔港文化进了展馆而非真实存在,活的文化是否会变成死的文化?当太多人为的痕迹推动的文化体验、旅游商业项目,是否会变成文化创伤?治理之后,这里是否会像鼓浪屿,变成一个商业味很重的地方,而少了乡愁本真?在城市发展热潮中,公众对于沙坡尾未来的讨论显得弥足珍贵——是市民对城市发展的反思。市井、文艺、落后三面沙坡尾

周日清早7时许,日出的光辉洒进鹭岛厦门。临海的鹭江道上,车流不息,可一拐进窄小的民族路和大学路,清静的街道,沿街的骑楼,仿佛时光都被调慢了。

在静谧的大学路右侧骑楼后,沙坡尾的热闹像被特意隐藏起来,要先穿过民宅间的窄巷,才能觅得。若不是有人带路,进入这,绝对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这里是老厦门渔民生活的缩影,有着浓浓的市井味,也带着文艺青年喜欢的艺术范,但随着城市飞速发展,周边高楼林立,和这昏暗的小巷、低矮的骑楼形成强烈对比。

隐于闹市中的避风坞

“嘟嘟嘟”,53岁渔民老郭正驾着自家小渔船,赶着半潮,从演武大桥下穿进了避风坞。10余年前一次台风后,听说这里有避风坞,老郭就从鼓浪屿搬到了沙坡尾。

这里开阔的海面上,停靠着六七十艘渔船。临海错落有致的民宅,生怕被分开,每栋都紧挨着,虽只有两三层楼高,但样子、颜色都不太一样,似出自不同人、不同时间所盖。紧靠民宅,2米左右的石板路,沿着海堤环绕,至东南边高楼前断开。

石板路两边,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脸盆,红、黄、蓝、粉,新旧不一,分开养着章鱼、河豚、青斑、皮皮虾和花蟹等,还有些海树和少见的海鱼。这样的小鱼滩有近40家,摆了近50米长,本就窄的小石板路更加拥挤,一不小心,就会来了个挨肩擦膀。

附近老街坊推着小车,提着从市场买来的菜,在摊位间慢行而过,看到满意的,就停下砍价。这里摆摊的多是操着闽南语、皮肤黝黑的女人。她们的男人正在岸边的渔船上清理渔网。白鹭三三两两栖息在船头或岸边,等着渔民将小鱼扔给它们。

56岁的王阿姨抽着烟,依靠在自家门前,安静地看着这近在咫尺的热闹。她家的窗栏前,挂着个破旧的铁牌,写着“经济理发”。理发店很简单,就在一楼不到8平方米客厅,一个梳妆台、一张凳子,洗头就在洗手间,王阿姨干理发也有30多年了,手艺深受街坊喜欢,价钱也不贵,洗剪吹一次15元。

上午10点左右,75岁的陈阿姨提着刚买的菜来洗头了。跟所有老街坊一样,两人从一进门开始,就热络地聊起天。“这些摆鱼市的渔民,吵着呢。不过,要是走了,也就不热闹了。”王阿姨在避风坞出生长大,即便出嫁也没出去。她的娘家就在50米之外,也开了间不到5平方米的理发店。

接地气的文青新圣地

“这就是老厦门。”大学路不辍咖啡馆的陈老板是地道的厦门人,初中起就常到沙坡尾的同学家玩,也喜欢上了这个地方。“那些渔民收摊了,就在我门前洗盆子,虽然有点脏,但感觉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

生活、老厦门的味道,成了文艺青年喜欢沙坡尾的理由之一。在大学路屋宅前后,每走20米,就能发现一间别致的小店,与文艺有关的主题,都能在这找到。就连摄影师,都可以一抓一把。

“沙坡尾除了避风坞外,文艺的工作室、特色的小店也给它增色不少。”厦门大学大四的Angelina趁着毕业前夕,约同学来拍照留念。

摄影师罗联璧从年开始,拍下了避风坞多张照片,他说:“喜欢这里有人味,可以看到鲜活的生活,不像城市冷冰冰。”厦门市老年摄影协会秘书长陈廷枢平时只要来买海货,也会拍上几张照片,“左手提着刚买的海货,右手拿小相机拍洗水桶的渔民”,成了他10多年的习惯。

时代空间海西事业部的负责人,特意把工作间设在面朝避风坞的一栋旧宅,每天看着归来的渔船、起落的潮水。“涨潮时,渔船的红、蓝倒映,退潮时,丝丝水线在淤泥上行走,像是作画。白鹭会停留,对面一栋屋宅楼顶的鸽群飞起来,这景色瞬间就灵动了,生活都变艺术了。”

而离它不远的,是文青的新兴圣地——艺术西区。艺术西区原来是一个冷冻厂,在西区主楼一楼,还能见到厚重的冷冻库铁门。但这铁门后,一到夜晚就成了狂欢演唱会,不定期地邀请全国各地的乐队。

“就像音乐是我们生活一部分,渔港鱼市也是沙坡尾居民的生活。”在艺术西区一楼工作的小鱼上下班都会特意绕进避风坞。“看着两边的骑楼,楼前晒太阳聊天的老人,那些老五金杂货店,感觉特别接地气。”

被商业圈包围的老港口

如果,你只从文艺青年的口中听说沙坡尾的故事,就想来一睹它的风采,那你也许会失望。

今年五一,在厦门工作的张小姐带大学同学逛沙坡尾,就遇到了这样的尴尬。“在一条逼仄的小路上,看到小小的渔船杂乱挤在码头,四周都是淤泥,还有四处乱飞的苍蝇,鼻尖弥漫着难闻的鱼腥味。同学很惊讶地问我,怎么跟照片差距那么大。”

随着厦门城市的飞快建设,沙坡尾也正遭遇着城中村的尴尬。

10米左右宽的民族路、大学路,串联着鹭江道商务中心和厦大旅游经济商圈。路两头,世纪中心大厦和在建的世茂双子大厦,将带来如洪水般的人流和车流。昏暗的骑楼小巷内,起皮的白墙边,老人静静地坐在老凳上。与百米之外,鹭江道上光鲜的小车、精致打扮的白领形成强烈对比。

开经济理发店的王阿姨说,这里的人搬走很多,留下来的要不是习惯了有感情,要不就是真没别的地方去。有的两层小楼里,挤住着两代乃至三代的老居民。在大学路开了11年小吃店的老板阿昌(化名)说,以前住这的多是中山路上班的打工仔,一栋小楼里,能住上五六户人。自从房价飞涨后,打工的大多搬走了。

从年,阿昌家的店租就从元左右,每年一涨,涨到现在的元。避风坞里也是如此,40平方米的临海店面,月租要~元。而艺术西区主楼一个20平方米的小店铺租金也要元了。

在这飞涨的房价下,只见一家家服务生活的廉价老店关停,一间间品味生活的文艺小店开张。阿昌说,“特别是最近3个月,每天几乎都能看到有老店关门,新店装修”。

老厦门人的海鲜生活

有人把精致小巧的鼓浪屿比作厦门的胸针,饰以瑰宝,璀璨夺目,把沙坡尾比作一环亚麻围巾,不事张扬,低调平静。光阴沉淀的气息扑面而来。

起落的潮水,轻轻拍打岸边,进出的渔船,让小小的沙坡尾,活了起来。男人们还在清理渔网,女人们就摆起了集市,这是他们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周边的居民,都想来这里买最新鲜的鱼货,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海腥味,人们像模像样地砍着价,盆里的鱼儿吐着泡泡,生活的气息也噗噜噗噜跑出来。

沙坡尾是厦门最古老的港口,被岁月洗礼过的石板路,带着锈迹斑斑的码头,见证了几代厦门人的成长。会选择这样的鱼市生活,大多是老厦门人。幸好还有沙坡尾,把老厦门味儿收藏起来。

有心的人,看这里到处都是美景,左手拎着刚买好的海鲜,右手拿着手机拍洗水桶的渔民。行走之时,恍然微醺。

渔民没了咖啡馆有什么意思

5月11日,思明区政府、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发布《关于厦港沙坡尾避风坞封闭管理》的公告。6月10日起,这里将进行封闭整治,不再作为船舶停泊点,长期停靠的无证船舶和外地船舶需全部驶离,不再停靠作业渔船。

按照官方说法,沙坡尾片区将从硬件设施升级、文化精神塑造、人文素养凝聚等进行整体提升改造,着手从渔船上岸、避风坞清淤、避风坞沿岸路面修整、危旧房改造、沙坡尾历史再现和社区营造再造“玉沙坡”。厦门相关部门考虑将具有历史价值的渔船进行复制和修缮,重新放到避风坞,整体改造方案也正在征求各界人士的意见。

方案还未最终确定,但民间呼声高涨,表达出保留原生态渔民文化的强烈愿望。厦门小鱼网曾发起投票,其中,喜欢原汁原味,不希望沙坡尾改造的有票,占83%,而希望改造的仅有票,占16%。

厦门港发源地

现在的沙坡尾,是历史上玉沙坡的一部分。

“厦门港的发祥地就在玉沙坡。”厦门市文化局原局长彭一万介绍,厦门港的开拓以渔港为伊始。清朝,厦门港是一处月牙形海湾,与如玉的沙滩连成一片,称为“玉沙坡”。明末清初,郑成功开辟了东西洋贸易通道,厦门港逐渐成为渔港、军港、商港三位一体的重要海港。

厦门博物馆原副馆长何丙仲说,从年至年的百年间,玉沙坡成了海峡两岸厦门——台南的唯一对渡口。清代官员横渡台湾海峡时,出境返厦,都须先往这里的朝宗宫、风神庙祈福。

扬州八怪之一、清代大画家黄慎受邀赴台前,曾住在玉沙坡海关小馆,并创作《鹭鸶寿石》,画了海滨的白鹭和岩石,现藏于扬州博物馆。而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鲁迅也常到玉沙坡海滨散步。年1月15日,他离开厦大去广州,也是在玉沙坡乘船。

随着时代变迁,城市发展,朝宗宫被周围民宅日渐挤占。本可停泊约80艘百吨位渔船和百余艘小型渔船的避风坞,因环岛路、演武大桥建设,于年11月关闭。年,厦门市政府宣布废止沙坡尾渔船避风坞。

大船无法进入,一些小渔船还到此停靠,包括很多漳州龙海的渔船。近10年来,渔民们渐渐聚集,在岸上贩卖海鲜,形成了现在的鱼市。

而在沙坡尾附近,是厦门鹭江道商务中心和厦大旅游经济商圈,高楼大厦崛起。很多人担心,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这片厦门港发源留存地,是否会在城市建设的推进中被湮没。

随渔民退出的是海洋文化

本次沙坡尾改造方案中,让渔民上岸受到部分民众反对。厦门渔港监督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渔民们吃喝拉撒都在水上,生活垃圾直接入海,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自从演武大桥建成通车,避风坞已经不具备渔港功能,小型渔船赶潮通过桥下,有安全隐患。

据统计,长期停靠沙坡尾避风坞的渔船共计艘,其中本地船舶83艘(有证75艘、无证8艘),异地船舶58艘(漳州龙海籍49艘、海门籍9艘)。从事捕捞作业的多是龙海渔船,而非厦门本地渔船。

说到让渔民上岸,厦门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曹立新表示,什么东西都是相对的。有人觉得这里鱼腥味很重,但是哪个菜市场不会有味道,渔民农民去闻洋人身上的香水味,也觉得臭。游客固然重要,对于一个城市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居民。若渔民造成的生活环境真的有不卫生的地方,需要环境改造提升也是共识。人才是城市的中心,而不是城市的道具。真正好的改造方案是以人为本,让人期待,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做到“游客花枝招展,渔民渔歌唱晚”。

厦门市社科联原主席方友义表示,厦门应该有足够的胸怀和智慧来管理好沙坡尾,对避风坞能承载多少渔船,目前有多少渔船,要怎样控制比例,都要心中有数。如果没有这些渔民和鱼市,那么沙坡尾就会和别的景点同质化,也没有了延续性。有时,政府管理整治为了整齐好看,会统一规划,但往往造成一刀切,破坏了原有特色和味道。多几艘渔船,又会对整体规划影响多少。没了渔船和鱼市场,都是咖啡馆有什么意思?政府应该多动脑筋,为了环境和为生,多配套垃圾桶、公共厕所等公共设施,引导他们讲卫生讲文明。

一位老厦门人更是在网上发表公开信称:“厦门港最可贵的就是渔港和渔业的遗存。沙波尾和这些渔船、渔民,已经是厦门岛上仅存的、最原生态的群体。我认为,他们保存着这个海岛城市的根。厦门老渔民近年逐渐退出渔业后,幸好有这些来自龙海和邻近县的渔民填补空间,为厦门保留古老的渔业,保留这个城市的渔业文化,保留了古老的渔俗,也保留了这个城市的海洋文化体验价值。让渔民退出沙坡尾,我认为其实退出去的是渔业、海洋文化和历史。”

有鲜活生活,何必再造景

台湾纸雕艺术家洪新富表示,整治改造是十分有必要的,但关键在于是否尊重古老的工法。听说政府部门考虑在避风坞只保留观光船只,可人才是文化的传承者。船可以换,但是人要留下。甚至可以说,对于一个老渔港而言,这些居住了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老渔民,他们的价值比新引进的艺术家还要宝贵得多。改造不以尊重传统为基础,那所有的创新都只是一场灾难。

德国勃兰登堡科技大学文化遗产研究硕士王国慧认为,避风坞是庇护之所,是一种相与情厚的记忆,厦门港的记忆遗产和乡愁不能只有辉煌海图,更应保留这份庇护的情怀。保护活化一个地域,它的文脉和地脉一定要是通气相连的。现在,沙坡尾有鲜活的生活生态,草根自然共生的休闲业态,以及避风坞作为庇佑的那种场所记忆。这些在如今被同质化旅游街区攻城略地的中国及厦门都显得特别有人情味、古早味,这些弥足珍贵的场所特质,也是沙坡尾之变能够牵动如此多人心的重要原因。为何要抹去这些最有质感的细节,用蜡像馆式再造历史场景的过时办法,去打造一个所谓的旅游新地标。这样一个前景规划,与目前对沙坡尾生活景观清场,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这让不少人从情感和认知上,都是难以接受的。

文化遗产不仅是物质的存留,还有非物质的一块,人的记忆和生活景观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景观的重要性表现在它保留了历史演变的系列,而且它能活生生地让人去看到,当地人和自然之间共生的关系是怎样演变的。所以,文物文化保护早已从单体的物件保护,到它与周边的环境、它和所在产所的关系。就如哈尼梯田文化遗产保护,就不仅是梯田的保护,还涉及怎么用水、种稻,以及人们习俗等,以及他们村寨、聚落,体现的人和自然共生的关系。

体验式渔业观光

原厦门市文化局局长彭一万建议,利用旧建筑物建造“厦门港博物馆”和雕塑群,展示从古到今的厦门港历史,展示郑成功、黄慎、蒋元枢、鲁迅的故事,重建朝宗宫(兼风神庙)。举办“郑成功文化节”时,可开展“三门(厦门、金门、鹿耳门)共走成功路”旅游活动,邀请台南市建造的“戎克船”(郑成功登台时使用的船只)从鹿耳门出发,经金门到厦门,泊于玉沙坡,返程路线同样。厦门与台南共同举办玉沙坡——鹿耳门对渡文化节,拍摄影视。这里还可以打造“玉沙坡海鲜风味一条街”。

台湾金门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林美吟看过学生拍摄的照片,印象深刻,决定亲自走访。她觉得,相较于许多早已看不见渔业景观,只剩下游憩造景的都会码头,位于海陆相接之地、地处现代化城市一隅的沙坡尾,从海延伸陆地的渔船、渔人、港口、街道的延续性景观,以及周边街区的相关产业,是能让人立即体会本地文化的活的历史场域。而使这个历史场域存在的渔业文化,就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资产,也是厦门港历史文化的根。

海都记者兰京魏暾陈晓东许茵茵部分图片由摄影师罗联璧提供

点击下方蓝字“阅读原文”最后看一眼沙坡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xw/114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