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分析――“两方面思维”在设题上的重复使用

前言

今写《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分析――“两方面思维”在设题上的重复使用》一文,大概与义乌市语文教研员吴云芳老师,两次盛情约我写点有关高考阅读的文章,两次遭我拒绝有关。拒绝,不是忽视交情,而是我从不做学问,喜欢把自己摆在“不学无术”的位置审视自己的思想姿态。

吴老师是个做事热情、认真、负责的人。昔年,王康当校长,有日与书记吴其荣在女生楼门口聊天,见到我,想叫住我。我骗他说,我正忙着去离婚。说完,就把领导撂在一旁走开了。到晚上回家,妻子对我说,吴云芳老师到她那里来劝和,弄得她一头雾水。我说,我很怕闲聊,就找了这么个借口。后来,王康校长想到他的同学吴云芳老师,和我妻子是同事,就打了个电话,请吴老师出面劝和。事隔多年,回想吴老师的热心,似乎在昨日。人的记忆与想象有时就是如此,过去的事,印象深刻的,不论几年,几十年,回想时,似乎都在眼前。而未发生的时间,比如“明天”,只隔十几个小时,却似乎远在百年之后一样。

大概人对时间常有这样的错觉,我听到别人约我做事,就感觉这件事的时长有百年一样。

近日,同事傅三珍老师把年浙江语文高考卷印出来给新高三同学练习,迫于要讲评,我才看了一下。不看则已,一看则嘴痒,要发点歪论。正是这个缘由,这次写文如巴尔扎克写书一样,不是我要写文,而是文章自己要写出来。巴尔扎克常常过犬马声色的巴黎生活,因此常常债台高筑,因此也常常写出不少传世的小说。但别人向巴尔扎克讨教写书秘诀时,巴尔扎克常说“那书是它自己写出来的”。大概巴尔扎克不把书写出来,他是没办法在名利场中尽情挥霍人生的。他玩的不尽兴,他的书又不会从他脑子跑出来的。这正是一个死循环,又是一个活循环。做人如做书,做书如做人,大概都是如此。

巴尔扎克的感受,清代大才子金圣叹和当代大学者钱钟书都有过。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说:“看来作文,全要胸中先有缘故。若有缘故时,便随手所触,都成妙笔;若无缘故时,直是无动手处,便作得来,也是嚼蜡。”钱钟书在《谈艺录》开篇文中说过:“兴会之来,辄写数则自遣,不复诠次。”“兴会”,则指偶有所感而产生的意趣。“不复诠次”,指懒得分类整理,随写作时间先后而排列放着。大概写文章的快乐也在于此,“有缘故”的时候,赶紧写。“无缘故”的时候,打死也不写,即使写了也白写,与其瞎折腾,还不如尽情去游玩。

大概正是如此,大学者钱钟书从不说他是在做学问。在他的眼中,学问不是在命题下刻意做成的,而是在解释自己的生存状况和学术思想时,不经意间打通时间、空间、语言、文化与学科的壁障,才完成的。

如果用杨绛先生的话来说,钱钟书先生“压根儿”没在做学问。这份闲适,大概与林语堂做学问是相似的。林语堂很推崇钱钟书,常在课堂中评论钱钟书,因为两人都是吴宓的弟子,吴宓是王国维的弟子。大概就是这是同脉文化情结,两人都很风趣。此事,是林语堂的一个弟子不经意间对我说的。这条学术传承线,打通了我一个思考。钱钟书先生曾对我的老师马成生先生说过一个比喻,他说,作家与评论家如同贼与巡捕。钱钟书说这个比喻是西方一个大作家说的,马成生先生写文时,也没写这个大作家的名字。大概这个大作家是欧·亨利,我总喜欢把这个人如此对号,因为欧·亨利挪用过大笔公款而下过监狱。欧·亨利的笔下,总染有“带泪的笑”,大概与之有关。作家小偷一把,成小作家;中偷一把,成中作家;大偷一回,可成大作家。自然,此中之偷,是偷生活之素材。评论家则不然,非处处找人麻烦,找人弱点,才算称职,如巡捕。评论家如巡捕,作家如贼,是钱钟书所说的前半句话,后半句话是“做不成贼,就去做巡捕”。巡捕由贼而变,深懂贼性而善捕,评论家亦如此,善抓,善偷,是两不误的。

那日,听语堂弟子一说,才知晚清民国学界确有个善偷之“贼窝”。王国维偷晏殊、柳永、辛弃疾三人各一句词,掇成“读书三境界”,妙意就大生。此三人中,辛弃疾是个“明偷”高手,世人皆知。王国维偷辛氏,不偷白不偷。晏殊自小才足,是个“暗偷”高手。他的千古偶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暗偷唐人翁宏《春残》“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诗句之意。晏殊暗偷翁宏,尚有遮掩,王国维明偷晏殊,简直如抢劫。钱钟书也如此,吴中才子徐祯卿有书名《谈艺录》,钱钟书直言明抢其书名。偷者之妙,妙在超越。钱钟书如此,王国维也如此。王氏做学问之三境界,层层深入,妙意无穷。此种思维,晚晚辈郁达夫似乎也偷过王氏一回。郁达夫在《江南的冬景》一文中,写江南雪景的四首诗,以雪量大小就有过排列,这种由小而大的层层深入的排列顺序,与王氏如出一辙。大概郁达夫与林语堂是好友,对林语堂的师公王国维的“偷句思维”和“排序思维”,是有所研究的。此处不谈郁达夫的排序思维,后文有例释。

王国维的“偷句思维”和“排序思维”对钱钟书应该是有影响的。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谈读书”的三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出于晏殊的《蝶恋花》,谈立志。

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出于柳永的《凤栖梧》,谈执著。

第三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出于辛弃疾的《青玉案》,谈欣喜。

王国维如此一排,这三层境界形成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词句都是前人的,排序的思维和学术思想,是王国维的。所以,王国维实际上不是简单在偷句,而是在借前人词句,在方寸之间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这是一种对前人的超越。这种思维,钱钟书用得更绝。

钱钟书先生曾对马成生先生说:“你要做学问,就不要怕别人。”钱钟书先生的意思,有些人衣冠楚楚,肚皮挺大,但里头未必都是学问。你要想超过他,也并不难。马成生先生听了这话,不由不表示:“这总是难的。”钱先生便进一步说明:“‘超过’不是指的全面,而是局部,是某个方面。他举例说,譬如你正在探讨的,明代有两种均标榜为李卓吾评的《水浒传》,究竟哪个真,哪个假,别人已经探讨过了,你可先全面掌握别人的观点,审看别人所运用的材料,探清别人观点的来龙去脉,看其有无疏漏之处、断章取义之处、以至牵强附会处,或者迫于某种因素而故意曲解处。而后再上下左右,多方求索,看看是否有其它材料,而后运用你最新的观点去分析,往往便会有新的发现。这不就是超过别人了?”

钱钟书先生这段话,马成生先生思考了一辈子。这大概就是钱钟书先生做学问最精妙的两个思维方式中的一个。钱钟书先生把这个思考传给了马成生先生,马成生先生把这个思考传给了我。这个思考,在我的眼中,就一句话“在全面掌握别人观点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产生,在这个领域就是全面超越”。

譬如王国维先生的“读书三境界”中的词句,古往今来的词句,有能替换的妙句吗?如果没法替换,只能说明一个道理:王国维在寻找这三个词句时,是对最精妙的词句做过全面梳理,才从中梳理出永不可替换的这三句。王国维的这种排序思维,在钱钟书的学术作品《谈艺录》和《管锥编》中,比比皆是。当然,这种排序思维,最妙的形式,就是以笔记方式写文。如此,篇篇文章都有自己独立完整的学术体系。

钱钟书的《谈艺录》和《管锥编》就是如此成书的,这也是《谈艺录》和《管锥编》中,篇与篇是糅合不到一起的原因。这就如金庸写武侠小说,每一部小说的构思是不同的,都有一种独立的构思。正因如此,金庸把所有构思写完后,就封笔不写。钱钟书的学术,也是如此,一个一个“局部”他在超越,最终“局部”与“局部”摆放在一起时,就是一个“整体”。这就是钱钟书的这两部书,没有像绝大多数的学者用完整的逻辑体系构造自己的学术著作一样,构造他的著作。因为最完美的体系,往往是最不完美的体系。体系越大,漏洞越多。正如西汉皇帝防备匈奴,把士兵平均散布在长城线上,军队总人数听起来是吓死人的,实际战斗力却是低死人的。因为匈奴骑兵攻击汉朝军队时,不是沿着长城线一路攻击,而是选择长城线上的薄弱点攻击。汉武帝就是看到汉军的这个弱点,才放弃这种布防,要主动用骑兵战术攻击匈奴的骑兵战术。布阵,是逻辑;骑兵战术,是无逻辑的逻辑。

钱钟书的学术思想如骑兵战术,看似没有逻辑,实际上严密的逻辑都藏在他的每篇文章之中。这就是钱钟书的学术思想,很难全面超越的一个原因。

如今浙江语文高考试题中,大量出现这种“排序思维”和“无逻辑的逻辑”,尤其是“排序思维”中的“两方面思维”,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最麻烦的,就是在这种“两方面思维”下生成的组合,是无限组合。如果高考语文训练不能做到“以少总多”“化无限为有限”,很难有乐观的分数的。

“两方面思维”在年浙考语文设题上的重复使用

分点评论

一、词语

在第55届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上,中国插画展现场的观众络绎不绝,显示出各界对中国插画现状与发展的关切。什么是插画?插画就是出版物的插图:一本书如果以插画为主,以文字为辅,就被称为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让不识字的孩子“读”出其中蕴涵的深意。在各色画笔下,蝴蝶、花朵、叶子、大树等跃然纸上,孩子可以对色彩、实物进行认知学习。在学校里阅读的绘本,父母在家里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如此一来,孩子在幼儿园抑或在家里,都拥有一个语言互通的环境。“绘本在儿童早期教育中的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但绘本的发展还需加快步伐。”书展上多家出版社的负责人都持类似观点。当然,关于绘本创作者,需要观照的,不仅有儿童心灵成长的需求,还有成年读者的精神世界。

问题:文段中的加点字,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络绎不绝B.跃然纸上C.关于D.观照

答案:C

(1)C项,“关于”改为“对于”;

(2)A项,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3)B项,跃然纸上: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

(4)D项,观照:①佛教语。指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②显示;反映。

词语的替换

“两方面思维”——“关于”与“对于”

二、标点

问题: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什么是插画?插画就是出版物的插图:一本书如果以插画为主,以文字为辅,就被称为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一本优秀的绘本,可以让不识字的孩子“读”出其中蕴涵的深意。

答案:A(冒号“:”应改为句号“。”)

错位的解释(概念不同)

“两方面思维”——“插图”与“绘本”

三、病句

问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出版社除了将本身的品牌作为吸引受众的内容进行推广,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传播外,图书营销还有在社交平台做线上活动这个必选项。

B.运用互联网思维有助于优化治理,比如“最多跑一次”改革,办事程序能删繁就简的原因,仰赖的就是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办事流程的全面再造。

C.观众跟随着这档浸润理想情怀的节目,回顾科学技术的研发过程,感知科学家的创造力,把握时代的脉搏,激发前进的动力,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D.该研究团队揭示了用化学方法制备干细胞的科学原理,开发了简单、高效制备干细胞的新技术,为优化制备途径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和解决方案。

答案:D(A.中途易辙,“图书营销”应移到“做”的后面。B.句式杂糅,删去“的原因”。C.偷换主语,“受到”前的主语是“这档浸润理想情怀的节目”。)

(一)选项A

选项A:出版社除了将本身的品牌作为吸引受众的内容进行推广,利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传播外,图书营销还有在社交平台做线上活动这个必选项。

两个主语与一个谓语

(1)“两方面思维”的标志词——“除了……外”,“还有”

(2)“两方面思维”——“出版社”与“图书营销”

(二)选项B

选项B:运用互联网思维有助于优化治理,比如“最多跑一次”改革,办事程序能删繁就简的原因,仰赖的就是政务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办事流程的全面再造。

杂糅与重复

“两方面思维”——“的原因”与“仰赖的”

(三)选项C

选项C:观众跟随着这档浸润理想情怀的节目,回顾科学技术的研发过程,感知科学家的创造力,把握时代的脉搏,激发前进的动力,受到各界一致好评。

偷换主语(替换法)

“两方面思维”——“观众”与“节目”

(四)选项D

选项D:该研究团队揭示了用化学方法制备干细胞的科学原理,开发了简单、高效制备干细胞的新技术,为优化制备途径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和解决方案。

目的关系(①以、以便、以求、用以、借以、好、好让、为的是、为、为了、来、用来;②以免、免得、省得、以防)

“两方面思维”——条件:用化学方法制备干细胞的科学原理,开发了简单、高效制备干细胞的新技术;目的:为优化制备途径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和解决方案。

四、连贯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有关,(1),所以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温度的变化,既影响植物吸收肥料的程度,也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2),都会使植物的新陈代谢酶活性发生变化,只有适宜的温度才能使新陈代谢达到最佳状态,利于植物的快速成长。据研究,(3),即根、冠、叶的温度都有差异,而根温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最直接。

答案:(1)这三种作用都受温度的影响;(2)温度过高或过低;(3)植物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

(一)补语句(1)

前句与后句(因果关系)

1.“两方面思维”的标志词——“所以”

2.“两方面思维”——“三种作用”:生长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温度影响”:所以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

(二)补语句(2)

高与低(选择关系)

1.“两方面思维”的标志词——“既……也……”“或”

2.“两方面思维”——①“不适宜的温度”与“适宜的温度”;②“温度过高”与“温度过低”。

(三)补语句(3)

抽象与具体(概括与具体)

1.“两方面思维”的标志词——“即”

2.“两方面思维”——“各部位”与“根、冠、叶”

五、消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媒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成年公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

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年,我国成年公民的听书率为22.8%,较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未成年人群体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9-13周岁少年儿童和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相差不大。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我国成年公民中,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字。不得抄袭、套作。

历史与今天,抽象与具体

(1)两方面思维——历史: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2)两方面思维——抽象:浙江精神(浙江文化);具体:浙江故事、浙江传奇。

纲目

词语的替换

“两方面思维”——“关于”与“对于”

错位的解释(概念不同)

“两方面思维”——“插图”与“绘本”

两个主语与一个谓语

(1)“两方面思维”的标志词——“除了……外”,“还有”

(2)“两方面思维”——“出版社”与“图书营销”

杂糅与重复

“两方面思维”——“的原因”与“仰赖的”

偷换主语(替换法)

“两方面思维”——“观众”与“节目”

目的关系(①以、以便、以求、用以、借以、好、好让、为的是、为、为了、来、用来;②以免、免得、省得、以防)

“两方面思维”——条件:用化学方法制备干细胞的科学原理,开发了简单、高效制备干细胞的新技术;目的:为优化制备途径提供了新的科学视角和解决方案。

前句与后句(因果关系)

1.“两方面思维”的标志词——“所以”

2.“两方面思维”——“三种作用”:生长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温度影响”:所以温度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

高与低(选择关系)

1.“两方面思维”的标志词——“既……也……”“或”

2.“两方面思维”——①“不适宜的温度”与“适宜的温度”;②“温度过高”与“温度过低”。

抽象与具体(概括与具体)

1.“两方面思维”的标志词——“即”

2.“两方面思维”——“各部位”与“根、冠、叶”

首句与末句

1.“两方面思维”的标志词——“还”

2.“两方面思维”——“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与“有声阅读”

原文:第一段末句:成年公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

第二段首句: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

点评:议论性段落的首句或末句,往往是观点句。

正面与反面、优势与劣势(利与弊)、显与隐

1.“两方面思维”的标志词——“却,但是”

2.“两方面思维”——“听书阅读方式便捷”与“阅读浅表化问题”

正面: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听书这种阅读方式因为更加便捷,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喜爱。

反面:却会带来阅读浅表化问题。

点评:“却,但是”等转折词语,是思辨深入的标志词。评论性文字,一般采用正反两方面内容。评论文中“科技的进步为国民提供了灵活多样的阅读方式”,是总括性的全景式介绍;正反两面写“听书这种阅读方式”,是在全景式背景中选择最富有意义的一点,犹如“万绿丛中一点红”。当然,评论文中的反面观点,不在所给文本中,应从正面推导而出。这属于“显与隐”的两方面思维。

先天与后天

(1)“两方面思维”的标志词——“也是”

(2)“两方面思维”——“亲生命性”与“生物恐惧症”,“生来”与“学习”。

点评:“生来”,是“先天”;“学习”,是“后天”。

轻与重

(1)“两方面思维”的标志词——“但”

(2)“两方面思维”——“轻微案例”与“严重案例”

点评:轻微案例: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

严重的案例: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物恐惧症。

无与有

(1)“两方面思维”的标志词——“便”

(2)“两方面思维”——

因: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有)

果: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生物爱的反应能力。(无)

主要与次要

(1)“两方面思维”的标志词——“但”

(2)“两方面思维”——“一半人最喜欢的”与“一半喜欢”

点评:选项中的“一半喜欢”,就意味着“另一半不喜欢”;原文中“一半人最喜欢”,意味着“另一半人”可能对骑车是“第二喜欢”,是个“主要喜欢”与“次要喜欢”的问题。

比较小与比较大

(1)“两方面思维”的标志词——“二者”

(2)“两方面思维”——比较小:公司89人,户外爱好者93人,其他45人,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

比较大:亲子人,儿童人。

隐与显隐(同义转化)

(1)“两方面思维”的标志词——“也是”

(2)“两方面思维”——显:“经历”“基因”;隐:“知识”——“学习”(同义转化)

人的身份(“游客”与“观众”),隐与显,因与果,转折关系(“而”)

(1)“两方面思维”的标志词——“比”“而”“最”“因为”

(2)“两方面思维”——“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与“去职业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

(3)“两方面思维”——隐:“受欢迎的”或“最不受欢迎的”或“不受欢迎的”;显:“最受欢迎的”

(4)“两方面思维”——因:“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果:“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

点评:“原文”的文本,用两方面思维去分析这个文段,层次会非常清楚。

事实依据与理论依据

肯定与否定(事实依据)

“两方面思维”——否定: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

肯定: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

点评:否定的事实依据,主要出自材料四“在自然界遇到危险”。肯定的事实依据,出自材料的图表中“儿童”“亲子”的人数数据。

理论依据:学术术语与通俗术语,保护与应对

(1)“两方面思维”——学术术语: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

通俗术语: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2)“两方面思维”——保护: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应对:自然界的危险。

点评:本文本的学术术语,有“亲生命性”理论、“生物恐惧症”理论、自然教育的概念。通俗术语,是对学术术语进行同义转化。“自然教育的概念”与题干中“重视自然教育的必要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有着相关性。所以在表述上,要进行同义转化和适当补充。原文中对“自然教育的概念”,如下:“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生态的世界观”,就是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么“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和“正确应对自然界的危险”两个方面的内容。

梦与现实,开与合,闹与静,繁与简

(1)“两方面思维”的标志词——“反差”“呼应”

(2)“两方面思维”——①开与合:有开有合(收与放)

②闹与静:闹——前文;静——此处。

③反差:对比

④繁与简:繁——前文铺陈;简——此处聚焦。

⑤梦与现实:现实——现实场景。

⑥呼应:“呼”与“应”

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现代与历史

“两方面思维”——(1)时间与空间:时间——好时代;空间——城市。

(2)物质与精神: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精神焕发。

(3)现代与历史:现代——现代科技;历史——历史繁华。

古今异义,双向与单向

(1)“两方面思维”——古义:说话;今义:发表意见。

(2)“两方面思维”——发表意见:双向;说话:单向(“自称”)

“课外”与“课内”(“虚词”)

“两方面思维”——“课外”:《颜太初杂文序》

课内:①句读之不知(韩愈《师说》)②此其志不在小(司马迁《鸿门宴》)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④为巡船所物色(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张冠李戴(张与李)

两方面思维——青州牧:“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

颜太初:“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否定与肯定,读书与作文

(1)“两方面思维”的标志词——“而”

(2)两方面思维——否定:“不应”;肯定:“应”。

(3)两方面思维——读书与作文

“叙”与“议”(表达方式),欣赏、同情与肯定

两方面思维——“叙”:颜太初生平经历;“议”:颜太初诗文创作(作品)。

点评:选项D,有“单向思维”中的“串联式”形式:(1)“叙”——生平——欣赏、同情;(2)“议”——作品——肯定。

因与果,“官职”与“其文”,“有疵病者”与“余”

(1)“两方面思维”的标志词——“又”“故”

(2)两方面思维——因:“世人见……不甚重之”;果:“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3)两方面思维——“官职”:不能动人;“其文”:多指讦。

(4)两方面思维——“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余”:止得其两卷。

隐与显,对比(“前世之士”与“颜太初”),转折关系(“地位”与“文章”,“地位、寿命”与“文章”),并列关系

(1)两方面思维——显:不(不是)徒诵之,以夸诳于人;隐:(而是)必也蹈而行之——并列关系

(2)两方面思维——对比:①“前世之士”:不显于时(活着时地位不显赫);②“颜太初”:虽贱而夭(地位低寿命短)

(3)两方面思维——转折关系:①“而”(“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与“言立于后世者多矣”);②虽(“贱而夭”与“其文岂必不传”)

(4)两方面思维——并列关系:“贱”(地位低)与“夭”(寿命短)

点评:第二个文言语句,整个语句是众多两方面内容以“由大而小的串联方式”组成而成。

“课内”与“课外”

两方面思维——“课内”:《论语·述而》;“课外”:《论语·秦伯》

结构一致,隐与显(肯定与否定,事与情),象征、隐喻(表层与深层)

(1)两方面思维——结构一致:①“甚矣”,“久矣”;②“吾衰也”,“吾不复梦见周公”

(2)两方面思维——隐(肯定):“梦见周公”;显(否定):“不复梦见周公”。

(3)两方面思维——象征、隐喻:①表层:周公是人;②深层:周公是周代文化的象征。

(4)两方面思维——显:梦见(事);隐:推崇与向往(情)。

点评:先利用两方面思维,理清文段层次;再利用串联式,顺藤摸瓜。

儒家德才观(观点),相对关系(事例),抽象与具体(观点与事例),主旨与分析(论点与论证),假设关系

(1)两方面思维的标志词——“如果”“即使”

(2)两方面思维——儒家德才观(观点):德重于才。

(3)两方面思维——相对关系(事例):“周公之才之美”(优异才干);“骄”“吝”(恶劣品质)

(4)两方面思维——抽象与具体(观点与事例):(2)与(3)

(5)两方面思维——主旨(论点):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分析(论证):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具体而微的论文模式

“课内”与“课外”(“淹”与“淹留”),无限与有限(“课外”与“课内”)

(1)两方面思维——“课内”:日月忽其不淹(停留)兮(屈原《离骚》);“课外”:淹留(久留、逗留)野寺出(李颀《送王昌龄》)

(2)两方面思维——无限:课外;有限:课内。

“课内”与“课外”(点染),点染(点与染)

(1)两方面思维——“课内”:柳永《雨霖铃》的点染;“课外”:李颀《送王昌龄》的点染

(2)两方面思维——点:“送君多暮情”(伤别之情),“叹息此离别”(别离之情);染:“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悠悠江海行”(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1)具体而微的论文模式

(2)送别诗——景物:凄清萧瑟;人的情感:离愁别绪,依依不舍,伤别。

(3)点染笔法:

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到:“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明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刘之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气氛便具体可感了。

错别字与正确字,隐与显(旧题与新题)

(1)两方面思维——错别字与正确字

(2)两方面思维——旧题(隐):(年浙江高考)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①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

答:举一反三

②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答: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

孔子说:“我不想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春夏秋冬四季照常运行,众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呢?”

新题(显):(年浙江高考)默写题(1)不愤不启,。,则不复也。(《论语》)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历史与今天,抽象与具体

(1)两方面思维——历史: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2)两方面思维——抽象:浙江精神(浙江文化);具体:浙江故事、浙江传奇。

“两方面思维”——“分”与“合”(案例)

一、分——化用诗句全带“雨”字

1.李清照《如梦令》(第三课时:写景艺术)——“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

李清照《如梦令》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问题:(年贵州省黔西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李清照《如梦令》

运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2.赵师秀《约客》(第二课时:炼字)——“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示例2〗赵师秀《约客》

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问题:简略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3分)

〖示例2〗赵师秀《约客》

①“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②“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

王维《待储光羲不至》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王维《待储光羲不至》

(1)①天色已晚。扣“晚钟鸣上苑”或“朝”“晚”二字分析。②下起细雨。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

3.李商隐《夜雨寄北》(第九课时:虚实结合)——“剪灯深夜语”

李商隐《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问题:这首诗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李商隐《夜雨寄北》

本诗采用了虚实相生(衬托)的手法,一、二句是实写,用巴山夜雨衬托自己不能回家与亲人相见的愁情。三、四句是虚写,想象与亲人相聚时两人共剪窗花、深夜长谈的欢乐场面,以想象的乐景反衬现实的悲情。

4.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门掩黄昏”——“门掩梨花”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问题:(1)此词上片开头三句,下开头三句各写什么内容?

②下片前三句用狂风暴雨比喻封建礼教的无情,以花被摧残喻自己青春被毁。

(2)“门掩黄昏”隐喻什么?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1)①上片开头三句写“庭院深深”的境况,“深几许”于提问中含有怨艾之情,“堆烟”状院中之静,衬人之孤独寡欢,“帘幕无重数”,写闺阁之幽深封闭,是对大好青春的禁锢,是对美好生命的戕害。

女主人公的物质生活是优裕的,但她精神上的极度苦闷。

(2)“门掩黄昏”隐喻韶华空逝,人生易老之痛。春光将逝,年华如水。

二、合

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

绮罗香?咏春雨

史达组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他、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①

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②。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问题:作者在词中抒发了哪些“愁”?请简要作答。

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

(1)词的上阕先写冷雨欺花,偷催春暮,表达了一种惜春愁绪。(2)上阙的最后两句写因春雨绵绵,而无法赴“佳约”,表达了无法赴约的愁苦心情。(3)下阙最后两句回忆往事,抒发怀人相思之愁情。

点评:愁——(1)惜春愁绪;(2)爽约愁绪;(3)相思愁情。

三、教材中“原型”——郁达夫《江南的冬景》“雪景”诗句的时间排序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问题:把序号填入下面横线,使上下文前后连贯,并说明排序理由。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要想到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②“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④“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注释:

(1)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新醅pēi(酿造)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红泥炉的小火苗,烧得殷红。天色阴沉,貌似晚上要下雪,能否留下与我共饮一杯。”

(2)“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行走在两旁种满梅树的石路上,天空下起了小雪,村中飘着的酒香正在迎接客人的到来。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

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③④①②以雪量大小排序:欲雪、微雪、风雪、深雪

罗琅《耳边杜鹃啼》

问题:(湖北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耳边杜鹃啼罗琅午夜梦回,睡不着觉时,我通常起身看书或写稿,醒的时间无定时。近来醒来常听见悲切鸟啼,像贺铸词《忆秦娥》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杜鹃鸟通常在二月份起就开始夜啼,唐诗中有“杜鹃枝上月三更”。年年二月起,它的凄厉悲切的啼声,时近时远。我住的地方附近,有一片树林。那一片树林,晨昏可听到各种鸟鸣,自然每年也少不了杜鹃的“不如归去”的鸣叫,夜半鹃啼大概也发自那里。据说杜鹃啼到吐血而死。三月份姹紫嫣红的“山踯躅”,有人叫“映山红”,更多人则叫它为杜鹃花。传说是因杜鹃啼叫吐血亡后,这花便是它的血化成的。杜鹃鸟开始啼叫,正是杜鹃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像现在已四月立夏,我在浅水湾头,耳边还有它悲悲啼啼的声音,传自山边。看来花虽已谢而鸟未亡,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杜鹃这种鸟在动物学上,是不值得恭维的。据说它不自己营巢,产卵在地上,等到其它鸟类出去觅食,剩下空巢,它就把卵偷偷放进别人巢中,等别的鸟代它孵育。这自然不是一位好母亲所为。想来小鸟孵出来后,可能还要别人代它喂养到毛翼丰满,能自行觅食为止。这鸟比起乌鸦燕子的母性,显得不负责任,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所以有说它是杜宇望帝的化身,使“蜀人悲子鹃鸟鸣”哩!据说逆旅中的游子,听到这种啼声,常常动起思家归心,唐代无名氏《杂诗》云:早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有家归不得时,整天却听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心中的烦躁牵挂之情可以想象。杜鹃啼声凄厉悲切,古今公认,但它的声音大概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附会。有人听出它是“姑姑,姑姑”,也有人听出是“姑乎,姑乎”,而潮州人则听出是“姑虎,姑虎”,且凭这啼声,编织成一个动人的故事叫做《姑嫂鸟》,潮州家喻户晓,还在舞台演出。潮州旧历四月盛产杨梅,到了端午便过时。杨梅开花在初春,也正是杜鹃启啼之时。传说有姑嫂两人善于绣花,工艺精湛,能亲见之花均被绣尽,唯独未见杨梅花的样貌,而杨梅开花在夜间,开完便谢,同时杨梅多种于山林。封建时代的妇女三步不出闺门,她们两人深以未能亲见杨梅开花为憾,于是相议于月明之夜,结伴离家到杨梅林中观赏杨梅花开的形状,准备把它绣出来。当她们到杨梅林时,遇见一只老虎,嫂子惊得昏了过去,及醒来,不见小姑。于是一路呼唤“姑姑,姑姑”,后来叫得精疲力竭,发现小姑的鞋子,知为虎所噬,于是啼叫“姑姑”变成“姑虎”,“姑虎”,因怕回去婆家责骂,叫至吐血而死,死后化成鸟,在每年杨梅开花时即开始呼叫,一直要叫到端午杨梅过后为止。潮州人叫这种鸟为“姑嫂鸟”,而不说它是与杜宇有关。一种鸟有这样那样的传说,自然是各地有不同人创造的故事。文学作品是人创造出来的,故事同环境、时间相结合,可以编成动人的作品。即使像杜鹃这样不值得恭维的鸟,一样可以附会成凄婉哀伤的故事。当我们听到这些故事,甚至读到前人写的诗词时,我们同情其故事,就自然忘记了这种鸟的恶行止,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人们也喜欢把一些耳闻眼见的事物,与美好的传说结合在一起。杜鹃这种鸟就这样被美化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罗琅《耳边杜鹃啼》

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总:线索(“杜鹃啼”);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

(2)总:“统帅”(“杜鹃啼”);分:“引用的诗词”“引用的传说故事”——有机整体

近日,同事吕丽萍老师出了份综合卷,其中有道鉴赏“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的题目:作者在词中抒发了哪些“愁”?请简要作答。

这道题目,我教的两个班的学生,绝大多数答不出来,答得出来的,也只能答一点“惜春、伤春”之类的。大概四中学生基础薄弱。于是,我找了两个一中学生来做这道题目,一个是我儿子,一个是实验班的学生。两人做下来,也只答出“惜春”。隔了一周之后,我又把儿子叫来做这道题目,这次,他连“惜春”也答不出来了。

于是,我编了上面这套试卷。找了一个在读初一的亲戚家小孩,先做“分”的六个例题,做完就讲评。讲评完之后,就做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的题目。这学生做得很顺手,几乎都答出来了。这或许是个例外,是个孤证。但这套试题的设计,当时有个设想,尝试打破初中语文与高中语文的“壁障”。这套试卷中,前面六个例题,都是中考试题。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的题目,是高考模拟题。中考试题,侧重一个“面”;高考试题,侧重多个“面”。有时,多个简单的“面”,一叠加,就变成复杂的“立体”。

这种情况,写诗词的人,有过思考,编题人有过意外的发现或有意识地寻找。

如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中写的“愁”都与“雨”有关,而且又化用前人写雨诗句的痕迹。如果稍稍推断,大致可以有如此写词场景,史达祖在写词之前,案头是摆放好“李清照《如梦令》”“赵师秀《约客》”“王维《待储光羲不至》”“李商隐《夜雨寄北》”“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几首诗,或者另有类似的诗。这种手法,李商隐做过,称作“獭祭鱼”。二则,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还化用了“李商隐《夜雨寄北》”的典故。如果史达祖不懂“獭祭鱼”之法,似乎有点说不通。史达祖写词之法,暂不探究。

这几首诗都带“雨”,真是写妙了雨中的心情。如李清照《如梦令》中“雨疏”,赵师秀《约客》“家家雨”,王维《待储光羲不至》“疏雨”,李商隐《夜雨寄北》“夜雨”,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雨横”。这些前人诗句排列好后,史达祖开始“偷意”,嵌入自己的词作中。实际上,这首词,除偷这几句带“雨”的前人诗句外,还有其他偷取的痕迹,如“春潮晚急”“落红”。“春潮晚急”出自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这个诗句也带“雨”。此诗句中,韦应物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的。这个点,没有编入考题的答案中。大概是这个考题答案的缺陷。“落红”应该还是出自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中的“乱红”。

当然,如果把“落红”的出处归属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是要闹出笑话的。一则,史达祖是南宋人,龚自珍是清朝人;二则,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天气应该是晴天,首句“浩荡离愁白日斜”。如果化用没有“雨”的诗句,必然是败笔。当然,这首词作,妙不妙,各有各的说辞。但题目为“咏春雨”,这些“雨中愁”的素材偷得还是很全的。编题者大概也是看到这个情形,才编出这道题目。实际上,这首词作的这种“分与合的两方面思维”“排序思维”在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一文中写“雪中情”时,也有过这种身影。所以,这套试题中,顺手将郁达夫也拿将进来。

当然,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和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两文中,“雨”和“雪”也是线索,分别串联着各自的“雨景”和“雪景”,但前者是隐性串联,后者是显性串联。实际上,我在分析这两篇文章时,也在用“两方面思维”排列它们的异同点。有时,一排列,“分析”就自然生成。

如果把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放入一起分析,与前面两篇文章,也可以形成“两方面现象”。这种“两方面现象”,是“外部两方面现象”。辛弃疾这首词中的典故分两类,形成“内部两方面现象”。辛词典故中的人物,其中一类人物,与镇江有关,如“孙权、刘裕(寄奴)、刘义隆、佛狸”,另外两人“廉颇、霍去病”应该没有来过镇江。所以用“镇江人物”来串联这两个人物“廉颇、霍去病”,是不合适的。如果“镇江人物”中有像“廉颇、霍去病”一样的人物,辛弃疾大概是不会借用“廉颇、霍去病”这两个人物传达自己的心志的。不知当时辛弃疾爬梳“镇江人物”时,是否带着遗憾在爬梳,最后实在没辙,就只能用“廉颇、霍去病”这两个典故。毕竟,这是一首怀古诗,怀古诗中的人物,多少与所怀古的地方,要有点人文关系。如果没有关系,怀的又是哪门子的“古”。这是否是辛弃疾用典不严密的败笔。如果是,那就有个推论。史达祖《绮罗香·咏春雨》和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在串联典故上,是妙笔;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败笔。妙笔与败笔,这是不是“两方面思维”下的一个组合?

分析到此,可以得出如此结论:线索串联景物或人物,两者要有一致性,文章的结构才算真严密。作者在写文章时,在谋篇布局上,无疑是要给所用素材做一排序和分析的。编者编题也要有此考虑。当然,这种考法,在年湖北语文高考卷中,就有如此一道题目。当时的选文是罗琅的《耳边杜鹃啼》,考题的题干“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答案是“①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②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罗琅的《耳边杜鹃啼》一文,所写的素材,都是与“杜鹃啼”相关。这或许就是编题者看中这篇文章的缘由。

此套试题,八道题目,放在一起训练,有古诗、有现代文,甚至还可以放入语用题、默写题一起训练,如同“四不像”。“四不像”,或许可以训练人的思维。

后序

黑塞曾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给你带来好运。”博尔赫斯似乎是黑塞这句话的最好明证。博尔赫斯读书读出书瘾,读到68岁才与孀居的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年后两人离异。博尔赫斯离婚后十六年,与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结婚。结婚那年是年,地点在日内瓦。博尔赫斯死亡那年也是年,死亡地点也是日内瓦。

大概博尔赫斯如此死法,算是好运与厄运打个平手。如果从人文的角度,对博尔赫斯的“婚姻与死亡”做一推断。大致可以如下表述。大概博尔赫斯做习惯“镜中人”,不适应做“镜外人”。或许博尔赫斯真不该结婚,但或许这不是最坏结局,婚姻中最享受的事情是“娶个日本女人”,他是做到了。或许博尔赫斯娶的不是“日本女人”,娶的是“日裔女秘书”,没有娶全套,娶的是半套。大概是不伦不类的“日裔女秘书”,美死了博尔赫斯,或许是死神实在看不下去,趁着博尔赫斯重病,顺手把他带走了。博尔赫斯还算幸运,没有过上最要命的生活,娶个“美国女人”。这种推论,是从“最享受的”和“最要命的”两个角度出发,可做出“无限推断”,给人无限想象。

如果从数学的组合推断,最佳的组合,只有两个。如果有两个集合,A集合是“英国、中国、日本、美国”,B集合是“房子、厨师、女人、工资”。规则是A集合中的元素,只能与B集合的元素,一一对应。这样的排出的组合有24个。这个组合中,“最享受的”和“最要命的”只能各是一个。前者,如果是“世上最享受的事,是住英国房子,用中国厨师,娶日本女人,拿美国工资”;后者,应该是“世上最要命的事,是住日本房子,用英国厨师,娶美国女人,拿中国工资”。如此,看似“无限”的组合,就变成有限两个组合。博尔赫斯结婚之年,也是他病故之年。前者是“最享受的”,后者是“要他命的”。语文考题中的“无限组合”,也是如此,它一定存在最佳组合。所谓胜者就是在最短时间内,寻到这个最佳组合的人。但这种推断,最终可断送人的想象,把人的想象力钉死在两个极端的组合中。大概这就是“博尔赫斯式悲剧”。

博尔赫斯在书内找了一辈子“因缘组合”,最终在临终那一年,在书外找到他最匹配的对象,但他却走向“未知之乡”。

婚姻与读书,有时是对立的。

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的师长张灵甫,是个北大才子,有过四段婚姻。第三段婚姻,是成也“书香”,败也“书香”。张灵甫的第三个妻子高艳玉,传说其祖父是前清状元。据笔者查阅清朝状元录,满清一朝,无高姓人中状元。不知是史料残缺,抑或高艳玉祖父非前清状元。当然,高艳玉祖父是前清状元也好,不是也罢,高家是名门望族应该不假。高家当年选女婿之时,候选人有两个,一个是张灵甫,另一个是胡琏。两人都是陕西人,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生。当时,两人条件不相上下,高母就要两人送来相亲照片。照片上的张灵甫,西装革履,英俊倜傥;胡琏其貌不扬,有点猥琐。最终胡琏淘汰出局。

胡琏败在以貌取人的“首应效应”,最终活得寿终正寝。胡琏退守台湾金门时,是一级陆军上将。这是高家人所不能始料的。张灵甫休掉高艳玉,战死孟良崮。这也是高人家不能始料的。高艳玉遭休,栽在她爱读书的癖好上。那日,高艳玉在油灯下读书,灯火烧着蚊帐,烧死两个儿子,女儿侥幸未烧死,后来张灵甫把这个女儿送给的第一任妻子邢凤英抚养。当时,张灵甫大怒之下,给高艳玉修书一封,赶回高家。

婚姻与读书,有时也不乏不全对立的例外。钱钟书和杨绛,或许就是这个例外。

钱钟书《围城》中最凄美的镜头,或许是方鸿渐雨中徘徊在唐晓芙楼下的镜头。雨中的方鸿渐望着唐晓芙家楼上的灯光,雨水中的泪眼,充满着泪水。躲在窗角的唐晓芙,也望着灯光下的方鸿渐。唐晓芙想着,方鸿渐再在雨中等一分钟,她就下楼听他解释误会。一分钟后的雨中,已经没有方鸿渐的最后身影。钱钟书没在《围城》中出现“方唐姻缘”,偏偏弄出个“方嘉姻缘”。大概“荒唐者”,是最匹配的;所谓最佳者,是有冲突的。

自从《围城》中有这个镜头,有人就把小说当作生活的复制,做作者的原型推想。这是读书读出荒唐的地方。杨绛也常说,钱钟书对《围城》是不满意的。或许这种不满意,就有不忍心拆散“方唐姻缘”,又不能不拆散的难受在其中。如果小说中不拆散“方唐姻缘”,就不能虐读者的心。不“虐心”的小说,很难形成高潮,也很难形成对婚姻与人性的反思。所以《围城》的中婚姻,是《围城》中的婚姻,是围在城中的婚姻。钱钟书和杨绛,是围城外的婚姻,是书城中的婚姻。

这种婚姻的魅力,就如黑塞的后半句话所说:“但是它们(书籍)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钱杨两人都悄悄成为自己,又悄悄成为对方,如舒婷笔下的“橡树与木棉”。

钱钟书读书读出“王者味道”,就如美国总统一样。美国总统最怕弹劾,弹劾之后,将取消“总统私人图书馆”的待遇。小布什大概是在老布什的私人图书馆中,读书读成这个家族的第二个总统。克林顿大概遭弹劾后,没有获得“总统私人图书馆”。美国总统的私人图书馆,不做研究。按钱钟书的说法,我是写着写着,写出“官瘾味”。其实,官瘾与书瘾、酒瘾、毒瘾、财瘾一样,都是快意与痛苦并存。

但是“快意”与“痛苦”这两个端点,如围棋的先后手,顺序不当,乐观就变悲观,顺序又变适当,悲观又变乐观。这两端间,有时就是如此反反复复,周而不止。

思辩,有时就是两端之间如此反反复复的角斗,如悬崖边角对角互不让路的两头山羊,又如金庸笔下周伯通的“左右互搏术”。

本文,就此打住。

萧然东楼氏

.8.24

〖简介〗

楼叶刚,学界泰斗钱钟书再传弟子,“讲文堂”创办人,浙江独立作家,西部文学作家协会会员,杭州萧山儒学学会会员,香港文联作家协会终生会员,《语文报》杯特等奖指导师,名列“互动百科”全球华人名人百科。

楼叶刚2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临床康复成果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xw/431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