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9-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法门寺博物馆位于法门寺西侧,是以收藏、保护、展示和研究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珍贵文物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佛教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占地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为仿唐建筑。馆内主体建筑--珍宝阁,是仿照地宫出土的唐代鎏金铜浮屠的式样建造,高大宏伟,别具一格,与寺院真身宝塔相辉映。

法门寺地宫发现至今已有20年,年在对倒塌了6年的法门寺宝塔进行重修时,人们发现了塔下在幽暗中被禁锢了一千多年的地宫和寂静地置身其中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以及簇拥着它的件大唐国宝重器。

护法天王A

护法天王B

护法天王C

八重宝函

八重宝函是用来装舍利的器具,是唐懿宗赐赠的,函内盛放着一枚供奉舍利,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函,里面套装着三个银宝函、两个金宝函、一个玉石宝函和一座单檐四门纯金塔,但因最外层为檀香木银棱(录皿)顶宝函出土时已残朽,故只见七重。层层相套的宝函其质地分别为金、银、玉、木,每层宝函外均用银锁锁上,并以丝带或绢袱包裹,金塔基的银柱就是套放供奉舍利的地方。宝函和金塔,做工精细、造型优美,精雕细琢,美不胜收,世所罕见。它的价值,不仅在平雕刀法、宝钿珍珠装及盝顶这些古代工艺,还在于刻凿在四周壁面上的文殊、如来造型,正是佛教密宗内蕴的深刻表现,是密宗文化艺术史的一幅剪影。

第七重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钣金成形,纹饰鎏金。函作正方形,盖为盝顶,后侧以较链与函体相接,前侧有司前并挂有钥;顶面錾刻两条并列的行龙,首尾相对,四周衬流云纹,每侧斜刹均錾刻双龙戏珠纹,底衬卷草;四侧立沿则各錾两只伽陵频迦鸟,身侧衬以海石榴花和蔓草。函体四壁錾饰四大天王像,并分别錾各天王名称:“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左手托塔,右手举剑;“东方提头赖吒天王”,双手持剑;“西方毗娄勒义天王”,左手持弓,右手执箭;“南方毗娄博义天王”,左手执剑。天王亦称神王,按照佛经的说法,是帝释天之外将,各护一天下,因之称为“护世四大天王”。银函上的天王名号是根据《长阿含经》经錾刻的,天王的服饰,头戴冠,身着明光甲,脚穿毡靴,俨然是个唐代的武将装饰,造像已经完全世俗化。四天王形相栩栩如生,持弓执箭,各有神将、夜叉多人侍立,极其威严,使人肃然而敬。凝目而视,彷佛诱人追随函壁的画像驰骋三界,遨游九重天。

第六重素面盝顶银宝函通体光素无纹,素净,不加丝毫雕刻绘描而浑然生辉,出土时有绛黄色绫带封系。盖与函体在背后以铰链相接,是八个宝函中最特别的一个。

第五重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

钣金成形,纹饰鎏金。函件正面有如来,四周有两菩萨,四弟子,二金刚力士,二供奉童子,外壁凿有如来及观音画像,或饰以双凤翔,配以蔓草纹,或刻上金刚沙弥合什礼佛的图景,造型逼真而细腻,场景丰富生动,人物众多,工艺精湛。

第四重六臂观音盝顶纯金宝函宝函重克。函盖雕有双凤及莲蓬,盖侧有瑞鸟四只绕着中心追逐,正面为六臂如意轮观音图,左侧为药师如来图,右侧为阿弥陀佛图,背面为大日如来图,外壁凿有如来及观音画像,或饰以双凤翔,配以蔓草纹,或刻上金刚沙弥合什礼佛的图景,造型逼真而细腻。

第三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由纯金雕铸,函身镶满红宝钿、绿宝钿、翡翠、玛瑙、绿松石等各色宝石,并镶嵌宝石花朵,函盖顶面和侧面红、绿二色宝石镶嵌成大大小小的莲花,通体以珍珠、宝石嵌饰,并雕上花瓣图案,极其华丽。

第二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石宝函以珍珠装珷玞石磨制而成,周身以雕花金带为边,镶嵌珠宝花鸟,通体以珍珠、宝石嵌饰,并雕上花瓣图案,极其华丽精美。

第一重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佛指舍利所藏立之所——金塔高毫米,塔顶为金质莲花朵捧托金珠顶,四面檐角翘起,阁额及檐下均饰菱纹,塔身四壁刻满纹饰,并有四扇小金门,门周布鱼子纹,门下部有象征性飞梯至塔座,小巧玲珑,金碧辉煌,盘为细颈鼓腰状,喇叭口径处雕12朵如意云头,鼓腰上二平行线连为四组三钴纹杆状十字团花,衬以珍珠纹,腰底为莲瓣形,银柱托底也呈八瓣莲花状。间以三钴纹,柱底还有一墨书小字——“南”,塔座为纯金方台,中立一小银柱,用以套置佛指舍利,仅11毫米高。

鎏金双凤纹银棺钣金成形,纹饰鎏金,棺盖为半弧形,前部錾饰连台形华盖,其下有花吉开有援带,中部以横列如意去头为栏界,其内錾饰双凤衔援带,棺盖内壁两端有凸棱,恰好与棺体扣合,棺体前档宽高。錾一双扇门,门扇錾饰锁和三排9颗小金钉;门上部有梯形楣额,下部饰以流云,两侧各侍立一肢踏莲花的菩萨,棺体两侧的前部各侍立一金刚力士,左执剑、右执斧。后档则錾两只蹲狮,棺座与棺体焊接,中空,四壁均錾火焰壶门。此枚银棺内置二号舍利。

五重宝函释迦牟尼佛之真身指骨舍利被安奉于地宫秘龛(kan)五重宝函中,依次为盝顶铁函、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函、银包角檀香木函、嵌宝石水晶椁子、壸门座白玉棺,以金刚界曼荼罗供养。   鎏金四十五尊造像银宝函45尊造像盝顶银函为正方体,长、宽、高各17厘米,函盖、函身雕工极为精致。函身下沿錾刻“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真身宝函”。上面錾刻金刚界四十五尊造像曼荼罗,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罗坛场。

水晶椁银包角檀香木函内为嵌宝石水晶椁子。水晶是珍贵宝石的一种,以其质地晶莹透明,色彩多样而被人们所喜爱。这件椁子以水晶琢磨而成,是一件设计巧妙,精雕细琢的水晶精品。椁盖上镶嵌黄、蓝宝石各一枚,体积硕大,眩耀夺目。椁盖雕观世音菩萨及宝瓶插花,椁身四面皆雕文殊菩萨坐像及莲座、花鸟。

白玉棺水晶椁子内是壸门座玉棺。棺体小巧,形状很象沿用到今天的木棺,通体以白玉琢磨而成。整个玉棺棺体放置在棺床之上,小玉棺通体呈乳白色,并泛淡青色,玉质细腻柔和,棱角分明,工艺非常精致。释迦牟尼佛的真身指骨舍利就静躺在其内,这枚舍利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

三重宝函与秦始皇同时的阿育王于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向世界散佛舍利以弘扬佛法,法门寺“乃其一也”。地宫前室建汉白玉阿育王塔,藏鎏金铜浮屠、鎏金银棺以安奉佛指舍利。   汉白玉阿育王塔塔高78厘米,从上到下精雕细刻,由塔刹、塔盖、塔身和塔座4部分组成。铜铸塔刹,葫芦状,安置于盖心。塔盖为九层棱台,由上而下逐渐变大,每边刻一圈如意云头二方连续图案。塔身为四面,四角有立柱。每面中心设门,门上有四排乳钉,各24枚,门设司前,有锁。每个门扇上各有一尊菩萨。塔座为须弥座,座的台缘均刻流云纹。令人惊叹的是菩萨身上朱红色的裙裤和粉绿色的披带,那鲜艳夺目的色泽似乎刚刚画就的一般。

鎏金伽陵频迦鸟纹壶门座银棺棺下为沉香木雕花棺床,银棺用外罗里绢的丝绸夹袱包裹,棺盖为半弧形,前宽后窄,前檐探出较多。棺体前高宽,后矮窄。棺盖长8.2厘米,高6.4厘米,前档宽5.4厘米,后档宽4.2厘米。棺前档板上刻着两位坐佛弟子,两侧壁各錾出两只迦陵频迦神鸟。棺体下有两层台座,上层台座四周錾出一圈仰莲瓣,下层四周镂空成壸门。迦陵频迦本是一种能发出妙音的鸟,又译作美音鸟,或妙声,按佛经记载:“此鸟发声微妙,胜于余鸟,听者无厌,喻菩萨说法论议而广度众生。”释迹牟尼佛在传教时,逢供养日,迦陵频迦来做乐舞。银棺内置四号舍利。

鎏金双轮十二环锡杖地宫唐密法器,可以锡杖为代表。锡杖,又作声杖、智杖、德杖、鸣杖、金锡,略称杖。为比丘十八物之一,即比丘行路时应携带之道具。原用于驱赶毒蛇害虫等,或乞食时振动锡杖,使人远闻即知。律许老比丘持杖扶身,后世则成为法器之一。大比丘三千威仪列举持锡杖之因由:一者为蛇虫故,二者为年老故,三者为自卫故。又列举持锡杖有25种限制,如见佛像时,不得使杖头有声,不得以杖指人,或书地作字,可见其用法之严。锡杖由锡、木柄、樽(铜套)三部分组成。锡是杖头,成塔婆形,附有大环,亦悬数个小环。锡杖不同于禅杖,禅杖是防止修行的僧徒打坐时睡觉所用,一般多用软头来敲打信徒。锡杖为法器,是修法的人必持之物。因其在震动时,音似锡声,故名锡杖。持锡杖者多为高僧,是显示修行和功德的标志。四股十二环,表示四谛十二因缘,这是佛门的基本教义和理念。持之可除烦恼,断欲念。双轮十二环金银花锡杖长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两,银58两,锡杖尊体由复莲八瓣组成,锡杖下端有三栏团花纹饰,栏之间以珠纹为界,极为精细。杖身中空,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上面錾刻圆觉十二僧,手持法铃立于莲花台之上,个个憨憨可掬,神情动人。锡杖下端缀饰蔓草、云气和团花。杖首用银丝盘曲成双桃形两轮,轮顶有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工艺制作精致,整个造型雍容华贵、精美绝伦。可谓法器中的至宝。它是咸通十四年唐懿宗李为启迎法门寺佛骨,专门敕令文思院打造的法器,是佛教法界最高权威的象征。比藏于日本正仓院号称“锡杖之王”的二股六环白铜头锡杖等级更高、形制更宏伟。

密教认为锡杖为菩萨的标识物,唐代皇室崇信密宗,因此,这枚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银锡杖与密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杖首莲座上承托的宝珠、五钴金刚杵等为大日如来之标识,反映了大日如来在密教中的崇高地位。

鎏金十二环纯金锡杖通长27.6厘米,重克。通体以纯金锻打制成。杖杆为圆柱形,顶部为桃轮杖首,杖杆顶端有莲座,其上坐佛有身光。杖首顶部承托智慧珠,两股轮辐上各套置六环。这件纯金锡杖小巧精致辞,显然为供奉的明器,依《锡杖经》所记,应为迦叶佛所持之物。

银芙蕖莲花也叫芙蕖,是佛教密宗的十大供养之一。佛典中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又被视为报身佛之净土,故在佛前多供养此花。唐银芙蕖的花叶用薄银箔作成,是唐代金银工艺品的佳作。主茎顶端有以莲蓬为蕊的芙蕖一朵,内外3层,共16瓣。主茎中部分出三支茎,其一为莲蕾,其余为翻卷的荷叶。

鎏金珍珠璎珞装捧真身菩萨出土于法门寺地宫中室,是地宫出土文物中的极品,是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其三十九岁生日为供养佛指舍利而由僧人澄依敬造,咸通十四年迎送法门寺佛指舍利安放在这尊菩萨双手捧持的银匾上被迎入皇宫。银质,钣金与铸造成型,纹饰鎏金,为吉祥天女造型,菩萨高髻,头带化佛宝冠,上身袒露,余披帛巾,臂饰钏,双手捧置发愿文匾的荷叶盘,下着羊肠大裙,蹲踞坐于莲花台上,通体装饰华丽,垂挂珍珠璎珞。莲台座顶面錾刻一圈梵文,表示金刚界五方五佛之种子,四周莲瓣,錾佛教密宗金刚界之定门十六尊及慧门十六菩萨,中部束腰处錾刻持剑、执斧、托塔、拄剑四大天王,覆钵座上部为胎藏界中台八叶种子梵文,下部为密宗八大明王,是佛教密宗典型的金胎合曼之造型。发愿文为:“奉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伏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方来服,四海无波。咸通十二年辛卯岁十一月四日皇帝延庆日记。”捧真身菩萨在此含义,一是供养,二是护国,三是忏罪消灾,四是增富延寿。佛菩萨作为供养品,在地宫中第一次发现,是佛指舍利供养曼荼罗中最突出的特点

地宫宝库除佛教法器和供养器外,更多的是唐皇奉佛的世俗物品,包括皇室日常生活中所用之食器、茶具、熏香器、服饰、钱币,以及各类珠宝杂件等。整个大理石砌成的地宫后室中,满眼是一片金碧辉煌,重重摞摞的金银器皿,珠玉宝石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满眼的金银珠玉,流光溢彩,人们如同置身于童话仙境般灵奇美妙。整理中,人们对照唐代物帐碑检查时发现,这里共汇集着大大小小两千多件皇室金银器及各种珠宝玉石。皇室生活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层面,人们由此看到了一个更为广阔无限的生活场景——繁荣富强的大唐社会。对满目琳琅的国器重宝,地宫《志文碑》有“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的无尽赞美。

法门寺出土金银器的一大特点是丰富的錾文大多有明确的纪年可供考证。它不仅是其自身制作年代的难得资料,也给整个唐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的准确断代,提供了可靠的标尺。从铭文所载该器物的来源和制作地点可见晚唐各地民间金银作坊之兴盛,也可以想象晚唐时期长安地区民间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金银作坊,并且具有较高的金银制作技术。更重要的是一些金银器上所刻的铭文,不仅记述器物名称、制作时间、重量和工匠、工官的名字,而且还载明是“文思院”制造的。有关唐代文思院记载的金银器铭文是极其宝贵的资料。《新唐书》只在少府监中尚署下有“金银作坊院”的记载。这次出土的大量金银器铭文均明确记载为文思院所造,补充了史料之不足,对于研究唐代金银工艺的制作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和文字资料。法门寺地宫所出的文思院造金银器,是已发现的最早的文思院的产品,也是研究文思院创建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双狮纹银方盒通高约12厘米,口径约17厘米,足径约14厘米,重克。盒体呈菱弧状,上下对称,以子母口扣合。盖面内以联珠组成一个菱形,与周边呈相斗的布局,内菱形中部錾两只腾跃的狮子,四周衬以莲与缠枝蔓草,内外菱形的角隅饰背分式西番莲纹样,腹壁上下均錾二方连续的莲叶蔓草,圈足饰一周简莲瓣。盒底外壁竖錾4行33字:“进奉延庆节金花陆寸方合壹具重贰拾两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使臣李进”。

御前赐银方盒通高9.5、边长21.5厘米。盒体呈扁方形,盖身上下对称,以子母口扣合。盖面中心为口衔绶带相对翱翔的双凤团花,角隅錾十字绶带花结纹样,盒底内外有同心圆旋削的痕迹。圈足与盒身焊接而成。底外壁竖錾“诸道盐铁转运等使臣李福进”,盖面墨书“随真身御前赐”6个字。

迦陵频伽纹金钵盂高三十三毫米,口外径九十四毫米,重一百六十一点五克。模铸成形,直口微敛,方唇,腹壁斜收,平底。通体錾花,口缘饰一周联珠纹。缘口内壁饰卷草纹,腹壁錾饰四只捧莲伽陵频迦鸟,衬以缠枝蔓草,底部饰以一周仰莲瓣。

迎真身金钵盂圆形稍扁,斜深腹,圆底,形体较大,光洁富丽,无装饰。虽素面朝天。却光泽悦目,简洁稳重。口沿錾铭:“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二十日敕令造迎真身金钵盂一枚重一十四两三钱,打造小都知臣刘维钊,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全护,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诣,使监门卫将军弘悫”。

鎏金铜熏炉

银风炉

鎏金银碗

鎏金银香炉也叫熏炉、火炉,为大乘比丘十八物之一,亦为佛前或坛前的三具足、五具足之一,是佛事六供或十供常用的首要供具,又是密教修法必用之法器。以炉熏香是我国古代生活中常见的美化和卫生措施。到了唐代,无论是奠天祭地,供养释迦,礼敬老子,尊宗礼祖,都要点香熏香。

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系唐僖宗供佛用品。浇铸成型,在盆内壁上自盆口至盆底竖列凸棱,盆壁分为四瓣,每瓣内錾两个石榴团花。团花中有一双鼓翼鸳鸯立于莲花之上,两两相对,栩栩如生,呼之即出。鸳鸯团花之间衬以流云纹。盆底模冲、锤打出一对互相嬉戏的鸳鸯和阔叶石榴组成的大团花,四周施鱼子纹地,形成浅浮雕效果。盆壁内外的装饰花纹完全相同,犹如透雕而成。盆外两侧各铆接两个额刻“王”字的天龙铺首,口衔饰有海棠花的圆环,环上有提耳,圈足微外撇,其外饰莲花。盆底外壁,錾刻“浙西”二字,“浙西”为唐代的“浙西道”(今江苏镇江)。是唐代后期南方金银器的制作中心。大银盆集浇铸、模冲、煅打、錾刻、鎏金、铆接等先进工艺于一体,制作精美,造型宏大,纹饰工整细腻,线条舒适流畅,构图丰满。特别是盆壁内外的錾刻,似透雕而成,反映了唐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工艺水平。是这批金银器制作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为唐代金银器之极品。

唐代皇子出生三天,宫中要举行洗儿礼,唐·张鄂《三日岐王宅》记载:“王又贵妃生,婴儿始发声。金盆浴未了,绷子绣初成”。大银盆内细密的鱼子纹,栩栩如生的鸳鸯,还有那一朵朵的石榴团花,反映了当时人们祈求多子多福、和谐美满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而将此盆放置于地宫后室中部,四周又有进行密宗灌顶的四阏伽瓶,其用途应该与佛教中的“浴佛盆”有关。

鎏金银香囊香囊为熏香用具,唐代时多以金银铜铁制作,除了冬日放在被褥中取暖熏香外,贵族妇女还将其挂在腰间。相传杨贵妃被赐死后,返京的玄宗不忘旧情改葬贵妃,却发现旧冢中美人肌肤衣服已经腐坏,只有香囊完好如初。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枚香囊是唐僖宗供奉,为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除囊盖顶部团花内錾四只飞蛾和囊身底部为折枝团花外,其他团花内均錾饰双蛾,镂空处为阔叶纹样,供香气溢出。香囊内部铆接两个同心圆金属环和一个盛香料的钵状香盂,这两个圆环即为持平环。无论香囊怎样转动,香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这说明近代用于航海、航空的陀螺仪原理,早在唐代已被我国工匠所掌握。

秘色瓷盘秘色瓷原产于浙江越窑。宋人赵德麟有“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年4月12日,考古专家在清理法门寺地宫中室文物时,在一朽坏的木箱内发现了13件瓷器,有碗、盘、碟,器型较大而且规整,造型精美,胎质优良,釉色自然,制作精巧,器物口、腹、底浑然一体,宛若天成。地宫内《物帐碑》明确记载它们为秘色瓷,而其釉色也与古人记载相吻合,这就破解了一直笼罩在秘色瓷身上的种种谜团。

秘色应是一种青中泛湖绿的釉色,它是越窑青瓷中极为罕见的一种色调。由于秘色瓷在制胎施釉及烧造等方面独具特色,使烧制成型的秘色瓷器似冰类玉,在光线的照射下,盘内无中生有,似盛有水,清彻明亮,玲珑剔透,给人以“巧剜明月染春水”之感。同时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越窑在装烧工艺方面的革新,已取得重大突破,并对唐宋以后的烧制工艺,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唐代琉璃器绝大多数都依赖进口,其价贵逾黄金,仅供皇室专享。这次在法门寺地宫发现的大量琉璃器大部分为鲜明的伊斯兰风格,至今在原产地也不多见,可谓是世界琉璃史的一次重大发现。

蓝色刻纹琉璃盘,它们均为深蓝色透明琉璃,盘底刻有不同的纹饰。装饰的图案虽都是属实,但极富有生气。我们之所以把这种琉璃装饰叫刻纹是为了有别于刻花。刻纹是用比琉璃硬的尖头材料,一般认为用钻石在成形冷却的琉璃表面浅浅地刻划出来的单线条纹饰。而刻花则是用不同规格的砂轮在琉璃表面切割,打磨出来的纹饰。但刻纹和刻花均属冷加工装饰工艺。这几件琉璃盘就是以植物的枝叶、花为主题的刻纹。线条生动,图案优美。刻纹琉璃工艺是伊斯兰琉璃匠从罗马帝国继承下来的工艺之一,在伊斯兰早期流行一时,但像这样保存下来,完整无损的实属罕见。这几件蓝色刻纹琉璃盘为代表的这批琉璃器的出土对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中外琉璃发展史都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依据。

素面圈足琉璃碟

丹芭纹蓝琉璃盘

素面蓝色琉璃盘

四瓣花纹蓝琉璃盘此件中心所绘“摩诃拉巴”纹,象征人魔交战、真主所在之处,为伊斯兰典型器物。

菱环纹琉璃杯

玻璃茶托茶盏中国唐代制品,造型简朴,代表了当时的工艺水平。

唐代宫廷茶事兴盛,在文人和寺院僧侣茶道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尚繁缛、群体,重等级、礼仪,表现了高度艺术化的茶文化活动和唐宫廷茶道。在法门寺出土的文物中,以僖宗乳名“五哥”为标记的一套宫廷茶具,作为国宝重器奉献于佛祖真身舍利。当时茶文化已成为皇家礼佛的最高礼仪,所以僖宗以此显示他虔诚礼佛的心愿。这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时代最早、配套最完整、等级最高的茶具,展示了从烘焙、研磨、过筛、贮藏,到烹煮、饮用等制茶工序及饮茶的全过程。静观这组宫廷茶具,可以让人遥想到千年之前唐皇“吃茶”时的潇洒气度。

鎏金银茶碾银碢轴文思院造,唐僖宗供奉。茶碾子由碾座、碾槽、碾盖三部分构成。碾底有錾文。碢(音驼)轴柄面刻有唐僖宗小名“五哥”字样。

鎏金银茶罗仿木制箱匣之结构,由盖、罗、身、座、屉五部分组成。罗德出现是人们对茶末细度有更高要求的结果。唐代茶罗绝无仅有,弥足珍贵。

鎏金银盐台高约28厘米,口沿外径16厘米,足高17厘米,重克。钣金成型,纹饰鎏金。由盖、台盘和足架三部分组成。足部錾文:“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银涂金盐台一只并盖共重一十二两四钱,判官司臣吴弘悫,使臣能顺”。银盐台造型颇富想象力,极为生动美观。近视一簇荷叶、莲花、莲蕊、荷叶干的立体造型,并有小鱼、花草等附件装饰,新颖别致。唐人饮茶或调以盐、姜、椒等,盐台即为盛放佐料的器具。历代茶书均未记载盐台,此器为首次发现。

鎏金银龟盒是贮存茶沫所用,既可揭盖取茶,又可以从龟口倒出。整体造型惟妙惟肖,极富动感,实为稀世之宝。龟在唐人的心目中象征着吉祥长寿,作为茶具的装饰图案,则表现了唐皇室祈求圣寿万春,圣枝万叶的心愿,比喻饮茶有益健康长寿。

1、图文来源于:神之荣耀空间。『晒宝会』整理分享,仅限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2、欢迎投稿或推荐优秀艺术内容与大家分享...

更多一点儿了解↓↓↓

由资深收藏家们在香港成立,每天艺术交流、鉴藏资讯,精致生活、财富传承分享!(艺术圈优质资源交流平台!)艺术鉴藏淘宝捡漏请加

艺术鉴藏珍贵藏品交流请加8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吗
北京最好治疗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menzx.com/jmxzx/60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