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走进中华毛衫名镇——外砂 外砂,古蓬州都所在地,居于汕头埠和澄海城之中,三面环江,一面临海,母亲河韩江日夜环流而过,冲积出千顷沃野,自然的恩泽和经济的繁荣,使外砂成为现代文明所倚重。在漫长悠远的文明史上,祖先们的憧憬和希冀都铭刻在这土地上,他们的欢乐与哀愁都渗透在江海里,他们一切智慧的创造都早已融化在我们栖息的这个造化秀美的自然中。 今天,当我们面对着茫茫江野,追忆着缈缈的祖先,我们不妨走近它们,那是古朴质美的村落,是经历了时间涤荡的古迹。它们是我们灵感的源泉,是连接自然与历史的纽带。它们就是祖先馈赠我们的遗产。 锦绣大地,厚重的积淀 外砂,北宋末期始有村落,创置已历余年,初“登籍”揭阳,继“迁户”海阳,后“定居”澄海,年春划入龙湖区。载光阴,时时诉说着外砂辉煌的历史。 这里居住着一群群锐意创业、开拓进取的人们,留下敢为人先的文化精神—— “东门晒鱼网,西门摆花规;南门削竹箸,北门梭脚腿”,正如民谣传唱一样,中原绣艺随“宋室南迁”入潮后,经潮汕女子纤巧十指织出潮绣好声名。清末开始,精于女红的外砂姿娘成为潮绣潮织的一支主力军。清末民初,外砂勤劳的妇女用美妙花纹,把村头巷尾打扮出色彩斑斓。一个花规做刺绣,一支钩针勾通花,二支毛箸打毛衫,这里曾经是流行外砂大地的手工技艺,而且世代传承。东溪村著名家族“七家内”,就一直保留着“男耕读、女绣花”的古老传统。 清康熙开始,过惯了“耕三渔七”的外砂人,采用南海边咸草编织出冬暖夏凉的“外砂草席”,用本地芥菜和周边橄榄熬制出美味可口的“橄榄菜”。年汕头开埠后,外砂草席源源出口,销往东南亚,年出口近百万张,成为汕头口岸最大宗的出口商品之一,橄榄菜也香飘海内外。年底,外砂草席、橄榄菜的制作技艺,双双成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了外砂独特的标签。 嘉庆年间,随着樟林港的中兴,以及远洋航运业的兴起,东溪人王菊溪、王邦英兄弟创办了“和顺”洋船队,初为清廷讨贡船,后成暹罗进贡船,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劲旅,外砂也成为海上丝路一个节点。东溪洋船队的出现,带动整个外砂的“过番热”。而后年间,外砂的先民们,身穿毛衫、腰扎水布、带着草席、橄榄菜和甜粿,从外砂出发下南洋,拓殖海外,外砂成为闻名中国的著名侨乡,泰国正大集团总裁谢国民、泰国前陆军总司令切塔?他那咋洛上将都是外砂侨胞,马来西亚吉胆岛因世代聚居外砂华侨,被称为“外砂岛”。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感受外砂、了解外砂、爱上外砂。 这里走出了一代代的清官名吏,留下资治可鉴的从政文化—— 林厝王天性,明代嘉靖时中举出仕后,历任县令府官,清正廉明,成为南昌循吏,潮郡名贤。下蔡林孙,清嘉庆年间,勇除海盗,为民除害,有功朝廷,升为金门镇总兵官,后擢浙江陆路提督。大衙蔡先攀,清咸同年间剿匪有功,从香山协副将升署崖州协副将,以水师总兵用。下蔡蔡麟祥,光绪年间历任澎湖厅通判、恒春知县、彰化县令,在台任职近二十载,把毕生精力和聪明才智倾注在爱台治台和守护海上丝路之中。 这里诞生了一批批革命志士和民族英雄—— 年,南社王金满魏和兆梁成为澄海首批中共党员,奉命回外砂组织农会、发展党员,外砂迅速成为一片革命热土。年春季开始,为寻求革命真理,林美南从揭阳转入外砂竞智学校(蓬中小学前身)任教。秘密通读《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教程》等马列著作,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成为中共潮汕地区最高领导人。—年,潮汕地区歌谣王子王亚夫也利用竞智学校教书身份掩护,传播进步思想,积极引导学生蔡子明、李克干走上革命道路。年,蔡子明经王亚夫介绍参加青抗会,入了党,年参加潮澄饶敌后武工队,在下蔡村建立地下堡垒,配合敌后武工队开展打汉奸活动,成为抗日锄奸英雄。在民族存亡之际,不愿做亡国奴的外砂儿女从四面八方投奔到抗日最前线。金洲华侨郑文道从泰国转道昆明参加飞虎队,林厝侨胞王耀华从曼谷来到江南参加新四军,相继成为“蓝天飞虎”和“孤胆英雄”,为外砂历史增添了一笔生动。 这里曾经迎来一代代党和国家的领导人—— 从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伯达参观蓬中四连食堂算起,先后有郭沫若、温家宝、陈慕华、谷牧、彭佩云、张德江、李锡铭等多位中央领导,亲临外砂视察工作,给外砂的发展带来了动力。 人文荟萃,力量的源泉 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灵魂,它需要时间去塑造和沉淀,而外砂无疑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千年的历史,不仅使这片土地呈现出人类文明每一次进步的痕迹,也为外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外砂溪边,新津河畔,从“富不封顶”的富东福德祠,“不二法门”的长寿庵,到“思无邪”的玄帝古庙;从临江而建的凤窖天后宫,到闹市的蓬中关帝庙,到小巧玲珑的竹宫,这里似乎是一座永远挖掘不尽的历史文化资源宝库。蓬沙书院、沙尾烟墩、中兴街,写满美丽传说,述说着外砂人的信仰与追求。大牙渡、犁头桥,五乡关,浓缩地方文史,刻录了先民们风骨与精神。坐落在东溪村中的书斋群,历久百年岁月沧桑,越发显示它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品位;位于蓬中村里的祠堂群,以其宏大的气势向世人诉说着潮汕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里,聪慧的艺人用传承下来的戏曲和技艺,为生活皴染着一抹抹亮色;隐藏于大街小巷的鹅肉面和米豆粿,则让这个古镇的每一天都余味无穷。流连于这个古老的集镇,无处不在的文化韵味已深深地浸润到每一块砖瓦,每一个角落。 外砂,人才荟萃,文华芬芳,留下不少历史文化遗产。有明代王天性的《半憨集》、《千字文》,清朝陈元浚的《致和堂稿》、《新辑劝善编》,清末民初东溪七家内的《东溪手稿集》、《小香山集》,民国东溪王君实、富砂沈侠云,都留下不朽名篇。上世纪八十年代,旅泰华新侨胞陈述更是饱蘸笔墨,大笔如椽写下百万字巨著《祖国万里行》,震撼泰华文坛。潮州歌册写手陈和崇、故事王陈有德等农民作家,以及“书画之乡”、“灯谜之乡”的名声渐传渐远,为外砂的过去平添锦绣篇章。 外砂人自豪于家乡古老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开创属于自己的新文化。农家书屋、文化广场、企业文化园地,成为追求知识的课堂;广场舞、乒球赛、灯谜台,成为人们享受幸福的乐园。 经济重镇,腾飞的希望 站在时间的纵轴上,回望昨天,有尚未远去的华丽背景;凝视今朝,万千气象为古镇展现了现代新姿,抒写了新的辉煌。 历史时针走进改革开放后,下埔桥、外砂桥飞架南北,线国道穿境而过,沈海、汕昆两大高速交汇外砂,方圆30平方公里的外砂大地顿时春潮涌起,迅速成了投资热土。外砂人承传先民灵感,从传统渊源梳理出自主创新的元素,渗透到潮式毛衫、渗透到风味菜、渗透到狮头鹅众多产业的研究开发之中。三四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外砂大地,厂房林立,千顷沃野,种养连片。0家毛织服装生产厂家和相关企业抱成一团,组成链条,以年产50亿元之势,稳坐全镇经济半壁江山,成为外砂支柱产业。食品、饲料、玩具、造纸、机械等五个门类的生产,如日中天,交相辉映。中华毛衫名镇、广东省中心镇、广东省潮式毛衫专业镇、广东省潮织小镇的殊荣接踵而来;“玉蕾”、“蓬盛”等名牌橄榄菜,让外砂风味小菜香飘万里;全省最大的狮头鹅养殖场和“百禽之乡”誉称,让外砂的名声响彻粤闽两地。 从不固步自封的外砂人,也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召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中华毛衫名镇”与“互联网+”有机融合,大力发展电商,拓宽毛织产品的销售渠道,龙湖区潮织商会、龙头村电商协会、下蔡青年电商团队等一大批创客,伴潮而生,踏浪而来,与企业研发队伍一道发力,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努力拓宽产业销售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目前全镇有电子商务公司11家,利用互联网销售产品的市场主体达户,仓储物流企业16家。、年,外砂镇相继跻身“中国淘宝镇”行列、李厝、南社、内陇、蓬中成为“中国淘宝村”。 古老的历史赋予城市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展现着城市发展的无穷魅力。今天,在加快“政治树正气、经济增财气、文化添神气”的行动中,8万新一代外砂人都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回馈这片祖先留下的土地,他们铆劲掀起新一轮潮式毛衫产业建设热潮,正在以外砂为轴心吸纳周边同行业组团,力争建成与桐乡濮院、东莞大朗齐名的“东方霓裳城”,用五彩缤纷的潮式毛衫,编织外砂人的锦绣家园,编织美丽的中国梦! 长按上方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白癜风怎么治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