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李登辉上台后不久,台湾当局就开始了“文化 ”和“去中国化”的步骤,其中重要环节就是把魔爪伸向台湾省教科书。 一、李登辉时代的 在两蒋时代,台湾教科书依旧秉持“一个中国”原则,虽然与大陆立场不同,但至少是从整个中国的视野和“大一统”角度看待问题。但是李登辉上台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 年,台湾当局编出《认识台湾(历史篇)》系列教材,其特点是在不脱离中国史范畴的前提下,开始“去中国化”,台湾史首次出现在一个单独的单元之中。 《认识台湾(历史篇)》意味着“ ”意识形态在台湾教育领域的粉墨登场。该教科书的立场如下: 阿里山小火车1、割裂台湾和大陆关系,认为“台湾历史可分为史前时代、国际竞争时期、郑氏治台时期、清领时代、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和中华民国在台湾等不同的时代。”全书几乎没有提及“中国”(除了“中华民国在台湾”),只提“汉人”,不提“中国人”和“中华民族”。 2、矮化中华文明,把“汉人文化”与荷西文化、日本文化、欧美文化并列,否定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鼓吹等量齐观的“多元文化”。可以淡化大陆和台湾关系,强化所谓“国际关系”和国际贸易。所谓冒险奋斗精神,指的是“汉人”冒险来台与“原往民”共同开创“新天地”。 3、提出“原住民”概念,否认台湾省少数民族来自大陆,隔断与大陆的关系,强化“属于南岛语系的民族”。否定“高山族”概念,认为有好几个少数民族。 4、否定台湾(大员)历史上属于明朝。认为荷兰人“在明朝的默许下转往当时非明朝版图的大员”,殖民台湾是“合法”行为。 5、郑成功不是“收复”台湾而是“进取”台湾,声称郑氏是“独立政权”、“台湾不属于中国”。郑成功“建立台湾历史上 个汉人政权”。郑成功去世,其子郑经继承王位。“中央政府增设职官,健全组织”。 日月潭6、认为清朝对于台湾“原住民”放任不管,只有反抗时,清廷才以武力镇压”;汉人“巧取强夺原住民土地的情形也常发生”。其强调“原住民”受到清政府和汉人的欺压。 7、不提近代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和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背景,只提台湾的情况,强调西方要求清朝开放台湾港口,使台湾“国际贸易兴盛”。 8、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只提日本“取得”台湾,不提“侵占”台湾,不提全国官民及和台湾省内反对割让台湾,只提清朝“放弃”台湾。 9、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和殖民经济。制造了所谓“糖业王国”和“社会变迁”的神话,“日语反而成为台人吸收现代知识的主要工具,促进台湾社会的现代化”“留日学生共达二十万人”“留学教育大为弥补台湾高等教育的不足”;日本统治时期的“社会变迁”:人口的激增、放足断发的普遍、守时观念的养成、守法观念的建立、现代卫生观念的建立。如此等等,一再颂扬日本殖民统治的“功绩”。不提台湾民众对于日本残暴殖民统治的反抗以及大陆和台湾的密切联系。 垦丁尽管如此,书中仍保留一些客观内容。例如肯定郑成功的文教功绩、清朝时期台湾和大陆的贸易、肯定沈葆桢、丁日昌及刘铭传的历史功绩,让台湾成为“当时最现代化的行省”;同时保留了记载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一事。 二、陈水扁时代 陈水扁上台之后,在杜正胜的“同心圆史观”指导下,先是制定了“95暂纲”。后来进一步修订成“98课纲”,台湾史完全脱离中国的框架;“中华民国”史分成两个部分,即年以前归中国史、年以后归台湾史。年陈水扁声称:“台湾‘本国史地’不包含中国和蒙古。” 1、把台湾历史分为“早期台湾”“清代统治”“日本统治”“战后台湾”。把所谓“中华民国在台湾”改为“战后台湾”。完全不见了“中国”二字。 2、台湾历史特点定位为:移民的新天地、政权更迭频繁、海洋性格显著、多元的文化内涵;仍然强调“多元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只是台湾文化一部分。并强调“海洋性格”和“有别于中国农业体系保守的性格”。 3、强调台湾自古属于“原住民”。荷兰是 个统治台湾的近代国家,并被纳入世界贸易体系。 4、把明郑统治改称“郑氏王朝”“郑经称‘建国东宁’,‘别立乾坤’,俨然是独立的王国”。 台北5、进一步美化日本殖民统治,把年举行的选举说成是“将自治、普选、参政权等民主政治基本观念普及于社会”;说慰安妇“除了风尘女子外,也有自愿到海外去从事慰安的妇女”;说通过近代法院、审判制度的建立,仍促进了台湾司法运作的“近代化”。“日本本土在推动大规模近代化社会革新的同时,台湾受到这股主流思潮的影响,也跟着在进行大规模的社会革新。对台湾民众而言,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五十年,在社会、政治、经济或文化等各个层面上,接触到前所未有的新体验,也就是‘近代化’的经验。这个经验部分反映在台湾民众对‘清洁’与‘识字’这两件事的认知,而这两个概念却是建构一个近代文明社会所应具有的基本要件。 6、他们依据“详今略古”的原则,把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历史写得十分详尽,戴宝村坦承“有某版本教科书,将十九任日本治台总督的名录、任期及照片都详细列表。年本人赴日参访,与日本编印教科书的人士提及此事,连他们都甚感惊讶。”“皇民化”的立场,也的确令人“甚感惊讶”。 高雄7、否定战后中国收复台湾的正当性。否定《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效力。否定当年台湾主权已经归还中国的事实;不提“光复台湾”,强化“台湾地位未定论”,甚至把“中国”当做“敌国”,为走向“ ”做准备。 三、马英九时代 马英九上台后,搁置“98课纲”并制定了“课纲”,但其主要内容与“98课纲”相似,存在许多“不当之词”,不少学者提出要把这个“课纲”加以调整,“拨乱反正”,这就是“课纲微调”。它要求“发扬中国框架下的中华民国宪法、删除教科书白色恐怖的内容、将‘中国’改为‘中国大陆’、将‘荷西治台’改为‘荷西入台’、将‘郑氏统治时期’改为‘明郑统治’、将‘清代’改为‘清廷’、将‘日本统治时期’改为‘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在日本统治时期中加入‘中国五四运动及新文化运动对台湾的影响’。”在慰安妇的论述中增加“被迫”两字,删除“台湾地位未定论”、增加台湾属于中华民国的说法,重申“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的立场,等等,并认定为“课纲”,将于年实施。 但是,“课纲微调”引起“ 分子”的激烈反对,年掀起了一场所谓“反黑箱课纲”的政治运动。马英九当局受到多方的压力,“课纲微调”并没有付诸实施。课纲争议,本质上是国家认同的争议。 四、蔡英文时代 蔡英文上台后,立即宣布废除“课纲微调”,并制定“课纲”“课纲”。按照这一“课纲”,台湾史单设一册,将中国史并入东亚史,中国史作为一个独立叙述的课程将在台湾高中历史教育中彻底消失。 “课纲”摒弃过去历史课本以时间顺序编排,改以专题架构编写。台湾史分为四个专题:即如何认识过去、多元族群社会的形成、经济与文化的多样性、现代国家的形塑。台湾省学生就无法按照时间顺序,学到从古至今完整连贯的台湾历史了。 1、歪曲台湾人的血缘。“高达85%的台湾人带有原住民族的血缘”“你我都可能就是原住民族”。切断“台湾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没有一本教科书提及“中华民族”概念。 2、贬低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文化没有使用褒义词,但是提及日本文化、西方文化时却大加吹捧。有的教科书甚至绝口不提“中华文化”。另外对于“慰安妇”只字不提。 台湾风光3、鼓吹“台澎金马一体化”,认为“我国现今领土主要由台湾、澎湖群岛、金门群岛、马祖列岛、太平岛、东沙岛等岛屿所组成”,还说年“中华民国政府才取得人民授权,得到施政的正当性,在台澎金马真正落地生根,台澎金马也因而成为休戚与共的共同体。”并把陆配当做“外国配偶”看待。 4、鼓吹“台湾地位未定论”。教科书质疑《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效力,认为国民党接收台湾,是“代表盟军接收”。声称中国没有参加《旧金山和约》,所以仅仅是日本放弃台湾“主权”,并非还给中国云云。 读了台湾省的教科书中的“ 史观”,我们就知道为何 势力在台湾猖獗了,为何台湾很多年轻人要舔日拒统了。希望两岸民众明辨是非,唯有彻底地反独,消除“ 史观”和“文化 ”两岸才有光明的前景。当然我们相信无论如何曲折,两岸统一是必然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zx/138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