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白斑圆梦征程 http://pf.39.net/xwdt/170110/5197605.html 摘要:儿缀是杭州方言的一大特色,它使杭州方言在众多数量的吴方言中显得颇为不同,也为杭州方言增添了不少意趣与韵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杭州的地方色彩和风俗文化。本文将从杭州方言儿缀与北方官话儿化音的区别、儿缀的构词与构形功能、儿缀的感情色彩与修辞功能等方面浅析杭州方言中的儿缀,并将儿缀词汇进行分类解读。 关键词:杭州方言儿缀 引言 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杭州市位于浙江省的北部地区,是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也是整个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以及交通运输的中心,但杭州方言却是吴方言中最小的方言点之一,且仅通行于杭州老城区之内。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杭州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杭州小片,是宋室南渡后建都杭州而形成的一支带有官话色彩的语言,是唐宋官话和吴越方言交融的结晶。 杭州方言的一大特色便是儿缀,它在杭州方言的各类词汇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不论是杭州地区的文学作品、电视节目、话剧戏曲,还是街头巷尾耳熟能详的俗言俗语、儿童诗谣等,都离不开儿缀词汇。史瑞明在《杭州方言里儿尾的发音》一文中指出,杭州话儿尾有强烈的卷舌性质而没有任何鼻音的成分,反映出12世纪宋朝迁都到杭州时所发生的根本语言变化。杨彦宝在《汉语方言名词后缀“子”“儿”的地理分布差异分析》一文中总结道,“儿”缀主要出现在北方方言中,在南方方言中较少。因此,杭州方言带有儿缀的特点明显地跟北方官话相似,而跟吴方言不同,这体现出杭州方言儿缀在吴方言中的特殊性。 一、杭州方言儿缀与北方官话儿化音的区别虽然杭州方言带有儿缀的这一特点与北方官话呈现明显的相似性,但杭州方言儿缀的语音却与北方官话儿化音的语音颇为不同。根据祁淑玲的《汉语方言儿缀特点分布》,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对杭州方言的儿缀与北方官话的儿化音进行区别。 若从读音的角度来看,语素“儿”的读音可分为五种:卷舌元音、平舌元音、鼻音声化韵、边音声化韵和舌尖元音,这些不同的发音方式决定了“儿”的不同读音,其中前四种可以与前字音节生成儿化韵。卷舌元音较为常见,北方官话的儿化音便属于卷舌元音。而杭州方言儿缀则属于边音声化韵,这种发音方式较为少见。(此处有误,史瑞明在《杭州方言里儿尾的发音》中指出,杭州话的儿尾自成音节,发音有些卷舌,没有鼻音成分,不是边音而是儿化元音。鲍士杰在《说说杭州话》一书中也写到:“杭州是个例外,是吴语里读[?r]的唯一城市,但仅限于旧城区。”) 若从与前字音节关系来看,由于儿缀的发音与前字音节有关,我们可以把儿缀分类成独立型、非独立型和兼而有之型三类。独立型儿缀在发音上与前字音节并列,独立为一个音节,不可与前一音节连续发音成一个音节,这种类型在全国的分布都比较少,杭州方言儿缀的发音便属于这一类。非独立型儿缀只能依附于前一个字的音节,与前一个字结合发音成为一个音节,即儿化音,这种读音形式分布广泛,在北方官话区尤为常见。 因此,杭州方言儿缀与北方官话的儿化音属于不同的语音。杭州方言儿缀是一个独立的音节,不改变前一个字的读音,发音也与儿化音有所区别,读作阳平的[?r]。北方官话的儿化音是卷舌音带来的音变,最明显的特征是原来两个音节的字在儿化后形成了另一个不同于原来两个音节的新音节,读音发生了根本变化。 请在图中找出杭州小片 二、儿缀的构词与构形功能分析上文已经分析过,杭州方言中的儿缀单独构成一个音节,在发音上并不附属于前一个字,与北方官话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儿缀词读起来有所起伏、刚柔并济,也使儿缀在构词与构形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功能。 (一)儿缀作为后缀(最常见,形式最多样)1、“X儿” ①X作为动词 *原词为动词,加儿缀后几乎都变为名词,且大多数词可转换为普通话中的“X子”。 扣儿(扣子)刷儿(刷子)领儿(领子) 夹儿(夹子)盖儿(盖子)勾儿(钩子) 罩儿(罩子) ②X作为名词 伢儿(小孩)帕儿(手帕)凳儿(凳子) 鸭儿(鸭子)虫儿(虫子)杯儿(杯子) 皮儿(果皮)虾儿(虾) ③X作为量词 条儿(条状物/字条)片儿(片状物) 盘儿(盘子)桶儿(桶) 2、“XX儿” ①XX作为动词 张张儿(张望)搞搞儿(玩耍) 抢抢儿(争抢)追追儿(追逐) 荡荡儿(闲逛)争争儿(争吵) ②XX作为名词 末末儿(粉末状物)屑屑儿(屑状物) 渣渣儿(渣状物)须须儿(流苏) 珠珠儿(珠子) ③XX作为形容词 香香儿(接吻)假假儿(假装) 3、“XXY儿” 猫猫头儿(小婴儿)尖尖头儿(尖头) 末末屑儿(粉末、碎屑) 4、“XYY儿” 一歇歇儿(表示时间短,一会儿) 一滴滴儿(表示数量少,一点点) 5、“XY(Z)儿” 滴卤儿(丢脸)拷会儿(约会) 闹架儿(吵架)耍子儿(玩耍) 拐高儿(摔跤)寻事儿(找茬) 条杆儿(身材)四罩儿(近视眼) 悖佬儿(不合时宜的人)支手儿(手臂残疾的人) 西划船儿(西湖里的手划船) 消闲果儿(零食)乌老哇儿(乌鸦) 葱包桧儿(杭州特色小吃) 沙核桃儿(山核桃) 孙奶奶葱包桧儿(近处的) (二)儿缀作为中缀(次常见,带有中缀“儿”的词大部分是名词) 例: 杭儿风(杭州正风行的、市民们争相响应的流行文化及行为) 片儿川(杭州特色面食,奎元馆首创,浇头有笋干、雪菜、肉片) 芡儿粉(勾芡时用的淀粉,能使汤汁变得浓稠) 踏儿哥(上世纪的一种职业,三轮车车夫) 枣儿瓜(一种瓜类/形容人拎不清、不知好歹)贱儿饭(等同于普通话中的“霸王餐”) 棒儿糖(等同于普通话中的“棒棒糖”) 扒儿手(等同于普通话中的“扒手”) 孩儿巷、缸儿巷、板儿巷(杭州路名) 道儿老(形容人经验丰富,老道、老练) 半儿不接(形容事情做了一半) 吊儿郎当(形容人看起来不正经,有痞气) 木儿个滋(形容让人一时不理解、不明白) 片儿川奎元馆 (三)儿缀与其他语素的组合(数量较少,多为固定搭配) 1、“一X儿生” *“生”读音近似“森”,含有“一起”的意味及状态 一勃儿生(一块)一道儿生(一起) 一堆儿生(一堆) 2、“X个点儿” *“个”不可省略,作用是修饰前面的X,这种句式多用于提醒他人 幽个点儿(轻点儿) 当心个点儿(小心点儿) 站了远个点儿(站远一点儿) 3、“一点儿X啊Y” *“啊”意思是“也”,这种句式多用于贬低义和否定句 一点儿数张啊没滴(一点儿数也没有,说一个人心中完全没数) 一点儿礼貌啊没滴(一点儿礼貌也没有,说一个人完全不讲礼貌) 一点儿药啊没得落起(一滴药也没喝下去) 杭州方言中的儿缀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后缀的儿缀具有构词和构形能力。加在某些词根后,如“虫儿”,改变了原词的词形,但未改变词义,这是儿缀的构形功能;而加在“扣”后成为新词“扣儿”,不仅变了词形,词性和词义也发生了变化,这是儿缀的构词功能。 作为中缀的“儿”可以夹在双音节词中间,具有连接作用,也有使语气缓和的作用,但不改变词性和词义,如“棒儿糖”和“扒儿手”;也可以夹在前后本不关联的两个词中间,构成一个含有新的意义的词,如例子中颇具杭州特色的“杭儿风”和“片儿川”。 儿缀与其他语素组合而成的短语及句式从数量上来看比较少,但在杭州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是极为常见的,且能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的状态,如“一堆儿生”(堆在一起);也能反映出说话人的心情,如“当心个点儿”(关心、叮咛)和“一点儿礼貌啊没滴”(愤怒、抱怨)。 三、儿缀的感情色彩与修辞功能分析 (一)反映客观事实,表示事物“小、细、碎、微” 儿缀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表示体积小,如与小孩子、小动物、小部件相关的儿缀词,如:小伢儿、虫儿、虾儿、麻雀儿、调羹儿、猫猫头儿。比如普通大小或者较大的鱼,一般不被称为“鱼儿”,但如果用于强调鱼很小的语境中,就可以说“鱼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以说“包头鱼儿”和“鲸鱼儿”,但可以说“金鱼儿”。 也可表示程度轻,带有“轻松、随意,不那么严肃”的意味,这种用法常见于叠词后面,如:搞搞儿、争争儿、抢抢儿、荡荡儿。如果两个人因为一件事争吵,旁边有人说“嫑争嘚!”,那么这场争吵可能是比较激烈的;但如果有人说“他们没啥事体,就是来动争争儿”,那么说明在说话人看来这场争吵并不严重,或者说话人想淡化这场争吵的严重程度。 (二)反映说话人亲昵、喜爱的感情 儿缀还能反映说话人的感情色彩,表示亲昵、喜爱色彩的儿缀词汇通常是对亲近之人的称谓,可按照年龄、辈分、身份等分为几类情况。 1、年龄:猫猫头儿小伢儿姑娘儿嫂儿老头儿 2、辈分:徒儿侄儿小辈儿平辈儿大辈儿 3、身份:踏儿哥扒儿手画儿匠新郎官儿 4、用于人名后:X儿小X儿阿X佬儿X儿哥哥/姐姐/叔叔/阿姨 小伢儿 (三)反映说话人厌恶、轻蔑、歧视的感情 含有贬义色彩的儿缀词汇通常隐含着说话人主观情感层面上的厌恶、轻蔑、讽刺、歧视、轻视等感情,体现出对品行不端者、地位卑微者的厌恶、轻蔑等,或对残疾人士和部分女性的轻视、歧视等。 1、厌恶、轻蔑:扒儿手悖佬儿皇帝佬儿瓜佬儿(乡下人) 2、歧视残疾人士:支手儿(上肢残疾)跷拐儿(下肢残疾)洋白佬儿(白化病) 3、歧视女性:胖婆儿疯婆儿呆婆儿鸡婆儿(妓女) (四)营造生动、轻松、活泼的氛围 杭州方言中有大量运用儿缀词写成的童谣、民谣、俗语、歌曲等,儿缀词使得这些作品富有生活气息和市井色彩,也为作品增添了韵律感和节奏感,为作品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总体上营造出一种生动、轻松、活泼的氛围。 1、童谣 童谣中的儿缀词多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讨人喜爱的事物,便于儿童学习杭州方言的一些初级词汇。这些作品的内容多以反映儿童生活为主,体裁上全都以儿缀词来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易于儿童记诵,甚至可以用歌曲的形式唱出来,为杭州方言在儿童间的传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例如《杭州小伢儿歌》——“杭州小伢儿,西湖里面划船儿,广场上面放鹞儿,公园看花儿,爬山抓抓儿。春天有柳条儿,夏天有荷花儿,秋天踏黄草儿,冬天堆雪人儿。豆瓣儿,香肠儿,有个故事叫葱包桧儿。盐花儿,葱花儿,清清爽爽鱼圆儿。摆桌儿,搬凳儿,放好筷儿瓢羹儿,杭州伢儿搞搞儿。” 2、民谣 民谣中的儿缀词多与杭州市民的日常生活以及杭州的历史文化、民情民俗有关,通过轻快、悦耳的音律和丰富的表现力,呈现出了真实、生动的市民生活图景和风土人情。 例如介绍杭州古城门的民谣《杭州十城门》,十座城门对应十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职业——“武林门外鱼担儿,艮山门外丝篮儿,凤山门外跑马儿,清泰门外盐担儿,望江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钱塘门外香篮儿,庆春门外粪担儿。” 老杭州十城门 3、俗语与俚语 杭州方言中带有儿缀词的俗语与俚语往往带有戏谑、调侃、讽刺的成分,或是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人的品格、事物的性质、事情的道理等。 例如:吃盾白儿——受人驳诘敲瓦片儿——聚餐时AA制 外婆的鞋样儿——老花头床底下放鹞儿——一世不得高 寿星佬儿吃砒霜——活得不耐烦拷儿鲞都是头——主意多 豆芽菜切丝儿——精工细作头儿脑儿顶儿尖儿——不能更好了 西湖是没有盖儿的——要死自己去死大蒜叶儿打气——混葱(充) “西湖是没有盖儿的——要死自己去死” 4、传统曲艺 基于杭州方言、大量使用儿缀词的传统曲艺也有很多,例如“杭州四大曲种”:“杭曲”,又称“武林调”,源于宋元时期的“宣讲宝卷”;用通俗语言评说历史的“杭州评话”,起源于南宋时期;俗称为“小书”的“杭州评词”,由明代弹词演变而来;坐唱曲艺“杭州滩簧”,兴起于清乾隆年间。此外还有近现代较为流行的“小热昏”,形式滑稽幽默,内容风趣,通俗易懂。 例如:“小热昏”第五代传人徐筱安《说好杭州话》—— “一个老头儿,拄根拐杖儿。戴副眼镜儿,穿件搭肩儿。拎只鸟笼儿,要去荡荡儿。 一个姑娘儿,梳支小辫儿。打个蝴蝶结儿,穿双花袜儿,拿饽线团儿,要去放鹞儿。” 5、现代歌谣 杭州方言与现代歌谣的结合始于大众媒体的兴起与流行,这些现代歌谣广泛地使用儿缀词,使歌词雅俗结合,非常接地气,在现代社会杭州方言的传承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例如,年杭州说唱团体“口水军团”崛起,成名曲便是以儿缀词为题的《贱儿饭》,其他歌曲中也运用了大量儿缀词;年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方言节目《阿六头说新闻》开播,前后多个版本的片头曲均带有儿缀词,亲切地把观众呼唤到新闻节目中来。 口水军团《再会序曲》—— “车子开趴,屁股开花,满杭州城都买不着葱包桧儿。 从小伢儿变成,自家都生小伢儿,再啊不是毛毛炸开个豆芽儿。 混充牢干犯,不过是个笑话儿。难得巴尔打个头,约不着个六儿。 噶许多年,我们到底去了哪里。一顿贱儿饭,最吃不落是年纪。” 《阿六头说新闻》片头①—— “敖扫敖扫,嫑吵嫑吵,阿六头来了!市面蛮灵,说法儿蛮好,听听新鲜,看看味道!” 《阿六头说新闻》片头②—— “杭州生来杭州长,天生个脾气像爹娘。姆妈个名字叫西湖,相貌儿生得来真漂亮。爸爸个脾气蛮直爽,咣啷咣啷,大家叫他钱塘江。” 传统艺能 四、结语 方言在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特定地区的地理历史变迁以及地方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杭州方言中的儿缀词便是杭州方言文化特色的一个体现,它的南北交融性质使得杭州方言既有北方官话色彩的“刚”与“直”,又兼具江南水乡吴侬软语的“柔”与“缓”。本文结合大量语料,基于杭州方言中最有特色的儿缀词汇,从杭州方言儿缀与北方官话儿化音的区别、儿缀的构词与构形功能以及儿缀的感情色彩与修辞功能这三个方面分析了杭州方言儿缀词,希望能对杭州方言的推广与传承产生一些微薄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鲍士杰.杭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鲍士杰.说说杭州话[M].杭州:杭州出版社. [3]杨彦宝.《汉语方言名词后缀“子”“儿”的地理分布差异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7) [4]祁淑玲.汉语方言儿缀特点分布[J].红河学院学报.(5) [5]蔡勇飞.杭州方言儿尾的作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5) [6]史瑞明.杭州方言里儿尾的发音[J].方言.(3) [7]徐越.杭州方言儿缀词的构造[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6) 图片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