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5/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禾山青年图南

厦门岛内除了中山路一带的老市区

剩下的地方曾分布着广袤的农田

其间散布大大小小百余个村庄

这片农村区域,称为“禾山”。

禾山的范围远不只有禾山街道那么大

随着厦门城市化发展

越来越多村庄消失在岛内的高楼大厦中。

而我希望的,是能让更多老禾山人回忆起

自己曾经无比亲切与热爱的故土。

让更多新老厦门人知道,岛内曾有片地方,叫做禾山。

#第4期#本期专题:那些变成景点与公园的村庄

1.游客爆满、来厦必打卡的曾厝垵社

2.东坪山公园内的东山社与东坪山社

3.忠仑公园里有个忠仑社

每月上、中、下旬定期更新

分享关于厦门岛内禾山地区的知识与趣闻

让你了解深埋在高楼大厦之中的过去的秘密

1游客爆满、来厦必打卡的曾厝垵社

近年,曾经作为厦门岛内的一个普通城中村的曾厝垵突然爆红,“曾厝垵文创村”变成来厦必逛的网红景点,令不少厦门人感到意外。

▲曾厝垵景点漫画

曾厝垵社(以下简称曾厝垵,“社”为自然村单位,相当于“庄”、“屯”,可省略)位于厦门岛南部,隶属于曾厝垵社区居民委员会(曾厝垵社区下辖曾厝垵、仓里、前田、西边、前厝、后厝、东宅、上李共8个自然村社)。曾厝垵社有1、2、3三个居民小组,其中第1小组是历史上的港口社,李姓聚居,上李的李姓即来源于此,现港口社仍有李氏宗祠。第2、3居民小组即为原本的曾厝垵社。

▲位于曾厝垵社西北的港口社的李氏宗祠,现港口社已与曾厝垵社相连

曾厝垵社为曾氏聚居,有曾氏宗祠。宋末元初,曾厝垵曾氏的开基祖光绰公从当时漳州府海澄县三都新垵村(今厦门市海沧区新垵村)迁至曾厝垵定居。根据新垵《邱曾氏族谱》(新垵曾氏祖先乃入赘新垵郑家,故后世子孙以“邱曾”联姓)的记载,最初光绰公将这里叫做“曾处安”,后逐渐演变为“曾厝垵”,闽南语中,“处”与“厝”谐音,而“安”亦与“垵”谐音,“厝”在闽南语中有“房屋”的意思,进而引申为“聚落”;“垵”在闽南语中有“近海坡地”的意思。

▲曾厝垵《龙山堂》曾氏宗祠,平时大门紧闭,门口有许多摊贩

曾厝垵在历史上作为滨海农村,经济上一直是以务农耕地与近海捕捞、海产养殖为主。其中也不乏诸多村民出海谋生经商,现在曾厝垵内有一条街巷叫“国办街”,就是民国时期由从南洋归来的商人曾国办修建。曾国办在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拥有米行、橡胶园等产业,厦门的思明电影院、全禾汽车公司就是由他投资的。

▲曾厝垵圣妈宫,农业时代,村里的渔民从海上带回的“漂客”被收容、祭拜于此

▲圣妈宫的戏台

▲面朝大海的曾厝垵福海宫,供奉出海庇护神妈祖

▲曾厝垵拥湖宫,供奉保生大帝

上个世纪90年代,伴随厦门城市化进程的扩张,曾厝垵一带农田逐渐被征用、消失,本世纪初,曾厝垵也逐渐不再有村民出海捕鱼,曾厝垵的渔业与农业伴随城市的发展走入了历史。现在,曾厝垵村民的收入多为将自家的自建房出租所得的房租收入为主,曾有一段时间,曾厝垵也租住着许多厦门大学的学生,村庄在当时散发着青涩的文青气息。

▲渔民不再出海后,曾厝垵的海港变为了普通的沙滩

曾厝垵在被定为文教与旅游度假区后,游客逐渐增加。“曾厝垵文创村”每逢旅游旺季与假期便游客爆满,在来厦旅游者中的知名度十分高,仅次于鼓浪屿。但拨开那些为游客服务的、密集的各类网红文创店铺,去除繁杂后的真正的曾厝垵,还存留着多少文化底蕴,这就待每个人自己去分析评判了。

2东坪山公园内的东山社与东坪山社

东坪山公园位于厦门岛的南部群山“洪济山”上(民间多称东坪山,但这是不准确的,东坪山只是整座洪济山的一小部分,是东坪山公园中的其中一座山峰)。东坪山公园、园林植物园等,皆是厦门岛内少有的山林公园,是厦门岛内市区的“后花园”。逢周末或假期,有很多市民都会来到这里爬山、垂钓,或是农家乐。

▲逢周末总有许多市民来到东山水库垂钓

▲难以想象,在遍布高楼大厦的厦门岛内,依然还有这么一片地方的百姓依旧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时代生活

东坪山公园内有两个村庄,东山社和东坪山社,两个村社都隶属于西林社区居民委员会(西林社区下辖西林、东山、东坪山公3个村社,其中西林位于莲前西路旁,而另外两个村庄皆在山上)。

▲天气好的时候,可以从山上的碉堡望台看到远处的大小金门

东山社今为多姓氏村庄。村庄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时,来自莲坂(莲坂为叶氏聚居,有《莲溪堂》叶氏宗祠)的叶普祥(字广祯)在此开基定居(东山社内原有叶氏祖厝,现屋顶已坍塌),后代繁衍,逐渐形成村庄,因位于莲坂以东的群山中,故村庄名为“东山”。为与湖里区的同名村庄区分,这里的东山也称“大东山”,湖里区的东山称“小东山”。

▲明朝时就存在的福山宫,供奉池府王爷,分灵于莲坂的池王宫。福山宫在六七十年代曾被作为村内小孩上课的东山小学校址,之后并入了山脚的西林小学,西林小学在本世纪并入了莲前小学

▲从碉堡望台可以俯瞰东山社全景

清朝末年,一场瘟疫(史称禾山大瘟疫)夺走许多族人的性命,幸存者四处逃亡,整座东山社变成废墟。上个世纪20年代,许多来自莆田、泉州、漳州等地的百姓为谋生发展,陆续来到东山社,连同仅有的几家逃亡后重返的叶氏族人,共同在废墟上重建、经营起新的东山社。

▲东山社圣母殿,供奉妈祖,莆田移民定居东山社后,也带来了妈祖信仰

▲东山社村内小巷,虽在岛内,但深处山林,保留了闽南农村的朴素味道

▲在夕阳的映衬下,红叶显得更加鲜艳

东坪山社多傅姓,有傅氏宗祠。明朝年间南安人傅国鼎(任明皇都都察院御史刑部尚书,相当于司法部部长)卒后,明皇帝钦赐傅国鼎棺椁随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运到厦门,祭葬于厦门梧村金榜山。傅国鼎的三个儿子便在东坪山上定居开基,守孝护陵,逐渐繁衍,形成东坪山社,因村庄位于洪济山的一座山峰“东坪山”的东南侧,故名“东坪山”。

▲东坪山福灵宫,供奉王公王娘

▲东坪山傅氏宗祠

▲东坪山社街景

▲破旧的旧学校

历史上的东山社、东坪山社,因地处山坳中,在经济上主要以种植稻谷、花生、地瓜与果树为主。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村民选择了下山进城,进入工厂或其他单位工作。年,东山社和东坪山社被整体划入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将两个村庄所辖地规划为东坪山公园,东山和东坪山就这样被圈进了公园中。

▲东山和东坪山两个村庄仍有许多破旧但无法修葺的房屋,且越来越多民宅逐渐出现裂痕等问题,但因特殊的原因村民无法翻修自家房屋

由于处在景区、公园中的特殊性,村庄被禁止进行开发、翻修民房,许多村民的后代已无法再建新房,很多人只得下山租房。现在村民的收入来源除了代代相传、至今未被征用的农田外,有人还将自家的自建房、农田出租给外来人口,以收取房租来贴补收入,更多的村民则是在山下早已是现代都市的厦门岛内城区内另谋出路。

▲村内的村民们今天虽不再拥有农村户口,成为了厦门城市居民,但生活环境却依旧如农耕时代那般,带着“厦门市民”的帽子却依旧过着禾山农民的生活

▲有村民将自家种的蔬菜那到山路旁卖给来此爬山、骑行的市民

3忠仑公园里有个忠仑社

忠仑公园位于湖里区,东跨过云顶中路接蔡塘广场,西接金尚路,北至吕岭路,南接思明区的东芳山庄别墅小区,是厦门岛内最大的平地公园。公园内植被茂密,有相思林、龙眼林、柠檬林等,不同花季相应有不同的花盛开,园内还有各样的花岗岩石头,往南侧可登上东芳山,俯瞰城区。

▲忠仑公园内

▲公园内山顶晨读的小孩,很多大学生都做不到早上爬起来读书

公园里每天都有许多周边市民来此健身、娱乐,此外还有多个广场舞团队,在晚上八点左右争相“竞舞”。公园如今已建成约40万平方米,还有约25万平方米的用地未建成,在这25万平方米上,除了几家工厂与单位,尚存一个有着七百多位村民与七千多位外来租客的村庄“忠仑”(忠崙)。

▲从东芳山上俯瞰忠仑公园,你可以发现公园内的忠仑社吗?

相传此处有小山崙,古时此地有张姓人家在这居住,故称村庄为“张崙”,目前可知在清乾隆中期的地图上以有标注“张崙”字样。因“张”在闽南语中的发音易产生不雅歧义,遂将村名雅化为“忠崙”,今多写作“忠仑”是汉字简化的结果,正确写法应为“忠崙”。

▲历史悠久的古榕,在“莫兰蒂”台风中幸存

后来,张姓人家不知迁往何地,消失在忠仑,而一支从寨上(寨上为陈氏聚居,寨上雅号“石湖”,也称石湖陈氏,简称“湖陈”,村内有《著存堂》陈氏宗祠,称“湖陈大宗”)迁来的陈氏族人在此定居繁衍,并建有陈氏祖厝(宗祠),此外,忠仑还有许多姓氏。

▲近年翻新的忠仑陈氏祖厝

历史上的忠仑村民收入来源以农业为主。年8月,在忠仑社成立忠仑苗圃,划归市园林局管,忠仑社的村民从以种地、养牲畜为生的农民变成了掌握木苗栽培与园艺技能的职工,陈氏祖厝也被收为公有,作为苗圃场部(近年陈氏祖厝已翻建)。直到改革开放后,许多村民仍以园艺为业,陆续也有许多外来人员来到忠仑苗圃从事园艺工作,并租住在忠仑社内。

▲忠仑村口

“年开始,江头街道开始从市市政园林局接手代管部分事务,但忠仑社的后续征地拆迁与安置工作严重滞后,忠仑社区至今尚未正式组建,忠仑社的各项事务分别由江头街道、金尚社区、蔡塘社区、后坑社区交叉负责,治安由金山派出所负责,管理权责混乱。年,市住宅办在吕岭路北侧建设拆迁安置房,年时已竣工,但由于村民对安置房户型与配套不满,仍住在村庄内,至今套安置房仍处于闲置状态,每年需花费大量维护资金。”(参考-3-30叶福伟等3人《关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美丽忠仑建设的建议》)

▲村内的传统古厝仅用搭建铁皮棚顶简单保护

年,忠仑苗圃改为规划建设忠仑公园,成为厦门岛内最大的平地公园。但尚未搬迁的忠仑社与植被茂密的忠仑公园成了鲜明的对比,随着公园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与周边城市环境的提升需要,忠仑社的拆迁安置越来越被人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xw/125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