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日本冲绳县首里城(ShuriCastle)的火灾和去年巴黎圣母院火灾一样,让全世界为之震惊与哀叹。大火历经11个小时被扑灭,首里城7栋主要建筑已化为灰烬。建于多年前的首里城是琉球王国的历史象征,曾在二战中被毁,年经重建复原了首里城正殿,其它建筑也逐步落成,并在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火灾过后的首里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琉球王室第23代家主尚卫将首里城称作冲绳人的“精神象征”。事实上,这是首里城历史上遭受的第五次大火,除了数度焚毁与数度重建,这位琉球王国古老历史的见证者还曾见证了什么? 从明清时期中日围绕琉球的争议,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美在该地的博弈,这一位于日本最西南的弧状群岛的历史太过复杂,以至于大江健三郎在第一次去往冲绳之前感慨自己太过无知,“因为缺乏足够的想象力,冲绳只是作为概念存在,我无法把握它的实体。”在《冲绳札记》一书中,大江一次次感慨,在冲绳的旅行以及关于冲绳的思考将他逼进“没有退路的死胡同”,在尽头处思考“日本人是什么,能不能把自己变成不是那样的日本人的日本人”。“日本属于冲绳,”大江在年写道。当时的背景是美军二战后占领冲绳,并在岛上修建机尝导弹基地和兵营,冲绳人民从50年代初掀起“回归运动”,困难重重。年6月,美日签订《冲绳归还协定》,规定美国放弃对冲绳的施政权。在回归日本47年之后的今天,这里的人民仍在呼吁一个“没有基地的冲绳”——在占日本国土面积约0.6%的冲绳,集中了约7成驻日美军专用设施。 大江健三郎在《冲绳札记》中的“黯淡的内省”,被日本政治右翼批判为“自虐”史观。他在这本自认为“论述了我一生的主题”的书中不断追问:“何谓日本人?能不能把自己变成不是那样的日本人的日本人?”他所说的非那样的日本人,到底又是怎样的呢?机缘巧合,在50年后出版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孙歌的新作《寻找亚洲》里,我们或许可以发现一个模糊的答案。 大江健三郎与《冲绳札记》(上海译文出版社年版) 冲绳人拒绝本土的日本人,哪怕是大江这样极具反思和批判精神的左翼知识分子,在冲绳也感到了强烈的拒斥。“在国族叙事中被抹去了自身主体性的区域,尤其是在冲绳这样的长时间被日本政府出卖的区域,建立对于日本政府乃至日本社会的信任是非常困难的。”孙歌在书中分析道,但是冲绳人并没有单纯地“认同”他们自身的创伤经验,“在长时期的民主斗争中,冲绳人在作为被害者的意识之中打造了高度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体现在哪里?孙歌引用日本历史学家新崎盛辉的分析,在文章中写道: 在冲绳人反基地的抗争中,“不做加害者”的自觉一直是他们斗争的动力。正是这种高于自身的政治目标,使得冲绳的民众运动得以在艰苦的分裂和对立中持续,并且在一些重要的环节上进行正确的选择。例如,主张冲绳独立的运动家一直存在,也在推动独立的运动,但是,竞选中以独立为口号的候选人,得到的票数却最少。新崎的解释是,我们有独立的权利,但是也必须要思考是否有权利行使这一权利。 冲绳人的选择,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值得我们
|