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http://www.wxlianghong.com/ 明代巡检司与峰尾卫城 巡检司的职能行使和层级隶属特征,使得巡检司有政区、军区的双重性质。既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一级政区,也不能因为它有强烈的军事色彩而忽略了其政区的地理意义。一、建置 根据已有的资料,“巡检”一词唐代已然出现。作为使职的巡检最早出现于五代,但由于当时是作为一种临时差谴,尚未定制,所以有关五代史籍中多未将其纳入职官序列。真正意义上的巡检司始于北宋初年,与国家政权建制一样,也分为县、州、路三级,不过不是均衡分布于每个县、州。到明朝,一般史料文献认为始设于洪武二年(年),事实上这一记载也并不准确,在明朝建立前的吴元年(年)一些地方就设置有巡检司“吴元年巡检贡恢常创”、“吴元年巡检李遇春建”。巡检司作为最基层的管理机构,负责“揖捕盗贼,盘诘奸伪”。一般设置在县下基层,且须是关隘或距离县城较远,控制薄弱的地区。巡检司的设置、裁撤、考核等事务都由兵部掌管。万历《大明会典》有关巡检司内容,依六部划各列于“兵部”之属。明代地方志多将之归入“武备”、“兵防”等条目之中。福建地区增置的四十五处巡检司分属诸卫所统辖,卫所由都司所统辖。因防守需要,率居沿海这些卫所拥有自己独立的城池,人口、土地具有准实土的意义。与府、州、县的势力相当。长官为巡检,其充任者,继承了元代巡检的来源,吏员为主要来源,除此之外,布衣有军功者以及生员亦可授予巡检职位。明代文献中常视巡检为文职秩官序列,因此吏部亦可下达行政命令至地方府、州、县以决定巡检司的存废。不过检索《明实录》也有将巡检称号赠与土官的记录。“至于巡检司,虽系兵防,然府县所属,故并不入纪事,固各有统类也”。巡检俸禄,明初以米为计,每月支俸米五石,其中本色二石五斗,折色钞五十七贯,每年共六十石,后改用银支付。清初每名巡检俸银三十两至三十一两,雍正六年后推行养廉银,每名巡检养廉银六十两,共计九十两,这一标准延续至清末。所属差员称弓兵,并非职业军人。而是来源于巡检司所在地的住户,即“于丁粮相应人户内佥点弓兵应役”,这是一种徭役、力差。明中叶后弓兵虽编为力差,实则为雇募。雇募之银由里甲均摊。大致每名差役折算银两为七两二钱至十两之间。其人数规模一般在三十人左右,若地方盗贼猖獗,局势动荡不安,会配备有百人之多。二、辖境 明代巡检司作为控御基层的重要机构,其驻地一般不与正印官同城而治。巡检司驻地不在治城以内,而处关津要害之处。便按“墩”为单位划分各自的辖境,并在管辖区内行使职责。明代巡检司之设,其目的在于消弭各种不稳定因素,维护基层统治秩序。但不具体不同的区域内,具体的职责也是有所不同。因而,明代巡检司系统大致又可分为内陆巡检司、沿江巡检司和沿海巡检司。内陆巡检司,设在非沿江河湖泊及沿海地区。主要负责控制基层乡村社会,缉捕盗贼,维持治安。沿江巡检司则大多置于江河湖泊附近的关津要害之所。因有明一代东南沿海海防局势严峻,又江南地区属全国税赋重地,故江防、海防、湖防常相并提。其一缉捕江上私盐人犯及流寇盗贼,其二以占据要冲以每司弓兵百人抵御倭患。峰尾属于沿海巡检司,其除驻地建有衙署之外,还会建墙垣公厅外围配置防御工事,甚至专门建有巡检司城。再设堡礅、烽堠,一旦遇警,则以烽烟向卫所军寨传递讯息。由水寨、卫、所、巡司相互配合联动,构成严密的沿海防务体系。三、卫、所、巡司布局 明以卫、所领军兵,专司保卫边境与镇守地方之责。到洪武二十一年(年)冬,福建沿海卫所、巡检司基本竣工。有福宁、镇东、平海、永宁、镇海5个卫指挥司。大金、定海、梅花、万安、莆禧、崇武、福全、金门、高浦、六鳌、铜山、玄钟12个千户所;50个巡检司(见明代福建沿海巡检司表)和约个烽堠。同期建造的还有福州中卫,及增设的中左、南诏2个守御千户所。使之成为卫所有城、巡司有寨、烽堠星罗棋布、筑城互为犄角的防御体系。明代福建沿海巡检司表 府名 巡检司 漳州府 洪淡、后葛、金石、古雷、盘陀、九龙、青山、漳浦、小景、井尾、岛尾、海门、柳营、濠门 泉州府 宁溪、高浦、塔头、烈屿、官澳、峰尾、田浦、陈坑、围头、乌浔、深沪、祥芝、獭窟、黄崎、小岞 兴化府 小屿、吉了、嵌头、青山、冲心、迎仙 福州府 壁头、牛头、泽朗、松下、小社、石梁、闽安镇、官母屿、北茭 福宁州 延廷、焦山、青湾、大员当、水澳、芦门 四、峰尾巡检司 明洪武二年(年),惠安建沙格巡检司(今属泉港区南埔镇沙格村),与宋代即有的小兜(即崇武)巡检司,并列为惠安两处巡检司。明洪武十八年(年)朱元璋派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抽三丁之一为沿海戍兵防倭,置卫、所当要害处。明洪武二十年(年)巡检司从沙格移址,建于峰尾。周德兴择定峰尾、崇武、黄崎(连城)、小岞、獭窟等处重新加固。并增设烟墩烽堠二十三座。是年省涂岭巡检司(涂岭巡检司原建于元代元统二年)。至正统十三年(年)重建陈同寨。及今泉港境内最西设东坪孤山寨,最北设柯寨隘,均有驻兵守防。明·黄仲明《八闽通志》卷13·地理·城池·泉州府记载:“峰尾巡检司城,在惠安县北八都峰尾村。周围一百五十丈,广一丈,高连女墙一丈八尺,为窝铺凡六,西北辟二门,并建楼于上。二门内,各建兵马司一所。”此旧城原在石狗尾至东楼高阜,俗称“旧城”。历经多年的风风雨雨,因范围狭小,与民居分离,明嘉靖四十四年(年)修筑新城,于明隆庆六年(年)竣工。新巡检司城,明·万历《惠安政书》记载:“旧之巡司,据高乏泉,移于凑集,广而倍之,斥侯相望。黄崎拒其南,沙格遮其北,外而掎以击蓼,庶可以固守耳。”时峰尾巡检司为惠安县五大海防城之一,数百年间峰尾巡检司城抵御倭寇海盗,保一方黎民平安。直至抗战期间,日机数次临城轰炸,城墙被毁。国民党当局消极抵抗,实行坚壁清野,令拆除城垣,当地驻军拆峰尾巡检司城城垣之石当炮台,雉堞城垛损毁殆尽。再后来,民众挖城基建学校,于是乎新、旧巡检司城均荡然无存,只有少许城基石和“城内”“城外”“南门”等诸地名了。鳶戾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