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年鉴、政府网、福建规划、统计局、百度百科等 一、福建情况 福建,简称“闽”,省会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西北与江西省接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岛相望。北南最长为千米,西东最宽为千米。福建省现辖9个地级市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和1个平潭综合实验区。 福建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九成陆地面积为山地丘陵地带,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的森林覆盖率达65.95%,居全国第一。福建的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海岸曲折,陆地海岸线长达.5千米。福建以侵蚀海岸为主,岛屿众多,岛屿星罗棋布,共有岛屿多个,海坛岛现为全省第一大岛。而且由于福建位于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由海路可以到达南亚、西亚、东非,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的起点,也是海上商贸集散地,和中国其他地方不同,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地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依山傍海的特点也造就了福建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除了鼓浪屿,武夷山,泰宁,清源山,白水洋,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外,还有土楼、安平桥、三坊七巷等人文景观。 福建的民族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7.84%,畲族为最主要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还有少量回族、满族等,其它民族人口多为近现代迁居而来,比重极小。福建汉族内部语言文化高度多元,分化成多个族群。 别名八闽、八闽大地、海西 1个副省级市、8个地级市、28个市辖区、13个县级市、44个县 副省级市:厦门市 地级市: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莆田市、宁德市 方言闽东语、闽南语、客家语 主要河流闽江、九龙江、晋江、汀江 二、福建的区划史 元鼎五年(前年),闽越叛乱,汉武帝率军平息,并以其地险阻,反复叛乱,终为后世患,故迁闽越人于江淮流域,而福建隶属于会稽南部都尉管辖。 三国时属吴国,设建安郡,辖建安、南平、将乐、建平(建阳)、东平(松溪)、昭武、吴兴(浦城)以及候官、东安(南安、同安)共9县。 西晋太康三年(年),析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两郡,到梁天监年间(~年),又从晋安郡分出一个南安郡,辖兴化、泉、漳等地。自晋宋至齐梁,福建初属于扬州,至普通六年(年),福建属下的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又归东扬州管辖。 陈朝永定时(~年),陈武帝为羁縻陈宝应而设“闽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州治设在晋安(今福州),下领建、晋、南三郡。天嘉六年(年),闽州罢,还属东扬州。 隋大业三年(年),把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合并为一,称建安郡;原设置的15个县裁并为四(即闽县、建安、南安、龙溪)。郡治由建安(建瓯)移至闽县。——闽县是中国旧县名,历史上辖境大致为现今的福建省福州市区和闽侯县的一部分,长期隶属于福建福州府,与侯官县分辖福州府治,形成一府两县的局面。 唐朝,福建属江南道。景云二年(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开元十三年(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隶属于江南东道,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开元二十一年(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2] 后唐长兴四年(年),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称东都,领福、泉、建、汀、漳五州。 益王赵昰、广王赵昞逃到福州,陆秀夫、陈宜中等拥立赵昰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力图恢复宋室江山。 元朝时期,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至元十五年(年),置行省于泉州。至元十八年(年)迁福州,次年还治泉州。至元二十年(1年),又徙福州。至元二十二年(年),并入江浙行省。至元二十三年(年),复置。次年,改行尚书省。至元二十八年(年),并入江西。至元二十九年(年),仍置行中书省。大德元年(年),设福建平海行中书省,徙治泉州。大德三年(年)撤销。至正十六年(年)复置。 六月,朱聿键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 顺治十三年(年),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 此外,清代在福建设置闽浙总督(驻福州或杭州)和福建巡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驻福州市,直辖福州、厦门2市,分设8个专区、67县。 三、五河 福建境内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河谷、盆地穿插其间,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因受新华夏构造的控制,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东向斜贯全省的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两大山带之间为互不贯通的河谷、盆地,东部沿海为丘陵、台地和滨海平原。 福建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河网密度达0.1公里/平方公里。全省河流除交溪(赛江)发源于浙江,汀江流入广东外,其余都发源于境内,并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有条,其中流域面积在平方公里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交溪、汀江5条。 1、闽江 闽江为全省最大河流,全长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8亿立方米,流域面积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一半。由于属山地性河流,河床比降较大,水力资源丰富,水力资源蕴藏量居华东地区首位。 闽江,中国福建省最大独流入海(东海)河流。发源于福建、江西交界的建宁县均口镇。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主要支流在南平市附近汇合后称闽江。穿过沿海山脉至福州市南台岛分南北两支,至罗星塔复合为一,折向东北流出琅岐岛注入东海。以沙溪为正源,全长千米,流域面积60,平方公里,约占福建全省面积的一半。[1] 主要支流除三支流外,还有中下游的尤溪、古田溪、大樟溪。闽江流域是闽越族人的世居地,而上游的三明、南平则是客家人的祖地。闽越人及客家人在依江而居,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2、九龙江 亦名漳州河,是福建省仅次于闽江的第二大河流,最早名“柳营江”,因六朝以来“戍闽者屯兵于龙溪,阻江为界,插柳为营”故名。 九龙江由干流北溪和支流西溪、南溪汇合,过漳州在厦门港对岸注入台湾海峡,下游漳州平原是福建省四大平原之一。九龙江干线长度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约占福建省陆域面积的12%,涵盖12个县(市、区)。流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7%,经济总量约占福建省的26.7%[1]。 3、亚江 晋江(福建省中南部河流)晋江发源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流域面积9km2,河长km,,沿程流经永春、安溪、南安、晋江、鲤城、丰泽等县市。 晋江上游有东溪和西溪两大支流,东溪发源于永春县呈祥乡云路村,流域面积km2,河长km。西溪发源于安溪县感德乡挑舟村,流域面积km2,河长km。两支流于南安市丰州镇井兜村双溪口汇合始称晋江,并于晋江市淄滨纳入九十九溪至丰泽区浔浦入海。 晋江水系支流多,河网密度大,达0.公里/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在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15条。从晋江干支流的流向和水系的几何形态看,晋江水系具有格子状扇形水系的特征[1-3]。 晋江是泉州市第一大江,下游是福建省著名侨乡,也是福建省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水资源对于晋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尤其重要[4-5]。 4、汀江 汀江,广东省南海独流入海韩江的支流,因流向从北向南,按八卦方位,称为“丁水”,后“丁”加水成“汀”,形成“汀江”得名。位于福建省西部,发源于武夷山南段东南一侧的宁化县治平乡境内木马山北坡,流经长汀、武平、上杭、永定4县,在永定县峰市镇出境进入广东省,至大埔县三河坝与梅江汇合后称韩江。 四、五地 闽东,指福建东部闽江中下游及东北部山区的广大区域,临台湾海峡和东海,行政上包括福州和宁德。其中福州五区八县和宁德的古田、屏南两县通行福州话,宁德的其他县市多通行福安话。此外中华民国政府统治的连江县(马祖列岛)亦属于闽东。 闽中,指莆田,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区。三明市市区辖梅列、三元两区,包括永安市、尤溪、大田、明溪、清流、宁化、沙县、泰宁、将乐、建宁9县。大田通行闽南方言,三明、永安、沙县通行闽中方言,宁化、清流通行闽西客家方言,泰宁、将乐、建宁、明溪通行闽赣方言,尤溪则通行闽东方言,而非闽南方言。莆田市包括仙游县和荔城区、城厢区、秀屿区、涵江区。 闽南,指福建南部九龙江、晋江流域的区域,临台湾海峡,行政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厦门、漳州、泉州三地,经济较为发达,故又有闽南金三角之称。此外,中华民国政府统治的金门县亦属于闽南。闽南地区为著名侨乡,漳、泉两地移民,又称河洛人,是大多数海外华人和台湾河洛人的祖籍地。通行河洛语。西部毗邻闽西地方,与客家地区过渡,亦有客家话分布点,如:诏安县秀篆、官陂、葛霞、太平、红星等乡镇、云霄县、南靖县、平和县的部分地区,本地区的客家人亦有人移民到台湾。 闽北,指福建北部的闽江上游地区,武夷山脉北段的东南侧、戴云山脉西北侧。行政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南平地区以及三明的部分地区;东靠宁德市、西对江西省上饶市和鹰潭市、南挨三明市、北临浙江省丽水市。是海外华人的祖籍地,通行闽北语。 闽西,古代指福建最西端的州郡汀州,除龙岩城区和漳平外,其余各县均为客住县,偶有山客,即畲族,系客家四州之一,此地也为移民台湾、南洋、四川等地之客家祖籍地之一,以武平县刘光第,永定县吴伯雄等为代表。现在则指福建最西边的地市龙岩市。永定土楼为世界文化遗产。 五、五市 1、福州 别称榕城,简称“榕”,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建城于公元前年,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 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 福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政治、经济、文化、科研中心以及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心,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海上丝绸之路门户以及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福州也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福州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中国船政文化的发祥地。 福州新石器时代晚期为闽族聚居地。青铜器时代,隶属于商周;战国为闽越诸侯国封地;秦为闽中郡;汉为闽越国都城,后立为冶县;三国属吴;晋为晋安郡;五代十国为闽国都城;南宋景炎元年(年),益王赵昰登基于福州,定为行都。元设路,明改路为府。明末,朱聿键即帝位,定都福州。清为府,民国为省会所在地。1年,十九路军发动“闽变”,于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年10月,正式设立福州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立福州市人民政府。 2、厦门 别称鹭岛,简称鹭,位于福建省东南端,西接漳州台商投资区,北邻南安,东南与大小金门和大担岛隔海相望。是闽南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与漳州、泉州并称“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经济区。 晋太康三年(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 洪武二十年(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清顺治七年(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年)废;二十三年(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 光绪二十九年(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年改名厦门道,年废)。 1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年5月至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年10月复原名),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年6月再归厦门市。年9月设杏林区。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以下来自厦门市统计局 解放前,厦门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商业消费性海岛城市,经济基础脆弱,结构畸型,生产落后。 解放初到年,由于受到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大跃进”对生产力的破坏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厦门市社会经济发展不稳定,人民生活停留在较低水平。年,全市生产总值仅4.8亿元,财政收入1.5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仅元。 年10月解放军解放厦门,直至年01月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历时21年的金门炮击,划上了句号。 历经百年沧桑之后,年邓小平设立厦门经济特区,使厦门经济、民生不断上升,现今厦门已成为中国海峡西岸闪耀的明珠。21世纪厦门逐渐成为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拥有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鼓浪屿。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赞美厦门为“东方夏威夷”。 3、泉州 泉州简称“鲤”,别名“鲤城”、“刺桐城”,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年)武荣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被马可波罗誉为“光明之城”,宋元时期为“东方第一大港”,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唯一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泉州是中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分布在世界个国家和地区的泉州籍华侨华人万人,旅居香港同胞70万人,旅居澳门同胞6万人,三者合占全省60%以上,台湾汉族同胞中44.8%、约万人祖籍泉州,全市现有台属近16万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落户泉州。[3] 4、漳州 漳州是福建省下辖的地级行政区,为东南部沿海城市,与台湾隔海相望,东与厦门相邻、南接广东省,是泛珠三角、海峡西岸中心城市之一,中国“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生态竞争力位居福建第一[1],是“海上丝绸之路”九大申遗城市之一、国家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2]。 漳州地处“闽南金三角”,核心城区为芗城区、龙文区,圆山新城,中心城区有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开发区,是厦深高铁、龙厦高铁、鹰厦铁路交汇的重要枢纽城市、国家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3]。 漳州系历史文化名城,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于一万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年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敕建漳州郡,迄今已有一千三百余年历史。历史上走出了林语堂、黄道周等文化名人[7]。 漳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祖居地,旅居海外的华侨、港澳同胞有70万人,台胞三分之一祖籍漳州,境内有客家人数十万[7][11-14]。 漳州境域,约1万年前已有先民在这里生息劳作。秦始皇二十五年(前年,另说秦始皇三十三年),列入秦中央版图,属闽中郡。汉初,以梁山为界,北属闽越国,南属南海国。始元二年(前85年),改“封邦建国”为郡县制后,北属会稽郡冶县,南属南海郡揭阳县。晋至南北朝,北属南安郡龙溪县、兰水县,南属义安郡绥安县。至隋开皇十二年(年)并兰水、绥安入龙溪,今漳州境域才结束分属两郡状况。唐垂拱二年(年)建州(今云霄县西林村),辖怀恩、漳浦2县,因州治傍漳江而名漳州。开元四年(年),徙州治至李澳川(今漳浦县绥安镇)。开元二十九年后,划龙溪县、龙岩县来属。贞元二年(年)州治再徙龙溪县桂林村(今漳州城区)。宋太平兴国五年(年)划长泰县来属。时为漳州辖地最广时期,其境域包括今漳州、厦门海沧以及龙岩县、漳平县和原宁洋县地。清雍正十二年(年),龙岩县升为直隶州后,析漳平、宁洋2县属之,时漳州府辖龙溪、漳浦、长泰、南靖、平和、诏安、海澄7县。 民国2年(年)废府设汀漳道。民国23年设督察区后,今漳属各县基本上稳定为同一区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地为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年9月2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原第五行政督察区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设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行政督察区辖龙溪、漳浦、云霄、诏安、东山、海澄、长泰、南靖、平和、华安10县。年3月,改第六行政督察区为漳州行政督察区(简称漳州专区),成立漳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同年9月14日,又改为龙溪区,成立龙溪区专员公署。漳州专区、龙溪区均辖10县。 年6月,析龙溪县城关区(共两个区)设漳州市(县级)。此时,龙溪区辖十县一市。年3月,改龙溪区为龙溪专区,成立龙溪专员公署。 年3月29日,成立龙溪地区行政公署。辖区仍为九县一市。年5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龙溪地区建制,漳州市升为地级市,原县级漳州市改为芗城区,时辖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南靖、平和、长泰、华安9县和芗城区。年5月,撤销龙海县,设市辖龙海市。年5月,设市辖龙文区。至年,漳州市辖有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市、漳浦县、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南靖县、平和县、长泰县、华安县二区一市八县。 5、南平 南平市地处福建省北部,武夷山脉北段东南侧,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处,俗称“闽北”,辖区面积2.63万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具有中国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 汉建安初(-)境内始置汉兴(浦城)、南平、建安(建瓯)、建平(建阳)4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永安三年()置建安郡,治所建安(今建瓯)。 晋元康元年()属江州。南朝陈永定初(约)属闽州,后属丰州。隋开皇九年()废郡为县,属泉州(州治今福州),大业三年()属建安郡(郡治今福州)。 唐武德元年()以原建安郡地置建州,天宝元年()复置建安郡,乾元元年()改为建州,属江南东道。五代闽龙启二年()属闽;天德三年()改建州为永安军,旋改忠义军;南唐保大四年()置剑州,州治剑浦(今南平)。 宋开宝八年()改忠义军为建州,太平兴国四年()改剑州为南剑州,五年()置邵武军,治所邵武,端拱元年()改建州为建宁军,绍兴三十二年()改建宁军为建宁府,属福建路。 元至元十三年()改邵武军为邵武路,十五年()改建宁府为建宁路,改南剑州为南剑路,大德六年()南剑路改为延平路,均属江浙行中书省福建道宣慰使司(至正十六年即年为福建省)管辖。 明代境内并置建宁、延平、邵武3府。清亦同。清末为延建邵道(驻南平),领3府。延平府领南平、顺昌、将乐、沙县、尤溪、永安6县和上洋厅,建宁府领建安、建瓯、建阳、崇安、浦城、政和、松溪7县,邵武府领邵武、光泽、泰宁、建宁4县。 年废府制,为北路道(驻南平,领16县)。年为建安道。 年废道,直属福建省。 1年11月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延建(闽上)省,年境内为第三、第九、第十行政督察区,年改为第二、第三行政督察区。 年改水吉特区为县。 年5月至年2月各县相继解放,为第一、第二专区,年3月第一专区改建瓯专区(9月改建阳专区),第二专区改南平专区。 年建阳专区并入南平专区,划入闽清、三明2县,增设南平市,撤销水吉县,共辖南平市和南平、顺昌、建阳、建瓯、沙县、邵武、浦城、崇安、光泽、松溪、政和、建宁、将乐、古田、尤溪、泰宁、屏南、闽清、三明19县。 年划出闽清、松溪、政和3县。 0年南平县并入南平市,三明县划归三明市,松溪、政和县合并为松政县。 2年撤销松政县恢复松溪、政和县。 3年划出古田、屏南2县。 4年增设建西县。 年划出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5县,增入松溪、政和合并的松政县,撤销建西县,南平专区迁驻建阳,改为南平地区。 年改为建阳地区。 1年松政县复为松溪、政和2县。 年邵武撤县设市。 1年建阳地区迁驻南平,改名南平地区。 年撤崇安县设省辖县级武夷山市。 1年建瓯撤县设市。 年建阳撤县设市,同时撤销南平地区,设省辖地级南平市,原南平市改为延平区。[3] 年5月27日,从省政府办公厅获悉,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南平市行政区划调整,同意撤销建阳市,设立南平市建阳区。 六、参考资料 由于福建省全部都在闽地之内,所以福建用“闽”作为别称,而浙江的宁海县及其以南、广东东部潮州汕头揭阳、梅州虽然也是闽地,但浙江、广东还有部分不在闽地内,所以浙江、广东不称为闽。闽地的范围大大超过福建省的范围,闽包括今天的福建全部、广东东部潮汕梅一带、浙江旧温州、台州、处州三府属等地,就是现在的福建省、浙江省东部宁海县及以南一带,包括温州地区、台州地区、丽水地区、衢州部分地区、广东东部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梅州一带。 福建的别称:闽语闽南闽菜闽剧。 闽名(形声。从虫,门声。本义:古种族名。生活在浙江南部和福建一带,后因称福建为闽)在上古音中,闽读作“门”,与“茅”、“苗”、“蛮”、“漫”、“冥”等,皆一音之转,可以通假。因此,所谓“茅山”、“苗山”,当是“闽山”的另一种写法。但是闽与苗、蛮又有区别,因为它的本义当是“漫”或“冥”(即“海”)。《玉篇·水部》:“漫,水漫漫平远貌。”《集韵·桓韵》:“漫,水广大选!本荽耍“闽”是水大无涯际貌或大海(即“冥”)的意思。也就是说,作为地名,“闽”的含义是它处在海中,被大无涯际的海水所包围;作为族名,它不但反映了住居处的地理特征,还是远古时生活在古钱唐江以东南大海中的“南蛮”之民的统称。就因为如此,《山海经》说“闽在海中”、“闽中(包括‘瓯’地)山在海中”。[1]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治疗白癜风的方法白殿疯是遗传病吗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zx/24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