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第二章地中海漩涡(3)

7

叶飞的福州军区前线指挥部设在海拔.6米位于厦门南端的云顶岩上。

年1月8日,我乘车登临云顶岩。这是一座肉眼望去与北京香山相仿的小山脉,临海面略显陡峭,背岛面稍呈舒缓。我去时恰是天清海蓝阳光普照之时,居高临下,正面小金门尽收眼底,豁然醒目。视线跨过小金门,远远地,可以看到一片葱茏的大金门。好奇心驱使我用20倍炮队镜对大金门进行通体扫描,遥遥相对、大金门 点、海拔.7米的北太武山巅的国民党旗和料罗湾中驶出驶进的大小船只历历在目。

得天独厚,云顶岩对大、小金门的相对高度优势使它自古便成为重要的军事要塞,自然,也使它成为前线指挥部 和当然的位置所在。

指挥部设在云顶岩反斜面敌炮火死角处,大山已被掏空,坑道内悬挂着各种比例的军用地图,摆设着十几部电话机和若干电台,主室置放一战区沙盘,金厦海域地形地貌和敌我双方兵力配置一目了然:

由西向东,大担、二担、虎仔屿、鼠屿、小金门、大金门等国民党占岛屿一字排开,叶飞的炮兵亦由最两端的青屿、浯屿岛开始,沿厦门和大陆海岸线及沿海岛屿,直至东南端的围头角,对敌占岛恰好形成长达百余公里弯弯的半月形火力打击圈。福州军区前指下辖厦门和莲河两个炮兵总群,厦门炮群由三十一军负责,辖15个炮兵营,兵锋所向,小金门和大、二担。莲河炮群由二十八军负责,辖17个炮兵营,全力对付大金门,并在围头角增配6个海军海岸炮兵连,以控制和封锁料罗湾。两大炮兵群各配属若干高炮阵地,保障本区的对空安全。空军方面,两个飞行团已分别隐蔽进入汕头、连城基地。海军方面,两个快艇大队也已隐蔽进驻三都澳、汕头待机。

7月23日,叶飞向北京发报。

主席、军委:

兹将各方面作战准备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已集中陆、海军炮兵30个营的兵力部署于厦门地区(包括大小嶝岛、莲河围头地区),准备打击大、小金门岛之敌。另集中陆海炮兵三个营两个连部署在黄岐半岛地区,准备打击马祖岛之敌。

二、弹药三个基数(约5万发),一个基数已调拨前线并分发完毕,其余两个基数正在运输中。

三、战场布置,阵地和工事,24日可以准备完毕。

四、后方物资、弹药仓库和库厂、铁路要点、运输枢纽防空和维护工作已作了部署。

五、准备担任作战的炮兵部队,24日拂晓前可以进入隐蔽待机的位置,晚上可以全部进入射击位置。

我们预定的作战方案是:

一、在同一时间对金门、马祖之敌予以突然猛烈的炮兵火力袭击,重点放在金门。

二、对金门打击目标:集中袭击敌人的锚地、炮兵阵地和重要仓库。

三、然后即准备转入对空作战,并以海岸炮兵火力封锁敌港口及机场,不断地打击敌人的炮兵及有生力量。

四、为了保密,在战斗未发起前,我作战部队工作,一般的动员,进入战争准备,都根据中东形势和当面敌情,通令全军加强战备。

以上部署是否有当,请指示,并待命行动。

叶飞

7月25日20时,前指收到北京发来的带有三个A的加急电报,中央军委命令全线炮兵立即进入射击位置待命。

当夜,狂风呼啸,暴雨如注,参战炮兵部队沿着各条急造军路,闭灯开进。车多路窄,路面泥泞,重车一过,不少路面严重塌陷,一车熄火,后面大队便动弹不得。指战员们甩掉雨衣,挥锹舞镐,搬沙填石,然后手推肩顶,辅以绳拉,助车前进。万幸,7月26日拂晓前,火炮全部到位,无一门贻误军机。最令叶飞感到快慰欣喜的是,当根躲藏在伪装网后的黝黑的炮管悄然拾起,准备把 波3万发炮弹馈赠对手之时,金门国民党军竟然全无觉察。

叶飞下令:炮弹上膛!

一整天,他足不出屋,就守在电话机旁,来回踱步,不停地看表,焦急地等待……他已经如期将一部作战机器组装完毕,只等着毛泽东在北京揿动按钮了。

※※※※※

年,中国再度掀起毛泽东热,在这位已故 诞辰周年之际,他的亲切微笑的画像涨到几十元一张仍然供不应求;他的各式含金量含银量不等的像章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寻觅的目标;打开荧屏,每天都是由那些竭尽全力摹仿他而永远只能摹仿个表象的演员们主演的关于他的影片;曾代表整整一个时代、旋律非常优美动听的几十首歌颂他的乐曲又重新响彻大江南北、商埠僻壤……

全世界都注意到了这一并不奇特的奇特的文化现象。

我的一位香港朋友说,不论你个人对毛泽东的评价如何,不了解毛泽东你就无法了解中国,不了解毛泽东热你就无法了解现代中国。

我亦注意到了,所有的怀念都绕过了对这位本世纪巨人一生功过的纠缠,而着眼于他的“人格魅力”。

“为天下人所不敢为不能为”,无疑是毛泽东“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经多少回做出了惊世骇俗让整个地球都震颤不已的决策?还是那位香港朋友说的:不论怎样,毛泽东在位卅几年,是中国人在美国和西方面前腰杆最硬的时期。现在,中国更自由更富裕了,我们非常希望,中国人酒足饭饱之后永远不得“软骨病”。

年,毛泽东对二次大战的英国英雄蒙牙马利元帅用一种轻描淡写的口吻说道:几年前,我在台湾海峡这边开了几枪,让美国和你们西方虚惊一场哟。

我想,经久不衰的“毛泽东热”,大概就包含了中国人对已故 敢向美国和西方“开几枪”的胆魄、勇气的崇拜与钦佩吧。

但是,当我们真正走进毛泽东的世界,便会发现,他在做出重大决策之时,又从来不是轻松随意轻描淡写的,他是在反复掂量了国际局势,反复比较了双方力量后才断下决心的。敢为而不妄为,能为而又慎为,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自己的对手,如此看待35年前毛泽东的“开几枪”,才会对他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貌的理解。

事情就是这样,年7月26日,叶飞这位“舞台总监”已经把乐队和锣鼓家什置设齐备,总指挥毛泽东却叫道:暂停!

※※※※※

7月26日深夜,毛泽东原已熄了灯躺下的,翻来覆去睡不着,又揿亮了台灯,披衣而起,缓缓点燃一支香烟。

一整天了,他对于叶飞神不知鬼不觉把数万大军数百门火炮搬运到金门的鼻子底下深表满意,他知道,现在只要他愿意,他立即就能够给他的老朋友和那些正在中东耀武扬威的美国人、英国人一点厉害瞧瞧,但是,你有把握既打痛对手,又不致使战争无边无际扩大嘛?避免把一场带有惩罚、警告意味的局部、有限战争发展成同美国的直接对抗乃至全面战争,这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思索、认真斟酌的问题。

战争就是这样一种机器,让它启动仅是一闪念一瞬间的事情,而要让它始终循着预设的轨迹运转并在所期冀的目的地戛然而止,却绝非易事,需要高超的智慧和娴熟的驾驭术。炮打金门,是一场旷日持久,极为特殊、复杂、微妙的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的延伸,手中没有过硬的军事牌不行,有了军事牌,还得琢磨何时打出去、怎样打出去的策略技巧。谁能够在这场激烈的对抗中以有限的军事手段收获 的政治效益,谁才是优胜者。

毛泽东走出房门,月光下,哨兵有些局促和拘谨地向他敬礼。

他微笑着拍拍小战士的肩头,信步沿着曲折幽深的小径踱去。他一生中的许多重大军事决策都是在行军途中、在马背上做出的,他已经习惯了,走动,能帮助思维,能出好主意。

晨光熹微时,工作人员发现毛泽东不在床上,都埋怨那个小哨兵没“看好主席”,慌忙分头去找。

东方泛白,中南海波光粼粼,毛泽东倚岸而立,他一手叉腰,一手夹着烟卷,身披霞色,衣摆微风,恰似一尊严峻的雕塑。无人敢近前去烦扰他,所有人都能从那伟岸的气势中感受到岿然屹立、心系寰宇、掌握风雷的内力。

整整一宿,毛泽东把问题想透彻了:充分做好打之准备,但暂且不打,以静观局变,等待更有利的时机。

晨风送来前门火车站的鸣笛,毛泽东轻轻弹灭手中烟蒂,将之搓碾成粉状,返身,疾回屋,研墨挥毫:

德怀、克诚同志:

睡不着觉,想了一下。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势。彼方换防不打,不换防也不打。等彼方无理进攻,再行反攻。中东解决,要有时间,我们是有时间的,何必急呢?暂时不打,总有打之一日。彼方如攻漳、汕、福州、杭州,那就最妙了。这个主意,你看如何?找几个同志,议一议如何?……如彼来攻,等几天,考虑明白,再作攻击。以上种种,是不是算得运筹帷幄之中,制敌千里之外。我战则克,较有把握呢?不打无把握之仗的原则,必须坚持。如你同意,将此信电告叶飞,过细考虑一下,以其意见见告。

晨安!

毛泽东

七月二十七日上午十时

据说,毛泽东推迟炮击时间还有更深一层考虑:苏联方面刚刚提出苏联共产党 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希望能于近日访华,同中国同志讨论当前紧张、复杂的国际局势问题。中国方面已经同意了苏联的这一要求。在赫鲁晓夫访华前夕对金门实施大规模炮击,时机恐怕不太合适,有可能会使苏联同志感到尴尬,因为这很容易使世界产生“此系苏俄指使”的感觉。另外,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炮击金门后,老大哥的态度无疑是影响事态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苏在此问题上理应取得某种默契和共识。

毛泽东的缓打慎打思维逻辑是:在揣摩对手将会出什么牌之前,再认真盘算一下自己手中究竞有几样牌。

8

7月31日,赫鲁晓夫的图-座机抵降北京。

赫氏在北京小住三天,秘密而来,公开而去,把原本已经高八度的中苏友好二重奏又拔高了一个音阶。

8月4日,北京和莫斯科同时发表《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会谈公报》。很少有人仔细琢磨,两位共产主义大国的 人物亲切聚首晤谈,为何新华社和塔斯社竟然没有配发一二张他们握手或拥抱的新闻照?事实上,直至今天,人们也从未看到记录这一颇具历史性场面的照片。原因很简单:毛泽东是在中南海游泳池畔穿着游泳裤头欢迎和会见来自北方的老大哥的。赫氏大概亦察觉到西服革履与此时此地的氛围太不谐调,赶忙更衣,换上与毛泽东一模一样的游泳裤头。二人双双入水,切磋泳术,别有情趣。一旁是否有摄影记者拍照无人考证,但我猜想,即便有人拍照了,也不便让两位 人物袒胸露臂、光着脊梁走上一贯严肃的党报版面吧。

毛泽东曾以此种方式接见赫鲁晓夫是直至近年才予以披露的,许多新闻媒体评述,这反映了毛泽东对于赫氏的轻蔑。更有甚者,海外亦有评论认为“此举乃毛的精心安排,意在羞辱赫氏。”

其实,以笔者愚见,种种臆测均系“以小人心度君子腹”。毛泽东处事待客,历来大而化之随便简捷不大讲究繁文缛节,而且一般他本人只讲原则,不谈具体,具体事由周恩来他们去谈,此乃个人风格使然,本不足为怪。若一定要讲“精心”、“有意”,最多是已有预见将在某些问题上同赫氏“谈不拢”,与其双方在会议大厅严肃对阵争得面红耳赤,不如采取一种轻松方式,既表明了己方的原则立场,又不致使对方过于尴尬下不来台。如此而己。

但中苏早已歧见日深,也是真事。

双方裂隙源于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那篇彻底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不能同意赫氏的论点,坚持应对斯大林三七开,因为把斯大林说得一无是处,只能丑化苏共几十年的历史。此事对毛泽东影响之深可从十年后他发动“文革”看出,“文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挖出大大小小的“睡在我们身边的赫鲁晓夫式的危险人物”。另外,赫氏此时主张同美国和西方搞和平竞赛、和平过渡,和平共处,也是毛泽东所深恶痛绝的。很好理解,此时中国刚同美国打完一仗,领土台湾又在美国武力的直接控制之下。虽然十三年之后,毛泽东依然是在中南海,同美国总统尼克松握手,以一种相当有利的占位,在尼克松作出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在台湾的军事力量逐步减少直至全部撤出的承诺后,实现了同美国的缓和,开始了双方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历史的发展自有规律可循,而规律是在此一时彼一时,有时甚至截然相悖的场景中得以实现的,所以,我们的星球在按照预定的轨道运行时,才显得多彩而有趣。

毛泽东擅长一种泳姿奇特的侧泳,他斜身侧头,两手向着同一方向,一下又一下缓慢而有力地划水,从容间凸显出超常的自信。赫鲁晓夫则会一点点自由式,他的短而粗壮的四肢不是很和谐地重重拍击水面,搞得小半个游泳池水花四溅,但他的游速挺快,不一会,就能从此岸冲击到彼岸。毛与赫相互饶有兴味地欣赏着对方的泳姿,不时发出爽朗的大笑。

都累了。在工作人员搀扶下,双双爬上岸来。裹上毛巾毯,斜靠在躺椅上,开始了他们介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谈话。

没有谈斯大林,也没有谈美国,但依然很不愉快。不知何故,中方从未公开这次谈话详细、准确的记录,大致情况,仅散见于诸多回忆文章之中。倒是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作了长篇追述。世界公认,《赫鲁晓夫回忆录》水分极大,谬误百出,但毕竟是我们迄今所能读到的对中苏交恶内情记叙较详的一篇文字:

我记得很清楚,年毛泽东是如何断然拒绝了我们要求在军事方面进行合作的努力的。根据这一协议,我们的飞机可以在中国的机场停留和加油。我们的远程潜艇服役以后,需要在中国建立一个无线电台,以便与我们的舰队保持联络。顺便说一句,在此以前,中国人已经提出要我们把潜艇的设计图纸交给他们,并教会他们建造潜艇的技术。所以我们认为,提出让我们在中国建立一个无线电台是件合情合理的事。但是他们说不行。

我说:“毛泽东同志,我们出钱给你们建立这个电台。这个电台属于谁对我们无关紧要,我们不过是用它同我们的潜水艇保持无线电联络。我们甚至愿意把这个电台送给你们,但是希望这个电台能尽快地建立起来。我们的舰队现在正在太平洋活动,我们的主要基地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毛泽东同志,我们能不能达成某种协议,让我们的潜水艇在你的国家有个基地以便加油、修理、短期停泊,等等?”

“ 再说一遍:不行!而且我不再想听到有人提起这件事。”

“毛泽东同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在互相合作和供应方面并没有什么麻烦,但是我们这里——竟连这样简单一件事情都不能达成协议。”

“不能!”

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这样动怒。为了合乎情理,我作了 一次尝试,我说:“假如你愿意,你们的潜艇可以使用摩尔曼斯克作基地。”

“不要!我们不想在摩尔曼斯克干什么,也不希望你们在我们这儿干什么。英国人和别的外国人已经在我们的国土上呆了很多年,我们再也不想让任何人利用我们的国土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他始终也没有允许我们在中国建立潜水艇基地。

赫鲁晓夫的“不理解”是因为忘记了,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是完全彻底的爱国主义者。当共产主义者需要读厚厚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书籍。当爱国主义者不需要,面对中国一百余年被蹂躏的历史,只要具备中国人的良知和血性就足够了。绝不允许在中国的土地上再次出现外国军事设施,这是毛泽东,也是所有中国人的意志和共识。

年12月23日,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诞辰周年大会上称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我以为,此一赞誉确比过去的什么“导师”、“舵手”来得贴切,不论毛泽东晚年的失误如何,他在维护国家统一、独立、主权方面的坚定性、强硬性、一贯性确实是 的。

年,在最最需要苏联给以支持的时刻,敢对赫鲁晓夫说:“不”,要具备绝大的勇气。

※※※※※

8月3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会谈公报》发表,立即引起世人注目。明摆着,在国际局势高度紧张、敏感时刻中苏首脑聚首会谈,最重要的议题自然是中东事件及其影响、趋向,以统一步调,协调策略。

中国方面参加会谈的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王稼祥。苏联方面参加会谈的有: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苏联代理外交部长库兹涅佐夫、苏共中央委员波诺马烈夫。

由于双方的国防部长均参加了会谈,使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军事合作的意向表现得十分突显。

《公报》给人的另一强烈印象是,双方“空前团结”、“一致对外”,并且,已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了“秘密协议”:

“会谈双方在极其诚恳、亲切的气氛中,就目前国际形势中迫切和重大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中苏之间友好、同盟、互助关系的问题和为争取和平解决国际问题、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共同奋斗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且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见。”

“中苏两国严厉谴责美国和英国在中近东地区的粗暴侵略行为,坚决主张立即召开大国政府首脑会议讨论中近东局势,并且坚决要求美国和英国立即从黎巴嫩和约旦撤出他们的军队。”

“双方就目前国际形势下两国所面临的在亚洲方面和欧洲方面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充分地交换了意见,并且对于反侵略和维护和平所应采取的措施达成了完全一致的协议。”

赫鲁晓夫尽管在北京的三天中对毛泽东老大不高兴,还是竭力掩饰了双方分歧,与中方共同写作了一篇水平很高的官样文章,给世界留下一片迷雾。

直到年8月,台湾《青年报》发表的一篇题为“炮战前夕,金马已成举世瞩目焦点”的文章依然一口咬定,年赫氏北京之行,就是为密谋炮击金门而来,毛泽东敢对金门下手,就是由于苏联的唆使和怂恿。

毛泽东和苏俄头子在北平集会时,他们的如意算盘是:当时中东战局已把美国搅得头晕眼花,再也没有精神注意到远东了,此时如能拿下金门,六个月就可解放台湾,而打开了西进太平洋的大门。

几十年了,台湾坚持的就是这么一个观点。但只要认真阅读《公报》就会知晓,其中不仅没有提到台湾问题,甚至连“台湾”二字都未出现,这当然不是一种无意的疏忽。事实上,毛、赫晤谈不快,中方根本就没有向苏方谈及炮击金门事,这使得二十天后金门落下炮弹,感到震惊和恼怒的,不光是台北和华盛顿,还有一个莫斯科。赫鲁晓夫气得大叫大嚷:这么重大的事情,毛泽东竟连一个招呼也不打,这算什么亲如兄弟?!毛泽东自有他的道理:中国人解决自家事,为什么要向你莫斯科打报告,非得得到你的批准?究竟中苏会谈对日后的炮击金门是否产生了影响,毛泽东本人从未谈及,而采访中,许多老同志肯定认为:赫氏造访北京,只能坚定了毛泽东要打这一仗的决心,你赫鲁晓夫要同美国搞缓和,我偏要同美国搞一点点紧张,看你怎么办?炮击金门的主题是惩罚台湾,警告美国;副题是在苏联面前显示独立性,表示决不同帝国主义妥协的决心。我以为,对历史的复杂性理应如此理解。

中苏北京会谈内里与表象的不一致对打响后的炮战,其影响亦是双重并相当微妙的。

艾森豪威尔对中苏《公报》的措辞感到某种程度的忧虑并不奇怪,因为自 开始,预测一旦中美间发生大规模战争,苏联将在何种情况下以何种方式介入,已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重大战略研究课题。尽管中情局早就得出结论,“在中国长江以南发生任何级别的战争都不会导致苏俄的直接加入”,艾森豪威尔仍不能不审慎看待中苏间“牢不可破的团结”,不能不认真做出种种假设,如:美国在台湾海峡使用武力,可能面临同苏联直接对抗的风险;对中国使用原子弹,将促使中国从苏联获得同类毁灭性武器;美军在中国大陆南部大规模登陆,将导致苏联乘机从其欧洲领土大规模西进,等等。中央情报局未能及时帮助艾森豪威尔读出中苏《公报》在热情洋溢的言辞下所掩饰的巨大分歧,迫使艾氏在采取任何行动前均须瞻前顾后,三思而后行。

毛泽东同样亦不可能随心所欲,放开手脚地大干。既知苏联的支持将极其有限,放大炮一响,理想的结局只能是既表达了惩诫的意志,又不可导致事态失控。蒋介石不难对付,但现在就同美国在台湾海峡打一场主要较量海空力量的大规模战争,老实讲,实力不够,时机也不成熟。

亦真亦假,虚虚实实,嘴巴铁硬,下手留神,很像京戏《三岔口》中的武打场面,双方小心谨慎地揣摩试探着对方的出拳使刀,有时是虚晃一枪,有时是意在恫吓,有时又是确确凿凿的杀手锏。国际斗争永远都不是纯军事,免不了尔虞我诈,纵横捭阖,能够知己知彼,参透对手心态者将居上风。

赫鲁晓夫到北京来的真是时候,恰到火候,作为事业和声威正处于 状态的全球超 政治人物,来了即便啥也不谈,就是爬爬长城当一回“好汉”,逛逛皇城拍照留念,或在昆明湖荡舟沏一壶龙井品尝中国滋味,或遛遛古城胡同与市民亲切交谈表演 风范,都将让世界绞尽脑汁费一番猜测。台湾甚至瞎猜猜到了今天。

爱马仕Hermes男女皮带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个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技术 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xw/8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